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20世纪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DeSeCo”研究项目,并在其最终研究报告中使用了“Key Competencies”,“核心素养”或说“关键能力”概念出现在国际研究视域中。而“核心素养”成为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及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欧盟(EU)、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相继研究和大力推动。受到国际研究热潮的影响,“核心素养”一说渐渐走入国门,国内教育界知名专家和有识之士在借鉴国际组织和机构研究成果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国际上的相关解释,结合我国教育实情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新的阐释和论述。从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目前我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丰硕,已形成具有统一认识的基本框架。笔者以为“核心素养”的研究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以本文拟对大学生核心素养做一些探讨。

镁可以提高作物对不同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同化。例如,足够的镁营养可以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提高对氮素的吸收与同化效率;当水稻地上部镁浓度低于1.1mg/g时,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同化效率下降,植株生长速率减缓。

一、大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厘定

当前,关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暂时未形成较为明确、统一的观点和论述。因此,笔者以为,进行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首要的是考量现有的国内外关乎“核心素养”的理论观点,并且在内涵上对大学生核心素养加以厘定。

1.国外核心素养研究概述

20多年来,国际上很多组织和国家经过深入的研究基本上已提出了适合本地区或本国发展的核心素养目标和要求,也建立了与之相并行的基本框架。有研究调查发现,国际核心素养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欧盟构建的“核心素养指标”;以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为代表的“21世纪技能框架”等。[1]

学界一般将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DeSeCo”的项目启动视为核心素养研究的起初点,其在2005年发表的项目研究报告中制定的核心素养框架被学界认为是“关键能力说”。其主要内容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Use tools interactively)、“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Interact in heterogeneous groups)和“能自主地行动”(Act autonomously)三个类别。[2]而欧盟构建的“核心素养指标”以促进终身学习为目标,提出了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等八大核心素养。[3](P.3)美国“21世纪技能”提倡以阅读、写作、算术等传统核心学科为载体,融汇全球意识、金融素养、健康素养、公民素养、环境素养等21世纪重要主题,确立了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等三项21世纪不可或缺的技能。[4]日本则侧重于学生语言能力、科技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注重传统文化、实践能力、道德素养、身体健康、参与社会活动八个方面素养的培养。[5]新加坡提出的“21世纪技能”包括三个部分:价值观技能、社交和情感技能、全球化技能。[6]

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和成矿事实响应程度等进行对比(表1)。旧方法在残山景观区(尤其夏日哈木—河东一带)未圈出具有找矿意义的化探异常。而用岩屑代替水系沉积物的化探采样方法在该区新圈出了夏日哈木Ni-(Cr-Co-Cu-Pb-Y-Sn)、小灶河Sb-(Cd-As-Bi-Cu)、河东Cu-(Cd-Ni-Cr-V-Hg-As-Sb-Mo-Co-Mn)等数十处化探综合异常,并且通过进一步工作发现了夏日哈木铜镍矿床、小灶河铜锑矿点、河东铜铅锌砷矿点等多处矿化点。

当然,除了以上列举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外,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作为“五大支柱”的核心素养框架。[7](P.4)还有法国提出的“共同文化”、德国提出的“关键能力”等国家的研究同样不可忽视。这些都为我国深入研究、探讨和阐释21世纪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和良好借鉴。

2.国内核心素养研究总体情况

就国内而言,近年来理论界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但就研究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来说,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自“核心素养”一词传入我国,国内学界专家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如何遴选和制定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也是教育研究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遴选,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基准,还可以参考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素养指标,才能制定出满足大学阶段学生自身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指标体系。从上述梳理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个国家,他们所制定的素养指标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发展现状和需要。因此,我们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不能全盘吸收国外现有研究成果,而要侧重于我国的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构建。

从检索的文献资料看,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除了分析、对比国际核心素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阐述我国核心素养问题之外,还主要集中于内涵界定、基本框架构建、特定学科核心素养探讨以及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分析这几大方面。在这些研究中,虽然内涵和基本框架的表述纷纭,但其实质大同小异,即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9]以及三大类别、六大方面基本框架在学界达成较为统一的认识。还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0](P.29)。其他方面,学者专家的理论观点各有千秋。核心素养的细化与分段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3.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界说

关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界说,首先应当参考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界定,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具备关键的能力。同时,要以当前学界达成的较为一致的核心素养的内涵共识为基础,结合大学生阶段的学情和现实需求对其进一步凝练。笔者以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仍以“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并且以“立德树人”为主旨。而且,既要提倡符合社会现实发展要求也重视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内涵,即是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最基础、最核心、最关键的共同素养;是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11]、以主流价值观为导向,在学校中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鉴于国内外“核心素养”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与经验,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本文围绕大学生发展阶段展开研究,致力于提升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遴选遵循的原则

总体上看,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极大促进了“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期“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了明确指示,也为学界研究“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提供了指向性清晰的视觉和思路。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8]这使得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也使核心素养相关的研究成果呈迅猛上升的趋势。

但是,据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具体内容被概括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并具体细化为社会责任等18个基本要点。[2]面对内容如此全面丰富的框架,本文坚持时代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导向性为原则,来筛选与大学生发展阶段相适应、相切合的指标。

1.时代性原则

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遴选和界定要把握时代性原则。核心素养突出的是21世纪所需要的素养教育问题。[13]第一,要具有与时俱进性。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模式、职业模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0](P.2)因此,建构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要立足于21世纪信息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大舞台,体现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与此相应地,应立足时代要求,兼顾传统基本素养与现代关键素养,选择有助于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素养指标。第二,要具有时代前瞻性。建构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当前的时代发展要求,还应预见社会动态发展的趋向,具有前瞻性。这种时代前瞻性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关键能力,并使大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信心面向未来,能持续有效地满足信息化时代人才结构转型诉求,也能使大学生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对接。

2.整体性原则

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强调整体性原则。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应在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建构,它应该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素养构成的丰富而完整的体系。第一,强调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包含不同层次的要素。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都体现了从不同的层次对公民或学生的素养要求。譬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从个人生活需求和社会愿景中囊括了个人与自己、个人与工具、个人与社会不同层次的素养指标。这是我们在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时需要参考借鉴的。第二,强调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的跨学科整合性。基础教育对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可以从学科属性上加以细化和具体化,但就高等教育来说,大学生核心素养不适宜再从学科上进行拆分,而应强调跨学科的有序协调和整合。第三,强调素养指标的有机统一。不同层次的素养指标不是相互割裂、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3.可操作性原则

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考量其实际可操作性,不然“核心素养”只能是“教育口号”的抽象性存在,它被束之高阁,既不能贯彻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也不能发挥核心素养的应然作用。素养,原指经过后天努力和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特质,没有“先天素养”的说法。素养与“修养”“教养”几乎同义。[12]“修养”指向学生自身,“教养”指向教育者。可见,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应当注重考量其可学和可教的实际操作性。第一,要具有可学性。从大学生现有的个性心理发展水平和成熟度出发,核心素养的指标既要超越基础教育相关内容,也要关注大学生长远发展需要学习的内容,使他们保持努力的基础和动力。第二,要具有可教性。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不仅要能够作为教育者实施教育的风向标,而且还能使教育者将其切切实实融入于教学过程,为教育者所运用。

4.导向性原则

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衡量应当坚持明确的导向性原则。坚持导向性原则是实现新时代教育目的和价值的内在保证。第一,要注意方向性导向,即坚持以社会主义为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向性指导。我们遴选和制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要明确,不能打着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理论而全盘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既有经验,暗地里搞“教育全盘西化”的脱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方向的一套。第二,要注意目标导向。如果说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那么其总体目标是人才培养,并且是强调“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21世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其体系构建上更要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德性”“德行”,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目标,致力于协调培养和发展学生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方面的关键素养和能力。第三,注意价值追求导向。欧盟和经合组织核心素养框架的价值追求指向“终身学习”,美国以“21世纪职场需要”为取向,新加坡则提出“思考型学校和学习型国家”。[13]考虑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的发展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构建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时,应坚持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导向上进行考量。

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关乎各个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其核心素养指标要求必须更加具体和细化,因此,在现有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进一步概括出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的主要内容很有必要。

1.巩固人文底蕴和提升科学精神

首先,巩固人文底蕴具体细化至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不是仅仅使之成为“工具性”的人,而是包含培养其成为具有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的人。细化大学生“审美情趣”素养指标,要注重大学生内心审美情感的修养和提升。它的内容应包括三点:一是涵养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意识,尽量避免大学生审美意识出现肤浅、浮躁的倾向;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方向,尽量防止大学生审美方向出现低级化、功利化的偏离;三是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尽量杜绝大学生审美趣味存在媚俗、腐化的态势。

语体从实质上来说是交际目的和语法结构以及语言手段的结合体,接下来本文将着重从句型层面来讨论叙事语体和描写语体的差异。

经过12年的基础教育,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等文化基础素养,因此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应为巩固学生的人文底蕴和提升科学精神。

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值(待测成分与内参物保留时间之比)对KC中各待测成分色谱峰进行定位,以金丝桃苷的保留时间计算朝藿定B、朝藿定A、朝藿定C、淫羊藿苷、木犀草素、槲皮素、川陈皮素、山柰酚、宝藿苷I的相对保留时间,各成分的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1.212 0、1.259 3、1.291 3、1.392 5、2.093 6、2.195 6、2.769 9、3.091 3、3.417 7;各成分的RSD值分别为0.27%、0.31%、0.34%、0.37%、0.30%、1.03%、0.32%、0.28%、0.29%,相对保留时间规定值RSD在5%范围之内,表明相对稳定,可用于色谱峰的定位。

21世纪是信息高速运行和传递的大数据时代,发展21世纪大学生核心素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着力于增强大学生信息意识和大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其进行自我管理。

2.增强信息意识和提倡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其次,提升科学精神主要强调大学生的“理性批判”和“勇于探究”。若从基础教育起就着手抓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应注重巩固学生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勇于探究精神。作为大学生,理性批判的指标应包含:一是巩固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不能人云亦云;二是发展学生反思意识,不能单纯武断;三是强调培养学生“否定之否定”意识。勇于探究精神的指标应包含:一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精神;二是提升学生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众所周知,日本很多的传统文化礼仪都来自中国。通过课堂学习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首先,增强信息意识。“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发布和传播极为迅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当掌握利用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技能以及使用自媒体平台去获取信息、扩充信息的素养。而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大学生能在浩瀚的“信息库”里保护自我和正向发展自我,这就要求大学生的信息意识素养指标应具有:信息鉴别意识,辨别信息、资源的真伪性、美丑性和善恶性;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个人信息的保密性、警觉性;信息伦理意识,发布、传播和使用信息符合伦理要求和道德准则。

其次,提倡健全人格与自我管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和成型的重要时期。[14]健全人格的素养指标应当指向成为“健康成熟”的人,具体要求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情绪,接纳和尊重别人以及持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自我管理的素养指标应当指向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具体要求大学生能在互联网时代使用电子智能工具时合理有效的管控自我,避免形成过度的工具依赖;能依据自身的特质和潜能选择未来的职业方向。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要求遵守的相关要求和条款包括立项通知书中规定的相关条款和特别条款、联邦基金相关法案的条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政策声明》的相关要求和条款。

3.强调责任担当和强化实践创新

大学生核心素养指标要进一步强调责任担当和强化实践创新。新时代大学生步入社会与走向未来,都必须要以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看待自我与社会、国家与国际等关系,以实践创新精神和方式迎接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并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进一步强调责任担当。无论在哪一学段,都要引导学生养成责任担当的意识和行为,大学阶段更要强调学生责任担当的主体自觉。大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指标应强调:一是社会责任感,强调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认同感,强调大学生对国家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是国际理解度,强调大学生既坚持国家立场,又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包容、尊重的态度增进其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进一步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指标包括:进一步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尽量减少学生产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心理和行为;进一步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增强技术运用训练,夯实他们的专业基础和职业能力素养。

【例5】某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若A流向B与其直接流向C的能量比例由1∶1调整为1∶4,且调整比例前后A同化的能量不变,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____倍(保留两位小数)。

[参考文献]

[1]刘永凤.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7(2).

[2]李芹,张婉婉.从遴选标准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8).

[3]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贺巍,盛群力.迈向新平衡学习----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解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1(6).

[5]姚冬琳.国际视野下核心素养的结构及要素比较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7(6).

[6]刘菁菁.新加坡发布学生21世纪技能和目标框架[J].世界教育信息,2014(8).

[7]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8]杨九诠.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深化[J].教师教育论坛,2016(12).

[9]“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J].上海教育科研,2016(10).

[10]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007).

[12]陈佑清.“核心素养”研究:新意及意义何在?----基于与“素质教育”比较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

[13]师曼,刘晟,刘霞,周平艳,陈有义,刘坚,魏锐.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14]马前广.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

 
曹清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