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闻出版物中的隐喻应用与翻译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新闻出版物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传播信息,丰富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启迪民智,促进人类思想、文化的积累的工具之一[1]。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工具,新闻出版物与电视和广播齐名,但与电视和广播不同,新闻出版物的丰富语言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隐喻在新闻出版物中的应用,以及新闻隐喻的翻译处理,以求更好地了解外国新闻出版物,促进我国新闻出版物走出去。

一、新闻出版物的发展

新闻被认为是历史的开篇,而出版则被认为是新闻的沉淀[2]。早期人们认为新闻是即时关注和收集最新发生的事件讯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已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工具,更是对外宣传自己的重要途径。新闻出版物主要指书、报纸、杂志、音像、电子新闻、网络新闻等。根据所涵盖的人类生活的不同方面,新闻出版物可分为政治、社会、经济、财政、工农业生产、教育、历史等;根据所牵涉的领域,新闻出版物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根据不同的产业结构,新闻出版物又可分为公益性出版物和经营性出版物[3]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新闻出版物也正经历着繁荣发展的过程。早在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总产值超过了1万亿,增长达20%[4]。而到2012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创造的产值达16635.3亿元,比前年增长14.2%。同年,中国累计进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数量3156.63万册(份、盒、张),金额高达46807.6万美元,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数量2087.9万册(份、盒张),增长34.1%;金额9474.1万美元[5]。到今天为止,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新闻出版物的进出口比例持续增长,进一步证明今天的新闻出版物已不仅仅是向人们传递即时信息的来源,更是人们了解彼此文化,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途径。

新闻出版物快速的发展过程也是新闻出版物功能多样化的过程。最初,人们只是从新闻出版物中获取信息,慢慢地,新闻被用来宣传国家 ,介绍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先进的文化知识, 考等。新闻出版物已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确地解读外国的新闻出版物有利于我们学习他人,而准确地翻译我国的新闻出版物能更好地介绍我们。新闻出版物中的语言也较之前丰富了许多,隐喻因其丰富的修辞功能受到新闻撰写者的喜爱,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新闻语言修辞。新闻撰写过程中恰当地运用隐喻,准确解读外国新闻出版物中的隐喻具有重大意义。

在人类越来越关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指标具有可执行性,如生活污水处理率就对水体处理、检测等方法做出严格规定,但是提高污水的处理率又可能会减少蓄水效益。传统的评价模型中只对不同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通过得到指标的综合量值区分某一流域的治理水平是否达标。但这种评价并没有权重的动态变化和指标间的矛盾消解办法。将上述指标体系采用关系物元模型表示,如图2。

二、新闻出版物中的隐喻应用

(2)这物吃一口让你的骨头变成“蜂窝”;

新闻出版物中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而这些隐喻往往负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点。翻译这类隐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化因素。英语和汉语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人们的思维理解方式、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既有重叠的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方面。因此,中英新闻出版物中就存在相互对应的隐喻,也存在两种文化中无法对应的隐喻。

传播学认为新闻的实质是实现信息的互动,而互动的媒介就是语言[7]。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语言形式,隐喻大量地出现在新闻出版物中。新闻中的隐喻可以使陈腐无味的新闻语言变得生动有趣,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使新闻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隐喻在政治类新闻出版物中,不仅能增加新闻的感召力,还有利于将政治新闻中的政治观点,思想内容,文化理念生动恰当地传递给公众,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如:“‘蚁穴式’腐败当警惕,反腐亟须‘下基层’”。为了形象化当下的新型腐败,即基层领导腐败,这则新闻运用了“蚁穴式”的隐喻语言。生活中人们对于具体的腐败形式了解的不多,但都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谚语,知道一项伟大的事业可能因为小小的基础漏洞而毁于一旦。所以用“蚁穴”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形容基层腐败是再贴切不过了。经济新闻中的新闻活动往往抽象复杂,不易理解,因此隐喻在经济新闻中出现的频率要高得多。因为隐喻能使抽象复杂的经济现象或者经济活动变成生动形象的人们熟悉的社会活动或社会想象,帮助人们理解,如“A股历史上的8次牛市和熊市”。虽然人们对股市上的行情分析不是很明白,但大家都知道“牛气冲天”和“熊包无能”的说法,自然明白牛市在股市中指大涨行情,而熊市则指人人灰心的看跌行情。除政治经济这两大新闻版块外,隐喻在其他方面的新闻中更是屡见不鲜,如“time is money”。在生活中人们对于抽象的时间是很难界定的,但人们却对金钱爱不释手,用金钱来描述时间的珍贵,使人们清晰了时间的概念。

(3)摄影师镜头下的“609岁的爱情”;

三、新闻出版物中的隐喻翻译

隐喻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6]。隐喻如同人类认知的过程依赖于人类的自身体验和生活经验。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将自身已熟知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用来界定人们不熟悉的、抽象的、往往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这一过程就是隐喻产生的基础。由此可见,隐喻是人们认知抽象概念,理解抽象事物的一项有效途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儿童画生动、活泼、稚拙、夸张,充满童趣和无限的想象力,有着独特的个性与魅力,不少西方美术大师如克利、米罗、毕加索等曾向儿童画学习,他们常常被儿童画的大胆创新所倾倒。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基本上是一张白纸,他们最真最纯的描绘是对美丽的大自然、社会和自己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上去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与热情,发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指用最切近、最对等的目的语再现原语信息中语义和语体的过程[11]。东西方的新闻出版物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为两者之间的翻译转换提供了平台。翻译时,译者只需在对应的文化中将新闻出版物中出现的隐喻用目的语中的隐喻替代,译文读者就能接收到原文读者接收的信息和新闻美学价值。例如:

(4)陕西华阴5000余人组“豆腐脑军团”在京津挣“大钱”。

隐喻的语言研究最早可以追述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是为了表达相同意义的词汇间替代,为的是语言修饰[6]。从此人们把隐喻看作语言的修辞手段,直到20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对于隐喻的研究也不再局限在语言范围内,人们开始从认知哲学,人类学,语言发展史等不同的社会领域来研究隐喻。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Lakoff和Johnson在书中提出隐喻除了语言修辞的功能外,还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概念系统(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隐喻概念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一种经归纳、反映事物本质的隐喻表达句式,如love as red rose。用红玫瑰来描绘爱情。红玫瑰被认为是人类爱情的象征,为人们所熟知。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则是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在这里用红玫瑰的概念表达一个人的爱,把红玫瑰的物理特征赋予爱,这种隐喻概念就形成了。这则隐喻中的原始域(source domain)中“红玫瑰”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爱”中,使目标域的特征具体化,以便人们理解。然而原始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并不是随意的,只有当两者之间有结构上的一致性时,两者才能放在一起进行投射。

隐喻是新闻语言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有效连接,为人们相互学习,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正确恰当地解读新闻出版物中的隐喻有利于人们准确地理解出版物中的新闻内容,体会新闻用意,所以正确地翻译新闻出版物中的隐喻能更好地了解他人,宣传自己,促进各国之间的沟通,文化之间的交流。

(1)青海省民和县:农村电商的春天来了;

新闻出版物承载着传递社会信息,增进人际交流,引导社会舆论等功能。新闻文体也与其它应用文文体不同,其语言不仅要向读者提供有效及时的新闻信息,也要体现其美学价值。谭卫国认为英语隐喻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法、转译法或合译法[8]。刘其中指出新闻翻译是把用一种文字写成的新闻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再次传播,使译文读者不仅获得原语新闻记者所报道的信息,而且还能得到与原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教育或启迪,获得与原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享受或文学享受[9]。贾和平认为新闻出版物中的新闻翻译是一项译者和读者同时参与的修辞劝说活动[10]。为了正确地解读新闻内容,保留新闻的美学特点,新闻出版物中隐喻的翻译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

例中划线的部分就是新闻标题中运用的隐喻,这些隐喻使新闻更加生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1)中,编者用春天比喻农村电商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春天的繁荣美好是东西方文化中都存在的,因此翻译这样的隐喻也变得容易,在译文中保留“春天”的隐喻,将其翻译成对应的“The Spring of the E-business”就可实现英语的对应转换。例(2)中的喻体是“蜂窝”,用来展现本体“吃过这种食物后的“takes a village”表达教育培养一个人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虽然中文没有对应的隐喻,但有接近的表述“教育培养一个人需要几代人的付出”。例(6)划线部分的“wrapped and bowed”是句中的喻体,指教育不会像“一份包装好的礼物”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中文没有对应的隐喻,但对于“包装好的礼物”的概念却非常熟悉。处理这种隐喻时,译者可将原语的隐喻直接译过来。新闻出版物中不对应因素有时会直接体现在新闻语言上,而新闻语言中的隐喻修辞也不例外,这对新闻出版物中隐喻的翻译带来了困难,但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保留原语的隐喻或译成非隐喻句。

由式(3)可知Si是状态转换概率矩阵对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因为矩阵W对系统的未检测到的危险失效产生了影响,所以在系统功能测试时的Si是P与W共同作用的结果。假设通过功能测试能够检测当时的全部安全失效及FDD状态并通过维修等手段被系统完全消除。可得W为

进入山大王菌庄的厅堂,古色古香的红木桌椅,阵阵茶香,展柜里分门别类陈列着一罐罐菌类干货、药草,以及各式各样的泡酒,很多连云南人都是第一次见识到。

结语

新闻出版物是对外宣传、正确引导和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媒介,而新闻出版物中丰富的语言修辞,尤其是隐喻的正确使用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解读新闻。东西方新闻出版物是各自社会文化的镜面,反映着各自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的特点。因此,有些新闻出版物中的隐喻可以在对应的文化中找到,而有些隐喻则是本族文化中特有的翻译新闻出版物中的隐喻时,译者需根据具体的隐喻类型,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地解读新闻内容保留原新闻中的美学特色。

2017年10月在河南郑州召开的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试点动员部署及技术培训会上,培训专家也介绍了试点阶段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评估值(mineral explore level,简称MEL)与其“三率”及权重值之间的基本契合关系,即 MEL=K*P1+ε*P2+R*P3,式中各符号含义为:K-开采回采率、ε-选矿回收率、R-综合利用率,P1、P2、P3分别代表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在评估MEL计算中的权重值。在对已完成“三率”调查的33种矿产计算MEL时,建议试点阶段P1、P2、P3分别取53、35、12[4]。

[参 考 文 献]

[1]姚德权.属性的重新界定:新闻出版业分类发展的理论基础[J].科技与出版,2004,(05):16-21.

[2]王伊洛.新闻传播与编辑出版的历史渊源初探[J].新闻界2004,(06):64.

[3]杜大力.从国外实践看如何规范和改进我国政府出版物[J].中国出版,2013,(10):13-14.

[4]李东东.第五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的讲话[J].传媒.2010(06):6-8.

[5]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J].中国编辑.2013,(05):8-11.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

[7]郭光华.新闻写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2.

[8]谭卫国.英语隐喻的分类、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7(06).

[9]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贾和平.浅析修辞劝说视角下新闻出版物的英文翻译[J].出版广角,2015,(07):69.

[1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1.

 
王红香
《黑河学刊》 2018年第03期
《黑河学刊》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