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创新设计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教育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极大关系。日本、德国、意大利和芬兰等国被全世界公认为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大国,此荣誉与其重视教育、重视艺术设计是分不开的。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等为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战略概念。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它作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的重要精神,受到全世界的认可。目前我国处于“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求教育在创新发展上有更大的作为。因此,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的转变,关键在创新型和应用型工匠人才的培养,核心技术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

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是特殊的应用型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接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密切相关[1]。就全国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虽有差异,但是教育核心目标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Art and Design Education)由手工艺教育(Handicraft Education)、图案教育(pattern Education)、工艺美术教育(Arts and Crafts Education)、实用美术教育(Applying Arts Education)和工业美术教育(Industrial Arts Education)等专业名词历经多年的更替演变而来。同时,以我国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6年至2017年历年招生目录为依据,得出艺术设计专业方向随着时代需求的发展而变化(如表1所示)。总观艺术设计专业名称和艺术专业方向的不断更新,可以看出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具有审美性、实用性、技能性和创新性的人才为目标。基于此目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工匠精神”是其专业特殊性的历史必然要求。

大力推广精确施肥技术。科学控制肥料用量,降低氮肥投入,控制施用磷肥,增加钾肥施用,适量补充中微量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审美性和实用性要求

审美性是艺术设计专业特有的基本属性。艺术设计本身是一种审美活动,人们通过物体的形象和形式,达到感官上或心理上的一种享受,使人们精神生活得到满足,情感需求得到共鸣[2]。艺术设计以艺术审美、图案创作和形象思维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手段,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

教育起源于生产实践的需要,服务于生产实践。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艺术设计并非有样稿设计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生产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且符合生产和消费的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以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生产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实施具有高等理论知识和高级技能为内容的职业技术教育,这个层次的教育,除了强调培养学生教学内容和技术技能的高含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突出实践和应用环节,培养具有一线操作型的艺术设计人才[3]。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不同于一般文科教育,它不是偏重理论研究,而是关注实践和应用。

表1 :2016-2017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目录(以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例)

学校2016 2017学校 2016 2017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 陶瓷艺术设计 陶瓷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央美术学院首饰设计 首饰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艺术与科技(展示设计)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 产品设计(染织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摄影 摄影 艺术与科技(信息设计)艺术与科技(信息设计)动画 动画工艺美术(纤维艺术)工艺美术(金属艺术)工艺美术(玻璃艺术)工艺美术(漆艺术)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技能性要求

为缓解“看病难”现状,2013年5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决定共同组织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并协同国务院、教育部引发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来推进此项改革。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要求

设计具有创新、更新和改变的含义。创新与设计联系密切,共同构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特性。事实上,没有创新、创造的能力,艺术之树就会枯萎,设计教育也将萎靡不振。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意,艺术设计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是结合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社会综合知识全面创造的教育活动。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说,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以培养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职业人才为根本目的;从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来讲,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实践能力的发挥,创新完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或新成果。所以,创新精神既是一种人类本能,一种社会产物,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审美性、技能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的特性,四者之间互相作用,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依据。

2000年12月25日,在由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浙江省采矿权拍卖现场会上,浙江省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拍卖方式出让的采矿权在海盐县产生。拍卖标的是海盐县六里紫云石料采矿权,出让普通建筑石料520万吨,开采期限为10年,成交价为296万元,由海盐县相邻的海宁市袁花镇镇东村村民黄建良取得。这次拍卖会改变了长期以来浙江省采矿权无偿取得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标志着浙江省以建筑石料矿产为突破口,在全面推进采矿权市场建设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中国自古被称为工匠大国,因为古代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种类繁多、手艺精湛,且供不应求。而现今,说起工匠精神,人们往往提及的是日本和德国,这与两国贯彻落实“工匠精神”的实施程度有关。中国作为工匠精神的发轫国家,工匠手艺人不为世人所关注。同时,随着一些传统字号企业中的老一代工匠退出历史舞台,后继乏人的人才断档期接踵而至。相比之下,日本作为传承“工匠精神”的后起之国,匠人被世界视为国宝。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的设计教育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同,虽然中国工匠精神自古有之,但是在其传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无人问津,而日本和德国则把工匠精神当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且完好地传承至今。因此,只有刻不容缓地将工匠精神引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踏实地传承工匠精神,中国设计教育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

(一)“工匠精神”是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根本

美国的专业教育通常是以职业(occupation)为依据确定的。美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建立在产业的基础上,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专业应用型教育。在以产业为导向的学科制度下,校企合作成为必需,学院所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都是为产业服务的,且均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和工匠大师授课。譬如动画专业明确面向动画产业,如该系有60名学生,将会聘请30多名均来自世界著名动画公司的教师教学,这些公司也是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同时,鉴于个别设计课程专业化的程度很高,很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跟随不同的大师学艺,以谋求更好的专业提升。譬如美国洛杉矶设计中心学院,为全世界40多家汽车公司培训设计师,学校内驻扎有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学生直接选择具有设计经验的工程师和技师参与其项目的设计开发,优秀的学生就有机会直接进入这些国际知名的企业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功利性很强,人才培养目标集中在满足设计的市场效应方面,给人一种商业化的运行模式,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学以致用、业专而技精的职业化能力。

(二)“工匠精神”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

任何国家设计行业的大发展都与该国实施的教育政策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俗话说,欲成设计强国,必先学习强国。德国、美国和日本都以设计和技术立国,它们教育成功的共同特点是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推行高度“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成功,给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予以启示。

从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一次专业方向名称的变化都意味着其技能内涵的扩展,体现出市场对专业技能的时代性需求。高职教育“生产”的人才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术与能力的“人才”,强调“人才”的专业技能性,区别与本科院校通才教育的科研技能性。同时,高职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和一技一能的职业化教育,教育目的是以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掌握程度、完成项目的质量高低程度为依据。其中,“业专而技精”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准则,即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或企业一线能“下得去、留的住、用的上”的高素质强技能专业化人才。从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来看,技能性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内在属性,一方面表现在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传承国家和民族艺术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专业技能教育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更多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精神文化;另一方面,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设计与技能不仅是开发和适用的关系,而且设计本身就是技能的一个部分,所以艺术设计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化技能与技术是高职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

同时,工匠精神是一套从人品到技能全方位有效的育人机制。一方面,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应该以品德为根基,以敬业为习惯,做到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心怀感恩,回报社会。另一方面,向工匠精神看齐,学生应该具有对自己热爱专业的坚韧不拔、对设计细节精益求精、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勤勉敬业、尽职尽责的学习态度。总之,工匠精神把育人信条放在一切学习和工作的首位,它是一种严于利己、追求极致的精神,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它是每位设计专业学生从优秀到卓越的必然之道。

三、国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工匠精神代表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中国的古代手艺人曾达到追求精益、极致的境界。时至今日,中国对产品工艺制作和质量死磕的精神正似乎渐行渐远,中国制造一度成为质次廉价甚至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令国人汗颜。究其原因,是中国现代高等设计教育模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所致。如何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让工匠精神贯彻到每个学生的骨子里,进而转化成创造力,落地成为执行力,是我国高职设计教育的头等大事。工匠精神应该是学生都秉持的最高学习信条,它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即具有坚定、专注的精神;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人才,即要有一技之能,且能凭借此技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学生只有同时达到此二者要求,才算基本具备了工匠精神。

3)附属工程系统庞大。综合管廊内设置通风、燃气、电力、排水等附属工程系统,由控制中心集中控制,实现全智能化运行。另外还有一部分属于开放式走道,作为日常人行通道。

(一)德国“校内工厂实训”人才培养制度

德国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从教学规模来看,德国的职业教育占到教育体系的80%以上,这说明德国是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德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偏重于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且就业率很高,毕业的学生多为职业型的设计师和工匠。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以培养“艺术+技术”的人才为主,具体培养学生在材料和工艺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同时,包豪斯学院在设计教育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创办了延续至今的校内工厂实训教育模式,此模式要求所有学生按照课程设计在校内各工厂进行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的手工艺技术,感受手工造物的乐趣。工厂全面向师生开放,学生可以随时到工厂完成作业和创造作品,且有专业老师和工匠师傅给予技术指导,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工厂中形成自己的艺术观念。另外,德国的高职设计学院限制招生人数,力争“做精”而非“做大”,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率为根本。

(二)美国“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史有明鉴:古代中国已有职业教育的雏形,即各种匠人都有师承的教育过程,所谓“祖传手艺,不外传”即是此说。另外,工匠绝活为了更好地传承,工匠师傅也会招收一些德才兼备的外姓学徒作为关门弟子。学徒具备出师(毕业)的条件需要大约少则三年多则十几年的刻苦学习,且学徒期间生活起居都和师傅在一起,师傅耳提面命的教授弟子工匠技能,学生耳濡目染的学习师傅的为人品德,如此这般,才能算从思想德行和技艺技巧方面具备了工匠的基本素质。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具有现代设计教育特征的手工艺教育,表现为传统民间师徒传承方式转变为具有学校性质的设计教育。1956年建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专门进行工艺美术教育的院校。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史(1956-1991)》记载,学院具有三种办学思想:一是从手工艺生产和手工艺销售的角度,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手工艺人;二是继承发展民间装饰艺术,走民族化的艺术道路;三是接受欧洲设计思想,强调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强调工艺美术要为广大人们的衣、食、住、行服务[4]。从我国古代的工匠师承制和近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办学思想中可以看出,“工匠精神”一直伴随着我国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始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精神。因此,加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匠精神”的建设,是提升我国高职设计教育教学质量的永恒主题,是高职设计教育的生命线。

本文用于行为识别的随机森林算法建立在基于Spark运行的分布式机器学习算法库MLlib上,所有的示例及算法程序均采用scala语言进行开发。进行人体行为识别建模时,首先要手动确定随机森林中几个重要参数:①numTrees:随机森林中决策树的个数,需要手动调试;②maxDepth:随机森林中决策树的深度,需要手动调试;③maxBins:可以将连续的特征离散化的最大分箱数,使用默认值32;④Impurity:节点分裂的方法,回归情况下使用方差,分类情况下使用信息熵或者基尼指数。

纵观德国和美国成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来说,核心问题在于我国没有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没有将此精神充分应用到设计教育和设计产业的依存关系中。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及艺术设计产业在最近几年里虽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现象,但是掩藏不住设计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和设计产业廉价化的问题。造成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质量低下的具体原因:第一,我国的设计产业发展缓慢,企业与设计院校的合作即使有也是停留在表面,真正实现从学院到企业产品转化的很少。同时,国家政策层面虽然有地方政府提出了创意产业口号,建立了许多创意产业园区,但是收效甚微。第二,产业滞后是制约我国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企业界不重视设计的远见卓识,很多用人单位对设计的需求还停留在美工层面。另外,不少教师反映国内实习单位的设计素养不高,学生实习只能学到一些初级操作技能,耽误学时。第三,我国的设计产业发展不成熟。我国高级设计师的培养跟不上时代需求,且部分企业或厂家存在抄袭的现象,遇到高端设计任务往往只能聘用国外的设计师来完成,这使得设计行业竞争加剧,本土设计师多数被迫游走于中低端市场,难以突围。第四,国内很少有企业投资或者赞助设计教育。没有企业参与的设计研究缺少针对性和实施的可行性。虽然我国有不少高职设计专业学生的概念设计作品也能在国际设计竞赛上获胜,可是这些奖项无法改变我国落后的设计面貌。综上所述,德国和美国的设计教育模式能够促进本国设计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工匠精神”、“校内工厂实训”、“校企产学合作”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将三者合一、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对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走品德为先,实战授课的教学发展之路,将会大大提升我国设计教育水平和设计人才质量,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工匠精神”创新人才的途径

将“工匠精神”引入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我国专科设计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实现设计大国的基本条件。大量的创新型和工匠型设计人才不是仅靠简单的课程教学就能出师,它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的协同努力,需要加大学校与社会企业间的合作力度,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才能形成适应现代设计产业发展且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设计教育模式。

(一)因地制宜——传承与建设地方特色专业

中国创办艺术设计教育的各类高校大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互相参考,借鉴者多,依据优势资源特色办学者少,长久以往,各高校忽视自身的地域专业特色,片面强调培养“宽口径”的艺术设计人才,将不利于我国区域特色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建设具有特色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地方特色文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发掘和传承中国古老的工匠手艺。首先,挖掘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要根据地方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这对新专业的建立是最主要的。其次,此专业的设置不仅要满足当地经济和文化的需求,为当地经济服务,还需建立良好的产业供需环境,达到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最后,政府方面应该大力支持地方特色设计专业的建立,且主动促成特色设计专业和设计人才培养单位的合作。这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会成为一个多元共生、整体发展的特色系统,而非松散的、数量众多的、同质化的单元。

(二)内外结合——建设校内工匠工厂,实现学校和社会双向交流

目前,企业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学校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院校感慨学生校外实习难,企业支持力度不够;教师担忧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以支撑教改的要求等问题日益凸显。所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愈显重要,更多实践教学环境代替传统教室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和趋势。

校内工匠工厂,是指把企业搬进校园,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产学结合模式,此种模式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校内工匠工厂指在学校营造真实的企业实训环境。这种产学结合环境的建造,有利于专业的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对企业项目和岗位的提前认知与熟悉。其实,工匠工厂模式在性质上实际是师徒传授制的现代演绎。从教学方法方面来讲,此种模式验证了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工作法等教学方法的实施,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性传道式教学法,更多地偏重师生间共同研究、共同创新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从教学效果方面来看,此种模式体现了校内教学培养与校外企业培养的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的相互融合,形成“教、学、做”的统一,促进了校内学习、企业实习和顶岗锻炼相互融合,实现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的相互融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是思想文化史部分。中国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其发展脉络复杂多变,如何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有趣,又把文化史讲透,使学生感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感受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底蕴,这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而《宋明理学》是公认的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最难教的内容,本文试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处理思想文化史教学的相关问题的两个途径——用故事活化教学内容、用材料深化教学难点,并就这两个途径进行细致探讨,以期对该知识的教学提供一个有益参考。

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各个方面都迅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各行各业的工匠用创造性的思维、娴熟的技能、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难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作为国家强盛的重要力量,它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一种职业标准,更是一种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引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不仅是我国设计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更是我国制造业强盛、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佚名.艺术门类及其各一级学科论证报告草案文献与大事记[J].新美术,2011(5):20-35.

[2]童宜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4).

[3]章文斌,洪晓鸥,郭文中,等.实践训练环节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特殊重要地位[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88(1):80-85.

[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76-177.

祁红媛
《鄂州大学学报》 2018年第02期
《鄂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