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我们教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知识”

更新时间:2009-03-28

就教育而言,质量一词,本应有着丰富的内涵。但现实里,一说到质量,我们往往只局限于学生成绩,就是考试分数。很多时候,一说抓质量,我们就把它想成了抓分数,甚至出现了“抓分数要抓出血来”的骇人之词,也有“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夸张之语。应试教育的紧张、恐怖、血腥,可见一斑。

一切围绕分数转,一切围绕考试转,考什么、教什么自然成了学校和教师的不二选择。过去说“双基”、后来讲“三维目标”,现在谈“核心素养”,概念在不断变化,内涵在不断升级,但强调“知识本位”依然是应试教育“以不变应万变”的主旋律,“知识过手”几乎成了中小学教育的全部。这显然是有问题的,甚至严重到让很多师生寝食难安的地步。资中筠先生认为:“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在我看来,这种退化其实早已发生:现在学生身体素质之糟糕,实在让人触目惊心。不过,这问题过于宏大,我笔力不逮,暂不论及。现在,我只想就“知识”论“知识”,探讨我们所教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知识”。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曾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今天的课堂传授昨天的知识,试图去解决明天社会的问题。”他认为,这是现在课堂最根本的矛盾。“我们课堂里传授的都是昨天的知识,从来没有今天的知识,今天的知识没有写进课本,还没有走进我们教师的脑袋。”对此,我并不以为然。昨天的知识也好,今天的知识也罢,可能都不会直接有益于“解决明天社会的问题”。如果“昨天的知识”教不好今天的学生,“今天的知识”可能也没办法让他们去面对明天的世界。教育是应该面向未来的,但问题是,怎么可能给“今天的学生”教“明天的知识”?

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我们对这句话耳熟能详。但我们或许并没有想过,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力量,什么样的“知识”才有力量。

知识的英文单词knowledge由“know”和“edge”组成。“know”是“知道”之意,“edge”有“边缘、利刃、领先”等意。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除了要“知道”一些东西外,还要让这些东西处于甚至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才会有“力量”?从汉语词义看,“知识”一词的组合,也非常有意思,只有“知”(知道)与“识”(识见)相结合,才能产生“领先”(edge)的效果,成为真正的力量。就此而言,我们熟悉的“用知识武装头脑”这个比喻,或许更接近问题的实质,其关键点显然是“武装”不只是结果,也包括过程。因此,与其说“知识就是力量”,不如说“教育才是力量”,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如何用自己所“知道”的去“武装”头脑、形成“识见”的问题。或者,用怀特海的说法,就是把“碎片化知识”统整为“系统性知识”。这无疑意味着,教育不仅要授人以“知”,还要让人学会转“知”为“识”,由“知”而“智”。知识若不能被转化为“智慧”,个人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识见”,知识就不能被运用于实际生活,它就算是“活体”,也可能患上“肌无力”的毛病。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解决了“know”的问题,而没有解决“edge”的问题,或者说,只解决了“知”的问题,而没有解决“识”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教给学生的并非完整意义上的“知识”,而只是单纯的“知”或“知道”。

何谓“识见”?字典里说:见解,见识。我们可将之延伸为“你所见,你所解;你所见,你所识”。即是说,在“见到”(相当于“知道”)之外,你的解释或理解、你的认识和看法才更重要。这种解释或理解要是“你的”而不是别人的;要是自己的而不是普泛的。倘使只有普泛的“见”,而没有独属于自己的“解”或“识”,这样的人即便满腹经纶,也会脑中空空;即便口若悬河,也不过徒有空谈。因为他们不会独立思考,更没有独特的创见。他们可能知道很多人生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果你经常拍摄运动或者野生动物题材,那么一台高端APS-C相机会是不错的选择。首先,这些机身性能强悍,所用的镜头通常也能与全画幅系统共享。只要使用正确,性能完全不输职业摄影师偏爱的全画幅相机。在本期“针锋相对”中,我们会对比两款顶级APS-C机型,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又会回到那个老问题—“单反还是无反?”

“有知无识”的教育,培养的往往是“高分低能者”,或者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雷勒所说的“博学的无知者”,笔者认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无识的博学者”。对这样的人,王朔有个更简洁的说法,叫“知道分子”。他说:“第一个人说的,叫‘知识分子’。第二个,第三个,还有不知道隔了多少代隔了多少辈,俗称‘八竿子打不着的’,都叫‘知道分子’。”

学校要努力为学生上网提供便利条件,建设校园绿色网吧,给学生上网营造宽松、舒适、健康的新环境。创建校园绿色网吧是满足学生对网络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一项重要措施。校园网吧与营业性网吧相比,具有难以比拟的优点,“绿色”是建设校园网吧的重要保证:上网人员成分单一,氛围清新,人防、技防相结合,充分体现网络德育的人文性。

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印发《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方案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受益水平明显提高。

“识见”从何而来?从质疑和追问而来:在质疑中走向明晰,在追问中走向现实,进而走向未来。换句话说,真要培养学生的“识见”,教学就绝不能只是围绕“知道”,围绕考试,围绕分数,而应当通过知识的教授,关注学生能力的养成。

我在博客里,曾如此感叹:“他们可以对社会和人生长篇大论,却很难说出对具体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可以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出口成诵,却丝毫没有修齐治平的情怀;他们可以对《背影》的主题和中心侃侃而谈,却连对父母说一句发自肺腑的感激也难以启齿;他们可以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在课堂上或作文里义愤填膺、慷慨陈词,却时常随意丢弃垃圾、损坏花草树木,甚至见到地面的果皮纸屑也熟视无睹……这就是今天受过教育的学生的样子。尽管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教育上,但这样的状况,的确值得教育者警醒和深思。”

要解决学生“知道”的问题,方法很简单。教师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用时间加汗水的方式学习就能做到。如此,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在这12年里,在学生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中,他们要背下多少单词、多少诗句、多少名言、多少文章、多少概念、多少公式、多少原理和定理、多少历史事件、多少时事政治内容……可是,他们所知道的,或者他们所记住的,除了能应付考试,还有什么用?有“知道”而无“识见”,除了应付考试,又有何益?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她)的创造,而不是他(她)的消耗。在这里似乎可以将之套用,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她)的“识见”,而不是他(她)的“知道”。

综上所述,打孔注药防治黄斑星天牛不但防治效果好,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且用药量少,成本低,在通常情况下建议使用氧化乐果,既节约又有效,可大面积推广使用,对受害严重的也可以进行3次注药防治。

(三)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形体教学。在高中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适当的形体教学。形体教学可以让学生锻炼出阳光的外在形象,而音乐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在气质,两者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在当前的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形体教学的加入还没有出现,大多数音乐教师只是采取简单的音乐教学方式,对形体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入形体教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魏勇老师曾说:“历史教学的价值是百度不能解决的;凡是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他说这样的话是以自己所教的学科为例,我以为其判断略显谨慎、保守。在现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可以说:“凡是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教学的真正价值的实现,无论我们利用什么检索工具,都是不能解决的。

就此而言,我们今天所教给学生的那些“知道”,似乎更像是“一次性用品”,学生除应付考试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用处,往往用过即弃。所以我们看到那些熬完12年寒窗的学生们,高考一结束就开始撕书、烧书——没人会珍惜“一次性用品”。这如同谁会保留一次性的卫生筷、卫生纸一样。所以我曾说,教育不应该追求“单分数”,而应该追求“复分数”。所谓“单分数”,是指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除分数以外,便别无所获;所谓“复分数”,是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丰富的体验、发现和收获,最终的分数只是学习的“副产品”,是“搂草打兔子”式的顺便之得。

其实,中小学开设的课程无论是语文和数学,还是其他学科,既蕴含着能够让学生有所“知道”的,也蕴含着能够让学生有所“识见”的。只要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要只瞄准考试,不要只心系分数;只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要那么短视,不要那么急功近利,我们就能让学生“知道”得更多,也“识见”得更多。

除了让学生记忆和计算,我们至少还要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倘能让他们既有所“知”,又有所“见”,还有所“识”,他们的生活和生命会更加丰富、充盈。

这样的期望或许过于理想,但我们至少不能只教给孩子除应付考试外就毫无用处的“一次性用品”。

(谢云,四川省优秀教师,《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教师博览》《福建教育》《教育观察》《中国好老师》等多家刊物专栏作者,著有《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阅读照亮教育》等。)

 
谢云
《教师教育论坛》 2018年第04期
《教师教育论坛》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