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健康中国”战略中三个理念的转变

更新时间:2009-03-28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从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刻论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重点任务。这是全党全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行动指南,更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实践号令。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再次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1]。我国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正以切实可行的方式打造健康中国,探索以人民幸福为目的的发展道路,为人类更美好制度提供中国方案。本文旨在对“健康中国”战略传递出以健康优先、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三大理念的解读,以进一步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中国”战略的认识,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

造价管理一直是水利工程机电安装工作的重点,因此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全面评估当前机电安装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结合BIM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寻找机电安装造价管理的新路径。

以健康优先的理念

马克思把健康称为人的第一权利,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将健康置于社会发展优先地位,是政府对公民的责任,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衣、食、住、用、行都必须有健康的因素在内,人们追求的精神生活需求——康、安、乐、品、美(即健康、安全、快乐、品味和美丽)都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没有健康,安全保障不了,其他的无从谈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人民群众既有求医问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基本医疗需求,又有减少病痛、保健养生、亚健康恢复、慢性病康复、增进健康、延缓衰老中高级医养强生的需求,还有少生病、不生病、减肥美容、延年益寿更高层次的健康美丽长寿需求。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人民群众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对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卫生与健康服务寄予更高期望。唯有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一)观念上要融入健康

新中国健康和卫生事业近70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重点在于不治己病治未病,关键在防。现代文明病常见的包括脊柱健康病、亚健康问题、慢性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和心理精神问题等,其中,许多问题都是由不健康的观念行为以及生活方式所致,有主动,有被动,但总的是没有把健康作为生活中的主轴。如饮食问题,有的人以吃各种美食为幸福,他们的膳食观是:什么好吃吃什么,什么没吃过吃什么,还有的人因家族遗传或地方习惯,食物过咸过甜,忽略食物对健康的影响,缺乏对健康的理智和科学的认识。

(二)政策上要融入健康

美好的蓝图要画好每一笔,建设健康中国更要走好每一步。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健康中国建设也需要每一位中国人参与。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也是具体实施路径,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社会共建共享,实现全民健康。

(三)经济上要融入健康

Lakoff和Johnson(1980)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该框架有以下五个研究主题:(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特别是空间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4)语言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2]

以健康优先,就是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目标应有利于国民健康。首先,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民的生活健康幸福。现如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后,国民对幸福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有着更深层次的向往。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目标都应该有利于和服从健康这个根本目标,建立有利于国民健康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营造有利于国民健康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环境。其次,健康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健康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人的劳动生产力和创造能力与健康息息相关,改善健康无疑能够促进劳动者更好发挥其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创造性。健康产业的发展,在美国第一大产业是健康。我国现实社会中,各种慢性病大幅度增加,亚健康问题日显突出,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已经成为人民的第一追求,健康产业将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健康产业影响面广,服务性明,产业链长,符合当前的市场需要,包括健康教育行业、医疗器械行业、药品行业、保健品行业、医疗服务行业、健康信息行业、健康保险行业、体育健身行业、健康养生行业、心理咨询行业等。随着社会、政府、民众对健康的持续性投入,能够有效支撑健康产业的长期发展,并且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理念

以往,我们的健康事业发展仅局限于卫生领域。将健康融入到所有政策已是国际共识。1998年,“阿德莱德宣言”明确提出,引起健康问题的因素和多种社会经济因素有关,仅靠卫生部门无法管控,其他部门出台的公共政策都必须考虑健康,才能有效促进全民健康。我们必须走出一个严重的误区:健康是医院的事情,卫生部门的事情。健康事业,非卫生系统一家之职,其他系统制定的政策也影响着人群的健康。如教育部门的健康教育对健康知识的获取、健康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环保部门加强环境保护可以大幅度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生率,烟草专卖局控制烟草的发售率,税务部门增加烟草税收可以促进健康,体育部门加强全面健身管理可以促进健康,文化部门多传递正能量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各部门制定公共政策,需优先考虑健康,而不是政绩、效益等,才能有效促进人们的健康,进而达到全民健康。

共建共享是习近平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型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其核心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坚持一手抓保安全、护稳定,一手抓打基础、谋长远,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发生,使一些社会治理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平安建设中国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共建是基础,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是关键,要求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将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共享是目标,要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健康是人民的第一追求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这项重大民心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动落实。比方说控烟问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从2017年3月1日起,上海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同时在6类场所室外也全面禁烟。在全国,越来越多吸烟者戒烟,越来越多的百姓在公共场合拒绝吸入“二手烟”,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律师、控烟专家在推动国家层面的控烟立法出台。

(二)健康是一种责任

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石,它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要求。随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健康中国”,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战略,把健康中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

(三)公平公正实现健康全覆盖

在2016年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2]。预防为主,关口提前是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优秀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

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2016年,国家卫计委联合九部委发布《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目前,健康问题是如此备受关注和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国民的健康出现了问题,并且已由生命个体健康问题演变成社会群体健康问题。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是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以健康为中心,不以医疗治病为中心

硫化钠的过量添加会造成砷滤饼发生量的增大,提高硫化钠的利用效率会减少硫化钠的使用量,目前硫化钠的添加方式是从硫化钠添加槽通过泵接在反应槽底部添加的方式,此方式可改为硫化氢直接吸入式,提高利用率。通过岗位操作人员对硫化ORP值(氧化还原电位)稳定控制,均衡硫化钠控制量,从而达到减少砷滤饼发生量的目的。

(二)以预防为主,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及健康公平问题,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全民健康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任何一个人群的健康都不容忽视。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要求,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改革发展的红利实实在在都由所有人共建共享。

3.狠抓“三个内容”,激发班组生机活力。抓住关键,把握重点,是企业班组建设的根本方法。班组建设工作犹如一张蜘蛛网,千头万绪,只有问诊把脉,把握规律,明确班组建设的主要内容,切实抓住重点,才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更好地激发班组细胞活力,推动企业蓬勃发展。

过度依赖医疗、医药、医院和医生已成为时下普遍的健康观念,有病上医院,看病找医生,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普遍依赖,为不健康埋下了种子。现代医学技术发达,但有其局限性,如慢性病,药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症状,但不是人们恢复健康的救命稻草。《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指出,疾病的控制不等于获得健康,把健康的全部责任和希望都寄托在医院和医生身上,这种做法对医院和医生也是不公平的。现在医疗手段更多体现的是健康的安全保障,即在人的身体出现紧急情况时介入,使病情得到控制,但它对于增加健康发挥的作用有限。世界卫生组织已有公告表明,医疗对于健康的作用和贡献率只有8%。相反,如果对医疗的依赖过度,它对健康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耗和危害。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危害身体健康的生活习惯屡见不鲜,如久坐,熬夜,抽烟等,思想缺乏预防保健意识,更缺乏养生强健意识,把健康完全寄托在医院和医生身上,前半生透支健康,拼命挣钱, 后半生透支生命,拼钱买命,这确实是对现实社会许多人健康观念的一个形象描述。这些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正是来源于人们的错误健康观念,把医生作为维护人体健康的主体,而非我们自己。人们对医疗、医药、医院和医生的依赖,产生的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之外,医药安全、医患矛盾、医保过度透支等也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既造成社会矛盾,消耗了国家经济实力,也无法保证国民的生命健康。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只有把自身作为健康的捍卫者,以健康为中心,才能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进而培养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冰箱技术的稳步升级发展,离不开行业标准的规范。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蔡宁在会上详细介绍了制冷器具多项国际标准动态。他介绍说,今年以来,制冷器具国际标准都在日趋严格,包括安全标准、性能标准等,这就对企业研发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竞争门槛大幅提升。

远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就开始有预防医学的思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都而铸锥,不亦晚乎?”[3]古代名医扁鹊提出了信巫不信医者等“六不治”主张,提倡破除迷信,预防疾病,随俗就医。后汉三国时,名医华佗创作了“五禽戏”健身操,成为我国医疗体育保健事业的先导。

新民主革命时期,在最早的红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中,已对军人提出了基本的卫生要求。1932年红军第一方面军召开第三次卫生工作会议,确定了“预防第一”的卫生工作方针。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明确指出: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全国卫生行政会议,确定了全国卫生建设的总方针是预防为主,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保证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面,要面向农村、工矿,依靠群众,开展卫生保健工作。随后,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把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确立为卫生工作的四大原则。此后,在卫生工作四大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着现实的紧迫要求。在我国由于粗放型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而影响国民健康的问题;由社会的激烈竞争和体制机制不健全造成的阶层分化和冲突增加、人们心理压力加大以及心理不健康的问题;由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带来的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由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国民健康不公平问题;由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人口迁移、空巢、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民生或健康问题;有计划生育和迅速老龄化带来的抚养比提高问题;由健康保障体系缺失或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看病贵、看病难、养老难和养老贵的问题——这些都是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在这多种影响健康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下,仅靠医疗体系来解决是不切实际的,必须从影响健康的最广泛因素入手,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建立大健康政策保障体系,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4).

[2] 习近平.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8-22(4).

[3] 经浩宇. “治未病”思想对脑卒中病的防治意义[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 84-86.

 
邓禅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