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现行日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更新时间:2009-03-28

第一款 目标

深化对我国及世界形成之历史过程和生活、文化之地域特色的理解及认识;培养作为国际社会中具有主体意识的、建设和平民主国家及社会的日本国民所必要的自觉和素质。

第二款 各科目

标准化处理后,即得比较数列xi={xi(k)|k=1,2,…,6},i=1,2,…,55。取各指标的最大值,得到虚拟最优单株,即参考数列x0={x0(k)|k=1,2,…,6}。

第一部分 世界史A

一、目 标

基于各种材料,结合地理条件并联系日本历史,让学生理解以近现代史为中心的世界历史。让学生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来考察现代的各种问题,以培养其历史思维;培养其作为国际社会中具有主体意识的日本国民的自觉和素质。

二、内 容

(一)导入世界史

以自然环境和历史、日本史和世界史的关联为基点,设置合适主题并开展考察活动,在讲解世界史学习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地理和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世界史学习的意义。

1.自然环境和历史

对于作为历史活动舞台的自然环境,要从河流、海洋、草原、绿洲、森林等类型中举出合适例证,通过解读地图和照片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环境同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三、内容的讲解

对于日本列岛同世界的关系和交流,要从人、物、技术、文化、宗教、生活等领域中例举合适事例,通过让学生在年表和地图中进行标记的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日本历史是同世界历史关联的。

(二)世界一体化和日本

作为理解近现代世界的前提,在讲解欧亚大陆各文明特质的同时,让学生理解自16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确立,世界走向一体化的过程。让学生关注这段时期内世界的动向及其与日本的关系。

1.欧亚大陆各文明

让学生在关注自然环境、生活、宗教等同时,概览在东亚、南亚、西亚、欧洲形成的各文明的特质和欧亚大陆的海陆交流。

2.连成一体的世界和近世日本“近世”是日本常用的时代区分之一,和“近代”区别使用。日本近世史是指安土桃山时代所对应的历史,西洋近世史是指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这段时期对应的历史,中国近世史是指明末到辛亥革命的这段时期对应的历史。——译者注

讲解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和非洲、美洲、亚洲的接触和交流,亚洲各帝国和欧洲主权国家体制,大西洋世界的发展和亚洲、美洲社会转型,让学生把握16世纪至18世纪世界一体化的动向和近世日本的应对。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皇窑景区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整体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等。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也可以视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用规范的方式固化景区的组织行为和价值观,并在操作层面指导全景区对服务过程、流程、技艺、方法、岗位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标准。标准体系是现实意义上的企业知识库,使景区各种管理经验和服务流程能有效的积累和传递,而标准体系的实施,也能使企业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3.欧美的工业化和国民形成

3.1.2 普适模块中,无论自评还是家长代评,社会功能得分均为最高,学校功能得分最低。这说明化疗患儿的社会功能未受到疾病的强烈影响,可能基于家长对疾病的掩盖及孩童年幼无知,对疾病缺乏认识及社交圈相对较小且稳定,不易受到变动冲击有关,所以在担忧等方面患儿也未出现强烈的反应。与社会功能正常相比,由于疾病本身或者看病的需要,患儿大多休学在家,并且由于患病,父母降低了对儿童学业的期望,很少在学业上对他们督促、辅导,导致了患儿学校功能偏低,这与相关报告一致[7-8]。

4.亚洲各国的转型和近代的日本

纳入标准:(1)损伤前患侧肘关节无疼痛,活动正常者;(2)无神经损伤者;(3)随访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损伤前患侧肘关节疼痛或功能障碍者;(2)合并肱骨远端骨折者;(3)合并神经损伤者。

讲解欧洲扩张时期亚洲各国的情况,殖民地化和附庸化过程中的抵抗和挫折,传统文化的变化和日本动向,让学生理解19世纪的世界一体化和日本的近代化。

影视艺术中,技术是手段,艺术是最终目的。张艺谋表示“在技术的运用上要懂得节制,要学着去做减法”。当今网络电影的发展呈泛娱乐化与低俗化并行状态,如何拯救当前的网络电影的现状?

(三)全球社会和日本

让学生理解全球一体化的现代世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从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关于人类的课题。

1.急速变化的人类社会

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和国家的膨胀,公办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统一,国际移民的增加,大众媒体的发展,社会的大众化和政治及文化的转型等;让学生从人类史的视野出发,考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叶的社会变化。

2.世界战争与和平

让学生理解帝国主义各国的斗争和亚非的应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其作为总体战的特性,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和日本的影响;让学生考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叶的世界动向与和平的意义。

3.三个世界和日本的动向

课堂监视主要是对学生上课期间的状态进行监督,在日常的课堂学习时,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玩手机、睡觉、思想开小差等等行为。虽然学生在教室里,但是他们的状态并不是在学习,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学习内容上。因此虽然人在教室,并没有起到学习效果,浪费了时间。利用Deep Learning的人脸识别系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时时监督,学生的眼睛是否盯着黑板,是否有低头、伏案、左顾右盼等行为。发现这些不当行为,及时予以提醒纠正,有效的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让学生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日本的动向,亚非的民族运动和殖民地获得独立;让学生考察核武器问题和亚非各国存在的问题等等。

4.迈向全球社会的步伐和课题

让学生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冷战的终结,区域联合的进展,向知识型社会的转型,区域纷争的频发,围绕环境、资源和能源等方面产生的问题;让学生考察迈向全球社会的步伐和全球规模日益严峻的课题。

一项研究入组了103例伴发APFC的ANP患者(积液直径>5 cm),其中42例保守治疗,61例保守治疗同时于入院48 h内行PCD治疗。结果显示PCD治疗组体温及血清CRP恢复正常水平时间、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保守治疗组,同时保守治疗组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23.8%)、脓血症3例(7.1%)、假性囊肿18例(42.9%),PCD治疗组分别为2例(3.3%)、1例(1.6%)、3例(4.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

1.要让学生基于客观且公正的材料,得出对历史事实的理解。

让学生就有关现代世界的特点和问题设置适当的主题,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活用资料来进行探究;通过成果论述和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展望世界人民协调共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选取2005年~2016年就诊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重度AS(AVA<1.0 cm2,AVAi<0.6 cm2/m2)并经外科手术证实的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7±15.3)岁,并排除主动脉瓣下狭窄或合并中至重度其它瓣膜疾病者。另选取年龄、性别与重度AS匹配的正常对照患者20例。

2.日本列岛中的世界历史

讲解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确立,法国大革命和美洲各国的独立,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发展,让学生理解欧美的工业化和民族的形成。

(一)内容在整体上要考虑以下事项

1.配合本科目的目标,在精选基本事项和事件组成指导内容的同时,要将各时代的世界和日本联系起来。此外,也要将地理条件联系起来。

2.要组织学生积极活用年表地图及其他材料,并穿插文化遗产、博物馆和资料馆的调查参观活动,要让学生下功夫在“实践中学习”。

(二)关于各项目,要考虑以下事项

1.对于内容(二),要讲解以近现代史为中心的本科目的特质,让学生对欧亚大陆各文明有一个大概认识。

2.对于内容(三),不仅是单纯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考察当代世界面临的课题。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关注核武器的威胁,要让他们认识到防止战争、实现和平民主的世界是重要的课题。

(4)K5矿脉带:地表控制长度340 m,厚度0.88~0.90 m,钼品位0.010%~0.056%。矿脉带受构造蚀变石英脉和破碎带控制,该矿脉带目前发现3个矿化体,矿化体近平行排列,矿化体厚度小于1 m且矿化连续性较差。

(三)关于设定主题进行学习,要考虑以下事项

1.在学习的实施上,要确保合理的时间。教师要将其列入年度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指导。此外,在主题设定和材料选择时,要慎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着眼点以及所在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2.对于内容(一),要考虑同初中社会科内容的衔接,再设定主题。在过程中,“1”的部分应当设置为此科目的导入部分,结合内容(二)的“1”进行指导。对于“2”的部分,应当在合适的时间实施。

3.对于内容(三)的“5”,要让学生在参考内容(三)的“1”到“4”的基础上设置主题。

探究组(n=50),泌尿系统感染1例、切口感染0例、呼吸道感染2例,总人数3例,占比6.00%;参照组(n=45),泌尿系统感染3例、切口感染5例、呼吸道感染3例,总人数 11 例,占比 24.44%;(χ2=6.413,P=0.011)经组间比较显示探究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在近现代史授课时,要考虑以下事项

5.对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展望

2.要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生活等各种角度出发观察历史现象,培养学生对现代世界多角度的、灵活的观点。

第二部分 世界史B

一、目 标

基于各种材料,结合地理条件并联系日本历史,让学生理解世界历史的总体轮廓和发展。让学生以广阔的视野来考察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现代世界的特质,以培养其历史思维;培养其作为在国际社会中具有主体意识的日本国民的自觉和素养。

二、内 容

(一)通往世界史的大门

为了使本文的结论更稳健,本文采用另外一种衡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方法来进行稳健性检验。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之和除以年末资产总额的方法作为企业现金持有水平CASH的替代变量,然后采用模型(1)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5中的回归结果与表4中的结果相一致。

让学生设置合适的主题,对自然环境同人类的关联、日本历史同世界历史的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历史等内容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对地理和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世界史学习的意义。

1.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关联

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关联,要在职业和生活、交通方法、资源、灾害等当中,举出合适的历史事例来让学生进行考察,让学生意识到地理视角在世界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2.日本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联系

对于日本同世界各区域的接触交流,要从人、物、技术、文化、宗教、生活等当中,例举适当历史事例来让学生进行考察,使学生意识到日本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关联。

拆除破坏的衬砌混凝土板、保温板、封顶板,内坡坝脚部位埋设内排水设施,整平坝坡后铺设保温板,然后现浇厚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30,现浇混凝土板厚10 cm。封顶板采用C30现浇混凝土板,尺寸为30 cm×8 cm。现浇混凝土板衬砌的渠段每4.2 m设横向伸缩缝一道。

3.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世界史

对于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世界史,要从衣食住、家庭、休闲、运动等当中例举适当例证,来让学生考察这些事物的变迁,让学生意识到从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学到世界历史。

(二)各区域世界的形成

让学生把握人类在适应各地自然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了以农耕或畜牧为基础的各个文明,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大的区域世界的事实。

1.西亚世界、地中海世界

讲解西亚和地中海一带的地理特征,东方文明,伊朗人的活动,希腊、罗马文明,让学生掌握西亚世界和地中海世界的形成过程。

2.南亚世界、东南亚世界

讲解南亚和东南亚的地理特征,印度文明,雅利安人入侵以后的南亚文化、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东南亚国家的形成,让学生掌握南亚世界和东南亚世界的形成过程。

3.东亚世界、中亚世界

2.欧洲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4.时间轴上的各区域世界

通过设定主题,排列相关事项的年代,连接因果关系,逐个比较各区域世界等活动,让学生把对世界史的着眼点转移到时间的联系上来,并对其进行整理,学会表达技巧。

(三)各区域世界的交流和再划分

以欧亚大陆的海域及内陆网络为背景,让学生把握各区域世界的交流一度繁荣,促进了新的区域世界形成和再划分的事实。

1.伊斯兰世界的形成和扩大

讲解阿拉伯人和伊斯兰帝国的发展,突厥民族的活动,非洲和南亚的伊斯兰化,让学生掌握伊斯兰世界形成和扩大的过程。

讲解东亚和中亚的地理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秦汉帝国,游牧国家的动向,原文如此。日本学术界一部分学者将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视为已经建立国家,这部分观点影响到了课程标准的编撰。——译者注唐帝国和东亚各民族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包含日本在内的东亚世界和中亚世界的形成过程。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适时对学生予以专业指导和心理疏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积极创业。只有借助大量的基础训练,学生才能养成娴熟的操作技术;只有在反复操作中精益求精,学生才能养成精雕细琢、严谨极致的工匠精神。比如,学生要通过称量、配制溶液等基本实验操作形成化学实验技能,通过自主设计,积累掌握产品工艺设计技能,而不能仅靠生搬硬套教师给定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善于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设计系列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活动逐步掌握全部技能,从而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尽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讲解拜占庭帝国和东欧的动向,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变动,让学生掌握基督教和欧洲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中亚的动向和各区域世界

讲解中亚各民族和宋的斗争,蒙古帝国的兴亡和欧亚大陆各区域世界,日本的变动等内容,让学生掌握中亚各民族在各区域世界的交流,以及他们在势力范围重新划分中发挥的作用。

4.空间轴上的各区域世界

让学生围绕一个时代主题,在地图上标记各区域世界的接触和交流,并将前后世纪进行逐个比较。让学生把对世界史的关注点转移到空间的关联上,并对其进行整理,学会表达技巧。

(四)各区域世界的关联与变化

以亚洲的繁荣和欧洲的扩张为背景,让学生理解在各区域世界建立联系的同时,已经建构了主权国家体制并完成工业化的欧洲的介入,促进了亚洲社会转型,并使世界体系有所发展。

1.亚洲各区域的繁荣和日本

讲解西亚和南亚的伊斯兰各帝国,东南亚海域的动向,明清帝国和日本及朝鲜等的关系,让学生理解16世纪至18世纪亚洲各区域的特点和这一时期日本的位置。

2.欧洲的扩张和大西洋世界

讲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主权国家体制的建立,欧洲向世界各地的扩张和大西洋世界形成,让学生理解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世界的特征以及其同美洲、非洲的关系。

3.工业社会和国民国家的形成

讲解产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洲各国的独立,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的欧美经济政治变革,让学生理解工业社会和国民国家的形成。“国民国家”是日本人对nation state的译法。——译者注

4.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日本

讲解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各国在亚洲的扩张,奥斯曼、莫卧儿、清帝国及日本等亚洲各国的动荡和改革,让学生理解19世纪亚洲的特征和其中日本的位置。

5.从材料中解读的历史世界

通过设置主题、选择材料、整理材料、评判材料和质疑材料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掌握解读材料的技能。

(五)全球化的到来

让学生理解,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显著进步为背景,世界正进行全球规模的一体化;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之后,各国之间的相依共存加强了。此外,让学生以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当今人类面临的课题,展望21世纪。

1.帝国主义和社会的转型

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和国家的膨胀,民族统一的进展,帝国主义各国的斗争和亚洲、非洲的应对,国际间移民的增加等;让学生考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动向和社会特点。

2.两次世界大战和大众社会的出现

让学生理解作为总体战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和苏联成立,大众社会的出现和法西斯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变化,亚非民族运动等;并让学生考察20世纪前半叶的世界动向和社会特点。

3.美苏冷战和第三世界

让学生理解美苏两大阵营之间展开的冷战,战后复兴和经济发展,亚非各国的独立和独立后的问题,对和平共处的探索等;并让学生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60年代的世界动向。

4.全球化世界和日本

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全球化和亚洲经济的成长,冷战的终结和苏联的解体,区域融合的进展,向知识型社会的转型,区域冲突的频发,围绕环境和资源、能源产生的问题等;并让学生考察1970年代以来的世界和日本的动向以及社会性质。

5.活用材料探究全球化问题

让学生设置和全球化相关的主题,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活用材料进行探究。利用探究成果展开讨论活动,在让学生学会活用材料来进行表达的同时,对今后世界和日本的生存之道,以及世界人民合作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进行展望。

三、内容的讲解

(一)内容在整体上要考虑以下事项

1.配合本科目的目标,在精选基本事项和事件组成指导内容的同时,要对各时代的世界和日本进行关联。此外,也要联系地理条件。

2.要组织学生积极地活用年表地图及其他材料,并穿插文化遗产、博物馆和资料馆的调查参观活动,要让学生下功夫在“实践中学习”。

(二)关于各项目,要考虑以下事项

1.对于内容(二)和(三),为了达到具体地掌握各区域世界人们的生活、宗教、思想等,要避免仅有政治史内容的学习。

2.对于内容(五),不仅是单纯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考察全球化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要使学生关注核武器的威胁,使他们认识到防止战争、实现和平民主的世界是重要的课题。

(三)关于设定主题进行学习,要考虑以下事项

1.在学习的实施上,要确保合理的时间。教师要将其列入年度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连续性的指导。此外,在主题设定和材料选择时,要慎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着眼点,以及所在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2.对于内容(一),要考虑同初中社会科内容的衔接,再设定主题。过程中,“1”的部分应当设置为此科目的导入部分。“2”和“3”的部分,应当在合适的时间实施。

3.内容(二)的“4”,(三)的“4”以及(四)的“5”,要留意以下事项。

(1)参考各项目内容中揭示的事项,设置主题。通过学生主动地研究,培养历史的思考力。

(2)对于内容(二)的“4”以及(三)的“4”,要穿插活用年表或地图及其他材料进行解释的活动。

(3)对于内容(四)的“5”,要在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下工夫穿插绘画、讽刺画、照片等图片材料。

4.对于内容(五)的“5”,要使学生在参考内容(五)的“1”到“4”的基础上设置主题。

(四)在近现代史授课时,要考虑以下事项

1.要让学生基于客观且公正的材料得出对历史事实的理解。

2.要避免讲授国别史,要使学生能够以广阔的视野捕捉世界的动向。

3.要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生活等各种角度出发观察历史现象,培养学生对现代世界多角度的、灵活的观点。

4.对于同日本关联的各国历史,也要让学生关注该国历史中与日本相关的内容,明确世界历史中日本的定位。

第三部分 日本史A

一、目 标

通过各种材料,结合地理条件并联系世界历史,让学生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通过让学生从历史的观点出发考察现代各种问题,来培养其历史思维,培养其作为国际社会中具有主体意识的日本国民之自觉和素质。

二、内 容

(一)我们的时代和历史

从现代社会和各种问题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这一观点出发,让学生思考近现代历史现象同现代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世界史学习的意义。

(二)近代的日本和世界

对于开国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为止的政治经济、国际环境、国民生活和文化动向,让学生重视其相互关联,进行考察。

1.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1)让学生关注近代的萌芽和欧美国家侵略亚洲,引进文明开化的欧美文化和明治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和文化的转型,自由民权运动和立宪体制的建立,来考察从开国经由明治维新而形成近代国家的过程。在这里,2013年初版“学习指导要领解说”的相关内容是“对于明治初期的外交,让学生考察为了使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而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我国领土的国际性划定”,而2014年新版“学习指导要领解说”则改成了“对于明治初期的外交,让学生考察为了使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而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我国领土和俄国等国之间的国际性划定”。后面还加上了“此外,我国基于国际法上正当的根据将竹岛、尖阁诸岛正式编入领土的经过也要提起”的内容。——译者注

(2)让学生关注修约和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译者注日俄战争前后的对外关系的变化,政党的作用和社会的基础;让学生考察国际环境和政党政治的转型。

2.近代产业的发展和围绕两次大战的国际形势

(1)让学生关注产业革命的进行,城市和农村生活的变化和社会问题的发生,学术、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形成;让学生考察近代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变化。

(2)让学生关注各国间的对立与妥协以及日本的立场、国内经济社会的动向、同亚洲邻国的关系;让学生考察两次大战和战争期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3.近代的追溯

让学生从近代政治和经济、国际环境、国民生活和文化动态深度关联的观点出发,以产业和生活、国际形势和国民、区域社会的变化等为素材,设置同具体历史现象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和表述活动,培育学生历史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三)现代的日本和世界

让学生在重视现代各种问题和近现代关联的基础上,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和经济、国际环境、国民生活和文化的动态等。

1.现代日本的政治和国际社会

让学生关注占领政策和各种改革,新宪法颁布,和平条约和独立,国际交流和国际贡献的扩大等;让学生考察我国重新回归国际社会及以后的政治和对外关系的转型。

2.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的变化

让学生关注战后经济复兴,经济高度增长和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国际化,生活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让学生考察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变化。

3.现代的探究

让学生从现代社会和各种问题的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这一观点出发,以身边同近现代历史相关的社会现象为课题,活用材料进行探究,并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掌握历史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三、内容的讲解

(一)内容在整体上要考虑以下事项

1.对于我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要同国际环境和地理条件等进行关联,让学生从世界中的日本这一视角出发进行考察。

2.配合本科目的目标,精选基本事项和事件组成指导内容。

3.要组织学生积极地活用年表地图及其他材料,并穿插本区域文化遗产、博物馆和资料馆的调查参观活动,要让学生下功夫在“实践中学习”。

4.对于国民生活和文化的动向,在同地区社会的样貌等建立关联的同时,要对于衣食住和风俗信仰等生活有所讲解。

(二)在讲解该科目时,要在基于客观且公正的材料,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事实的同时,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考察并公正评价的能力。在过程中,要让学生关注核武器等的威胁,要让他们认识到防止战争、实现和平民主的世界是重要的课题。

(三)讲解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对于内容(一),应置于本科目导入部分的位置。此外,要讲解近代、现代等时代区分的概念,以及对考察近现代史有用的各种材料。

2.对于内容(二)的“3”和内容(三)的“3”,要提高学生活用材料考察历史和表达研究结果的能力,对于内容(三)的“3”,要置于该科目的收尾位置。

第四部分 日本史B

一、目 标

通过各种材料,结合地理条件并联系世界历史,让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进行综合考察;让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和文化特色的认识,以培养其历史思维,培养其作为国际社会中具有主体意识的日本国民的自觉和素质。

二、内 容

(一)原始时期、古代的日本和东亚

对于原始社会的特色及古代国家和社会、文化的特色,让学生结合国际环境进行考察。

1.历史和材料

让学生关注遗迹和文物、文书等各种历史材料的特点,理解基于材料而叙述历史等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日本文化的黎明和古代国家的形成

让学生关注经过了旧石器文化、绳文文化及弥生文化的时代、我国形成国家并确立律令体制的过程、同隋唐等东亚世界的关系、古坟文化和天平文化;让学生考察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文化特色及其建立的背景。

3.古代国家的转型和社会的变化

让学生关注同东亚世界关系的变化、庄园和公有领地的活动及武士的崛起等各地区的动向;让学生考察古代国家的转型、文化特色和其建立的背景以及中世社会的萌芽。

(二)中世日本和东亚

让学生结合国际环境考察中世国家和社会文化的特色。

1.历史解释

通过让学生活用包含历史材料在内的各种材料,考察历史现象的转换和变化、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的活动,使学生解释历史发展中各种现象的含义和意义。

2.中世国家的形成

让学生关注武士控制土地和公武关系、同宋元等的关系、佛教的动向;让学生考察中世国家的形成过程和社会的结构、文化特色及其建立的背景。

3.中世社会的发展

让学生关注日本各地区的动向、日明贸易等同东亚世界的关系、产业经济的发展、庶民的崛起和下克上、原指地位较低者取代地位较高者掌握权力,在这里指有主家的武士消灭主家而自立。——译者注武士文化和公卿文化的联系、庶民文化的萌芽;让学生考察中世社会的多样化发展、文化特色和其建立的背景。

(三)近世日本和世界

让学生结合国际环境考察近世国家和社会、文化的特色。

1.历史的说明

让学生意识到历史现象可以有多个历史解释,让学生通过各种证据和逻辑建立条理并进行说明。

2.近世国家的形成

让学生关注同欧洲世界的接触以及同亚洲各地的关系,织丰政权和幕藩体制下的政治经济基础,织丰政权指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建立的政权。——译者注身份制度的形成和儒学的作用、文化的特色;让学生考察近世国家的形成过程和特色以及社会的结构。

3.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幕藩体制的转型

让学生关注幕藩体制下的农业等各产业及交通和技术的发展,町人文化的形成,以城堡为中心,在四周建立的城镇称为“町”,居民大都为商人或手工业者、游民等等。“町人”,在日本学术界一般等同于市民。——译者注欧美各国对亚洲的侵略,学术和思想的活动;让学生考察近世都市和农村、山村、渔村中的生活及文化特色及其形成背景,幕藩体制的转型和近代化基础的形成。

(四)近代日本的形成和世界

让学生结合国际环境考察近代国家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的特色。

1.明治维新和立宪体制的建立在2013年的初版“学习指导要领解说”的基础上,2014年的新版“学习指导要领解说”增加了“此外,在让学生考察我国领土与俄国等国之间进行了国际性划定的同时,我国基于国际法上正当的根据将竹岛、尖阁诸岛正式编入领土的经过也要提起”的内容。——译者注

让学生关注打开国门后幕府的灭亡,文明开化等欧美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自由民权运动和立宪体制的建立;让学生考察明治维新以来我国近代化的推进过程。

2.国际关系的转型和立宪国家的发展

让学生关注修约、日清战争、日俄战争和前后同亚洲及欧美各国关系的变化;让学生考察我国作为立宪国家的发展。

3.近代产业的发展和近代文化

让学生关注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发生、学术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扩充;让学生考察近代产业的发展经纬及近代文化的特色和形成背景。

(五)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和世界

让学生结合国际环境考察近代国家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特色。

1.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大众社会的形成

让学生关注政治及社会运动的动向,城市的发展和农山渔村的变化及文化的大众化;让学生考察政党政治的发展、大众社会的特色和形成的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日本的经济社会

让学生关注国际社会中的日本的立场;让学生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对外政策的转型及大战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

让学生关注国际社会的动向、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动荡、同亚洲邻国的关系;让学生考察对外政策的转型和战时体制强化等日本的动向及其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联。

(六)现代日本和世界

让学生结合国际环境考察现代社会和国民生活的特色;让学生认识世界中的日本的立场。

1.现代日本的政治和国际社会

让学生关注占领政策和各种改革、新宪法的颁布、和平条约与独立、国际交流及国际贡献的扩大等;让学生考察我国重新回归国际社会以及其后的政治和对外关系的转型。

2.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变化

让学生关注战后的经济复兴、高度经济成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国际化、生活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等;让学生考察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变化。

3.历史论述

对于社会和个人、世界中的日本、区域社会的历史和生活等,让学生设置合适的主题,通过活用材料来进行探究、论述想法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历史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三、内容的讲解

(一)内容在整体上要考虑以下事项

1.对于我国历史和文化,要同国际环境和地理条件等进行关联,让学生从世界中的日本这一视角出发进行考察。

2.配合本科目的目标,精选基本事项和事件组成指导内容。此时,要想方设法充实综合各时代特色进行考察的学习和比较前后时代考察变化的学习。

3.要组织学生更高水平地活用年表地图及其他材料,并穿插本地区文化遗产、博物馆和资料馆的调查参观活动,要让学生下功夫在“实践中学习”。

4.在指导有关文化的内容时,要让学生关注各个时代的文化和产生这种文化的时代背景之间的关联,通过同外来文化等的接触和交流所产生的文化转型和发展的过程等;要让学生能够综合地考察我国的传统和文化特色以及形成这些传统和特色的要因。对于衣食住及风俗信仰等生活文化,也要结合时代特色及地区社会的样貌,在策划活用民俗学及考古学等的成果的同时进行讲解。

5.讲解有关地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具体地理解祖先为地区社会的提升和文化的创造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尊敬祖先和历史文化的态度。

(二)讲解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通过内容(一)的“1”,(二)的“1”,(三)的“1”,(六)的“3”,要阶段性提高学生活用材料考察历史并表述结果的技能。要让学生在关注各种材料的特点,策划活用多种材料,培养学生对材料进行批判的观念的同时,让学生考察因果关系,意识到解释的多样性。

2.对于内容(一)的“1”,应将其置于本科目导入部分的位置。对于内容(二)的“1”及(三)的“1”,原则上要让学生结合各个时代的学习内容,在合适的时期实施教学。对于内容(六)的“3”,应将其置于本科目的收尾位置。

(三)在讲解近现代史内容时,要在基于客观且公正的材料,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事实的同时,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察并公正评价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关注核武器的威胁,让他们认识到防止战争、实现和平民主的世界是重要的课题。

 
唐剑明,杨彪
《历史教学问题》 2018年第02期
《历史教学问题》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