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从“美的分析”与“崇高的分析”的关系论起

更新时间:2016-07-05

康德是“美之美学”的现代美学体系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内容上看,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分析了美的性质,区分了审美活动、认识活动和道德伦理活动,确立了审美活动尤其是艺术创造活动的非功利性、自律原则;从特点上来看,一方面,康德以审美判断力为中心,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去探讨审美的本质,得出一种主体的普遍性(类似于美的本质)是审美的基础。另一方面,划分两类审美判断力,美与崇高,即两类最普遍的审美类型。无论从哪一个侧面来看,都反映了他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类理性的高度自信和推崇。学界上对于康德美学的评判,讨论主要集中在:康德的审美四契机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康德美学哲学思想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等问题。因此,对康德美学理论中关于“美的分析”、“崇高的分析”、“伦理的分析”的学习与研究,理解与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康德的美学思想实际上就是对人之为人其背后理想的理解与继承。它能让我们看到美、道德、崇高。

BIM运维平台支持对空间进行在线划分与管理,精准化管理每个房间,计算每个房间的数据(面积、租户/部门、人员、能耗、成本),同时可以精细化管理每个员工的卡座,灵活统计每个部门的使用空间及成本,最终为管理员提供最佳的空间优化方案。

一、康德美学思想概述

要想对19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及文艺思潮做深入研究,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重要环节,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理解康德,就不能理解西方近代美学的发展。”在近代西方美学发展史中,康德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被合称为“三大批判”的作品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别系统地阐述了康德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批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意义非凡,对欧洲美学与文艺理论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这部作品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相关论述可以理解为联系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媒介,《判断力批判》是三大批判中最晚完成的,康德创作的本意就是想让它在前期的两部批判中起一个桥梁中介作用,用康德的术语来说,要使判断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中起桥梁作用,情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之中起桥梁作用。[1]在他所描述的诸多中介环节当中,崇高是其强有力的一环。

二、关于“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 ”

(一 )美的定义

在《判断力批判》中,谈到与美学有关的只有第一部分,即“审美判断力的批判”。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在对美的分析中,康德的主要论述对象虽然是“审美判断力分析”,但是他并没有给“美”下一个直接准确的定义,而是把美从各种表象当中抽象出来,用“契机”(moment)(指关键性的、决定性的东西)这个类似要点的字眼,从质、量、关系、情态这四个方面来看审美判断的,最后将之归纳为“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康德提出了三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纯粹美”、“依存美”和“理想美”,并对它们做出了相应的界定和区分,同时指出理想美需要以理性为基础。在这一部分,康德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一定的形式主义的倾向,但是他的这些论述对后来的美学思想仍然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他比前人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审美问题的复杂性和审美现实中种种对立的矛盾,他自己虽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他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其次,康德提出了美的本质的问题,并将快适和善联系起来说明美的本质,虽然没有很好的说明他们之间的联系,但是对他们的区别却说得非常清楚,这也是美学思想发展的一大进步;第三,康德提出了美要以理性为基础,对后来的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2.4 强化对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单位应提高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管理,建立内部审计、外部独立审计和政府审计三者紧密结合的有效的监督模式。

(二 )崇高的分析

在康德的眼中,美和崇高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他认为美是一种积极的对生命力有促进作用的快乐,存在于形式之中;而崇高则是一种消极的对生命力有暂时阻滞的痛感,它只存在于人们得心境状态之中;美具有合目的性的形式,而崇高是无形式的。康德崇高论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崇高的“无限性”和“无形式”,他把美仅看作是在对象的形式中,而把无形式和无限性看作是崇高的根本素质。[4]49

(三 )美的分析

《判断力批判》属于康德晚期的作品,他创作的意图就是为前期两大批判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为感性和理性架起一座桥梁,为推进伦理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后人在他的研究中能够受益,从而明白伦理学的真正内涵,进一步找到什么是真正的“善”,这种善具有纯粹性并且是最高的善。[5]36因为“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力能够激发起人的道德情感,通过人的审美快感使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由,目的论则通过对自然目的的追溯使人们意识到自身已肩负着和世界相关的道德目的”[6]

三、康德美学中的几种相互关系

(一 )美与崇高的对立关系

在崇高的分析部分,康德首先分析了崇高与美的异同。他认为崇高和美同属于审美判断,它们的一致性可以概括为:就质来说,都是无利害计较的,不涉及欲念和概念;就量来说,两者都是普遍有效的;就关系来说,都是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就方式来看,都是必然的、可普遍传达的。康德不仅注重它们的一致性,更加强调它们的差异性:首先,崇高相对于美来说,在对象上,更加注重对象的 “无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无形”或“无限大”;其次,崇高相对于美来说,在主观心理上,快感在更大程度上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但又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单纯的快感。而且,在康德看来,美感所体现出的快感始终是比较单纯的,所以观赏者的心理也就一直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崇高感则表现的不一样,它所表现出来的振奋是由压抑转化而来的,所以观赏者的心理是一种起伏的状态,崇高相对美而言,它的主观性更强。康德把崇高进行了分类,一种是数量上的,一种是力量上的,数量上崇高的主要特点是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它超越人类感官所能掌握的极限,没有外在的单位尺度和标准,它本身的无限就可以视为是一种标准;力量上崇高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对象既能引起恐惧又能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或气魄。在恐惧和崇敬的对立中,崇敬克服了恐惧,占据了主导地位,崇高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而且是以痛感为桥梁的,所以说崇高不在自然,而在人的心境。[1]张世英先生曾在他的《哲学导论》中将崇高和人生的境界联系起来,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经受得起痛苦的超越,而不应只是悠闲自在。万物一体的崇高就是这样的境界,它是超越有限的意识所无穷追寻的目标”,并且将崇高作为美的最高阶段。

(二 )美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在“美的分析”的部分,康德通过各种方式来讨论了美与快感的区别以及真、善、美的差异问题,并提出了“纯粹美”、“依存美”和“理想美”的命题。通过“美”与其他概念相区别来呈现它的特质。在这个过程中,康德非常注重美的形式,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形式主义的倾向。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西方美学史》中也曾写到“在‘美的分析’部分,康德专就审美判断的形式去分析美,所以得出‘美只在形式’的结论。”[2]其实,康德并没有直接做出“美只在形式”的判断,而只是说,单纯依形式而判断的是纯粹的,结合善的判断不纯粹。[3]

(三 )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的统一关系

在水库工地上挑土,每人每天的任务是一百担,这是铁板上钉钉,木匠师傅的刨子都刨不掉的。挑完一担土,打回转的时候,有人站在路旁,给你发一小块篾片,手里攒足一百块篾片了,你就可以收工了。你要继续挑,就给你插红旗,大喇叭里表扬。你要是行动缓慢,对不起,哪怕挑到月落星稀,也要挑下去,直至完成任务。宝玉爹吭哧吭哧往前挪,哪里挑得了一百担呢?宝刚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找二狗伢打商量,我们多吃点亏,帮他一把。二狗伢这时像刚死了娘,哭丧着脸说,我这是泥巴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里还有能力帮他。宝刚爹急了,骂了一句,走走走,冇鸡巴用的货。

四、康德美学的发展意义

(一 )对于美学思想的发展意义

康德的“崇高论”越过现在,指向未来。对于现代美学研究者而言,康德所提出的崇高美学为他们照亮了前进的方向,艺术拯救世界从此有了另一种支撑的方式。在现代及后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崇高美学也为崇高开辟了新的路径。对于困境中的现代文明而言,崇高是解决美学现代性问题,超越颓败、绝望的后现代主义的主要途径。[9]143

纯粹和自由一直是康德的追求,“纯粹美”是他对美的分析最精彩的分析,是美的本质,自由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并没有将形式和内容相隔离,“美的分析”是为了揭示纯粹美,将纯粹美和依存美做区分是为了最终引出理想美,而他所推崇的理想美就是崇高。所以,从整体的逻辑上来看,这两部分是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康德在前半部“美的分析”中已经“努力把美感与道德进行沟通,把美感引向道德感”[7]。康德对崇高的分析是对美的分析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探索,是一种升华和递进;崇高是对美的感念的延伸,是对心灵的一种超越。

在康德之前,“崇高”一词首次出现是在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当中,后来的西塞罗和朗吉努斯都提出过崇高的概念,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伯克也对崇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将其与美作了对比分析,一直到了康德,才真正给崇高论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并首次将“崇高论”美学思想“真正提高到人学的和伦理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的研究疆域。[8]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一直坚持“人是目的”的核心思想,以追求人的自由为最终目的,真正地将“美”和“崇高”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对“美”的理解的一种超越。

保山市隆阳区丙麻乡属于山区,本地不出产煤炭,煤炭外购成本高昂,加之近年来地貌恢复和植树护林形势严峻。烟叶烘烤对于燃料的需求大,新鲜烟叶8~10 kg才可烤出来1 kg干烟,对于近2 000 t的种烟乡,每年的燃料需求量巨大,可以说燃料成本已成为当地烤烟生产的重要支出。因此,能耗问题与行业发展、地方财税与烟农增收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二 )对于伦理学的发展意义

康德曾经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10]正如康德本人所说,面对浩瀚的星空,它的深邃、壮丽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让我们产生一种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和提升,感受这种壮美和崇高,促使我们对生活、对人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引导我们勇往直前。

高尔基曾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美学从审美的视角研究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应当承担起人的审美道德化和道德审美化的科学任务。“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的话对深入体会审美化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美学的伦理学职责和功能应当面向和服务于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的发展,服务于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文化素养和伦理道德情操的美化和优化。[11]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这个天才的预见,从发展进程上来看,康德的“崇高论”是一个重要起点。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他对于美、崇高、伦理的定义以及相互之间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他认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同属于审美判断,但是二者又有所差异。二者同属于审美判断但又不是完全相同,理想中的美是崇高,崇高是对美的分析的一种更加深刻的探索;差异性则体现在二者对立之中,美应当看作是在对象的形式中,而无形式、无限性是崇高的根本素质。美与伦理道德是一种相互关系,寻找美就是寻找到世界上最纯粹、最真的善。

康德的美学思想对促进现代社会的美学发展、伦理道德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他将会指引我们真正理解美与崇高,并且朝着美、崇高、较高的道德伦理秩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366.

[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 杨青山,何剑.浅述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J].前沿,2008(6):49.

[5] 丁晓庆.论康德伦理学的实践性[J].现代交际,2013(358):36.

[6] 李泽后.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8] 吴时红.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26(2):18-20.

[9] 张情雁,杨明睿.试论康德的“崇高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J].中州学刊,2010(6):143.

[10]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11] 乔山.文艺伦理学初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宋敏,张彦明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