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策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前言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管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随着新媒体的涌现,大学生接触、接受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这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知识与信息获得的快捷与便利,同时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络上涉及的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可能深刻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价值观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依据,也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内容保证。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意义重大。但当我们梳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时,我们发现其编写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的策略便具有了较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二、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材的编写息息相关。心理健康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就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键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必然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纂质量的影响。审视传统教材编写的状况,我们发现由高校教师组织编写的教材整体上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提供重要参考,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都对高校心理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随着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当前出版发行的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还相对较少,在体例上、内容、结构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广学习的模本,亟需进一步完善。

(一)教材体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教材体例是指教材主体以外的其他编导格式,是教材形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例有欠完整、教材体例比较单一,主要内容只涉及章名称、节名称。如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出版、陈美松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其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实践性,是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用书,但在体例编排上不够灵活。2011年天津出版社出版的同名教材,体例与之近似,但也有所改进,在每一章最后都加了心理健康自测题。此外,教材体例中问题设置的比较僵化。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不能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不能将学生带入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情境,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思维,指导大学生解决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随着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材内容也随之丰富、更新,传统的教材体例已无法适应项目教学的需要,这就对教材体例有了更高要求,教材体例亟待完善的诉求就变得愈发强烈。

(二)教材核心内容有待进一步修订

人的心理千差万别,大学生的心理又处于相对活跃时期,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教学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都需注重其差异。但是,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应用性与理论性无法兼顾,有所偏颇。有些教材偏向于理论,注重的是知识、理论的灌输,教材的核心内容体现更多的集中在知识层面,不外乎对心理健康、学习心理、恋爱心理或性心理、择业心理、受挫心理、个人意识以及常见心理疾病等知识的认知。大多教材内容雷同,缺少特点。危机干预、网络成瘾心理辅导、幸福感的培养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匮乏。这样,教材内容不能有效挖掘更多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必然难有更多的感悟和体会,教材的精髓将更难融入到学生内心,大学生学而无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随之大打折扣;有些教材偏向于实践,不仅缺乏现实的物质基础条件,更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故而,教材的核心内容还需注入新鲜的活力,对教材的应用性和理论性进行统筹兼顾,从而将心理健康知识潜移默化地植入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三)教材逻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有待增强

教材的逻辑结构是整本教材的“骨架”。传统的教材结构一般是章节式结构,这是当时教材结构的主流形态。当下教材的结构已逐渐打破之前传统的风格,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方面构建教材的逻辑,如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每章后有“学以致用”和“教师推荐”模块。每节涵盖四个部分的内容:身边案例(校园故事)、理论快线(心理课堂)、心理解码(测量评估)以及体验感悟(成功体验),每部分内容里面细化出一些栏目:心灵鸡汤、开心秘方、心理专栏、心海扬帆、心理影吧等,并配套简洁、明了的表格和直观、生动、形象的漫画式图片,在逻辑结构方面有所突破。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对教材逻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补充和完善内容的效率与节奏有待提升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重视,对教材提出更高要求。而现实情况是教材内容更新迟缓,不能及时吸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新问题。因此,教材内容仍需不断补充和完善。例如,珍爱生命、团体心理咨询、审美心理、积极心理等内容,还需要结合现实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发掘其背后的心理问题,诸如近年发生多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以及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等,都需逐步纳入教材内容,并在以后的教材中不断增补,力求教材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社会发展,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三、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的思路

田园渗透——农田是村庄最大的绿化资源,五星村村田地平坦广阔,规划将农林用地与农作物布局结合进行大面积块状绿化,打造村庄景观的“图底”,使村庄外部的田园风光与村庄内部景观融为一体。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编写理念

教材的编写理念要着眼于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要以解决学生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为导向,要突出教材的实践性,突出培养能力的实际训练,避免行、知脱节的问题,使其更有针对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抵抗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要兼顾专业性,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应用性和理论性的双管并重,才能激活大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教材的编写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感官系统,通过教材的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来“领悟”学习内容,形成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促使学生实现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的转变。转变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的“照本宣科”倾向,推动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求,对教材进行“自我解读”。再次,教材的编写要着眼于网络技术的充分使用,基于网络互动平台,促使师生与教学中介等因素的和谐互动。在网络平台中,教师可进行备课、授课、答疑、测试、测验等教学活动,学生可进行学习、练习、复习、考试等学习活动,教学大纲、课程讲稿、复习思考题、测试题目和答案等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得以呈现。教材的编写理念要着眼于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开放性的操作空间,是一个教学、科研、实践联动的三维系统。教材的编写应当充分融入到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中来,把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和效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干预,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使大学生心身健康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编写高质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切实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受挫后自我恢复的能力等方面,任务仍然艰巨,责任仍然重大。在新媒体环境下,教材的编写应该满足两种需求:一是从大学生心理学专业衡量,教材编委会提出对课程现实化、外显化、操作化的需要;二是从教学理论的角度,专家提出对课程专业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的合理要求。[3]以此为原则,笔者认为新教材编写出版需坚持如下策略:

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要结合教学实践,吸纳新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教材新的内容,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同时,教材的编写要构建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教材体系,考虑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教材内容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根据内容材料自身的逻辑序列来编排教材内容顺序,如知识学习的发展心理来看,总是先认识了一些个别事物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而再深入研究各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规律。而从能力习得的发展心理来看,比较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只有先学会和进行比较,才能进行归纳概括,进而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认识各种复杂的自然事物。[4]另外,要搭建科学、合理的教材框架结构,选好逻辑起点,明确教材脉络,使教师能够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教学活动,学校能够有针对性、重点性的进行教育活动;学生能增强角色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系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原理。最后,要丰富教材、教案、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的媒介形态,通过教学任务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的教学体系,围绕体系建立相互关联的内容。

(二)构建立体、直观的教材内容体例

到时候你会更不需要出门,更不需要跟那些无聊的朋友鬼混。因为现在陪你混的都是娱乐界最聪明、最有趣、最漂亮的人。TA也会替我们打发一些时间。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后,我们会没有那么多工作可以做。大家沉浸在自己所完成的作品里,我不要看你的,我也不需要你看我的。大家各自高兴就好了。

(三)构建交互、立体的教材环境系统

教材的编写要构建交互、立体的教材环境系统,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设多样性的教材资源环境,通过对全程教学录像、仿真操作视频、软件工具包、音视频素材等多媒体要素的整合和有序展现,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提供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个性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二是创设一体化的教材资源环境,通过网络课程、文字教材以及多媒体教材等方式构成一体化教学,形成一个交互性的资源平台,文字教材提供基础素材,多媒体教材提供直观的学习内容,网络课程把教学活动和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三是,创设虚拟的教材系统。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视、听、动等行为的人机界面技术,简单的说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5]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教学领域是其发展的新领域之一。在教学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达成三维成像,通过人机对话的模式获得与现实世界等同的场景,通过充分调动看、听、闻的人机对话互动模式,使实际教学效果比以往的教学更具现场感和真实感。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材环境,可以真实立体形象展现教学素材,同时将教学行为的步骤、要求、程序、细节,三维立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凸现出来,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学生快速的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实现学生长远发展。教材的编写要具有前瞻性,充分利用交互、虚拟的教材环境。推动教师综合利用多媒体媒体设备来构造教学的虚拟环境(情境),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情境)中尝试错误或证明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情怀,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黄东胜和宣姝姝都提到,科室要及时根据预约量,调整仪器及人员安排,促进设备利用效率提升;数据积累还能够“为设备采购提供趋势分析、购买建议”。

四、结语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也是大学生“心理断奶”的关键时间。[6]故要强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建设与出版,针对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推进素质教育。当代青年的求知探索精神和网络搜索技术运用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他们有一种表现自我、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研究的强烈欲望。[7]新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基于这一论据,学习内容和活动设计是交互性的,是立体化的,能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蓝本和素材,师生不仅可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而且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实践,从而对新型学习方式的建立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材能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层次和水平的教师的需求,提供空间给教师创新性的使用教材。教材遵循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大学生的认识顺序以及心理学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做到能力与知识的有机结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同时兼顾学科的实用和师生的兴趣偏好。教材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教材必须适时地进行内容的增减和更新,以获得新的适应性和生命力。[8]要编写集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高质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艰辛付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2]王琳.面向21世纪普通物理课程教材体例的特点[J].现代物理知识,2005(4):49-50.

[3]刘春艳,刘衍玲,陈显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分析及编写要求[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8.

[4]任长松.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当代中国学者的探索[EB/OL].[2009-11-08].http://www.pep.com.cn/kcs/jcyj/jcsj/201008/t20100825_733945.shtml.

[5]李怡.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2:6.

[6]贺文佳.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析[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7.

[7]蔡基刚.传统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的一次新突破[J].外语电化教学,2011(3):9.

[8]刘凤侠.高校信息检索课教材编写趋势的新探索[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1):89.

 
熊少青,梁杰华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