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实践论解答 ——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用实践概念明确地同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哲学划清了界限。实际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就已经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他之所以在《手稿》中还对费尔巴哈的哲学功绩予以高度肯定,主要在于:费尔巴哈从感性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本质,肯定了感性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这是费尔巴哈伟大的理论功绩。而在方法上比费尔巴哈高明的黑格尔却又由于其唯心主义的立场,在揭示了人的历史的过程性之后仍然将这个过程归结于纯粹精神的过程,缺乏感性的、现实的维度,从而将历史仅仅解释为人的自我意识克服自然界复归自身的精神运动。马克思不仅超越了二者各自的理论局限性,还在历史观的层面上克服了二人共同的理论弱点。他说道:“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这个论述肯定了人的实践活动对生成自身和生成人化自然界的重要意义,既是对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说明,也是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基础。

一、人的本质是对象性活动

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论证与费尔巴哈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用劳动这个概念取代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概念而已,劳动实质上仍然是一种抽象的完美劳动。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感性意味着人被人已有的对象所设定,在这个意义上,也意味着人对可以与人普遍地、自由地发生关系的既有对象世界的拥有,而对于这种拥有或者说占有的方式,马克思却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称之为对象性活动。

为了能够实现渗漏量控制,本研究采用测桶试验,试验在9个直径50 cm、高70 cm的圆柱形铁桶内开展,桶身外部包裹保温棉防止桶壁温度变化对试验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模拟稻田生长环境,试验用桶两侧均布置为稻田。试验土壤取自周边水稻田,将土壤晒干压碎后过筛,剔除石子。按如下容重控制回填,0 ~10 cm土层为1.21 g/cm3,10~30 cm为1.42 g/cm3,30~50 cm为1.5 g/cm3。桶底预留5 cm砂石滤层,内部埋设十字型透水集水管。在桶壁距离底部5 cm处开小孔,通过连接件将内部十字型透水集水管与桶外的排水软管连接,实现渗漏排水的控制和浅层地下水位的人工复核。

在费尔巴哈那里,人对对象的拥有和关系本质上仍然只是理论上的东西,它表现在人的真正获得现实性的关系就是“直观”。而马克思用劳动取代了直观的地位,但是理论关系的核心意义并没有因此消失。马克思是在超出一切经济的意义范围的层面上,即哲学的层面上将劳动理解为人的生命活动,也即人的本质的实现及其过程。换言之,现在要将劳动这个概念同作为自然存在物、感性存在物、(对象性)存在物等人的内在规定性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个联系将向我们说明,正是人的需求或者说需要,同时包括人的普遍性和自由是如何通过劳动变成现实的东西。

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包括中药产业在内的产业升级。基于此,根据制约中药产业升级的障碍因素分析,中药产业升级与“互联网+”两者的耦合基础在于通过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打破中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格局,整合优化大数据资源,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改变中药产品的特征,继而改变中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这对于解决中药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象首先并非直观的对象,而是人的需要的对象,而且是人的才能、欲望等力量的对象。不能把需要仅仅理解为肉体的需要,马克思对于这一点已经多次强调,“人的需要”需要人有完整的生命表现,人为了实现自身的本质力量,需要在作为他的既有的、并且同他相对立的对象上表现自己。人要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就必须通过自己对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人的这种表现和确证的关键就在于人占有同他相对立的外部事物,将自身的规定置于外部事物之中,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发生了外化。在劳动过程中,人克服了对象的单纯的物的规定性,并且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使对象成为生活的资料,在对象上打上了带有自身本质形式的印记,从而使对象成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随着人在对象中实现自身、确证自身这个过程的不断进行,人就成了人,获得了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认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在劳动对象中人变成对他自身来说是对象性的,也就是自为的存在物,人作为对象直观他自身。这样一来,由于劳动本身是人的类生活,是人的类特性,所以单个人正是通过对象性的活动,通过直观自身的对象化活动,获得了特殊普遍性。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获得了社会的规定性。

我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时要把握好这两个层面:其一,自然界并不是人只有在脱离了自己的内在规定性才能达到的彼岸性的存在,并不是人必须离开自己的内在本质才能达到的外部世界,实际上人就是自然界;同样自然界并不是同人的本质不相容的外在必然性,恰恰相反,自然界是人的被扬弃和被占有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生成史的一部分。其二,自然界是人的外在表现,是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也即自然界是人的表现和确证,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实现自身自由本质的必要环节。正是在上述两个层面的意义上,任何在人的历史上所看到或者说纳入的自然界,都是人的自然界,也可以说是人化自然。同样,自然界一旦进入人的视野、成为人的对象,就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人的烙印,所以自然界的历史也是其不断人化的过程。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正是人的本质的历史现象,是人的历史性存在。

其次,现实的二重化,指的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现实活动。这种活动是人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的过程,也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这个活动具有两个基本特点:能动性与现实性。一方面,活动的能动性不单单是指人的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自由意志的能动性,而且活动的能动性的根源不仅仅来自于精神的方面,否则人的活动只是具有精神上的自由。他更加强调人的感性存在或者说对象性的存在,或者说,人是一种受动的存在。而人的精神的能动方面与人的存在的受动方面的矛盾才是人的活动的能动性的根源,也可以理解为内在能动性与外在受动性的矛盾运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基本内容。所以,现实二重化、实践的内容决定人的自我意识结构和内容,并不断建构自我的内在本质以及人与对象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另一方面,对象与人本身的存在的限定性又决定了人的自我意识、自由本质的建构形式总是以对象的存在形式来实现。在人的自由本质的建构过程中包含着人的自身自然的限定与对象的自然的限定。因此,实践的能动性不只是来源于精神方面,那样只是抽象的、片面的能动性,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包含了精神外化内容的感性现象形式与现象形式的自然限定性之间矛盾运动。

既然对象世界或者说外部世界在总体上被理解为社会的世界,被理解为人的社会的对象性现实,被理解为社会的人的实现,那么对象世界就被规定为在其本质上是人的历史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象世界的新的形式或者说历史的发展总是在现有的前一个历史阶段的基础上并且是在扬弃前一个阶段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扬弃的过程中,首先产生的是现实的、社会的人和他的现实世界,是人生产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活动。人是通过自身的劳动所诞生的,而不仅仅是自然的产物或者是其他一开始就存在的东西的产物,人就是自己的历史,就是自己的生产的历史,生成的历史。不仅人是通过自身的劳动历史地生成的,人的对象、整个自然界、人化自然都是历史地生成的。

二、人是对象性存在物

马克思不仅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特点,还认为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人将“类”当作自己的对象的这种能力说明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如果说人能够把任何存在物当作对象来看待,那么任何存在物的普遍本质对人来说都可能成为对象性的,他能够像任何存在物按其本质所表现的那个样子来拥有任何存在物。正因为如此,他能够自由地对待任何存在物,也即是说将任何存在物当作对象。人不局限于某种存在物的当时的规定性和他对这种规定性的直接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能够认识和把握隐藏在一切存在物中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对象化活动出发阐述了人的本质规定的内容: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通过对象化活动创造对象世界,直观自身的本质,并与对象发生对象性的关系,对象世界作为人的本质的展现和人的对象性存在的证明,就是人的本质。因此,从人的对象世界与人的生成的过程的同一方面来说,人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成的、历史的,是关系中的本质。

那么,人在对象化活动中与其对象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马克思对此有详细的论述:首先,“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的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的活动”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显然在这里,“对象性的存在物”就是指人,因为人本身是类存在物,把自身和他物的类都当作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在其本质规定中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对象性的关系,也正唯此,他才能通过对象化活动证明自身是一种类存在或者说是对象性的存在。

1.2.1.2 成立在职培训管理组:由区护士长任组长,指定护理组长一对一带教;根据CSSD制定的岗前培训计划,专人负责,落实到位。

在我国,书法作品被列为著作权法保护对象,最早可追溯到《大清著作权律》。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也明确将其列为美术作品的一种形式予以保护,这在世界各国的著作权立法上是鲜见的。因此,对书法作品加以著作权保护,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尤其对于毛笔书法而言更是如此。本文尝试结合毛笔书法的特性来探讨其著作权保护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通过前文的论述可知,人要实现自身的本质,展现本质力量,就必须进行对象性活动,而人的对象性的活动和其结果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现实化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不仅通过对人的现实的二重化和精神的二重化及二者之间关系的阐述,揭示了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本质和过程,并且看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产品、社会形态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和证明。在资本主义时代,工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化和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感性的、历史的形式。

(一)精神的二重化与现实的二重化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他对人的本质规定的核心,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特点,其中“精神的二重化”和“现实的二重化”相统一的思想则是对实践概念的最好表达,这表明在他那里,人的实践是对象性的活动和关系。这也从根本上回答了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本质规定是否具有实践唯物主义品格这一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对象化活动、人的实践表述为:“人不仅像在意识中要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我们的考察就从这两个不同性质的二重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开始。

首先,从精神的二重化来说,这个过程指的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生成的过程,也是人的类意识形成的过程。马克思是从人的类存在和人的类意识的同构关系这个层面来论述这个过程的:一方面,人是类存在物,即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将自身及自身的活动当作对象。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因此在意识中,自我及其活动也是意识的对象。而这时意识的主体与被意识的客体是同一个人,所以在精神上就会出现作为主体的我与作为客体的我的关系,即“主我—客我”的二元结构;同时,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活动,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始终是人的内在规定性——人的活动在指向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指向自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精神二重化过程,或者说人的自我意识结构就由“主我—客我”的二元结构转变成了“主我—客我—对象”的三元结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析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构分析,实际上在实践过程中,也即人的对象化过程中,他物和他人由于成了主体的对象,成了主体的对象性存在,作为表现主体本质的现象,就是主体的本质。那么从这个角度说,对象就是我。但是无论是何种结构,人的实践活动就其核心而言是指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与关系。因此,人的自我意识结构的建构过程与人的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这事实上揭示了对象性活动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即对象性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活动,进行着对象性活动的人是社会的人,而非单个的人。劳动对象的领域恰恰是共同生活的领域,在劳动对象中并且通过对象,他人对人来说是开放的,即在现实性中其他人对人是存在的。人与他人之间所发生的最初的本质关系,就在于共同地对对象世界的占有这个活动中,表现在对对象世界的需要、改造、占有和享受这一系列活动中。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借以实现其个性的存在的对象既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别人为他的存在。

其次,“它所以只创造和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然界”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换言之,人创造和设定对象的过程是受其自身自然以及外部自然的限制的,人并不能随意地创造对象世界。因为,自然界不仅为人的对象和人存在提供现实的、物质的基础,人的生成离不开自然界这个“无机的身体”;而且自然界还为人的对象化活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材料。因此,在其现实性上,人只能在自然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和设定对象的活动,遵循一定的自然必然性。

此外,笔者还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发现,截至2014年4月,以“生态文明”为篇名的检索结果有23556篇,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为篇名的文献检索结果有182篇。通过文献数量可以发现,研究生态文明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但针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二)两个二重化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论述到人的类存在的时候认为,自然界不仅在理论领域“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而且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自然界是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体。正因为如此,人和动物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的类存在物,但是人的普遍性与动物的普遍性的本质不同就在于人是自由的对象性存在物。人不像动物那样受到其自身的类的存在的限制,受到其对象的限制。恰恰相反,人不仅把他的直接的生命活动环境当作对象,而且把这个环境作为自己的直接的对象加以改造。人能够把一切存在物当作对象,能够同任何对象相区别、相对立,在对象性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对象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可能性、同时按照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可能性来能动地改造对象,使对象和自身的意志、愿望趋于一致。正是在这种自由的运动过程中,人再生产出整个自然界,在使自然界发生改变并占有自然界的同时,使它不断地与人自身的生活一起发展,即使在这种发展不能直接满足人的直接需要的时候也是这样,因为人的现实存在就是包含在这种超越性的、自由的生产中。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生活的历史同时就是他的对象世界的历史。

最后,精神二重化与现实二重化是一个同一的过程:一方面,人的精神二重化是由其存在方式,其实践活动的二重化所决定的,现实二重化的形式和内容决定了精神二重化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实践活动现实地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因此对象就是本质的实现或者说感性形式。对象是以其自身的自然形式表现出人的意识结构,并作为人的意识结构的现象的证明,因此对象与人就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而这种活动和内容又根源于人的精神的二重化及其外化,因此,正是在精神二重化和现实二重化的统一的意义上,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和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

最后,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这表明人的活动并不是一个纯粹抽象的活动,而是一个现实的活动、是一个包含主体与客体的双向的活动: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主客统一的关系。即人的对象证明人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和人的对象性存在,并展现人的本质力量。

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本质的规定的实现,也是关系中的实现,具体地说,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是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所结成的人与对象的关系中得到实现,这对象不仅包括物(自然界)还包括同样以对象性活动而存在着的他人。所以,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正是由于人是一种普遍的类存在物,所以对人来说,一切存在物的类特征都是对象性的,他的存在是同对象性本身紧密相连的。因此人必须把这种对他来说理论上是对象性的东西付诸自己的实践,也就是说把它当作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来加以改造。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界就成了人的生命活动的中介,是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综合。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存在的前提,人要存在就必须承认这一前提,接受这一事实,并且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不断肯定它,改造它;另一方面,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并不是简单接受或者适应的关系,而是占有的关系。这个占有的关系不仅包括对对象世界的改造和占有,还包括对自己的器官、感觉的占有,人的生命就是通过对对象世界和自身生命的双重占有这一统一的过程来实现的。

四、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对象化结果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人与其对象(首先是自然界)的关系。在农业时代,农业生产的方式、特点及产品反映了人在这个历史时期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而资本主义时代是以工业生产为根本特征的历史阶段,因此工业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结果,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工业生产,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已经大大减轻,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也大大增长,而工业劳动正是以异化的形式展示了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说:“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89页。这段论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时代,工业生产及其产品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形式的三个根本方面:人的本质的实现,首先是以对象的形式呈现的,这个对象必须是感性的对象而不仅仅是思想的对象;其次,在这个实现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由于对象的规定性,必须以对象的形式来展示或者说实现,并且相对于人自身来说,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再次,这个感性的、异己的对象对人来说是有用的对象,换言之,这个对象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综上所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是人可以通过感性把握的对象。但是同时正由于这个对象的异己性和有用性,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总是以一种异化的形式来实现的,即这个对象会反过来支配人,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力量。但是这个异化的形式,正是人的现实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的途径,是人类实践发展的历史结果。

马克思是从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这个统一的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来论述工业在何种意义上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现实化的结果的。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进行对象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不仅如此,自然界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是同一的过程。马克思说道:“在人的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也即没有人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意义的,在马克思看来就是“无”。换言之,自然界在形成过程中离不开人的对象化活动,自然界在进入人的实践世界的过程就是人化的过程。

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马铃薯去皮,切成块煮沸30 min,然后纱布过滤,再加糖及琼脂,融化后补足水至 1000 mL,121 ℃灭菌30 min,液体培养基不加琼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到的是,马克思强调工业是以一种异化的形式来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因此,要揭示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就要揭示工业劳动所具有的特点。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发,论证了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进程,揭示了私有财产的矛盾运动及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如何成为实现扬弃异化、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就是指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1]212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为思想武器,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得出了一种社会理想,这一社会理想就是共产主义。

对《手稿》的研究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深化不断创新。通过对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实践论解答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第一,马克思在论证人的自由本质的问题上已经明确运用了“实践”这个重要唯物主义概念,他所建立的本体论回答方式并非是实体性的,而是活动性的、生成性的,这是他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为了生活而进行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第二,人的本质力量始终是在社会关系的层面中得到实现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获得现实性的必备条件。第三,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就是人的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人的实践形式的变化,也有人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人的实践形式决定了人的社会关系。第四,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一方面要深入到历史的生产活动中,深入到物质的层面,同时也要从整体的层面或者说普遍的层面,即社会的层面把握人的生产方式,因为基于人的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仅仅是人的实践的历史结果,也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内容。第五,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包含着对象化、异化、异化的扬弃三个环节的辩证的、历史的过程。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论解答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王延诏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