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意义及路径选择

更新时间:2009-03-2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解决抬头率到课率等问题,就必须在改进中加强,努力提升自身的亲和力。思政课教师必须清晰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明确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意义,思考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策略,正确选择提升思政课亲和力路径。

1.联系生活原则,即运用网络技术展开教学时,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紧扣学生的学情与生活背景,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其对亲和力的解释为:“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②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1]可见,亲和力的本意源于化学和生物学术语;引申意义是引入人文社会科学后扩展出来的。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自觉接受思政课教学活动传达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导向。

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对如何办好高校思政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习总书记指出了思政课的短板,指明了改革发展的发力点——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

何良诸说的是实话。不料,一个驼背老头跳起来,“噗”,狠啐一口唾沫:“操你妈!耽误你走道了,把王八脖子给老子窝回去!”

(二)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 内容要有温度,紧跟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大学生期待运用所学理论来解答生动复杂多样的现实问题,要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4]用实践中的具体事例,来回答理论中那些难懂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我们所要传达的理论,坚信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三)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符合学生的主体性要求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5后,00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也进入了校园,他们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甚至是飞速发展时期,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发展,是中国独生子女最集中的一代。他们的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他们是自信的;他们成长于新媒体环境,视野开阔、掌握信息量大,思维活跃,思想灵敏;他们是家人宠爱的焦点,自我意识强;他们个性张扬,敢于试错,勇于探索创新;他们的生活与交往依赖网络;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意愿强烈,但是分析判断能力尚不足,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方向感迷茫;95 后、00后大学生的独特性格特征,要求思政课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有足够的亲和力,要能够走进他们的心灵、听得见他们的诉求,才能实现最佳的引领效果,真正发挥思政课在他们成长成才人生路上的重要作用。

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选择

(一)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是关键

3. 内容要有力度,针对性强。一方面,教学中不回避问题,敢于亮剑。首先,针对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如大家聚焦的官员腐败问题、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诚信道德问题等,既从理论的角度历史的原因分析其产生与存在的根源,又站在现实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用理论解答现实问题,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接上中国地气,用好中国语言,解释好中国问题,讲好中国道理。其次,针对各种错误的理论和思潮,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批判,加强价值引领,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就业创业、爱情婚姻情感等。针对学生关心的一些现实问题,教师积极回应,解答他们的理论困惑、价值疑问,疏通他们的思想障碍和道德矛盾,满足学生的理论需要和成长期待,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有亲和力。

1. 内容要有深度,立足根本。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追求教学的理论魅力,根据课程内容体系,讲实讲活讲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与当代发展,用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彻底性、透彻性去征服学生、赢得学生。而不能为迎合学生的心理与兴趣,大谈特谈非马克思主义,对那些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不大的花边新闻、逸闻趣事兴趣盎然,有意无意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分量,轻描淡写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离开对理论魅力的追求所产生的“亲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和”,只能算是“迎合”。即使受学生欢迎,为学生所欢呼、点赞和认可,也算不上真正有亲和力的思政课。

项目管理会计核算对建筑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与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3. 提高教学艺术性,以情感人。情感是教育的基石,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不能简单地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投入情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注、关心和关爱学生。只有师生心理距离近了,建立了师生之间的美好感情,才能由“走近”学生,到“走进”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尊重老师,理解和支持教学工作,才能接受和认可教学内容。教师要将情感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情感教学情境,营造情感场景,感染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自觉认同并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授课不仅要注重情和义、情和理的交融,还要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和高低起伏变化的声音,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肢体语言,使讲授充满激情,具有感染力号召力。教学中要适度走下讲台,适时与学生互动,眼神的交流,和蔼的提问,亲切的点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学热情,体会到老师的平易近人,感受到思政课的亲和力。

2. 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以德化人。思政课教师既要做“经师”,也要做“人师”。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学生对其认同度更高,崇拜感更强,更易受其熏陶与感染,他们将成为学生持久性的导师,发挥长久的榜样作用,学生被他们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无形中树立起来。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给予学生真正的平等、尊重、理解和包容,变居高临下的教导者为严慈有度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成为可亲、可敬、可爱的,有亲和力的教师。

3.2.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血压平稳后改半卧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24 h常规行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情况,有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二) 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是基础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的,具体体现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必须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教学内容既要有深度又要有温度还要有力度。

1. 夯实理论功底、丰富知识储备,以理服人。只有具备过硬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对所讲授的理论有透彻的把握,同时拥有丰富的知识,宽阔的理论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中用生动幽默的表达方式,旁征博引,以多元的视角、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分析问题;才能贴近实践、联系实际,游刃有余解答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中的疑虑;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做出精到的分析、管用的解答,让学生心服口服。

当前思政课吸引力不够,说服力不强,学生获得感不足,影响思政课的实效性。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只有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最终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和认可为目的,从学生思想理论道德的实际状况和水平出发,从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充满时代感、应用性与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实在实用,想学愿听。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课程与教师的亲和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思政课成为一门有趣、有意思的课,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接受、信服教育教学的内容,对思政课理论真知真懂真信,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从而真正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思政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引领者,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关键。孔子告诉后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尊其师,才能奉其教;敬其师,才能效其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只有具备足够人格魅力的教师,才真正具有亲和力,才能实现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的育人理想。亲和力强的教师一定是具有理论魅力、道德高尚、教学艺术性强的教师。

(三)增加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亲和力是保证

教学方法是传播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介体。适合学生的,与时俱进的,对原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发展,才是有亲和力的教学方法。

实验结束可得到两个曲线,即面团发酵曲线和气体释放曲线。Hm是面团发酵曲线的最大高度,代表面团发酵过程中达到的最大高度,是酵母产气能力和面团持气能力的综合反映;h是测试结束时(对于本实验测试时间是3 h)的面团高度;(Hm-h)/Hm为发酵3 h的耐受性。H’m是气体释放曲线的最大高度,代表发酵过程中气体释放的最大速率,气体释放曲线反映发酵过程中酵母的产气能力;Total volume是整个实验过程中(3 h)的气体总释放量。

1. 提高教学方法的契合度。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归根结底还是服务于学生的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方法不一定是最酷的、最炫的,最时髦的,但一定是契合度最高的,关键在于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方法的契合度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衡量,依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思政课教师应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年级、专业、内容、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施教,一堂生动且富有亲和力的思政课不应拘泥于一、二种教学方法,而应该综合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且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充分互动,获得学生的回应,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2. 组合传统与现代教法。思政课长期以来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知识传授。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师视为教学主体,学生视为教学客体,教师与学生是不对等的自上而下的关系,因此教学亲和力大打折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基本处于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状态。互联网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高、虚拟性强的特点,深深影响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思政课教师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和升级,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习惯和接受信息方式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思政课要广泛运用多媒体、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学APP等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手中的手机逐渐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机”。 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变抽象的“基本原理”为具体的“生动道理”,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知识诉求和价值诉求的需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3. 占领课内课外两个阵地。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然而,要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还要延伸到课外,推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按照“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2]的要求,既要执行“规定动作”,又要设计配套的“自选动作”,一方面,在校内开展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新颖的第二课堂活动,在丰富多彩、积极健康、格调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让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实精神、丰富感情、升华道德、提升思想境界,在活动中感知领会思政课教师所教、课堂所学,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育人实践平台,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里,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占领课内课外两个阵地,构建起教师引导、朋辈引领、知行合一的教育新机制,让思政课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5版[M]. 北京:商务印刷馆,2005: 1104.

[2] 教社科〔2018〕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2018-04-23]. http://szjyb.mnkjxy.com/info/1011/1814.htm.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4] 习近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18(1).

 
彭瑾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