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思想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更新时间:2009-03-28

自然观的发展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相联系,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赖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水平。马克思通过批判近代自然观的排除人的因素、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的自然,主张回到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自然。马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角度观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实践活动看作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把自然和历史统一起来,论证了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变炸为烤:传统的脆皮鸡是用油炸的方式制熟的,鸡肉会显得很油腻。将油炸改为烤制后,蒜香脆皮鸡不仅鸡皮酥脆、鸡肉滑嫩,而且还带有蒜香味。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运动永不可分,这正如电子永无休止地在原子核附近做高速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恰如原子核外电子的转移、分子的运动;化学平衡时,各组分浓度恒定不变可看作是一种静态。但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在时时刻刻地进行着,这体现了哲学中运动是永恒的原理。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认为在物质的运动中,量变与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例如,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的半径比量变与晶体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电负性数值变化与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之间的关系等。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问题本质上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所以,如何认识和处理上述关系是人们必须要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关系出发,并以实践为中介揭开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神秘面纱,从而奠定和开辟了人与自然的和解与人类的真正解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所以,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解读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特别是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因此,新时代重温马克思的自然观对推动当代生态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同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面对严峻的生态顽疾,开出了治理的药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新中国”[1]。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思想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极大地创新和发展,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对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全方位的指导意义。

2014年11月,辽南地区首个医疗联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医疗联盟(简称“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三级医院牵头,包括庄河市中心医院、普兰店市中心医院、大石桥市中心医院等14个成员单位,贯穿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横向覆盖疑难重症治疗、急诊急救、居民健康管理的多维度、三级联动区域医联体,意在以信息化为支撑,强化联盟单位间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医师多点执业和新农合实时报销等功能。

一、人化自然观——以实践为中介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构成了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自然观的发展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相联系。自古以来人类就开始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自然观虽有一定进步,但也是排除人的主体性的、单纯的客观研究。依据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马克思之前的自然观可以分为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和抽象自然观。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

马克思认为哲学始终要思考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2]167-168对自然界的考察不应该从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角度,而必须关注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交互作用为基础,提出人化自然的观念。马克思的自然观理论是在批判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从人的感性活动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角度观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实践活动看作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把自然和历史统一起来,论证了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人化自然的内容

1.5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的所有临床细菌的合格数均做好记录,并建立数据库,对细菌的合格率进行分析统计。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抽象的自然观把自然科学与人的社会生活割裂开来,认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毫不相干。在马克思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把自然科学与人的社会生活统一起来。“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正像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一样。”[3]128自然科学通过工业的形式进入到人的社会生活中,它通过改造现实的人类生活,为人类的发展和解放提供条件。工业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是人的本质力量打开了的书本。“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3]128针对德国哲学家宣扬的“纯粹的自然科学”,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的发展有赖人类社会中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并通过搜集人的感性活动材料达到自己的目的。完全撇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人的能动作用,自然科学只能蹩脚地前行,这正是费尔巴哈式的直观唯物主义所宣扬的抽象自然观。从自然科学与人的社会现实生活辩证统一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3]128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自然界是人类有史以来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历史性的、对象化的产物。只有结合人类的实践活动来考察和认识自然,这个自然界才是真正现实的自然、“历史的自然”,因此,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把人的对象化活动考虑进自然,说明人在一定认知水平和有目的性的参与下,不断去认识和改造外在的自然。人的主体性活动与自然不可分开,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抽象自然观那种消极、机械观念。人的存在和实践活动并不是与自然无关的,自然界也不是外在于人的纯粹客观事物。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周围的世界,但其自身的局限也只能是在相对的意义上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纯粹依赖科学研究不可能真正理解自然本身。人化自然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们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去把握和认识实践的人化自然。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的科学论断。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思考、战略谋划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思想中,习总书记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自然观的先在性、实践性、社会历史性的维度的彰显与发展。

人的本质对象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人类的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还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的桥梁,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逐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人们通过劳动活动不断从自然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与自然建立维系关系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占有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过程。劳动使外在的自然人化,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意识改变现实,并根据自己创造的现实世界确证自身的主体性存在和自然的对象性存在。因而,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的外化,自然界不再是与人无关的独立体,人化自然是最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5]人与自然统一于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自然不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科学的对象,也不再是费尔巴哈认为的先在的自然。自然界始终制约着人,具有客观实在性和优先性,与人分隔的自然界一定不是人生活的现实的自然界。

(二)人化自然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所探讨的人化自然观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维度:

(1)先在性

(2)实践性

建立定位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未知节点进行初步定位估计,计算未知节点的坐标,通过距离差判别法获取未知节点坐标。

先在性是人化自然的第一个重要维度。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客观存在着,“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存着,而整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当做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3]95。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人本身是自然界有机组成的一部分,人自身的自然与外在的自然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自然。其中,作为外在的自然“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97。人类诞生之后,外在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和自然统一于人的生活实践过程中。马克思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基础性的,但它没有再向前迈进一步。旧的自然观只强调自然的独立运动和发展规律,完全排除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影响。

实践性人化自然的第二个重要维度。马克思强调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实践因素比纯粹理论的研究更为重要,不能只站在抽象的立场讨论人与自然的概念,而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出发。由此把握的自然才是真正的、现实的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清晰的显现。马克思到晚年仍然坚持人化自然的实践性,他认为:“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处在’某一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6]马克思反对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放在单纯的理论范围内讨论,强调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劳动完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命得以维系的前提。人化的自然主要就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界成为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对象,“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120。人类不仅可以把握和认识自然,还能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把头脑中的意识转变为现实,把所创造的现实世界作为自身存在的镜子。

人类脱离自然界独立出来,就伴随着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人的各种社会关系是在长期的实践劳动过程中形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对象化劳动的基础上进行,劳动作为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在每个特定历史阶段都有具体的实现形式,且具体的劳动总是会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离不开社会的历史条件,由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方式和人的需求都控制和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发展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的根本原因。从解决矛盾方面来讲,只有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才能使人和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状态。共产主义社会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有效结合,那时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得到解决,是真正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本身的和解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坚持科学和价值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状态。

2.2.2 供试品溶液 精密称取药材样品细粉(过4号筛)50 mg,置于2 mL离心管中,精密加入甲醇1.5 mL,称定质量,超声(功率:250 W,频率:40 kHz,下同)处理30 min,放冷至室温,再次称定质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质量,1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经0.22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3)社会历史性

社会历史性是马克思人化自然的第三个重要维度。马克思批判抽象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尤其对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做了彻底的批判。费尔巴哈始终走不出唯心主义的怪圈主要是因为他始终站在抽象的立场看待世界,他眼中的自然界是完全与人分开的、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他看不到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对自然界的改变,没有把自然界放在历史的范围内考虑。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看不到他周围的世界不是天然存在的,说明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世代实践活动的结果。正如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依靠“可靠的感性”所追求的自然界只是尚未被人类作用过的自然界,然而“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2]157。这也是导致费尔巴哈的历史观在唯心主义立场下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提出“历史的自然”,对自然进行社会形态的分析,尤其注重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自然的研究。历史在自然的基础上产生,历史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讨论人的感觉的形成时指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3]126马克思提出的人化自然概念主要是指被人的感觉和实践活动所对象的那个自然界,它被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只要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就必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自然界就处于不断被人化的过程中,同时人的感觉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化和多样化。从感觉的对象化理解自然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出发点,“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3]124。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4]。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自然界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自然界被打上人类活动的痕迹后,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还体现了人的需要成为以美的尺度改造的对象,“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3]95。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不同,人可以按照自己内在和外在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改变对象世界。

二、美丽中国思想对人化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人化自然的理论随着他自身哲学思维的转变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就其自然观中关于实践性的探讨也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马克思批判了抽象自然观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站在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以人的类本质来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具有价值意义上的人本学图景还只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是一种应然性的研究。马克思预先给人的本质抽象的定义,以主观臆想的状态完成其自身的逻辑论证。虽然马克思强调人类实践(尤其是劳动)的重要作用,但这种劳动还只是一种抽象的劳动一般。现实的劳动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一定社会形式的劳动才是社会劳动。后来,马克思明确了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性关系,“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7]。生产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目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通过批判抽象的自然观,提出了以人的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式下的表现,最后站在理想的角度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的自然观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为其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自身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推动了人化自然观的发展。人化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处理当今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Ⅰ类样品选取47#样品为例,在1 021 cm-1和1 240 cm-1处附近存在吸收峰(见图5)。在Ⅱ类样品选取5#样品为例,在1 021 cm-1处附近存在吸收峰,而在1 240 cm-1处附近不存在吸收峰(见图6)。在Ⅲ类样品选取11#样品为例,在1 021 cm-1处附近无吸收峰,而在1 240 cm-1附近存在吸收峰(见图7)。在Ⅳ类样品选取1#样品为例,在1 021 cm-1和1 240 cm-1处附近都不存在吸收峰(见图8)。

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针对把自然和历史对立起来的观点,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说到:“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3]13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诞生以后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实践劳动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自然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并不是割裂的,撇开人类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谈论自然的发展变化只是一种空谈。“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2]146自然界由于人本身的对象性活动发生重大变化,历史的发展必须以先在的自然为前提。自然和历史的发展都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进行,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自然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否则也是一种把自然虚无化的表现。

(一)对先在性维度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他把自然当成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样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把自然放在了优先的地位。此外,习近平不仅仅强调自然的优先性,还指出如果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本身,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情。习近平在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仅仅是马克思承认的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也不是旧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基础性的,而是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是生命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就是在处理与人自身的关系,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不单单追求金山银山,更加在乎绿水青山。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对自然先在性的阐释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先在性维度的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先在性维度的当代推进与发展。

(二)对实践性维度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落脚点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习近平的自然观的落脚点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思想的体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天才的构想,而习近平对建设美丽新中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建设美丽中国,还自然美丽,使中国和自然一起美丽,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目标。而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以下具体的实践措施:“1.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1]

这些具体措施,从顶层设计、建立制度、治理与保护并重、培育生态文化等各方面为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实践路径。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天才设想到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目标,是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实践维度的继续彰显与发展。

(三)对社会历史性维度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历史在自然的基础上产生,历史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这就要求对历史的考察要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对自然的考察也要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当中,而不是只见自然不见人或者只关注人而忽视自然。

铅是一种有毒元素,土壤中过量的铅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入植物和人体后,可使生物体产生不同的慢性和急性中毒现象[19]。

中国共产党人对自然的认识,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而不断深化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领导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长期战争所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诸如资源节约、消费节俭、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协调人口、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依靠制度建设、法制建设以及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现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论,并在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组成部分,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考察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准备,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求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而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正是对美好生活的最好呼应。加快生态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最好注脚。

从资源节约、“两型社会”到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再到加快生态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然的认识和发展总是放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去考察。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正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社会历史维度在新时代的彰显。

三、结 语

总之,自然观的发展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相联系,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赖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水平。马克思通过批判近代自然观的排除人的因素、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的自然,主张回到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自然。马克思通过对自然观的先在性、实践性、社会历史性维度的考察,从人的感性活动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角度观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实践活动看作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把自然和历史统一起来,形成了完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进行了有力的驳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发展问题,只有全面认识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关系、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克服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党的十九大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自然观的合理内核,又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着极大地创新和发展,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指导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9.

[5]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4-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0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

 
张秀峰
《喀什大学学报》 2018年第01期
《喀什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