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学德育低效表现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广大中学生了解世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带来了便利条件,但是,一些领域假冒伪劣、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现象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扭曲,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拜金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同时,庸俗落后的文化和不良信息也乘虚而入,这给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通过调研当前中学德育现状,概括中学德育的低效表现,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建构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实践对策,把“立德树人”贯穿中学德育的全过程。

一、当前中学德育的低效表现

2017年12月,笔者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根据课题研究需要,笔者对江苏省宿迁市部分中学的德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各个学校在德育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德育工作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学生间的“欺凌”现象频发,学生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中学德育成效不容乐观。因此,通过调查中学德育现状,找寻中学德育低效表现,探寻解决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以“管理”取代德育目标

调研发现,在一些学校教师的潜意识里,学生成绩高于一切,学生文化成绩成为大多数学校前行的“航标”。通过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等对各班级考试成绩进行量化、排名,学校大多围绕成绩这个“中心”来开展各项工作,认为把学生成绩提高上去,再抓抓纪律、搞搞卫生即可。只抓学生成绩而淡化了育人,育人被简化为管理。笔者通过听德育处工作介绍、班主任座谈以及学生的问卷调查获悉:各项工作开展大多是“管”字当头,导致德育工作以“管理”为目标,管理成为实施德育的主旋律,管理取代了德育目标。学生迟到要管、学生上课打瞌睡要管、学生间发生矛盾要管。管理是必要的,但是调查发现,学校德育工作常常是重“管”轻“理”,只“堵”不“疏”,只注重解决当下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则很少考虑,导致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学校管理与德育目标严重背离。学校管理和德育目标是有诸多不同的:管理是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其目的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着眼于当下;而德育目标是指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养,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文明、遵章、守法的公民,它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而且更为关注学生未来和长远的持续发展。

2.以“考核”取代德育手段

调查发现,各校都制定了详尽的校纪校规,比如《班级常规管理办法》《中学生一日常规细则》等。学校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考核,这也成为德育处每周工作主要内容。各学校都能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研究德育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总结上周工作并安排下一周工作。德育处把平时量化积分作为班级考核的主要依据,为此,班主任也制定相应的班规班约,如果学生因为被扣分影响班级荣誉,班主任就会找学生算账,轻则批评教育、面壁思过,重则请家长到校共同接受教育,或把批评信息发到家长朋友圈,让表现差的学生“众人皆知”。毫不夸张地说,量化考核几乎占据了德育手段的全部。其实,量化考核只是德育手段的一种形式,它并不是德育手段的全部,德育手段还有榜样示范、陶冶教育、情境体验、修养指导、反思自我等诸多方式,简单把量化考核作为德育实施的基本形式,势必造成德育手段单一、学生感到厌倦、师生关系对立、德育效果低下等后果。

财务部门应定期清理结题项目,催促负责人及时办理项目结余手续,并设定期限,超出期限未办理结余手续的给予处罚,避免结题项目负责人继续在不合理的情况下挪用结余经费,为其他科研创新项目及时提供研究经费,保证科研经费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以“成绩”取代品德评定

品德评定是依据品德评定标准,根据学生的基础表现、发展状况、品德达成而进行的综合性评价。从评价的方式看,有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定量主要是指学生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情况,通常是以分数体现的,定性包括等级、鉴定、评语等,通常是以文字形式来表述的;从评价的主体看,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从评价作用看,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品德评定是对学生品德发展状况的总结,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常常被淡化或被轻视的环节。笔者通过查阅学生“家庭报告书”,了解“三好学生”评选过程,发现品德评定有一定的偏差。一是把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品德操行得分;二是在评定“三好学生”时,通常是以成绩为第一要素,成绩不优秀,“三好学生”免谈;三是对学生的评语“千人一面”,大同小异,没有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没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评价,导致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语”相似。“这些评价方式带有单一性、片面性、随意性,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品德的实际状况,达不到促进学生品德形成的目的。”[1]

二、中学德育低效成因探析

德育低效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存在对立德树人的认识不足,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客观上对德育目标认识偏离,德育目的错位,德育课堂及德育课程建设滞后,以“教”代“育”,误以为“道德认知”等同“道德行为”,错误把“育知”代替了“育德”。

1.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而非可随意摆布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在教育者指导和示范引领下依靠自身的内化而生成,学生立场应是德育实践的总基调,学生立场主要体现在: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合理需求,尊重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提供多元的可供选择的内容、方法、形式、时间、空间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向他们传授某些具体的道德规则。当前,我们的学校又是如何开展德育工作的呢?调查发现,各个学校都能定期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如法制教育月、感恩教育月、学雷锋活动月、规范管理强化月等,在安排系列活动时,一般都是学校制定方案,班主任负责落实,学生参与,很少去考虑学生的需要及感受。在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个别学生说对此不解,针对这类极个别学生,我们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其德育基础状况,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教育就失去了针对性,同时,这种没有考虑学生需求的教育,也恰恰忽略了教育是为“人”服务的宗旨,因此,学生主体地位的弱化是导致德育低效的一个原因。

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师生之间是一种上下级的不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塑造者,学生是被塑造者,学生要按照教师的标准去做,学生由于对教师畏惧也不敢把自己的苦恼向教师倾诉。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间的关系如何。和谐的师生关系犹如一个良性通道,能消除师生间的心灵隔阂,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让师生情感相融。它也是一种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实实在在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它要求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沦为学校德育的“灌输者”和“管束者”,而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才是获得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2.德育课堂及课程滞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我们要改变课程实施重视知识传授、死记硬背、照抄照搬的现状,倡导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尝试、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调研德育课堂,笔者发现各个学校也都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但是改革还是浮于表面,传统的“说教化”课堂“涛声依旧”,这样的课堂把教学转化为单一的知识传授和习题训练模式,导致课堂枯燥、学生无趣的状态。“说教化”课堂关注的是知识、考试、分数,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常常是被淡化的。因此,我们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南,从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当下的课堂,审视那些违背“人性”的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手段,努力使学生的知识增长过程同时成为学生的能力提升、人格健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再从德育课程开发来看,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是零碎的,没有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更没有让活动课程化,没有让活动引领学生发展。德育课程建设滞后、资源不足,是导致以管代育、空洞说教的客观原因。此外,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看教学成绩,德育评价标准模糊,教师关注与考试相关的知识,漠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恰恰又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德育课堂及德育课程建设滞后是造成德育低效的又一原因。

3.德育目的错位

德育的经验形式包括课程教育、主题活动、规范管理、环境影响等。毋庸置疑,对学生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是为了规范行为。一位哲人说过,良好行为产生要经过强制、认同、内化三个环节。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威胁、命令、监督、体罚、权威等。德育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校育人目标,运用课程体系对学生知情意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强化,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管理是一种手段,管理的目的是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不是目的,更不是德育目的。调查发现,有的学校错把管理当作德育目的,其实,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要依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整体作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过程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学雷锋活动月里之所以去做好事,目的是能够为班级或个人加分,而不是来自自身的道德素养,这种管理措施容易导致学生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因此,把管理措施当成德育目的也是导致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

三、破解中学德育低效的对策探析

克服中学德育低效性,必须探寻德育实效性的内涵,即德育的内在效果——“德育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素质,并外显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明习惯”[2]。要实现中学德育的实效性,教育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前提

(2)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GF Machining Solutions(又名“GF加工方案”)是一家为工模具和精密零件加工行业提供机床和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世界领先的系统供应商。其产品范围从放电加工机床、高速铣床和高性能铣床、夹具和托盘系统、三维激光纹理机,到提供客户服务、备品备件、易损件、耗品以及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作为一个全球化的集团,GF Machining Solutions隶属于Georg Fischer集团(瑞士),管理着全球范围内50个自己的组织架构。

“说教化”课堂是“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对学生耳提面命,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以自我为中心,教育者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11](P.1)。长此以往,势必造成课程“无味”、学生“无趣”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构学材,立足学生实际,引入时代“活水”,德育课程才能焕发生机。重构学材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顺应,即顺应知识的逻辑结构、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调整,即对原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对教材中知识呈现的顺序、方式、学习活动的策略等,根据学情和学习目标进行重组,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进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现实素材,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三是同化,即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相符。建构学材时,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和课堂的“主干知识”,即“能生长新知识的知识”,以丰富、延展知识的逻辑结构,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2)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学习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4]“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就如刚出生的婴儿要吃母乳、牛奶一样。好吃的东西虽然很多,但是不能拿过来给婴儿吃,因为吃了会消化不良。”[5]教育学生同样如此,我们绝不能脱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否则德育实效就无从谈起。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有效教育的前提,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开始,也是实施针对性教育的前奏。比如,我们要针对现实情况,了解学生的德育基础,找准学生的德育“基点”,从“不妨碍别人”入手去要求学生,也许有人会说这个要求有点太低了,这个要求确实不高,但是如果这个低的要求学生都没有达到,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他们来说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在公众场合不妨碍别人,那么整个社会风气将大有好转,这就要求他们从公众场所从“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等细节做起。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实施德育的关键,教师和学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德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弱智”“蠢猪”这些侮辱性的话语,这种对学生人格藐视的行为会使我们的教育步入误区。这种嫌弃和斥责会极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同时也暴露出教师师德的缺憾。教师应当关心、呵护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品德基础,尊重学生的品德差异,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基础上,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产融结合是实体产业和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市场运营手段,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各部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内在结合,双方由此产生在企业产权结构、人事参与及业务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关系。

(3)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例4】某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且调整比例前后A同化的能量不变,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___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3组治愈患者的平均治疗天数较观察1组、观察2组显著下降,应当是误吸、肺部感染较少发生,使吞咽治疗顺利进行,大脑中枢反馈通路建立更快,吞咽反射更早恢复正常化的结果。有研究发现,系统的吞咽治疗可影响突触水平的多个通道(包括皮质和脑干)从而启动吞咽,改变吞咽运动输出,激活上行通路,反射性调控吞咽整个过程中的运动输出[19]。而且fMRI检测证实,吞咽治疗可激活感觉运动皮质,兴奋吞咽运动皮质,并改变与吞咽相关的皮质激活的募集模式[20]。

2.改变传统说教方式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手段

(1)要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指出:“让儿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让符号学习与生活连接;用美的愉悦唤起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用情感生成内驱力,让情感伴随着儿童的认知活动;在广远的意境中,通过想象开发儿童潜在智慧。”[8]让学生带着情感去体验生活,让课程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就能体味出德育课程的“味道”,它就会浸入学生的“血液”中。一是帮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体味出德育课程的“真味”。品德教育在于形成核心价值,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是真实,真实的内容能启发学生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二是通过情感体验,体味出德育课程的“善味”。“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要素,体味“善”的过程,就是将“善”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拥有善而自觉完善人格。三是通过情感体验,体味出德育课程的“美味”。品德课程作为铸造灵魂的课程,它应教会学生审美,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把这些元素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美的体验,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前提。“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就是以人为中心,重视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质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为出发点和归宿。”[3]

华东师大郅庭瑾教授提出“为思维而教”的命题:“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照抄照搬的模仿者,而是要培养善于思考的创造者。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担负起这个责任,教育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运用知识,唯有当知识被用来开启心智,知识被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知识才真正体现其价值。”[9](P.234)思想品德课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好奇心来自问题,问题能促使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面对人生挫折时,如何才能自尊自信、意志坚强?在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时,如何保护环境、亲近自然?在面对诸多人际关系时,如何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时,如何做到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统一?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如何面对挫折、自我调适?我们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反思,在反思中去寻找结论,在反思中反观内心。“问题推动反思,反思是寻求解决问题合适、合理、合情、合法的路径。”[10]

(3)要重构学材

(1)要把握学情

3.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好比一架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教师、教育者就是调音师。”[12]可见,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保证。

我的这种思想在白丽筠看来洞若观火,正因为她把我看穿了,才心有戚戚焉,对我失去了信心。不管我多么牛逼,信誓旦旦地宣称我还一如既往地爱着她,请她打消我曾产生辜负她的念头,但是这些话既然有说谎的成分,说出嘴来就觉得味道不对,哪里还能打动得了人呢?白丽筠虽然并不拆穿我,但是嘴角一丝讥讽的笑意,显然对我的说辞并不认真相信。

as it can be seen in Formula(5),in order to obtain high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ηc,device is required to have high 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ηi,low cavity loss ai,series resistor Rs and threshold current Ith.

“道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着重于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这种模式在特定的时期顺应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6]随着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这种只按德育目标而无视学生的实际需求的教育,是无法培育出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的,我们必须找寻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取而代之,“科学方法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7]

要想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教师首先就得成为这样的人。教师思想品德学科的专业素养,是德育课程有效开展的基础。品德课堂的教育质量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思想品德课堂,深入挖掘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教学技巧、组织能力,也要求教师具有合理地应用知识、整合知识的能力。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精湛的学识、方法、教育艺术去影响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每个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实现德育课堂的实效性才能成为可能。

3)在保证四边简支类方形蜂窝夹芯壁长不变情况下,增大类方形蜂窝夹芯壁厚,2种壁厚类型的类方形蜂窝夹层结构的固有频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壁厚t较小时,t对蜂窝夹层结构弯曲刚度作用较等效密度明显,夹层结构固有频率呈上升趋势;当壁厚t增大到较大水平(t>0.02 mm)时,等效密度较弯曲刚度对固有频率影响更显著,此时夹层结构固有频率随壁厚增大而减小。

本文选取2015~2016年月度数据。数据主要由广西统计局、广西外汇管理局公布并通过计算得出。另外,为消除异方差对模型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样本数据都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用ln(crmb)、ln(ix)及ln(ex)表示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当年累计进口额及当年累计出口额。本文主要采用Eviews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广西跨境人民币与东盟贸易的相互关系。

(2)要提高教师的育德素质

育德素质包括端正的育德思想和较强的育德能力。可以说,育德素质是由德育的本质要求决定的,提高教师育德素质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育德智慧,在育德过程中要给学生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健康成长。提高教师育德素质的路径为:一是教师要接受继续教育,积极参加培训,获取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育德观念;二是开展育德研究,积极探索提升育德实效性的合理之路;三是要勤于德育实践,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实践,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在德育实践中去探索育德实效性。

大口径管道“金口”连头施工受限条件较多,环境、地形、地质、气候以及已下沟管道的在位状态等都是制约“金口”连头施工的重要因素。同时,对“金口”连头施工的用管下料、管口处理、组对焊接要求等也是影响管道“金口”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3)要提升教师的人格素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教”,教育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人格就是一种德育影响。教师的人格素质包括:公平待人、热爱教育、关心学生、严于律己等。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

4.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根本

评价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纵观各校的经验教训,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能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德育评价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要保证评价体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同时还要考虑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评价体系中各指标体系的内涵、作用、结构及相互联系。

(1)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育主要目标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回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教育方面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整个过程,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化解读,能否科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一定要全面掌握其背景、要素及培育路径;二是要细化分解,要把总目标细化分解到德育教材的各个章节中,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必须领会其精神实质及其关联度,有计划地将其细化分解为可操作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是要融化渗透,也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到每节课堂里,要做到“优化观”和“整体观”并举,既要统观教材、优化选择,又要通盘考虑、彼此兼顾;四是要内化践行,既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又要让其外化于行,既要借助先进的德育理念,又要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要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化载体。

(2)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要做到德育评价的科学化

中学德育评价既要评价德育实践的阶段性效果,又要考虑德育的基础性和过程的发展性,科学评价要做到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因此,学校德育评价不能只看到德育的结果,还必须对学生德育基础性和发展性进行评价;不仅要看到学生现有的表现,还要看其未来发展趋势。所以,中学德育评价不能简化为鉴定、选拔、表彰等内容,而要注重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注重形成性评价,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实现德育评价的终极目标。

(3)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要做到德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除了由教育者担当外,还可由学生自己或家长等其他人员来评定,实施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使评价从单向性向多元性转变,让教育者、被教育者、家长及他人共同参与评价。尤其是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将极大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综上所述,要提高德育实效性,既得注重德育内容的基础性、过程的体验性、伦理方法的可接受性,又要构建新型的育人理念。基于中学德育实效性建构策略,就是要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提升教师的素质,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发展需要和德育目标的协调平衡。我们要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超.德育管理化倾向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3).

[2]戴克明.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6).

[3]于富春,何春歧.关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7(6).

[4]李朝宝.浅谈“思·品”学习模型的构建[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7(5).

[5]孙学策.德育实效问题引发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6(11).

[6]金梦兰.情景体验式教学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功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7).

[7]肖海平.论新时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福建理论学习,2011(10).

[8]李吉林.“意境说”导引,建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7(4).

[9]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10]李朝宝.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5(9).

[1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2]谢振荣.关于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8(3).

 
李朝宝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