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纳撒尼尔·霍桑短篇小说《胎记》科学家形象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被称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包括《红字》《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褔谷传奇》和《玉石雕像》等在内的7部长篇罗曼史。霍桑还是美国文学史上首位创作短篇小说的作家,创作了140多篇短篇小说,分7本文集出版。霍桑的多部优秀短篇小说,如《胎记》、《拉帕西尼的女儿》、《海德格尔医生的实验》和《大红宝石》等,塑造了一系列的科学家形象。其中,收录在小说集《古屋青苔》中的《胎记》中的科学家艾尔默的形象生动逼真,引人深思,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目前,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学术界较少涉及霍桑短篇小说深入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国外学术界则已经从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宗教、种族等多个角度入手展开了相关研究。短篇小说《胎记》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鲜有学者从审美现代性的视角来分析它。本文旨在透过审美现代性的维度,用文本解读和文学社会学批评的方法,研究《胎记》中艾尔默这一科学家形象,挖掘出藏匿其中的霍桑的科技观以及形成这一科技观的各影响因素,并揭示霍桑通过塑造这类科学家形象所要反映的一系列现代社会问题,以便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技发展,为我们现代化生活提供一定的警示。

一、霍桑科学家形象表征及缘由探究

(一 )文本分析

《胎记》写于1840年,讲述了一位对自然科学有着高尚理想的科学家艾尔默,为了实现自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梦想,不惜以妻子乔治亚娜的生命为代价,千方百计想利用科学实验配制的药水除去她脸颊上一块绯红的手型胎记。妻子服下药水后,胎记虽然如艾尔默所愿消失了,但妻子也香消玉殒。霍桑从多个角度刻画了艾尔默这一科学家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其突出形象特征如下:

1.艾尔默极其热爱并且毫无保留地献身于科学研究,他对科学的爱“在情感的深厚和炽烈上并不比对女人的爱逊色”,他对年轻妻子的爱或许更强烈,但是这种爱“只有与他对科学的爱融合到一起,并且将科学的力量与爱情本身结合起来才可以”。“任何其他的激情都不能使他放弃科学研究”。[1]在实验过程中,他生命的全部价值都与科学实验联系在一起。换言之,艾尔默生活中全部爱和激情都投入到了科学实验中,科学对他而言就如同上帝对教徒。为了科学实验,他在与世隔绝的实验室里辛勤劳作了整个青年时代,像苦行僧一样放弃享受世俗的欢乐,潜心刻苦研究科学实验,不畏失败。

2.艾尔默为了科学实验已经失去了人性。艾尔默为了用“科学”的方法除去他妻子乔治亚娜脸上的胎记,不顾这个实验对乔治亚娜哪怕有致命的影响。“可是手术刀切得越深,这只小手就陷得越深,直到最终这只小手看上去紧紧抓住了乔治亚娜的心脏,然后她丈夫却毫不留情地从那儿把它切除掉。”[1]即使是在睡梦中梦见去除这个胎记会要了乔治亚娜的命,艾尔默都丝毫没有动摇他用“科学”去除胎记的决心。他甚至感谢这个胎记的存在,因为这个胎记正好可以证明他科学实验的正确性和万能性。最后给乔治亚娜服下艾尔默制造的药水,他注视妻子的脸都如同“科学家对试验品的密切注视。”[1]而不是丈夫对妻子应有的关切之情。艾尔默疯狂的进行科学实验,想调制出一种违背自然规律让人长生不老的药剂,而他妻子却认为“有这种能力是可怕的,连梦想具有这种能力都是可怕的”[1]。艾尔默如此疯狂的痴迷于科学实验,以至于他把妻子甚至周围的所有人和物都只是当作冷冰冰的实验品。他投身于科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人性和道德一点点消磨掉,最终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只会做科学实验的机器。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往往无法取得理想效果,且可遗留严重后遗症,而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存在创伤大、入颅时间长、出血量大、血肿清除不彻底等缺点,随着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的开展与推广,其较好的弥补了大骨瓣开颅手术的缺点,缩短了入颅时间,血肿清除更为彻底,创伤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不过仍存在术后有效率低、患者生存质量不佳等问题[7-9]。

(1)系统的安全性。使用基于Reed-Solomon的编码方式进行分布式存储,在节点主机被攻击、磁盘损坏等分片被丢失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还原文件,同时分布式还可以降低中心化服务器被内部篡改的风险。

1.资本主义:霍桑深处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之后的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现代性的成熟时刻。“霍桑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力从相反的方向去反思因科学技术对自然的征服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反思工业文明给人造成的影响,凸显其审美现代性。”[2]

针对传统转速参数测试方法难以应用于高温环境的问题,本文进行了无线无源转速参数测试方法的研究,以环氧树脂作为基底,采用特殊制造工艺集成有电感线圈的结构制作读取天线以及LC谐振敏感器件,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验测试,验证了常温环境下无线无源转速参数测试方法的可行性,为高温环境下转速参数的获取提供了思路。

(二 )缘由探究

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两种现代性:“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它以进步,理性,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另一种是审美现代性,它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否定和批判。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它自身。”[3]审美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反思性”,反思现代性过程,这种反思使得人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于丧失自我,免于精神沉沦。

综上所述,《胎记》中艾尔默这一科学家挚爱科学实验,苦行僧似的对科学研究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疯狂地进行着想改变自然规律的科学实验。对他来说从事科学研究,探索自然之谜,极具挑战性和崇高意义,是一项能够满足他毕生理想的事业。对科学实验极具献身精神,一旦进行科学实验就完全丧失了情感,正如一台机器。尽管如此,他的科学实验结果与他预期目标相比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他科学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帮助人类进步,没有给社会带来便利,相反,却总是给他身边的人带来灾害,研究成果令人窒息和害怕。他科学实验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想要征服自然,改变自然的虚荣心和成就感。这样的科学家是盲目,虚荣,黑暗,异化的。

为何在人们都在为科技发展歌功颂德,对现代性的历程欢呼雀跃时,霍桑却在作品中塑造“异化”的科学家形象,对现代性进程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霍桑主要受到了资本主义、启蒙主义和超验主义的影响。

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在美国迅速发展。在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丑恶的面目也不断暴露出来。“普通市民纷纷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在繁华的街头,贫穷和丑陋像伤疤一样嵌入现代生活的眼帘。那些敏于算计的都市人,越来越表现出克制,冷漠,千篇一律的退隐状态。都市基本上是一个异化和非人格的场所。”[4]在物质化的现代都市中,人们如机器一般只追求物质财富,精神生活越来越匮乏,于是,“个人生活的混乱无序,精神崩溃,自杀,行为不良,犯罪,腐败堕落和混乱,屡见不鲜。”[4]所以,霍桑笔下“异化”了的科学家正好反映了当时社会都市人们的种种问题。

3.艾尔默的科学实验总是以失败告终。艾尔默在自己写的书中记载了“他的科学生活中的每一次实验,其中包括实验的原定目的,实验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最终的成败,以及导致成败的具体情况”,从书中记载得知“尽管他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与他理想中的目标相比,他最辉煌的成功几乎总是归于失败。”[1]艾尔默过度依赖于相信科学,认为科学可以根据人类的意愿改变自然规律。可是每次他想改变自然规律的科学实验都以失败告终,包括这次他想利用自己制作的药水让妻子脸上的胎记消失的实验一样。表面上看,他成功地使胎记消失,但实际上他妻子随着胎记的消失而死去的结果也意味着这次实验的失败。

霍桑笔下科学家艾尔默尽管挚爱“科学”,潜心研究,献身于科学实验,但他过于盲目地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他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科学的强大,满足他征服自然改变自然的私欲。他科学实验的成果几乎是对人类社会无用甚至“让人遭殃的灾难之剂”。

综上所述,正因为霍桑受到资本主义、启蒙主义和超验主义等各方面的影响,才使得他树立像艾尔默这类“异化”的科学家形象。霍桑率先看到了资本主义深化后现代社会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会让人变得冷漠、愤怒、异化。“所有人都不可自制地跟着机器的节奏起舞,被物质产品所牢牢宰制。”[4]物质和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代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为了满足自己自负的欲望,可以抛弃人性和道德。

3.超验主义:同样批判了启蒙传统对人和自然对立状态主张的是超验主义的代表卢梭。超验主义认为自然是精神或者上帝的象征。“对他们而言,自然是活的,能对人们心智产生健康的影响,如果人们沉浸在自然当中,就能够直接和上帝交流。”[5]在超验主义看来,人只有在自然当中才能回归最自然的状态。在《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卢梭就宣称:“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6]人类自以为可以利用科学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和主宰自然,但其实深受自然牵制。卢梭对人工矫正自然的技术充满着敌意,认为人反而应该回归到大自然当中,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单纯快乐的,可以改善和完善自己。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人才能不断进步和完善。霍桑与卢梭等超验主义者交往密切,深受其影响,认同人不应与自然对立的主张。所以,在小说中艾尔默想要打破自然规律的种种科学实验归于失败正反映了霍桑受超验主义的影响。

二、霍桑的科技观

2.启蒙主义:为了兴起民主和科学的启蒙运动在19世纪得到深化,人们对试验和科学的热情高涨。科学的代表——理性,替代了天国,既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也成为人们凭借的手段。“将目光从天国转入了地上,人们要做自然界的主人,于是,到处都遍布着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一切都有待于试验。”[4]启蒙运动所宣扬的人是唯理主义,人们推崇理性,痴迷于科学实验。在小说中霍桑写到“在那些日子里,人们对科学的热爱,在情感的深厚和炽烈上并不比女人的爱逊色,这是很正常的。”[1]这正是描述的启蒙运动后人们痴迷于科学实验的状态。另外,启蒙思想将上帝清除,人、上帝和自然的三角关系,变成了人和自然的二重关系。一方面,唯理主义者宣称驾驭和改造自然,人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人恰恰是以征服自然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人被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从属于自然,但这个从属于自然的人被欲望所主宰,是自私自利的,残暴的。启蒙运动后,随着上帝的消失,人们不再认为自己应该被动地遵从上帝的旨意,而应该主动地主宰自己的生活,并且有能力为了自己的目的去改造自然。艾尔默这一科学家形象正是当时社会科学家形象的一个反映,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去违背自然规律。艾尔默实验最终失败的结局证明了霍桑反对启蒙运动中人与自然对立的思想。

艾尔默这类“异化”的科学家形象反映了霍桑对理性和科学的怀疑和反叛,以及对科学技术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进行的反思。一方面,霍桑认为不能过度盲目追求“科学”的进步,这样只会带来人性和道德的丧失;另一方面,霍桑认为,不能企图用科学实验去改变和征服自然,这样只能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

霍桑通过塑造艾尔默这类科学家形象想要告诉人们:盲目地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度沉溺于科学实验,会给人们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的举动终究会给自身带来灾害。霍桑在《胎记》中写道:“(艾尔默)不愿承认这个真理——违背它,所有的探索者迟早都会在这方面碰壁的。那就是我们伟大的创造者——大自然之母,尽管她使我们欣然看到她仿佛毫不隐讳地公开工作,然而她却极其谨慎地严守自己的秘密,尽管她装作向人们袒露一切,但是她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工作罢了,其他什么绝不显露。”[1]在霍桑看来,再前沿的科学技术都不能破坏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人们将招致意想不到的灾难。

崔:旋律声部的概念人人都在提及,但将这样简单而直接的思维方式归为方法论后,却是如此有效,令人惊讶!您在与帕内拉教授学习之后,还曾与阿尔多·齐科里尼学习演奏,可否为我们介绍相应情况?

无线通信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适合应用在用户密度低、电表安装分散、对数据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情况。特别是农村、城市边缘、乡镇等地区的用户分布情况和无线信道情况都非常适合使用无线通信采集系统。

三、结语

《胎记》中科学家艾尔默疯狂地进行着科学实验,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不顾妻子的安危,违背自然规律,抛弃道德和人性,最终科学实验失败,妻子死亡。这样的科学家是疯狂、黑暗、异化的。他的科学成果并没有造福于人类,反而给人类带来灾难。霍桑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塑造这类“异化”的科学家形象,是因为率先看到了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化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人类人性与道德的丧失,人与人的隔阂,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异化;霍桑通过这类科学家形象,反思科学和理性对人造成的影响,以揭示现代性影响下主体个性的异化和精神的孤独,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忧虑。霍桑笔下的科学家形象对于探讨现代社会人们精神提升和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纳撒尼尔霍桑.霍桑短篇小说精选[M].林之鹤,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25-43.

[2] 陈静.霍桑短篇小说的审美现代性研究[J].时代文学,2010(2):70-72.

[3] 马泰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M].顾爱珍,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2.

[4] 汪民安.现代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6-140.

[5]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57.

[6] 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

何新,邹威华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