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旅游之可持续发展:中国古代旅行服务特点及其对现代旅游业的启示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球范围的深入,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成为旅游界关注的焦点。联合国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以这样的方式和规模在一个地区(社区、环境)发展和维持的旅游,即它在长期内仍然保持活力而不会以可能阻止其它活动和过程的成功发展的方式,使(人的或物质的)环境发生退化或改变。[1]由该定义可知,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既应满足当代人(含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多种需求(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世界各地的相关研究显示,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发展而演变而来。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游学、公务,也可以是一定程度的游览,离开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旅游是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离家外出的旅行活动。先秦时期,古代旅行得以萌芽和初步发展;19世纪40年代后,消遣性旅游已成为旅行活动中的主流。在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中,人们虑及子孙后代利益,努力谋求旅游持续协调发展。

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拓展,各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旅游产业链。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产业要素便是“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组合以及相互交织。倘若以现代旅游产业要素审视古代旅行服务对象、内容、设施、理念、技艺和管理等相关要素,可发现古代旅行呈现出与所处时代相适应的鲜明特色,这些特色对于当前旅游产业经营与服务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社团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社团文化有利于更好的为学校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以专业为主题的社团,使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不在局限于课堂,而是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展现,特别是一些动手要求高的技能型专业,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掀起学习热潮,引领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些社团都有独特的社团目标,各个目标穿插在平时社团生活中,指引着每个成员完成相应任务,达到既定目标,这样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旅行服务主要是提供便利、舒适的饮食、住宿、交通和富有观赏价值游览点以及其他生活辅助服务,给人以美好的心理感受。19世纪40年代以前,整个世界尚未出现因消遣性目的而离家外出的旅行活动的主流,这一阶段我们将之确定为古代旅行阶段。鉴于历史文献资料的有限,本文论述的中国古代旅行服务主要是指从先秦到1840年这一时段,旅行的饮食、住宿、景观游览、交通中所涉及的服务;论及的现代旅游业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等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二、古代旅行服务特点

(一)服务对象的层级性与特定性

同时,餐饮烹饪技术与住宿的日常管理及营运技能也是通过口传心授和言行示范进行传承。酒肆等烹饪技术追求的是由感官而至内心的愉悦为要,形成了“千个师傅千个法”和“适口者珍”的准则,厨者依本人的传习经验,人们的尚食习惯,依据不同原料制作菜肴,形成肴馔色、质、香、味、适、型等诸多审美指标。至于日常管理及经营,亦多由口传心授与言行示范,譬如,影响全国的晋商所经营的旅馆、饭店、酒楼,在学徒的培养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据晋商炳记《贸易须知辑要》中记载:“学小官,清晨起来,即扫地、掸柜、抹桌、添砚池水、润笔、擦戥子、拎水与人洗脸、烧香、冲茶,系初学之。”[8]可见,学徒教育从日常生活礼仪开始,接着是营运基本技能训练,在店东或资深店员的口传、言行示范下,从端茶递水的日常杂务,到记账珠算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于不知不识之间,……理会商业经营之缓急”,同时,“徒弟与主师,亲若父子,俨然家族。彼此之间,于道艺外,犹多亲密感情”。[9]

特别是在唐代,旅馆的室内外装饰、陈设,餐桌上色香味兼优且富有妙趣传说的珍馐佳肴,给人以别样的精神享受。例如,当时广为推崇的“落星湾龙虾”菜肴,选用鄱阳湖落星湾湖区所产新鲜龙虾,采用当地河蟹和田螺的传统烹制方法,配以多种特殊佐料烧制而成,被称之为江南下酒仙肴。该菜肴同时拥有一段不俗来历:传说鄱阳湖流域的九岭山、幕阜山及庐山一带在古时乃藏龙卧虎之地,东晋时吴猛率其弟子许逊、女儿彩鸾等道士(南方神仙)在此驯龙伏虎。自从锁镇孽龙之后,其虾兵蟹将聚结于五河束流的落星湖一带为患。唐时,吴彩鸾驭虎巡游至此,将毁稼作害的虾蟹做成味道鲜美的佳肴,送告沿湖百姓品食,并将其制作之方广授民间。从此,落星湾龙虾和螃蟹便成为江南仙肴,虾蟹之灾始得消平。[5]

除了服务设施、菜品的精神性享受外,住宿、餐饮业的经营理念和服务也颇费心思。比如,宋代的酒店讲究信用,对顾客一视同仁,常将银酒具和银器借给人用,或用银器送货。再如,明清时期,晋商经营旅馆、饭店、酒楼等住宿、餐饮业的理念也是诚信、谦和、正直、忍让、勤俭等。[6]同时期的徽商在住宿业、餐饮业等经营理念上则表现为贾而好儒,乐善好施。

古代旅行景观文化因为旅行服务对象的层级性与特定性,因时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先秦时期游观类旅行景观文化有着大的特点,两汉时期上层贵族追求恣意游乐,不仅继承了先秦时期游观类旅行景观文化,而且将其发展到极致。旅行景观的建设和开发更加追求空间布局的宏大与视觉经验的壮丽,乃至张衡在《两京赋》、司马相如在《上林赋》《子虚赋》里对这种“游观侈靡,穷妙极丽”的景观文化现象进行讽喻,劝谏后世帝王的游观不要太过豪奢。这种广阔无边、壮丽非凡的游园景观文化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的皇家园囿台阁等景观的营建,而且也奠定了旅行景观特别是名山大川的大美与壮美的文化基调。

(二)服务内容的多元化与特色性

中国古代旅行者下榻的旅店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官方开办的宾馆、驿站,其二是私人开办的逆旅、食店。先秦到两汉时期,宾馆、驿站接待政府官员及外宾,逆旅、食店接待因私旅行者,分别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从魏晋开始,此风大变,不但逆旅食店兼营食宿服务,馆驿也开始向私务旅行者开放,旅行服务的色彩日益浓厚。据《世说新语·假谲》记载:“晋明帝……阴察军形势,未至十余里,有一客姥居店买食。”客姥即旅店老板娘,她“居店买食”,说明晋代旅店已开始向旅客提供饮食服务。这一时期,食店也开始提供住宿服务。据《太平御览》卷八二八记载,晋朝有“坐庐使者皆不得宿肆上”的规定,可见当时的酒肆不但提供酒食,也提供住宿,而且服务质量很高,连使者也弃馆驿而住酒肆了。

到了唐代,旅行食住服务更趋多元化,逆旅食店既提供住宿服务又提供饮食服务的现象更加普遍。魏晋隋唐的逆旅食店服务周到,“冬有温庐,夏有凉荫”,“客舍洒扫以待,征旅择家而息”(《晋书·潘岳传》),极大地便利了旅客,也深受旅客的欢迎,“远近行旅多归之”。一些西域女子开办的酒店更以独特的异域风情吸引了顾客的频繁光顾,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长安中胡人酒家的魅力:“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宋元时期,逆旅食店服务特色性凸显。为了招徕顾客,逆旅酒店或装饰彩门,或张挂名画,或运用歌舞“勾引观者,留连食客”。往往一有客来,即派人迎接。旅客进店后,马上有热茶、汤水供应。逗留期间,服务人员还主动邀请客人游览附近的名胜。有客人病倒在旅店里,服务人员也会悉心照料。(《夷坚志补》)如果投宿寺庙旅店,旅行者还能享受到洗浴服务。苏东坡曾作《宿会海寺》,记述其投宿会海寺、享受洗浴服务的感受:“高堂延客夜不扃,本来污垢洗更轻”,可见甚是舒服。

在EPIC模型的作物生长模块中,叶面积指数(LAI)是以热量单元、作物胁迫指数和物候发育期为变量的阶段函数。从作物出苗到叶面积最大,LAI采用下式计算:

明朝私人旅馆服务范围更加广泛,也更显周到细致。同时,个性化服务较为明显。明朝私人旅馆除了提供住宿、饭食、喝的开水、洗脸脚的热水,也提供驱蚊虫的香,并承担旅客在店时的人身财产安全责任,一些旅店依需提供免费医药,一些旅店还出租可帮助客人送信的“店伙”。清代,无论大小客栈,或是档次高地、价位不同的旅馆,均有提供食宿、沐浴、保管财务等基本服务项目,这些住宿设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酒店的雏形。

(三)服务设施和经营理念的内涵性

在一定程度上,古代旅行服务以一种抽象的和依赖于人的观念或精神而存在,并依托园林景观、客栈、饭馆等载体以及所提供的服务、管理予以体验与感受,进而体现其内涵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以历史性发展视野视之,古代旅行服务无论是对象、内容、设施,还是经营理念、管理与技艺呈现与所处时代主流思想意识相适应的鲜明特色。譬如魏晋南北时期,佛教及老庄哲学流行,形成了当时造园效法自然的审美理念;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富庶、民族关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旅行活动发展兼收并蓄,形成了域外的胡人在长安开办旅店、饮食点蔚然成风的独特景象。

中国古代旅行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力和商贸发展水平的浓缩和反映。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生活在贫困线上,为了求得衣食温饱而终日忙碌,不但没有闲暇时间,更没有足够可自由支配收入,对他们来说,旅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古代的旅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皇亲贵族、仕宦官僚和士大夫们的专利,或者说是上层社会成员的一种特权。然而,这些人的旅行活动,基本上由政府出资,由沿途地方上的官员提供膳食、住宿,而且必须按照官员级别的高低,享受不同的规格[3],旅行服务对象的层级性较为凸显。因此以官办的住宿为主,经营性的住宿难以持续发展。《晋书·苻坚载记》曾记载,苻坚统治时期,“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说明了当时旅行者和工商贸贩食宿于官办馆驿的事实。[4]

随着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和商业贸易不断发展,旅行活动逐步发展起来,特定性住宿逐渐兴起。在唐代,私人逆旅发展主题性和特色性的住宿业,开办了驴驿的驿站旅馆,进行连锁经营,并且这些馆驿设施较豪华,形式颇为壮观。当时曾有人撰文描述唐兴县的客馆说:“崇高广大,逾越传舍……回廊南注,又为复廊”(《唐兴县客馆记》)。盛唐著名诗人高适则以“丰屋美食”来形容他曾住过的陈留上源驿。到了宋元时期,特定性作为接待旅客的食店和旅馆更为发达。在宋代,城内临街而市,开办了许多旅馆并形成行会;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竞相经营旅馆食店,连寺院的僧侣也“多建接庵,以供往来淄徒投宿”(《夷坚乙志》)。至元代,私营旅馆酒店遍布城乡,“饭店”一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有些寺庙拥有数以百计的旅店酒馆,接待旅客,牟取利润。宋元馆驿内部设备应有尽有,使旅客乐而忘返。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凤鸣驿记》就是这样描绘凤鸣驿的:“视客所居与其凡所资用,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马可·波罗在自己的《游记》中,以十分钦羡的笔调写道:“从汗八里城,有通往各省四通八达的道路。每条路上,也就是说每一条大路上,按照市镇坐落的位置,每隔40或50公里之间,都设有驿站,筑有旅馆,接待过往商旅住宿。这些就叫驿站或邮传所。这些建筑物宏伟壮丽,有陈设华丽的房间,挂着绸缎的窗帘和门帘,供给达官贵人使用。即使王侯在这样的馆驿下榻,也不会有失体面”。

(四)服务技艺的传承性

旅行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传承的过程,呈现出从无到有、从官办为主到民办为主、从低到高的发展趋势。申言之,古代旅行服务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授,比如酒肆等烹饪技术、住宿设施的设计、客栈经营之道等,主要靠师徒或家族承袭。

第三方物流是百安居双引擎供应链中的副引擎,只负责区域物流中心到各门店、各门店到顾客和小部分供应商到区域物流中心的配送,功能较简单,但第三方物流的配送占比大约有80%左右,所以其运作能力的高低对整条供应链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如果顾客在百安居购买产品需要送货上门,那么最终面对顾客的也是百安居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也就是说,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从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百安居在顾客心中的形象。因此,对于第三方物流的管理和考核相当重要。

在古代旅馆、饭店、酒肆、园林景观等建筑营造技术上,师徒之间或家庭父子间的口传心授是主要传承方式。例如清代园林建筑师家族雷氏。其始祖雷发达于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园林工程,在太和殿工程上梁仪式中,他急攀梁上,高扬钢斧,使梁木顺利就位。其子雷金玉继承父职,担任圆明园样式房掌案。直至清末,雷氏家族有6代后人负责过北京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氏家族进行建筑方案设计,都按1:100或1:200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样。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均按比例制成,其烫样可谓独树一帜。[7]

自先秦时期庐旅、游园、道路、旅馆等的出现,古代旅行得以萌芽和初步发展。在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代旅馆出现了馆、驿、舍、店四大类几十种称谓。在滇西北,还现存明代客栈;此外,河北怀来鸡鸣驿,也成为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驿站。[2]

(五)服务管理的规范性

在一定程度上,古代旅行服务管理主要体现在规范化和制度化上。在周代,朝廷建立了专门接待国宾的食宿设施馆,春秋时期出现了“宾至如归”的美谈。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把自己住的宫室建设得很低小,却把接待诸侯的宾馆造得又高又大。晋文公要求宾客到达的时候,很快献上礼品,并有人照应宾客所有的事情。同时,他和宾客休戚与共,宾客如有不懂的,他给予教导;如有困难,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另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所依附的秦孝公死后,仓皇出逃,在过关受阻后,只身逃至一家私人逆旅投宿,但因没有身份证件而遭拒,可见,在以法家执政的秦国,对私人客舍或逆旅管理甚为规范和严格。秦汉时期,政府规定在驿站中,官员们根据各自的身份与地位,享受不同级别的服务。在汉代,驿站制度更加完善,明确驿站的地位和职能,即驿站是官方招待所和治安、行政单位,其主要功能是行使政府职能,接待过往官客,负责维修驿道。此外,驰道的修筑,是秦汉交通服务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成就,西汉人贾山说:“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王先谦《汉书补注》:“王先慎曰:三丈,中央之地,惟皇帝得行,树之以为界也。《三辅黄图》云:‘汉令: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三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盖沿秦制。”[10],由此可见,秦汉时期有明文规制,皇帝巡游、诸侯公务旅行所行之道不同。

在唐朝,则出台了对酒店业实行鼓励与规范发展的相关政策,比如唐朝政府曾明令:“天下置肆以酤者,斗钱百五十,免其徭役”。同时,唐时实行“坊(住宅区)市分设”的制度,店肆依时开闭,有人把门,有人巡查,遵循“市内交易,察禁非为”等市场法规。政府管理质量、价格,维持市场秩序,并明文规定,如核校不平、监校不觉的都要受杖刑。[11]

时代的发展对分子生物学教学不断提出新要求,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标准,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9]。因此,针对当前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中应用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为今后学生科研选题或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我们还鼓励有能力的学生阅读相关英文专业书籍、和专业文献;参加海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所做的学术报告,增加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宋代,由于里坊制的崩溃,城内临街而市,开办了许多面向大街的旅馆,旅馆行会制度进一步形成。据《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辛集载:“司县到任。体察见习、盗、阴私谋害不明公事……旅店各立行老。”除了行会外,旅店行业还有负责人——行老。宋代行会的职能及其具体活动主要有:第一,协助政府科敛“行人”,由行会组织科索、回买和纠差。第二,代表本行向政府交涉。第三,评定物价。第四,接洽业务。[12]由此可见,当时以行会与行老为首的旅店行业管理体系成为当时私营旅馆业主要的服务文化特征。

在清代,会馆旅居成为较为普遍的旅居类型。会馆以联络乡谊,建立广泛的人际与市场网络,亦有相关的设施住处,可供住宿。李景铭《民众会馆志》卷四“龙岩·规约”的有关条款可见会馆职责与相应规范管理情况。比如一是承担为来京教学旅行的民众、学子、官员旅居食宿服务的任务;二是对旅居住宿官员,有分等级分职交纳喜事庆事需用的“喜金”银两的任务。此外,在对旅居住宿的商众与官民的管理上,亦有一套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如规定旅居房间的每月租银之价;同时规定不许拖欠,凡有拖欠,必须补齐,方能再次住宿。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及老庄哲学流行,其园林景观设计体现了这一期审美观念与追求。譬如园林设计转向“范山模水”,表现自然,形成了以山水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形态。其中,谢玄的始宁墅便是代表。隋唐时期,在山水、田园文学及山水画的推动下,隋唐园林设计尤重诗情画意,形成了文人写意的山水园林特色。当时,既有自然山水园(如王维的辋川别业),也有城市园林(如李德裕的平泉别墅)。晚唐至南宋,造园之风大盛,园林设计注重神韵。北宋的园林大小无数,南宋的园林“神理兼备”。到了元代,园林设计更以追求“神韵”相尚。

三、启示

进入19世纪后,旅行活动的发展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变化集中反映在,因消遣性目的而离家外出的观光或度假活动,在规模上开始超过传统的古代旅行,消遣性旅游已成为旅行活动中的主流。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境外游客的涌入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使旅游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并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在旅游需求增长和旅游市场细分的推动下,旅游业态层出不穷,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可持续、多元化发展态势。倘若以古代旅行形态以及服务对象、内容、设施、理念、技艺和管理等相关要素的特色,对照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现状,可在经营理念与服务对象上获得以下启发。

对贵铅样品进行测定,并对大量试验数据进行总结。结果发现贵铅样品中主要共存杂质元素的质量分数范围分别如下所示:铅,15.2%~75.5%;锑,1.6%~38.9%;铋,0.4%~19.5%;铁,0.2%~12.4%;铜,1.8%~6.3%;砷,1.9%~4.2%;碲,0.3%~1.8%。

一是发挥行会组织对旅游产业经营的规范作用。在我国古代社会,行会制度对于规范旅游经营、解决纠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步入现代社会,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与制度对旅游业经营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但以行业协会、地方民间团体及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第三方为中介的旅游业的沟通与交流作用尚不明显。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可通过积极鼓励和适当赋权的方式,在保障国家法律与相关制度实施畅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以上组织与团体权衡利益、促进交流以及监督发展的作用。

体育改革40年,既是体育发展的历史,又昭示着体育发展的未来。总结和反思体育改革40年历史,就是寻找发展的新动力。虽然新时代体育改革任务繁重,但是,我们只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解放思想,优化体育治理结构改革,创建社会各类主体平等参与体育的机制,创造体育发展新动能,举政府、社会、市场力量着力解决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高体育发展质量,新时代体育改革就一定会成功,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二是注重服务理念对旅游产业内涵式发展的提升作用。以清代会馆旅居为例,该旅居模式兼具分级服务与联络乡谊的功能,既体现了服务地方乡邻的会馆职责,具有浓浓乡情的特色,又具有分等级分职交纳“喜金”的规范管理,对于探索当前我国旅游住宿管理的多元化模式,提升服务内涵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据悉,昆明万达广场已将今年国家四次降价政策传递给终端用户,并规范了终端用户用电收费方式。昆明供电局将作为云南电网范围内配合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加价工作的示范供电企业,在全省范围推广。(李琳 陈丹妮)

三是保持服务技艺传承对旅游产业持续性发展的接续作用。在旅游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上,除了保持原有高等院校教育体制与培训理念上的主导性模式外,保持传统服务技艺传承对旅游产业持续性发展的接续力具有补充性作用。在当下产业发展提倡工匠精神与理念趋势下,如何使旅游产业更加精益求精,提供让市场惊喜的极致产品、服务及体验。正如魏小安所言,“只有奠定旅游发展的微观基础,缓解粗放低效的状态,创造精细高效的格局,才能使中国旅游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13]因此,重新回归对一些传统服务技艺的传承,让游客感受有温度的旅游产品、服务与体验是旅游产业深耕细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决不言败,从头再来,是一个强大生命所具备的品质和精神。残酷的生活使50岁的二哥更加平静和坚定,他凭着多年相关的工作积累,由成熟担当的外甥领军,合股进军蓬勃发展的建材市场,二哥继续勇挑内务保障,看库房、做厨师、当瓦工、搞物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使门市生意快速向好。

四是承继古代旅行服务因时而化的特点。纵观古代旅行服务,因时而化,每一阶段体现自身特色,镌刻着时代的烙印。旅游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表现的是不同的历史时段。服务是发展着的,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段,表现出不同的服务文化。新的时期,以我们国家为例,首先开始的是入境旅游,是如何接待外国游客,旅游产业表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接着国内旅游兴起,随后出境旅游如潮,最终形成了三大旅游市场,由此形成新的文化特质。当前,随着休闲时代、高铁时代、“互联网 +”、“旅游 +”的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结构调整问题,在旅游产业服务上表现出集约化、低碳化、全民化、便捷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的特征。现代旅游业在充分考虑旅游活动对自然资源、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Managing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Z].ESCAP Tourism Review,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1.

[2]陈明,魏日,彭雯,刘军.酒店管理概论(第 2 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21.

[3]周其厚.当代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17.

[4]邹本涛,谢春山.旅游文化学(第 2 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271.

[5]江西星子政协文史委员会,庐山山南历史文化研究会.匡南文史[M].庐山:匡南文史编辑部,2009:52.

[6]张继焦.老字号老商街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持久活力研究

[J].民族论坛,2016(7):57-60.

[7]荆其敏,张丽安.建筑学与学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42.

[8]张正明.晋 商 兴 衰 史[M].太原 :山 西人 民 出版 社,1995:336.

[9]赵永利.教育变革与社会转型: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研究(1917-1937)[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7.

[10]王子今.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以秦汉文物资料为中心[J].社会科学,2009(7):132-140.

[11]吴慧.中国商业政策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5.

[12]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第 4典:制度文化,工商制度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04.

[13]魏小安.旅游发展更需工匠精神[N].中国旅游报,2016-6-8.

 
陈伍香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