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马克思异化劳动之历史辩证法及其价值意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种解读①

更新时间:2009-03-28

异化劳动之历史辩证法贯穿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性阐释过程中。异化劳动的自为生成与封建地产转化为资本这个一般私有财产及封建劳动转化为雇佣劳动的历史进程相吻合,是作为一般劳动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雇佣劳动与私有财产共同组成异化劳动的本质性结构,对这一结构的不同阐释构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两条逻辑进路——人本主义异化劳动批判和历史辩证法异化劳动批判。异化劳动之历史辩证法批判和扬弃了异化劳动的国民经济学之实证主义逻辑、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也扬弃了其自身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蕴涵着对异化劳动的道德批判和历史批判,为人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建开辟了道路。

一、异化劳动之自为生成及其理论后果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既是一种历史性自为生成的劳动形式,也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般劳动。他认为,封建的土地占有制虽然使人的劳动具有某种异化的趋势,“封建的土地占有已经包含土地作为某种异己力量对人们的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但这一时期的土地占有者、土地劳动者与土地之间相互占有并相互规定,彼此映现其独特的个性。其一,领主仿佛是土地的活的灵魂,而土地仿佛是它的领主的无机的身体。其二,土地占有者的权势是同土地的占有结合在一起的,领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是超经济性的和直接政治性的。“在这里,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具体说来,一方面,领地臣民对领主虽有经济上的供养义务,但是作为领地臣民依附于领主。另一方面,领主对臣民的统治具有温情的一面,如封建的经济伦理使得领主在经济上并不像资本家追求最大剩余价值那样最大限度地榨取领地的可能收益,领主、领地臣民与土地相互之间保有某种“人”的关系的外观。这就给领主罩上浪漫主义的灵光。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然而,这种浪漫主义的关系在私有财产的运动过程中必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纯粹的经济关系或资本关系。这一过程包括以下环节:首先,因为分工、交换的发展,封建共同体开始解体,固有的社会关系以及特定的公共价值观开始崩溃,新的价值观念如利益至上的观念逐步主导个人的现实活动。土地占有者的权力享用也开始具有明确的经济界限,封建地产逐步消解其特殊规定性而成为一般的私有财产资本。其次,过去具有特定性质的劳动者转化为雇佣工人,雇佣劳动成为私有财产的本质。最后,地主通过租地农场主的中介而成为实质上的资本家或资本的人格化形式。自此,领主与领地臣民之间因土地而自然形成的人格依附关系转化为雇佣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偶然的、纯粹的经济关系,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

雇佣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引发了不同的理论后果。契约式雇佣劳动是雇佣工人的劳动与作为私有财产的资本偶然结合的形式、过程和结果,但它由于自身所凸显出的个人之形式自由、自主及平权等人文价值、所释放出的惊人生产力以及所创造出的巨量社会财富而被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崇,并被提升为绝对原则。马克思对此予以肯定,认为国民经济学把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的劳动提升为原则是“一个必要的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但是,马克思也指出国民经济学忽略了这种劳动的自反性后果及其意义:雇佣劳动同时也是雇佣工人与资本相分离的过程,即雇佣工人的劳动成果并不归属于他们自己,而属于与之对立的资本家。劳动与劳动产品相分离、相对立的事实表明雇佣工人自由得一无所有,他只有作为异己的资本存在才作为雇佣工人而存在,当异己资本的偶性对雇佣工人不再存在时,雇佣工人对自己来说也不再存在,因而雇佣工人只有作为非人的存在才是人的存在。换言之,作为市场平等原则的交换价值的背后隐藏着从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现实的异化。 参见[日]渡边雅男:《〈资本论〉异化论的问题域》,盛福刚译,《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2期。马克思把雇佣劳动的这种与人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性质定义为异化劳动,进而揭露和抨击了国民经济学的劳动原则之伪善与自相矛盾,认为“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其实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从方法论角度看,马克思认为,把异化劳动等同于劳动一般的理论建构来自于国民经济学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的实证性和非历史性逻辑。在他看来,分立的现实劳动即资本与劳动的辩证本性超出了国民经济学的实证主义逻辑之解释框架。正因如此,马克思批评国民经济学家只能求助于某种虚幻的原始状态或自然状态来论证劳动与资本的本质关系,从而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把具有历史性和自反性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抽象为一种自然的超验的永恒事物。有鉴于此,马克思批判和扬弃了国民经济学之劳动原则的抽象性和非历史性,运用历史辩证法论来揭示和分析异化劳动的矛盾特性,认为私有财产内在地包含着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关系和能动关系,进而论证了劳动与资本的内在对立之辩证运动统一于劳动异化与扬弃异化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

二、异化劳动之自我扬弃的理论建构

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所描述的显明的历史事实出发,凝练出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165页。:第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劳动的结果是与劳动产品相分离,劳动的现实化即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非对象化、非现实化;第二,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自身的劳动行为本身与自身相异化;第三,前此两个规定的必然结果是人与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上述异化劳动的三个规定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这是因为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和分离必然体现为他者对劳动产品的占有,并因之而形成二者的直接对立。前此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构成异化劳动的结构性要素,它们的相互关系不仅说明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内在关联及其表现形式,即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直接对立和对抗,而且因为马克思把异化劳动看作是一切人类奴役制度的集中体现,其他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异化劳动关系的变形或后果,所以他确信,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辩证运动必然导致工人阶级的政治解放,并由此必然导致普遍的人的解放。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论证,但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存在着两条逻辑进路。除了脱胎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思路之外,还有基于现实劳动的、对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异化劳动理论进行改造过的历史辩证法逻辑进路。前者是外在的道德批判或价值批判,后者不仅具有道德批判或价值批判之意义,更是具有历史意蕴的现实批判,是价值批判和历史批判的统一。 参见李佃来:《再论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的关系——回应段忠桥教授的“质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虽然这两种批判逻辑交织纠缠在一起,但有证据表明,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开始对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批判本身进行了批判和扬弃,这一点体现在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逻辑结构及其内在关联的批判性叙事之中。

三是深挖污染保护伞。企业环保问题屡改屡犯,甚至明目张胆污染环境,往往背后有“保护伞”。市纪委、监委深入挖掘重大生态环境污染背后的腐败与渎职犯罪问题,对通风报信、包庇纵容环境违法行为,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今年以来,先后对大丰区原环保局局长夏某、大丰区原环保局经济开发区分局局长冯某实施了留置措施,形成了强有力震慑。

于是,马克思批判性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他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的异化劳动本身出发来展开异化劳动批判,以变革现实的现实活动来实现异化劳动的扬弃。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表现为私有财产,劳动、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三者对立统一于人的整个劳动进程之中,因此异化劳动的内在对立在现实性上就表现为作为对劳动之排除的资本的人格化形式的资本家阶级,与作为对财产的排除的劳动的主体本质的承担者的工人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这样,马克思就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为异化劳动的扬弃注入了历史辩证法基因,他自己也认为“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事实上,在他看来,异化劳动的能动性作为发展着的内在对立表现为自我否定、自我扬弃与自我实现,“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以上是马克思人本主义异化劳动批判的基本进路。虽然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结构性分析,指出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对立运动必将实现人的解放,但问题是这一批判的内容与形式没有体现其理论的逻辑自洽。这一批判的形式显示,马克思没有澄清人的异化劳动与类本质之间的同一性关系,没有从人的劳动与异化劳动的同一性关系来揭示异化劳动与类本质之间的本质联系,而是遵循费尔巴哈的教导,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中凝练出人的类本质或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进而以直接否定的形式规定了异化劳动并对之进行批判。其实,如此抽象概括的人的类本质只是人的实证性和经验性本质,因此,从形式上看,因为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表现为多样性的综合,所以马克思在这里对人的类本质的设定只是一种任性或偶性,就像黑格尔或费尔巴哈对人本质的规定一样,因而“这种做法表面上看像是拉近了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但实则使人与现实生活疏离” 汪信砚、柳丹飞:《从“类本质”的“人”到“现实的人”——马克思思想转变时期的西部重要著作中对“人”的规定之比较》,《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异化劳动批判表现为一种外在性反思,表现为道德批判或价值批判。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之历史辩证法的批判性阐释,有利于厘清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之历史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事实上,如果不考虑马克思在《手稿》时期即在其思想转变时期,对其思想的阐释形式与内容方面的某些不一致,可以说,抽象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批判已经被马克思所扬弃,由历史辩证法所澄清的异化劳动理论为人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 参见李佃来:《辩证法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建开辟了道路。

《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任何群体创业,筹融资困难是创业者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且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有75%是自有资金,即自己、家人还有创业合作伙伴,充分表明大学生群体融资渠道窄。作为学生群体,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完不成创业项目,因为学生相当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筹融资时信用度低,不能取得外部融资的支持,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由于筹融资困难的问题,一些很优秀的项目被迫终止,大学生创业遇到相应的挑战。

目前,广佛线现已开通魁奇路至西朗段,而西朗至燕岗段年底也将开通运营,进一步促进广佛两城的沟通交流。面对广佛线连接两城的特殊性,要切实做好地铁客运服务工作,提升民众满意度,就必须加深完善导向标识系统,为客运服务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马克思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事实上,在《手稿》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最后部分,马克思批评了国民经济学割裂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实证主义逻辑:“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总以为是涉及人之外的东西。而人们谈及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关系到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以费尔巴哈为例,对他的实证主义逻辑的方法论根源进行了剖析,对他的批判活动的非批判本质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错解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把否定之否定所包含的肯定看作是受外在对立影响而不能自我确证和自我肯定的,因而需要加以证明的值得怀疑的肯定,因而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

以上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历史辩证法批判,是在批判地继承国民经济学的劳动原则、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基础上对异化劳动的理论解释和观念建构。它不仅内在地规定了异化劳动概念,而且内蕴对异化劳动的道德批判和价值批判。首先,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作为自否定的现实活动,以异化的形式生成和确证着人的类本质,而根据辩证法逻辑,否定之否定并非全盘否定,也不是相互消解或消灭而化为抽象的无,而是自行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即从特殊的内容转化为另一特殊内容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于是,在结果中,本质上就包含着结果所从出的东西” [德]黑格尔:《逻辑学》(上),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36页。。因此,异化劳动在这里作为被规定的事物:第一,其规定性不是来自于外在反思或偶然规定,而是自我规定,是在作为扬弃了的异化劳动的发展了的内在结构和历史结构中,或者说在人的应然状态结构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得到完全的规定和理解。第二,其扬弃是自我否定,且作为否定之否定的扬弃了的东西包含了以往异化劳动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发展了的异化劳动的直接否定,表现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86页。

其次,异化劳动所内嵌的人的类本质结构及其意义不仅内在地规定了异化劳动概念,把异化劳动认作劳动的历史形式,而且能够作为价值目标或价值应当来反观和批判个人的现实活动,因而奠立了异化劳动的道德批判和价值批判的内生性道德根基,生发出强大的道德批判力和价值引领力,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价值标杆。 参见李佃来、王益:《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2期。

三、异化劳动之历史辩证法的价值意蕴

可见,费尔巴哈理论中的抽象的感性直观消解了对现实、感性进行恰当理解的历史维度。于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转向新的方向,并在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辩证法中找到了灵感。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而且在人的劳动过程中发现了人的历史生成与自我实现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辩证法。但是,马克思批评黑格尔不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不是从个人的现实的活动来考察人的现实生成与本质现实,而是颠倒地从绝对精神的抽象的精神劳动来解释人的自为生成与本质现实,他的关于人的劳动史“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首先,异化劳动之历史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抛弃了神创史、精神史以及抽象的社会史,把自然史和人类史看作同一的历史科学,从而把劳动视为历史原则,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一部“劳动史”。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劳动而自为生成的历史性存在,人通过劳动而生成的历史过程不仅建构了人类发展史,而且通过劳动与自然发生现实的关系而建构了自然史,它们共同成就了整个世界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虽然出现了其他诸如政治的、经济的或意识形态的等多种活动形式和方式,但这些活动形式和方式不过是受生产的普遍规律制约的劳动的分工形式,属于特殊劳动。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总之,人的劳动实践不仅创造而且证实了人的现实生成与发展,所有关于超越和凌驾于人之上的存在物只能存在于精神或心灵的想象之中。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197页。

胃癌作为我国临床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死亡率也极高,调查显示腺癌占胃恶性肿瘤的95%,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1]。而胃癌早期通常无症状或者症状较轻,未引起相应的重视而延误诊治,一旦发展为晚期的胃癌,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目前临床对于晚期胃癌的治疗大多采用手术治疗或者化疗的方式,而术后化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加剧了本身病痛的折磨,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容易出现焦虑等消极情绪,对疾病治疗具有负面的影响。本文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18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针对性护理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效果,现报告如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等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以满足这些基本的需求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一切历史起始的普遍基因。不仅如此,“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以及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所用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从而引起为满足新的需要的生产活动。由是观之,生产活动既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内容,也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根本方式,至于其他如精神活动等只不过是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劳动分工的不同形式而已,如意识形态家就是“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形式”在统治阶级中间出现的统治阶级思想的生产者,等等。因此,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把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界定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其次,异化劳动之历史辩证法含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原理。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动物是没有意识和意志的,因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它依照自身的本能即自身所属的那个种的规定性来活动,而人通过劳动而形成的意识和意志却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对象,按照自由原则来行事。事实上,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人不仅自为地、现实地二重化自身为主体与自然,而且在意识中也自为地二重化精神为意识与自我意识,从而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和确证自身,所以马克思把人的普遍意识看成是观念形态的现实的社会存在。马克思还以感觉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这一原理。在他看来,人的所有感觉、感觉的人性的形成是“迄今为止的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是在思维中复现自身劳动关系以及通过劳动而创造出来的对象世界,并且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证实了这一点。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189页。

会上,第10届中国高端家电红顶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共有24款产品荣获红顶奖大奖和设计奖,另有50款产品获得红顶奖提名,获奖的高端家电精品和智能尚品到处体现着智慧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设计美感带来的愉悦。

再次,异化劳动之历史辩证法含蕴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相互关系的萌芽。对马克思而言,自然界不仅是人们必须与之处于须臾不离的交互关系来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无机身体,而且是人们进行自我理解、自我确证与自我认同的精神的无机界。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身关系,但这种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也就是说,在现实性上,个人、自然与他人之间的对立统一交织成现实的劳动关系之网,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生产力范畴,人与他人的关系涉及生产关系范畴,所以上述说法实际上就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相互关系的抽象表达,同时也暗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人类劳动的实质内容与具体形式,它们相互对立而产生的辩证运动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正是沿着这一思路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作为雇佣劳动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既是对象化劳动,体现了生产力即人与自然关系,又是非对象化劳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即资本关系。异化劳动作为这二者关系的同一关系也因其内在对立或矛盾而自我扬弃,从而表明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因此,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使用诸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概念,但异化劳动之历史辩证法含蕴了这些概念的萌芽。

综上所述,《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历史辩证法扬弃了国民经济学的实证主义历史观、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劳动史观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历史观,从现实的异化劳动出发,开拓了劳动史观的崭新视野与思维方式,初步实现了历史观的人本主义与历史主义的统一,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建开辟了道路。

 
洪小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