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已上升为国家精神和国家品质。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中国工匠”,是对日益式微的工匠品质的一种召唤,更是适应新时代的一种文化自觉。

①处于疲劳状态。孕妇缺乏孕育常识、不注重孕期营养,使孕妇处于疲劳状态,使体液代谢紊乱,机体各方面机能下降,易感各类疾病[6]。②免疫力低下者。孕妇免疫力低下可在孕期造成多种疾病,若孕妇胎膜早破则加重了感染的临床危险[7]。③孕妇运动少、体质差者。④超敏体质者。

一、工匠精神内涵综述

什么是“工匠精神”,根据笔者查阅相关文献,有以下表述:一是把“工匠精神”看作一种职业精神理念。如王丽媛在文章中指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1]二是把“工匠精神”具体化。如刘春在文中讲到“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包括热爱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断创新和创立品牌。”[2]三是把“工匠精神”表述为一种综合素养,体现于做人、做事各层面。如王靖高、金璐所指出:“工匠精神包含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职业操守、思想态度、素养品德、文化氛围多个层面,具体表述为:‘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3]等等。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发〔2010〕11号文件、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2012年2月份国务院批复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等要求,继续把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摆在优先和突出重要的位置,着力围绕解决西南地区的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的资源性缺水问题,以这两个问题为重点全面推进西部地区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综合管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综上所述,学者对“工匠精神”并没有给出一个定性概述,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核心要义不变,即精益求精、执着、创新。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个体多维价值追求在理性层面的体现,从心理学角度讲,主要是指个体对事物具有正确的认知、丰富的情感以及积极的行为方式,在实践中能够做到“知、情、意”三者统一。换句话说,是指个体基于独立而审慎认知理性的基础上,保持个体价值实现的开放性和实践品格,具体表现为具有正确的职业认知、深刻的职业情感、坚定的职业信仰和开拓的职业品质等。正如南海在文中指出,“工匠精神”是“人对自己的‘作品’在真、善、美方面的价值追求,属于人的价值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即人的内在价值追求理念不断在客体‘作品’上得以外化的过程”[4]

二、“工匠精神”缺失成因分析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特殊活动,其特殊性首先体现在人的可塑性与多样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满足人的多样性发展要求的一种教育类型,其目标定位,首先应契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动态综合,而不是静态组合的全面发展之才的总目标。其次,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高水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其内在规定性突出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和职业场域。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应与之保持必要张力,坚持自有的迷魅。现实情况是,高等职业教育先天发展不足,“严重缺钙”,具体表现在:一是高职教育过度依附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评价标准、教育教学管理等以培养“经济人”为依据,培养过程模式化、标准化,致使被培养的人,缺少活力、缺乏创新,不够圆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生活。二是高职教育开展过程孤立发展,缺少与行业企业有效对接。教育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度低,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对“准员工”的职业素养、职业理念、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形成落差,造成空挡,引起矛盾。换句话说,优秀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优秀劳模、工匠等难以走进校园,鲜活的精神文化无法有效植入学生脑中、深入学生心中,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职业素养养成之间形成真空,导致学校所培养的“准员工”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行业企业环境。三是教育者缺少温润的职业生命。基于单纯性地把教育当作个体谋生手段的事实,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多数缺乏对生命发展这种特殊“原材料”的真实关切,相应地,也就少了些许对生命雕刻的审慎态度。四是学生自身因素。“‘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7]。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技能培养有较强的自觉意识,但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以为然。有些学生虽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对其内涵认识不到位,大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以上种种事实,都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一 )传统文化观念束缚

“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奇技淫巧,君子不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文化观念仍烙印于人们的观念里。基于此传统观念影响,长期以来,劳动思想被消解,劳动观念被弱化,劳动者地位低下,不受尊重。人们受教育的初衷在于改变现状,功成名就之时,光耀门楣,跻身“劳心者”之列。鉴于此,专于培养平民工匠“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冷落与漠视,对于进入职业院校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则是家庭和自己无奈的选择,由此种种,为形成健康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造成一定的障碍与束缚。

欲使人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必先认可劳动、尊重劳动,让劳动者能够体面地劳动。具体来说:一是营造尊重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社会风尚。分别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社会舆论等维度构建合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8]的时代风尚,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二是培养劳动者工匠精神,提升劳动者地位。劳动者受人尊重的前提是有被尊重的资本,鉴于此,一方面,教育者要努力培养“准职业者”所应具备的过硬本领,帮助他们掌握谋生的工具;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准职业者”所具有的专注忠诚精神、至善至美精神、批判超越精神等软技能,使每一位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技术技能,在劳动力市场都具有绝对的竞争力。

(二 )技术理性独尊,人被“单向度”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厚植工匠意识。就精神文化建设而言,主要通过树典型、赞劳模、夸事迹以及优秀员工、劳模进校园等方式,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帮助学生扭转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物质层面,多渠道创设载体,营造工匠氛围。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学术活动等;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善于利用校园网络传播媒介,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同时,整合优化校园物质空间,通过人标、物标、事标,潜移默化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二是加强职业自觉意识培养,激发学生职业兴奋点。职业规划涉及“准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要求、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品质,在教育教学中,职业意识前置,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深职业认同感,树立职业自信,提高职业理想落实感。三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心理疏导,稳定学生职业心理。职业认知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良莠不齐的信息源刺激。一方面,通过心理特有技术,帮助学生缓解不同刺激造成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全面认知专业,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树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方式,在提高学习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增强专业自信,包括对未来职业的向往。

(三 )高职教育自身发展不足

面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的多维价值追求逐渐迷失于对物欲的膜拜中而逐渐被窄化、被感性化。个体对职业的认知局限于工具性层面,“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真、善、美等核心价值追求逐渐被消解,具体到实践层面,则表现出一种缺失现象。以近来大学校园所流行的“佛系”一词为代表,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唐君毅教授说:“人之精神之表现于客观社会,主要赖语言文字”,“佛系”所体现的“不求最好,但求无过”心理,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一种去“精神化”倾向。剖析“工匠精神”缺失原因,可以归纳为:

三、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强大合力

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汽车的平均行驶速度也随之提高,汽车操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1-2].当汽车遇到危险时,汽车转向控制系统如果反应迟钝,就会导致动力分配不当,汽车将失去平衡,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提高汽车的主动控制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车辆稳定性的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汽车发生交通事故.

(二 )基于工匠精神,搭建载体,烘托校园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物质生产琳琅满目,人们在享受物质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严重陷入对“物”的依赖,泛滥的“物欲”像洪水猛兽一样,使人的内在价值追求日渐迷失。同时,“导致了社会职业信仰的陨落和职业伦理的严重失范,各行各业的‘职业人’都陷入种种膨胀的欲望之中,争相摆脱社会控制和道德约束,为谋求显示的利益努力。”[5]浮躁、急功近利等扭曲心理蔓延成社会心态。具体来说,一是“善价而沽”与职业理想、职业信仰形成冲突。通常情况下,对物和技术的占有程度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谁占有了技术,谁拥有了物质财富,谁就在市场经济中拥有了主动权,致使职业价值观被扭曲。二是“工具化”的人性与职业获得感、成就感错位。市场经济下,高扬技术主义、理智主义,泛技术理性导致对人“情感性”这一本质属性的僭越,人更像是生产车间里的零部件,按照设置好的程序,进行流水式的标准化操作,人本身所具备的情感、人格、职业品质无法在操作机器中得到彰显,自然不会从中产生职业获得感与成就感。三是 “单向度”发展与多维职业素养不对称。长期以来,教育对科技进行谄媚,以科技之发达,来设定培养人之策略,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开发 “智力”,忽视“非智力”,限定了人的生命成长的未来可能性,窄化了生命的厚度与宽度,使生命失去原本的底色,体现出:“自私自利、争强好胜,自我中心、缺发合作意识,消减了职业素养所应具备的包容性与开放性”[6]

(三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突出思想政治引领

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与区域经济互动、与企业行业共赢”理念[9],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坚持“服务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以生命教育眼光挖掘教学、管理中的育人理念,突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激发学生德能、智能与潜能的同向同步发展。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紧紧围绕其“‘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管理、双考核’的双元特征”[10],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办学机制。积极推进政、行、校、企融合发展,开展宽领域、多样化合作。就政府层面,应主动有为地发挥助推和保障作用,为顺利开展学徒制在组织、制度、政策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如: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环境,鼓励支持企业主动参与探索现代学徒制;改革人才就业制度,破除招聘壁垒,创新人才评价模式,实现制度改革与培养改革同步发展。就企业和职业院校方面,突出“双主体”特征,把准“主动”内涵,实现双方发展“命运共同体”目标。“注重发挥行业组织人才需求预测、用人单位职业能力评价作用,创新合作模式,完善治理结构,拓展合作内容与领域,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11]这就需要双方提高深层合作意识,培养积极合作情感,落实理性合作行为。具体来说,从招生对象、招生标准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学习期限、管理方式、评价标准、校园环境建设、教师发展、资格证书认定等方面,做到精准合作,既发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能,又相互渗透,把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落实到各环节的无缝对接中,从“为他的学生提供机会到为我的员工创造条件”,真正做到共育、共享、共赢,从源头上实现招生即招工,培养学生即培养员工的校企协同育人效果。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夯实职业道德基础。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主体地位。一方面,积极为学生创设物质、心理空间,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权、话语权,帮助学生树立理智自信;另一方面,努力为学生创造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奠基未来职业发展,尤其是工匠精神所具备的思维、行为品质。学生管理方面,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生命发展为指向,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完善‘以支持服务’为主旨的管理文化体系,形成校内校外各相关环节及领域同向、同行、同力的正向育人功能和育人氛围。开辟支持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课堂’,支持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到学校教学事务的管理中”[12]。为学生的自主、正向、全面发展提供引领和支撑,培养他们未来创造新生活的能力与素质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激活职业活力打牢基础。

实验室建设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开展所必须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实验室的建设应与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统一,具有现实性、先进性、应用性,实验设施设备要全面系统,能够符合教学要求。

(四 )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专业文化是各专业经过长期积淀、传承而依存在专业发展中的文化意识,是对前人实践思想的高度凝练与精准概括,所饱含的职业生命气象,既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专业情感,激发专业热情,形成专业认同,又是对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创新专业发展的一种精神鞭策。因此,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挖掘专业文化育人功能,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力举措。具体来说,一是梳理专业发展脉络,了解专业发展历史。通过再现专业发展路径、核心专业人物史,帮助学生养成专业意识,确立专业自信,实现专业认同。二是构建专业发展理念,实践专业行为。就理论层面,主要依靠教育者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权,优化课程结构等方式,努力帮助学生搭建专业思维,开拓专业眼光;就实践层面,主要是“利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先进的实训实施、紧贴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产品,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使学生精通一门技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学生有尊严地走向社会”[13]。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创设渠道,多措并举,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养成工匠精神,彰显体面劳动。三是拓宽发展路径,打造多元一体化专业文化。一方面,教育者、管理者要积极促进产业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开阔学生视野,坚定学生信念;另一方面,打通渠道,开辟各专业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路径,努力帮助学生在汲取各专业特色基础上,形成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独立品格。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掷地有声、慷锵有力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殷殷期望。青年人的资本不在于年华,而在于在最美的岁月里,学本领,长知识,增见识。“工匠精神”是时代的灯塔,是青年一代成长成人、实现青春梦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探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也将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遵循。

参考文献:

[1]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

[2] 刘春.“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追求[J].职教通讯,2016(32):19.

[3] 王靖高,金璐.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37):62.

[4] 南海.新时代“工匠精神”要强调创新[EB/OL].(2017-12-05)[2017-12-10].http://www.zjchina.org/platform/service/zxnews/shtml/201712/12811.shtml.

[5] 宋晶.困顿与反思: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伦理追问[J].职教论坛,2017(19):6.

[6] 刘铁芳.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12-113.

[7] 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1.

[8] 宋贤钧,张士辉.培养工匠精神 实现体面劳动[N].中国教育报,2017-10-31(010).

[9] 谢志远.产学研创深度融合带来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7-10-17(010).

[10] 李 丹.现代学徒制的行业性高职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8-01-23(007).

[11] 周为,王扬南,谢维和.谈《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8-01-12]http://www.chinazy.org/models/adefault/news_detail.aspx?artid=65522&cateid=1539.

[12] 覃川.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高职院校怎么做[N].光明日报,2017-11-02(14).

[13] 孙兴洋.高职教育要“眼中有人”[N].人民日报,2016-12-29(18).

段培燕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