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媒体条件下道德教育初探

更新时间:2009-03-28

对于新媒体的理解,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工具,一种是环境。这里论及的新媒体两种含义兼有,主要侧重于后者。作为工具形态的新媒体,是指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作为环境形态的新媒体,是在其工具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环境条件。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魔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之密切关联,这就是新媒体在我们今日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力。

新媒体条件下道德教育的价值意蕴

在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都曾发挥着并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又给道德教育的发展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极大地促进了道德教育价值意蕴的实现。这双飞翔的翅膀正是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与裂变性。

(一)即时性:时间消灭空间

现代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快”,新媒体也不例外,在今日的信息传播发展过程中,新媒体的地位如此之重要,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它的“快”,即它的即时性。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时间与空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信息传播速度的极快提升意味着信息传播时间的迅速缩短,时间正消灭着空间,新媒体正是凭借于此逐渐消解着地域的限制,此地与彼地的距离因此被无限地拉近。

这一便宜条件给道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契机,道德教育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更多地转变为了异时异地。道德教育主客体的时空分离使得道德教育的实施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少,使得道德教育的开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与课堂,而是进一步地拓展到了异时异地。更关键的是,它重塑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与交往方式。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主要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单向灌输的道德教育模式,德育者往往处于不可挑战的崇高地位,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受教育者则恰恰相反,只能被动地接受。在新媒体条件下,人们获取道德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德育者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权威正逐步瓦解,受教育者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在这种道德教育客体日趋于中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中,道德教育主体已非固定的一人一景,而是更富于多元化、多样化,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及交往方式。

(二)交互性:交流激发活力

与传统的媒介形式相比,新媒体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交互性。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的交流互动渠道极为有限,在媒体的宣传之下受众往往是被动的“接受”,不能对此说“不”,但依据德育的一般规律,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提高本就是一个知情意行不断转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重复“信息输出—信息反馈—调整信息输出”这一模式,唯有在有效互动基础上才能实现预期德育目标,而这恰恰是传统媒介形式的短板。

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此四者中无不凸显着交互性的光芒。正确的道德认知是提升道德教育水平、达成道德教育目标的前提,而正确道德认知的形成需要建立良性的交流互动机制,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在交流互动中廓清错误的道德认知,以正确的道德认知指导道德实践;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道德情感的培育需要良性的情感交流,在新媒体条件下,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为人们随时随地进行情感交流提供了契机,并能够有效地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道德意志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吸收与提炼最终凝结成了道德意志,所以在此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是不可缺少的;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引和激励下,表现出对他人或对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动。[2]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归宿,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有赖于教育者的引导与监督,更有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引导与自我监督,新媒体的交互性恰好促进了教育者引导和监督作用的发挥,也更好地促使了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三)裂变性:传播倍增效果

裂变性是指在新媒体平台上,受教育者扮演着多重身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一条信息经过若干评论与转发形成舆论漩涡,产生裂变。新媒体实现了一种多节点的“一对一”去中心化的传播。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是由若干个节点构成的一张大“网”,每个节点相对于其周围的节点都是中心,因此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为信息的裂变传播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裂变方式使德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特点使得每一个节点都能成为中心,也就意味着每一次信息的传播将是扩散型的几何倍数传播,而不是传统德育的点对点的直线型传播,所以,这种裂变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德育信息的传播,满足了信息化时代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内在要求,从现实传播速度上为德育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新媒体条件下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当资本扩张到文化领域时,文化就不再是单纯的主观产物,它更多地是资本的产物,所以,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易产生文化的功利化与泛娱乐化问题。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被忽视,功利本身或者娱乐本身日趋成为为唯一目的,最终导致情感渗透表浅乃至人格“物化”与“异化”。

(一)主流价值弱化,道德导向模糊

可以肯定,道德教育是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价值观教会我们判别事情的对与错,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道德教育同样如此。由于主流价值弱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新媒体条件下的道德教育正面临着道德导向模糊的艰难困境。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表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与价值取向,包含了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观以及基本价值观三大层次。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涵括的24个字,基本价值观则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具体领域的价值观。[3]当下所述主流价值观是指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个人层面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在新媒体条件下,由于受新媒体碎片化特点、资本逻辑因素等影响,德育信息杂乱无章、真伪难辨,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网络交流充斥语言暴力,主流价值引导相对弱化,道德教育因此缺乏实质性效果。

在主流价值观弱化的同时,道德导向也呈模糊趋势。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的影响,新媒体条件下道德教育的低俗化、虚假化、泛娱乐化倾向日趋明显,严重破坏了信息资源的德育价值,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加大了道德导向的难度。立德树人的旗帜虽然依旧鲜明,但受这些负面因素的多般阻滞,道德导向已不再清晰,德育效果也大打折扣。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暴力色情文化在网络空间的肆意横行,已渗入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正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体魄与精神肌体,由此产生的个人及社会问题日渐严重。

(二)信息碎片冗余,情感渗透表浅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日,人们交流的网络社交平台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这些新媒体平台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情感渗透表浅的负面问题。新媒体显著的交互性给道德教育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机遇,但却受信息碎片冗余与资本逻辑推动的影响而使德育效果大为降低。新媒体条件下的网络信息多为随意上传,既欠缺逻辑性,又缺乏完整性,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主要分为内容呈现的碎片化与内容生产过程的碎片化。首先,内容呈现的碎片化是指网络用户根据自身喜好或者其他原因随意发送网络信息,欠缺系统性与逻辑性,内容碎片化。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德育内容的碎片化割裂了其内在联系,易使受教育者产生价值混乱,难以达成德育目标。其次,内容生产过程的碎片化是指一个具体问题的探讨往往是“你一言我一语”,是不同用户共同参与的结果,但这种参与过程往往是无序的、混乱的,掺杂着诸多真伪难辨的信息,因此内容的生产过程也呈现出碎片化特点。内容生产过程的碎片化总是“你一言我一语”,难以产生权威的声音,受教育者不知“该听谁的”,就算有明确的德育主体,信任感也难以确立,进而阻碍了德育目标的实现。

现代科技除了给人间带来美妙的天籁以外,还使得人们陷入了难以走出的现实泥潭。新媒体给道德教育带来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道德导向模糊、情感渗透表浅与人际信任缺失三个方面,它们从侧面反映出了道德教育的深层问题,制约着新媒体条件下道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道德导向模糊、情感渗透表浅和人际信任缺失是新媒体条件下道德教育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并给新媒体条件下的道德教育带来了不少挑战。深入剖析新媒体条件下道德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促进新媒体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觉察意识与加强价值引导、灵活方式方法与优化信息环境、强化信息监管与完善制度建设是化解这一现实难题的有益对策思考。

(三)主体身份退隐,人际信任缺失

新媒体产生的初衷是为了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加强人与人的信任,这也是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两者本应“志同道合”,但现实中却“分道扬镳”,人们由此陷入了信任缺失的困境,其产生原因就是主体身份退隐与信息把控不足。

事实证明,日常多行善,出门总会遇到贵人。在当天晚上以火锅补充了体力之后,我遇到的贵人就是旅店的老板。这位生在广东梅州的客家人在河北和内蒙接壤的草原上已经享受了多年由越野车带来的乐趣,他车库里两辆伤痕累累的丰田兰德酷路泽似乎也在暗示着他在这里的丰富阅历。出于对全新AMG G 63的好奇,他主动提出成为我们的向导,我们所要付出的代价不过是摄影师在必要时指导他如何拍下一组美丽的雪景而已。

由图5~图6可见,管道的位移形变最大部位同样也是集中在加热器部分,说明在加热器部分的管道不符合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要求,如果投入实际的工程生产中,必定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综上所述,在保证撬装式气化站小空间优势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管道的应力分布,避免出现某一部分区域应力集中现象,同时也要防止管道的过量变形。

从外部来看,信息的把控不足进一步加速了信任缺失现象的产生。首先,信息监管难度较大。新媒体条件下的德育主体不再仅是课堂上的教书先生,而是更为多元化的主体角色,由于各主体角色在道德素养和教育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信息监管的难度也增加了。其次,对德育介体把控不够。新媒体虽如一时春雨遍布神州,但其基础平台、发布渠道、反馈渠道等建设还远远不够,基础平台质量参差不齐,主流价值引导欠缺鲜明,发布渠道与反馈渠道也缺少相应的审查与监管机制,所以,加强信息的把控与监管势在必行。

LIU Cheng-ling, LIU Xing-chen, HU Xing-ye, YANG Chao

新媒体条件下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以山东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为例,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和专家对相关指标给予的评价,将普查绩效综合评价的参照等级分为5级,即Z=[优/很合理,良/比较合理,中/一般,差/比较不合理,劣/很不合理]。通过汇总经济普查中心所有员工对第二次经济普查相关绩效指标的评价结果,求出每个指标在各等级下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模糊量值,根据较为方便的升、降半梯形分布函数[6]来确定各等级指标隶属度物元。其分布函数为:

(一)增强觉察意识,加强价值引导

妻子悲痛欲绝,让他的心里十分难受,2 0多年同甘共苦,夫妻情深啊!思前想后,他觉得自己不能因为女人就失去幸福的家庭和贤良的妻子,更不能失去现有的口碑和政治前途。离婚简直不可想象,那会给他带来一系列一大堆不堪设想的后果。于是他给妻子跪下了,诚恳认错,信誓旦旦地表示,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加倍补偿,哭求妻子给他一个机会。他当着妻子的面给扬扬打了电话,郑重宣告分手的决定。话筒那边一阵沉默,紧接着传来压抑的哭声。但是他硬起了心肠,又重复了一遍。在这种原则面前,他必须是理智的。

增强觉察意识,首先要对新情况、新特点熟稔于心。俗话说百炼成钢,佛语云熟极自神,没有对新情况、新特点的精准把握,增强觉察意识只能是天方夜谭。新媒体条件下的道德教育易低俗化、虚假化和泛娱乐化,这是传统德育条件下所未有的情况。同时,即时性、交互性与裂变性也是传统德育条件下道德教育所未有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才能制定完善的应对策略,才能为增强觉察意识做好铺垫。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想日盛,其强调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思想自由。强调思想自由固然重要,但不可走向极端、逾越底线,特别是在新媒体条件下的今天,信息资源鱼龙混杂、真伪难辨,道德教育正面临着极大挑战,因此,增强觉察意识、加强价值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新媒体具有隐匿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主体身份往往真假难辨,基于这一特点,个人的内在欲望将无节制地释放于网络环境之中,一切为利己是图,人际关系逐步恶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新媒体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于以群体身份出现,而群体是个“无名氏”,网络上群体行为的责任划分往往是不明确的,在责任归属缺失的情况下,群体所做出的行为往往具有跟风性质,缺乏责任感,因此,人际间的信任流失也是可想而知的。

增强觉察意识是指增强德育者观察与发现德育问题的意识。增强觉察意识,要求德育者从理念上增强对德育问题觉察的敏锐性,在问题初露端倪之时,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优势,以快打快,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增强觉察意识是重中之重。在网络媒体时代,凭借科学技术的强力推动,资讯的扩散变得尤为迅速,这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交流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德育问题的曼延以可乘之机。时代命题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要求德育者具备高度的警惕意识和更加敏锐的觉察意识。在对新情况、新特点熟练把握的基础之上,德育者应当绷紧觉察意识这根弦,娴熟掌握新媒体技术,对任何的风吹草动有着敏锐的观察,从而能够为迅速消除德育隐患、加强价值引导打下基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实现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表现过程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已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载体。

加强价值引导是增强觉察意识的目的。对个体的道德培养,不仅要发现问题,更需要解决问题,加强价值引导正是解决之道。首先,需要切合新媒体自身特点进行引导。以往加强价值引导往往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很好地切合新媒体特点,更不能达成良好的引导效果。所以,现当下加强价值引导就应当从新媒体即时性、互动性与裂变性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比如,以时下最受网民喜爱的新浪微博平台为例,近期调整了平台栏目内容并在热搜榜上推出了“新时代”全新一栏,用主流价值观对受众进行价值引领,一改以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景象,为网民的健康上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价值引导作用。其次,加强价值引导,道德教育以内容为王。在信息资讯飞速传播的今天,道德教育不仅要紧抓传统美德,而且还要紧扣时代主题,以时代之思充实道德教育内容。在新媒体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应当重视的时代之思,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与新媒体自身特点有机结合,比如,根据受众年龄层次和群体爱好等特点,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出各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访谈类短节目,使得不同受众群体能喜闻乐见、津津乐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二)灵活方式方法,优化信息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情感渗透表浅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掌握合理的方式方法。传统的德育环境中,尚且讲究隐显结合、知行合一等教育方法,而在更为错综复杂的现代新媒体条件下,德育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灵活地采用方式方法更显重要。在新媒体条件下,传统德育灌输方法的作用不言自明,需要坚持与继承,与此同时,德育所应采取的方式与方法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对于生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一辈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把他们的逻辑思维与语言特色考虑进去,转换话语体系,用更新鲜、更易于接受的语言与其沟通,进而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其次需要优化信息环境。新媒体碎片化特点割裂了道德教育的完整性,使得整体的德育环境割裂破碎,阻碍了德育效果的达成,从而导致情感渗透表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应整合信息碎片、优化信息环境。针对信息碎片化的特点,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聚拢信息碎片,发挥其整体效应,实现德育预期效果。内容呈现的碎片化表现为德育内容欠缺系统性与逻辑性,那么,聚拢内容碎片、强化德育内容的逻辑性将是最好对策。比如,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通过推送若干期具有深度的系列主题文章或者视频来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很好地避免德育内容之间碎片化、割裂化的状态,构建起了德育内容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为减少内容生产过程的碎片化,应当采取统筹兼顾的策略,既兼顾各教育主体的多样性,又统筹各教育主体间的合作,发挥整体效应,从而使德育内容生产体系化。

(三)完善制度建设,强化信息监管

新媒体的隐匿性与开放性特点使得主体的身份认定不清、责任划分不明,在“免责”情况下主体倾向于无节制地释放欲望,进而造成网络秩序紊乱,使得社会人际信任度也因此降低。针对此问题,必须明晰主体身份,明确身份认定与责任划分,并须完善制度建设,为德育工作把好审查关、监管关。

主体身份须明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所以,构建起良好的社会关系,增强人际信任,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明晰主体的身份定位,也只有明晰了主体身份,才能进一步划分主体责任与义务,才能理清与解决在此基础上的相关问题。首先,建立主体身份认证制度,使得德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再“隐匿”,都需要为自身做出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这也促使他们需要像现实中遵守法律和道德一样去遵守网络规范、恪守人伦底线;其次,建立网络信用制度,对不同网络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对信用度较低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同理,对信用度较高者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增强人际信任度。

信息监管得抓牢。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信息高速运转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隐患,道德教育同样适用。新媒体条件下的德育者由于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行为动机等各异,加上近年来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盛行,所输出的德育信息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倘若不改善监管方式,只是一味地采取删帖、封堵消息等措施,只能事倍功半,德育效果将难以保证。抓牢信息监管具体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抓牢对德育者的监管,这里的德育者既可指人也可以指网络德育平台,对于不合格者进行整顿甚或取消资格,为良好的德育环境把好人员关;其次是抓牢德育信息的监管,应当建立网络监管审查制度,对于不合格信息进行剔除,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为良好的德育环境把好信息关、过程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网络之上,暴力色情文化如洪水猛兽般席卷而来,严重侵蚀着人们的精神肌体,特别是严重染污了青少年的纯净世界。那么,如何还予人们一个干净纯洁的精神家园?分级制度正是化解此症的良药。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将电影分为大众级、父母陪同下的普通级、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观看的普通级、限制级和17岁以下不可观看级别五类,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对象很好地进行了区分,为良好电影环境的营造奠定了基础。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条件下,可将分级制度引入德育范畴之内,建立具有相对弹性的分级制度,对德育内容进行严格的分级监管,严禁暴力色情信息传播扩散,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德育环境。

例 6:I saw that turbulent emotions possessed her,so I asked what I thought would be some sedative questions about her little girl.

[参考文献]

[1] 廖祥忠. 何为新媒体?[J]. 现代传播,2008(5): 121-125.

[2] 魏英敏. 试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 (5): 42-45.

[3] 刘勇,方爱东.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建构的四个维度[J]. 学术论坛,2016(6): 16-20.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01.

 
刘优良,李作纯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