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哲学视域下课堂文化的问题与重构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年来,课堂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课堂文化的变革也被提上议程。在这一研究领域,国外对课堂文化的研究从对课堂特点、课堂教学、课堂评价等的探讨走向了对课堂文化、课堂双方体、课堂中知识的传递与生成等问题的探讨。国内学者偏向于对课堂双主体地位的探讨,也有学者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来论述课堂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文化进行重构。从哲学的视角出发,洞悉课堂文化改革的深层次内涵,指出课堂文化存在的问题,能为课堂文化重构指明方向。

一、课堂文化的内涵解读与哲学基础

(一)课堂文化

国外学者对文化的界定偏向于人文性、知识信念等精神领域。泰罗在其《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智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其他一切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文化的含义,中国学者也有其独特的看法。郑金洲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文化具有情境性、物质性、精神性的特点,是一种隐藏在客观现象或者环境之中的约定俗成的、大家共同感知并且默认的一种氛围环境。

课堂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的一般特点,因而课堂文化是动态的、变化的,而非静态的、僵化的。同时,它又与课堂直接相关,它的呈现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堂评价的形成。基于此,英国学者马凌诺斯基认为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并且师生共同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1]

(二)课堂文化改革的哲学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的知识功利主义充斥于教育教学的过程,机械学习使学生主体意义感、存在感丧失。现象学研究者胡塞尔在此种情况下提出回归生活世界的概念,[2]进而引发了教育学界的广泛思考与探讨,广大学者呼吁教育应回归生活世界,教育的内容要符合生活的实际,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对话应成为课堂文化构建的基础。伽达默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语言的理解,理解通过语言得以表达,语言是理解的存在方式。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言语对话的分析,可以获得关于教师和学生双向的文化意识形态、信念的深层次理解。为此,伽达默尔提出“视域融合”的概念,强调对话交往的师生双方通过对话、理解达到一种共识,形成一种自我内在的新的意义理解。英国哲学家戴维·伯姆认为:“对话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3]

在不断的教育改革中,中国的教育界始终在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但传统教育模式依然根深蒂固,课堂文化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课堂文化作为教育文化、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革对于整体教育的改革都具有重要影响。纵观当前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探讨的是课堂文化如何走向一个应然的状态。

二、当前课堂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认为这倒不必要,”法官斯蒂芬斯说,“可能是她用的那个黑鬼在院子里打死了一条蛇或一只老鼠。我去跟他说说这件事。”

马丁·布伯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独立人格,树立一种人性关怀意识。刘铁芳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人最根本的东西,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为此,他提出了终极关怀的概念。他指出平民关怀指的是对学生的生存状态、物质保障的关怀,平民关怀关注的是学生外在的、外显的行为习惯,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等。[5]但终极关怀则是对于人的精神状态、意识形态、思想态度的关心与帮助,是对人性的体谅、情感的理解。它要求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发觉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惑,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终极关怀是对学生精神的关注,是对学生精神的引领。课堂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它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性,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的课堂应该充满人性关怀。教育应该呼吁课堂文化由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个体人性的体恤,由平民关怀转向终极关怀。

(一)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

受传统“尊师重道”文化以及赫尔巴特教学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处于权威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长期以来,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被扼杀或是被冰冷的、强权的文化所湮没。哈贝马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互来往,更关涉到意义的双向理解与生成,关涉到人在交往中本质性的存在状态,关涉到主体性的造就。师生平等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理解,在理解中相互配合,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互动交流,促进知识的生成,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习得知识,将外在的显性知识内化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自身的成长。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探索性和个性未被开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不是“我—你”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教师的绝对权威致使课堂文化成为一种单一、非连续性、脱离生活及背离学生个性特点的规约,缺乏文化本身的生机与活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教师的权威将学生的话语权占用,课堂成为教师“独白”的舞台,教师只顾“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课堂刻板、单调、枯燥,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探讨,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及探究精神,也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中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对话

在升学主导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如何高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考试成绩,因而较少关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许多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但事实上,许多教师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开展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地运用教育智慧才能够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化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一是着力打造“秦安花椒”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开拓国内外花椒消费市场。二是提升花椒产品品位,优化花椒生产、深加工技术,使花椒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园林化的现代发展模式迈进。三是建立花椒营销体系,健全花椒营销网络,完善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产品和市场的有效对接,稳定花椒价格,降低销售成本。四是加快交易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构建花椒现代物流体系和信息体系。五是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秦安花椒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课堂氛围刻板、单调、枯燥

2.2 染色体与微阵列分析 该患儿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与微阵列分析检测均未发现异常。在充分知情同意后,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进行疾病相关基因突变分析。

(四) 课堂教育方式重教学技能轻教育智慧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教师过分注重分数、升学率。教学中,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机械记忆和背诵成了学习的主要模式,学生自我知识的生成变为空谈,学生只是被动地将知识叠加而没有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没有受到关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教学中的客体,而非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教师和学生成了获得高分数的“考试机器”,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与精神交流。功利目的下的知识灌输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被器具化,难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不能积极主动地去与教师探讨知识,更不用说从教师的智慧中寻找点燃自身智慧的火种了。

近年来,中国境内勘察设计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紧随国家战略方针,积极投入境外工程项目。但随着境外项目的开展,设计咨询类企业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市场竞争及外来挑战,如何采用更先进的管理理念来降低成本,协调中国企业境内外项目运转过程中的矛盾,成为设计咨询企业走出去的关键。本文结合设计咨询企业的行业情况、成本核销管理中的现状以及境外项目成本管理特点,探讨设计咨询企业境外项目科学成本管理中的方式与方法,希望为以后的工作起到实际的参考作用。

三、关于课堂文化重构的思考

课堂文化是弥漫在课堂双主体之间的行为表现下的价值观念,是潜藏在主体自身内部的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师生只有确立了平等、互相信任的关系,才能让课堂中存在于彼此之间的“意义之流”流淌起来,促使对话的双方都获得一种新的意义理解。马丁·布伯提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关系,“我—你”之间是一种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彼此依赖的关系。[4]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充分交流,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一)平民关怀转向终极关怀

钾是肥力三要素之一,不仅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而且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面有重要作用,对植物体内同化产物的运输和能量转变,也有促进作用[13]。

(二)师道权威走向师生对话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广泛传播之后,学生的地位得以增强,课堂上师生之间民主交流的氛围加强,传统课堂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对话成为教学的常态,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升,教师逐渐成为精神的引领者、教学的导引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是通过师生对话与共同探讨来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在知识、思想与情感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对话,真正地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和共同创造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相遇而充实,从而实现师生知识共享,智慧共生。在此基础上,双方都能获得精神世界的完满。在此层面上,课堂文化的意义就是营造一种相互体谅、相互理解并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氛围,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师生共生共长。

(三)单向度课堂走向共生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而不是单向的、冷漠的知识传递活动。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是单方面的接受或者改变。单向度课堂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教师所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共生的课堂淡化了知识的单方面传递而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和学生精神的生长,关注课堂意义和价值的呈现。基于此,课堂文化应该从单向度课堂走向共生课堂,从教条式、呆板保守的单一知识流通走向教师和学生精神相遇、和谐共生的多维知识互动,促使课堂文化成为共生的文化,课堂文化成为知识生长的文化。

(四)教育技能转向教育智慧

课堂教学是课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重构课堂文化应该关注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技能的转变。教师不应仅仅具备教学技能、学科知识,更应该掌握处理课堂突发情况、师生关系的方式方法,用自己的智慧推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要运用教育机智,用智慧来化解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应从追求提升教师的教育技能向培养教师细心、耐心的态度转变。课堂文化需要从知识的灌输转向智慧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教师要在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能力和心理健康等进行引导,积极应对学生的多样性发展需求。

和谐共生的课堂文化的构建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今后的教育变革应注重师生精神文化共生的课堂文化的建设。课堂文化的构建应该达成一种共识,形成师生双主体的对话文化、共享文化、学习文化、合作文化、研究文化、生成文化。和谐共生的课堂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现代化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王露,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参考文献:

[1]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

[2] 庞丽.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阐释[J].教育科学论坛,2007(9):5-8.

[3] [英]戴维·伯姆,李·尼科.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4] 赵洁.对话性课堂文化的建构[D].重庆:西南大学,2006:5.

[5] 刘铁芳.重温古典教育传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8.

 
王露
《教师教育论坛》 2018年第04期
《教师教育论坛》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