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班集体凝聚力建设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团结、组织与教育学生的职能。班集体作为学校的基层组织单位,是一种重要的工作载体。提升班级凝聚力对班集体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管理体制下,班集体的设置多是按照专业划分,相比较中小学班集体在教育背景上更具有同质性,某种程度而言教育背景的相似更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产生。但由于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高校的管理模式、互联网的影响等综合因素,高校的班级呈现出空间位置上的流动性、心理认同上的发散性、教育管理上的复杂性等特征,给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带来一定的影响。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班集体

高校班集体的产生兼具教学和管理的双重原因,一个班集体的组成体现了相同的专业学习目标,体现了群体成员之间享有的公平的信息来源和权利。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互动关系网,集体则是一系列互动的角色组成的系统。国内的社会互动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为。”[1]31在个体或群体间,只有发生了依赖性的行为才可能产生互动。我们可以认为,班集体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有一个独立的互动关系网,集体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个互动的角色,因为他们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有信息的传递和回应,彼此之间有依赖性,因而班集体凝聚力的强弱依赖于社会互动的程度。在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高校班集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体自治管理两方面。

从内涵角度看,高校班集体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社会互动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发生社会互动时,对外在的世界就发生了共同的意义,对外在的文化和环境有了共同的了解。正因为有了这种了解,互动才是有意义的。高校班集体不同于中小学班级,并不是以升学为目的而形成,它的有效运作只有建立在对育人这个根本宗旨的认同之上,才有可能形成统一的思想,产生强大的班级聚合力。

通过在社区中心服务中心的临床护理,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实验组的有效率明显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管理角度看,高校班集体更加体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功能。社会互动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共享意识与遵守规范,注意自己也尊重对方。班集体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形成一种良好的秩序感很重要,理想的高校班集体能充分实现团队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作用,然而现实中高校班集体的自治能力往往还不及中小学班级,集体成员间的共享意识、规范意识、尊重意识被大学生所忽视,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高校班集体凝聚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探析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意识是高校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四个意识”,尤其是学生骨干队伍,是体现自治能力的集中表现。[3]班级中的班委设置,是结合大学生群体实际特点,给予他们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平台,通过提高参与意识从而找到在班集体中的归属感。当前班级中的学生骨干队伍普遍存在功利心强、个人主义色彩重的问题,在班集体的互动模式中更加偏向于“基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利益精确计算”[1]33而采取的互动方式,比如为了入党、评优评先等目的,而缺乏站在班集体利益的高度开展管理和服务,主心骨作用发挥不明显。再者,高校的学生组织从校级到院级数量多种类杂,吸纳了班集体中的部分优秀骨干去服务组织,导致班集体中的骨干队伍力量薄弱,领袖和榜样作用发挥不明显。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2]客观上班级文化受到学校层次、专业背景、管理模式等的影响,主观上班级文化受社会主流文化、学校校园文化等的影响,不同层次的高校和高校中不同专业的班集体势必在班级文化中存在较大差异,但当前高校总体的趋势是班级概念相对弱化,班级文化淡漠,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重要渠道,班集体建设中网络平台的阵地作用不容小觑。比如班级日常事务的通知发布、评优评先的投票、信息的上传下达等,网络几乎已经全部替代了人工的力量。“视频会议”的出现使得班集体建设中最核心的主题班会的形式都发生了变化,班集体的一些重要功能在发生巨大变化。

(一)大学生注重个性化发展而忽视集体主义观念

其次,对照语料选用的是北语语料。尽管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文学类与非文学类语料之间在字频和词频方面的异与同,但是,若能选用同时代或不同时代典型作家的语料进行对比,则更能突显鲁迅小说遣词用字的特点。

(二)班级向心力趋于网络化而导致班级文化淡漠

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求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每个过程都要求考虑周全,不能有任何逻辑上的漏洞。同样,在问题编程过程中,思维能力一定要有灵活性和敏捷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很快适应问题环境,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预计[5]。在计算机大赛中,针对要解决的问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构思,对问题进行严格分析,从而进一步锤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社会互动中,人的行动都是以他人为导向并相互依赖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点,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不强,也就是说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并不高。尤其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加容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关注自身个性的发展,忽视周围的群体和组织,集体主义观念日趋淡漠,从而导致大学生主观上认为班级凝聚力建设是“他人”的事,作为个体的力量发挥不了作用。比如,班集体活动的参与率,大学班级中鲜少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哪怕是最简单的为自己班级投票,也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将发表反对意见作为自己个性的一种体现,以标新立异的方式在班集体中树立自己的“地位”。

(三)学生的“四自”功能弱化而缺乏主心骨力量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的生源逐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拥有不同的家庭环境、生活方式、风俗语言等,不同的个体个性化差异,很难满足全部人的需求。根据社会互动的理论我们知道,社会互动程度越高,互动越有效,班集体凝聚力越强。班集体的复杂性变大,互动效果就会降低,从而影响班集体的组织功能、整体协调、群体归属感等。当前的高校班集体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班级向心力网络化趋势、班级领袖作用发挥不明显、管理人员权责不明晰等问题。

股骨颈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骨折形式,在老年患者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中多采取手术治疗的形式,但是由于骨折位置的特殊性,有效的术前骨折分型能够在根本上改善手术治疗效果,成为临床治疗中的必要环节之一。6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来源于在我院治疗,将其作为此次样本数据研究资料,现对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与X线检验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分型情况加以明确说明。

(四)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交叉管理而导致重心分散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高校的鲜亮底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4]在班集体凝聚力建设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认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爱班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班集体凝聚力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班集体的活动中,利用好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等思想阵地,加强班级同学思想引领,进一步建立活动品牌,加强班级整体凝聚力建设。

高校班集体凝聚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班级育人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班级凝聚力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班集体是否是有效管理。高校班集体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学生从行动上配合,更重要的是从内心对班级管理工作的认同,从而形成有效的合力。根据现行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大部分班集体的管理模式是班主任为主、辅导员为辅,或者是辅导员直接扮演班主任角色。后者带来的直接问题是附带式的管理容易忽视班级凝聚力建设。而前者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现行的管理模式,尽管为班集体配备了班主任,班主任也有相应的工作职责,但由于辅导员本身的角色定位,在日常事务管理中很多学生更愿意寻求辅导员的帮助,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更能发挥优势,在某些事务中,班主任和辅导员可能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因此,班集体中的这种交叉管理不利于班集体形成统一的意见和目标,对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二)正确认识班级目标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中的核心地位

班级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行动指南,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和出发点,有了达成共识的目标,班级同学才会找到集体归属感,找到个人在集体中的存在价值,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互动对于班集体成员的功能正是在于他们对外部世界发生了共同的意义,对外在的文化和环境有共同的了解,有了了解,班集体的互动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设立班级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群体成员的共同意愿,只有所有同学齐心协力创建的目标,才能更好约束班级同学的行为,进而才能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明确班级目标,积极营造班级氛围,能够较好的建设班级,提升班级凝聚力。

(三)激发群体角色的不同特长在班级管理中的引导作用

“群体成员不同的天赋和个人特征有助于社会结构的产生。”[5]任何一个班集体中都存在着性格各异、能力素质不同、志趣理想不一的个体,而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学生骨干队伍,他们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方式方法、工作成效等都会直接影响班集体的精神面貌和整体风气。因此,在班委的选择和配备上,应当要发挥正确的群体角色,换句话说就是激发每个人在班级管理中的特长。在班集体中,有些人对群体的价值有特殊的洞察力,因而适合扮演领导者或管理者的角色,大部分人则适合扮演支持者角色,能够拥护和执行班级的决定,因此作为班委应以身作则,树立服务意识,增强个人魅力,充分获得同学信任。另外,班集体学生骨干之间要团结协作,更好地为同学服务,为班级服务,才能将同学凝聚起来,为建设优秀的班集体而一起努力。

(四)发挥教师队伍协同育人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班集体如同航船,班主任如同舵手,不仅把握着班集体前行的方向,更是班集体凝聚力形成的主导力量。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团组织建设,在高校的班级事务管理中,要注意平衡好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的合力来推动班集体建设,尽量避免多头管理带来的弊端。作为管理者的辅导员、班主任首先要明晰自身的职责。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责任应当首先落在班主任肩上,而辅导员更多的是履行突发状况处理、心理健康教育、评优评奖等更加专门性和特殊性的职责。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以此为基点满足学生在生活、学习、素质发展等方面需求,当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学业有所成就的时候,班级凝聚力自然就产生了。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形成育人合力,将会极大地促进班集体凝聚力建设。

(五)强化班集体地位在班级凝聚力建设中的激励作用

除了班级目标之外,班集体的地位和荣誉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很大。获得的集体性荣誉越多,学生越感到自豪,班集体的凝聚力也越强;班级在教师心目中的认可度越高,这个班的凝聚力就越强;当班级在教师群体心目中的地位低下时,其成员会自惭形秽、自暴自弃、离心离德,难以产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会大大削弱班级凝聚力。[6]当前很多高校采取大类招生的形式,学生入学后学习大类课程,到大二进行专业分流,在分流过程中,打破了大一建立起来的班集体模式,原班级的互动模式被打破,重新建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理性选择之下的学生就很有可能选择继续维持原先的互动模式,同时专业选择的不平衡也会给新班级凝聚力建设带来新的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多采取激励措施,通过开展团队建设、班集体评优等方式提高班集体的地位,从而有效促进班集体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朱力. 社会学原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1.

[2]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1.

[3] 何进,董春阳. 高校班集体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4(12): 92-95.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1024-29961468.html.

[5] 安东尼·吉登斯,菲利普·萨顿. 社会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79.

[6] 刘春蕾. 当前高校班集体凝聚力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133-134.

 
许莹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