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治理理论的创新

更新时间:2009-03-28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定会对扶贫的环境、顶层设计、治理体系等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因此,民族地区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扶贫理论创新和扶贫治理体系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扶贫治理的理念、目标、策略方法和实现机制进行了创新,逐步建构了与精准扶贫方略相适应的扶贫治理理论,为我们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治理的理念创新

针对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的现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之后的多种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推进精准扶贫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理论导向。

忽然,一只漂亮的鸟儿在殿外跳跃,然后展翅飞远。御座上的孩童对暗潮汹涌的洪流毫无所觉,而是向着飞走的鸟儿,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一)把创新作为民族地区扶贫的动力

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扶贫模式动力不足,漫灌式扶贫政策的边际效益持续递减。目前剩余下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为了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提升创新在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中的地位,构建民族地区扶贫的动力机制。在扶贫理念上,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的新理念,他在不同场合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习近平也突破了那种从“贫困”、“暴恐”等视角看待民族问题的思维偏见,他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1]他把多民族视为我国发展的特色和有利因素,为我们认识少数民族扶贫工作、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与区位优势、创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体制机制上,习近平认为“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2]。他在2015年6月贵州考察时提出了扶贫工作的“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3]。对于脱贫政绩考核机制,习近平提出“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改变过去以GDP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做法。对于扶贫资金投入,他强调要逐步加大政府财政扶贫投入,强化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管。在驻村帮扶方面,强调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并配套以激励惩戒办法,使帮扶考评长期化、制度化。

(二)把协调作为民族地区扶贫的内在要求

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协调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在扶贫时要坚持统筹兼顾,使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效能。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脱贫攻坚中注重将协调发展理念贯彻进去。一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他在2017年7月银川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他要求东部地区要把扶贫的资源集中在贫困村、贫困群众上,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不断完善结对、帮扶机制,要把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等精准聚焦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身上。二是强调增强补短意识,提高发展均衡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补齐脱贫攻坚这块“短板”。而“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4]。因此,我们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步伐,“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2]。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加快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

(三)把绿色作为民族地区扶贫的底线

在治国理政实践基础上,习近平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对其作出系统的顶层设计与具体部署。西部民族地区位于大江大河的源头和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部分地区生态比较脆弱,属于国家禁止开发地区。因此,我们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关系,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对于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他在2013年9月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说:“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他还提出“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的理念。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在民族地区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大投入,落实好生态补偿机制。”[1]2017年,他在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2015年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根据习近平的这些思想,把“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原则,提出“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我国从1986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成立专门扶贫机构,投入巨额的财政扶贫资金,安排扶贫项目,使民族地区大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但是,以前的扶贫模式只重视钱、物和项目的输送,忽视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扶贫政策效率的提高和扶贫成果的巩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通过外源刺激促进各族群众脱贫致富,还主张把输血和造血结合在一起,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扶贫成果,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他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重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重在促进贫困区域内各民族共同发展。”[1]

(四)把开放作为提高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突破口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了国外发展经验、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发展的理念。习近平在2016年8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6]贯彻和落实开放发展理念,不仅对于发达地区具有指导意义,并且对贫困地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地带,其脱贫攻坚既要依靠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更要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为指导,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利时机,发挥、利用好自己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位独特、与周边国家语言文化相通、经济互补性强等优势,将精准扶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框架,利用对外开放带动区域发展和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同时,民族地区还可以吸取、借鉴国外扶贫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争取国际NGO组织的合作和支持,引进国际上能够利用的扶贫资金,为脱贫攻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五)把共享发展作为民族地区扶贫的价值追求

共享发展理念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要促进共享发展,必须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为抓手,让贫困人口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具有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打好扶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要创新思路和机制,把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提高扶贫效能。”他多次提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少数民族利用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脱贫致富,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水平。同时,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比较低。习近平对此提出在民族地区“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他在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了要“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要紧紧扭住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坚决守住底线。”[2]

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治理的目标创新

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系统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践的保障机制以及评价体系。因通识教育涉及的领域宽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成立通识教育独立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进行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运行,设计适应通识教育的教学文件及选课、授课、考核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同时配置建立一个跨学院、跨学科专业教师组成的柔性协调组织,负责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在大数据平台中将各级组织有机链接起来,实现跨终端数据采集、信息挖掘及分析,建立一个健全、完善、智能的高职通识教育保障机制。

(一)近期目标:确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4]目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有11个在民族地区;片区内的680个县,有351个属于民族地区。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和基础在于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能否脱贫致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少数民族的发展。2013年11月,他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时说:“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2014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回信,勉励他们“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接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明确提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对于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难点,自当选为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多次深入这些地区察真情、看真贫,为他们实现脱贫目标而出谋划策。他在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倾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7]在2015年1月,他与白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座谈时提出,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习近平再次强调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8]他在2015年3月提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实现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

中华民族远古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图腾,在部落融合的过程中,其图腾也实现融合。中华民族主要图腾龙和凤均是融合了诸多动物元素的产物。良渚人对鸟的崇拜应看成是中华民族凤崇拜的先声。

(二)中期目标:“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县全面摘帽,只是实现精准扶贫治理的第一步目标。它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9]只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一高一接近”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15年专门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战略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规举措,举全国之力,确保如期实现这些任务。

(三)长远目标:实现中国梦

习近平提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2]这就要求建立精准识别机制,一是瞄准对象要精细化,要精确到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人。识别的对象要符合贫困标准。要做到识真贫,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全覆盖。二是要通过一定的标准和原则,一系列规范的流程和方法,确定真正的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根据习近平的讲话精神,关于精准识别的标准,国务院扶贫办在2014年4月颁布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对其做了原则规定。贫困村识别标准是“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行政村一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识别标准是“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并指出各省市可以在国家标准基础,根据本地的实际,展开贫困户识别工作。标准的订立为精准识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高了贫困识别的精准度。关于精准识别的原则,要坚持“谁贫困识别谁”,坚持贫困村识别与贫困户识别相结合。关于精准识别的方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规定:“采取规模控制,各省将贫困人口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行政村。按照贫困村识别标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采取‘村委会自愿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的流程进行。贫困户识别要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整户识别。”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使各个民族“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5]从这种认识高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明确强调:“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要加大这方面的扶持力度。”在2016年9月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再一次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他把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早日脱贫看做实现中国梦的难点和重点。习近平要求民族地区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他提出:“‘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他在2014年3月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是中国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脱贫攻坚必须紧紧依靠各族人民来实现。他在2015年9月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再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他要求各民族要同心同德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精准扶贫治理的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精准扶贫治理策略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对现阶段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是精准扶贫工作所努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治理的目标进行了创新。

初到广州的五建迅速瞄准和服务华南市场。但与此同时,五建面临着依赖传统工程建设项目、效益增长方式单一、市场投资领域变化、生产方式转变、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制约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眼见传统工程建设的路越来越窄,未来如何生存已经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开发新的效益增长领域,企业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五建党委书记蒋德军说。

三、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治理的策略方法创新

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就有意识的搜集相关材料对学生进行渗透内化。如社会热点转基因食品,培养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应用;如科学家袁隆平的贡献,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再如以食物保存方法为内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把精准扶贫和片区脱贫攻坚相结合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把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并对其进行了制度设计,从此片区攻坚成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召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精准扶贫逐渐成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略。这样,片区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共同成为了当前扶贫工作的两大主要模式。但两者目前在实施过程中都出现一定的问题。片区攻坚缺少精准扶贫的思维,对贫困区域的识别比较模糊,各片区的扶贫开发模式基本雷同,脱贫攻坚的体制、支持政策的精准度不高,政策单元过大,缺少针对性的措施,造成扶贫资金效率使用不高、片区之间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而精准扶贫主要侧重于农户个体,难以与区域性扶贫开发政策紧密结合,难以建立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因此,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两大核心战略和基本路径,需要建立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融合推进的新机制。片区攻坚的手段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重点是片区,二者需要相互结合、深度耦合,以建立农户脱贫与区域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发挥最大减贫效应,保证脱贫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0]

习近平2013年11月指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整体联动主要针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采取的共性扶贫措施。突出重点强调精准扶贫,对贫困个体实施特惠政策。这就将精准扶贫和片区脱贫攻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015年底,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在未来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指导思想中提出“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对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的关系和地位作了一定程度的明确。

(二)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

一般城市车载导航系统的数据维护是一个难题,维护时需要人工采集道路信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本车载系统所设计的信息即时更新模块能有效的改善这一难题。当农机手在工作室时发现有新的道路信息出现,而且主机数据端未获取该信息时,农机手可通过短消息通知主机某区域有新增道路信息,具体界面如图6所示。

习近平总书记为促进贫困地区产生内生动力、找到可持续性的脱贫办法发做出了许多的重要指示。首先,产业扶贫能够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使贫困人口在产业持续发展中获得就业岗位,增加劳动收入。习近平在2012年底河北阜平调研时提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11]他在2014年4月同新疆南疆五地州负责人座谈时说,南疆发展要因地制宜,粮食、棉花、果业、牧草和畜牧业覆盖绝大多数农户,要教会农牧民先进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方式。丝绸、地毯、和田玉,都是发展方向,一定要抓出实际效果。一招鲜吃遍天,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农民就会受益于此。其次,扶贫要先扶智,要提升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主动性和能力。习总书记在2015年6月贵州调研时说:“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为了持续深入地推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新一届党中央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治理采取了科学合理的策略方法。

考虑逆变器的平均行为,因此只需研究LC滤波器上的平均作用,而不研究开关行为本身[4]。因此定义两个控制信号为:

(三)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结合

扶贫固然需要加大物质扶贫力度,但是,物质扶贫只治标不治本,它只是为贫困人口提供外源刺激,而脱贫的最终结果则依赖于贫困地区群众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等。习近平提出:“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12]这就提出了要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结合,使贫困人口更好地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我们在加强物质扶贫的同时,要重视精神扶贫。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第一,要增强贫困人口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贫困致因有多种因素,但是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目前“安贫乐道”、“等、靠、要”思想在贫困人口中还占相当大比例。习近平提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要充分地调动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激发内生动力。第二,要推进教育扶贫,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为贫困地区和人口提供智力支持。习近平在2012年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就说过:“治贫先治愚。”2013年11月他在山东菏泽再次强调:“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2]

习惯的养成,需要同学之间的帮助、监督和纠正,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培养。这就需要组内成员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展开竞争,在问题的互助与解决过程中展开竞争,此外,组与组之间也要展开竞争。而合作互助小组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取决于成员间互助的默契,取决于每个成员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互相启发、帮助,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定会大大加强,对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治理的实现机制创新

我国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基本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了以往扶贫工作的经验教训,持续推进扶贫的理念创新和实现机制创新,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

(一)精准识别机制

识别机制是整个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难以聚焦于正确的扶贫对象,只有采取精准识别机制才能使真正需要扶贫的群众受益。

精准扶贫治理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对其近期目标与中期目标的生成与实施具有指引作用。它体现了国家的根本利益与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明确了我们的未来奋斗目标和战略步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首要任务。我们的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为实现中国梦而打牢基础。

(二)精准帮扶机制

真正的贫困村、贫困户被精准识别出来后,就要开始有针对性的帮扶。精准帮扶是整个扶贫工作的关键,直接关系着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习近平认为精准帮扶“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帮扶资源的效率,防止扶贫资源的浪费。同时,精准帮扶要把力量集中在重点区域,要把有限的扶贫资源用在刀刃上,“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帮扶资源“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倾斜”,对南疆四地州这样的地方“实行特殊政策,打破常规,特事特办”[7]

为了进一步完善精准帮扶机制,习近平还提出健全驻村干部帮扶制度和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关于驻村干部帮扶,他提出要“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2]。各地各部门要根据这些思想,完善对驻村干部的管理和约束制度,抓好驻村干部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对驻村干部的激励、考核和监督机制。他还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五个一批”的精准帮扶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13]对于具备发展生产条件的贫困地区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解决当地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等措施,实现区域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发展生产和人类居住的贫困地区,要通过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尊重群众意愿,让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可就,实现群众稳定脱贫;对于国家实行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的地区,要通过在项目安排和资本投入上加大倾斜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在生态保护工程增设就业岗位等措施,让贫困人员参与度和收益水平进一步提高;要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和建设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健全贫困学生救助制度、发展职业教育等措施,让贫困家庭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低下的贫困人群,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供养水平和供养条件,以保障其正常生活。

(三)精准管理机制

精准管理要对所有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根据贫困状况的实际变化,及时识别出新的贫困家庭和人口,同时将已经脱贫的家庭和人口调整出去,对贫困户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与统计,然后组织并利用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等要素,以有效地完成精准扶贫的目标。

首先要建立完善贫困人口管理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牢精准扶贫基础,通过建档立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实做细,实现动态调整。”[14]由于贫困人口要随着扶贫工作的逐步展开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要通过大数据管理系统对其生活水平、收入状况等进行动态管理,保证扶贫人口有进有退,只有这样,才能把符合扶贫标准的人员纳入帮扶范围,以保障贫困人口管理的精准性。其次,要建立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习近平说:“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12]为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障它们真正地传递到穷人手中,政府要对扶贫资金的流向加强监管,确保其有效传递。同时,要根据扶贫的成效、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等来分配资金,以保障分配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习近平曾要求对民族地区“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倾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7]

(四)精准考核机制

精准考核机制是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的成效、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成效进行量化考核,明确奖惩办法和责任追究,有利于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展开扶贫工作,有利于保障扶贫工作效率,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

精准考核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贫困县脱贫攻坚考核机制、约束机制和退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改进对干部的考核方法和手段,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2014年《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出台,调整了考核指挥棒,建立以减贫结果为导向的考评机制,扭转了过去贫困县以GDP论英雄的局面,引导领导干部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面来。2015年《关于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通知》颁布,对贫困县的行为进行明确,引导它们把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扶贫开发中来,凝心聚力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目前,我们应研究建立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机制,促使贫困县、村和贫困人员在满足退出标准与条件时自愿地退出扶贫行列,以将资源更好地集中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为了对扶贫工作效果进行精准评价,防止扶贫成果造假和贫困人口被脱贫现象的发生,为后续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方向,还需要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成效评估机制。习近平指出:“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14]

总之,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新时代精准扶贫治理理论的创新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名剑士和只手拿云的搏杀处于胶着状态。只手拿云是有数的江湖高人,一双如鬼影幻动的手仿佛在编织一张可怕的网将五名剑手网在其中,以致围杀他的五名剑手不时险象环生。可每当只手拿云得手之际,剑手都会有神来之笔,那神来之笔不仅诡谲难测,而且杀气逼人。随着时间推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只手拿云逐渐意识到剑手的神来之笔与神情淡然的萧飞羽有关,因为转观者让出了一个豁口,每当紧要关头豁口顶端的萧飞羽都会嘴唇微微蠕动。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2]习近平.习近平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2).

[3]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看清形式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N].人民日报,2015-06-19.

[4]习近平.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EB/OL].(2016-07-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21/c_1119259129.htm.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6]习近平.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EB/OL].(2016-08-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17/c_1119408654.htm.

[7]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0.

[8]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54.

[9]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 年如期脱贫[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6/19/content_2882043.htm.

[10]万君,张琦.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及脱贫的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11]刘永富.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N].人民日报,2014-04-09.

[12]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及其丰富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

[13]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0-17(01).

[14]习近平: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2/c_1120512040.htm.

 
郭彩星,李涵
《喀什大学学报》 2018年第01期
《喀什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