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职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措施——以鄂州职业大学课程改革为例

更新时间:2016-07-05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制造业升级,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国家加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紧跟我国的发展,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创新,在借鉴国外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设计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1]的高职课程模式。然而,各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改革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亟待提高,与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文章以鄂州职业大学课程改革为例,主要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改革意义和实施途径。

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之现状

(一)高职教育课程设计与职业能力需求脱节

我国目前的高职课程体系虽然增加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部分,但因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学生个体化差异等方面因素,仍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

1.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院校的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种属性。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中,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职业化为指导思想,也确实取得很大的成效。但在培养学生职业性的同时,却忽视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缺乏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思维和逻辑的训练,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仅知按步就班的操作,而不知职业创新、岗位创新、技能创新。同时,学生的文化底蕴欠缺,职业素养欠缺,与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相脱节。

2.高职的课程教学模式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脱节。目前的高职教育虽然重视学生职业性的培养,但大多是从理论层面对技能进行教授,课程体系中的章节交叉重复,课程内容上陈旧落后,课程的设计缺乏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步入社会后,对于职业所需要的核心技能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3.高职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高职课程结构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2]。目前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体系存在课程间衔接不够、因人设课、盲目设课的情况,很多课程对于实验、实训等课时安排的比例偏低。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实训的设备不齐全,无法满足教师开展项目(任务)化教学。

发展表现在各个层面,不只是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发展,也包括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十分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开展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解决水资源缺乏对原州区发展的桎梏,可以提高原州区生产力水平,对于实现原州区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积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仅本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大量增加,介于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交叉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为应对目前高职课程改造中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模式与岗位要求相脱离的现状,我校不断完善校级(“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院部级(“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及专业(校企合作实体)三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参与、企业合作的多元合作办学体制;按照《鄂州职业大学“政校行企”合作教育办学理事会章程》,做好理事会日常工作,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撬动地方政府和行业政策,积聚整合社会办学资源;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合作、实习就业、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以研发平台为依托,建立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配套的实践基地[5];规范校行企之间人才交流行为,促进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

(二)高职课程设计缺乏人文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3],高职课程改革应当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陶冶也必不可少。目前的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课程设计和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较强的工具意识,忽视了高职学生人文底蕴、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传统道德、社会责任的熏陶与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断层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学历性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性职业教育两大类。其中学历性职业教育又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做好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政策所大力推进的。在当前的高职课程发展现状来看,并不能满足教育体系的内在需求,其与中职教育课程衔接存在着断层现象。

1.目前的中职与高职的课程目标定位存在着重叠性,课程目标定位衔接断层,欠缺层次性。

2.在课程设计方面,两者的课程设计欠缺层次差异性。中职院校录取的是初中毕业生,而高职教育录入的是高中及中职的毕业生,高职教育应当是中职教育的延续,但在实践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与中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在内容上重复率较高,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层级教育的差异性。

然而该模型较为简单,与真实的船舶存在一定的距离。为构建更加真实的船舶运动数学模型,使其能更好地模拟船舶在现实中的运行状况,需要用一个非线性函数来代替式(1)中的其中

第一,完善立法,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建立各种相应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行政法规,有效地保护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正当的经营活动和财产权利,限制不当用途的生活性资金和生产性资金的借贷,打击高利贷,严惩非法集资等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的非法金融活动,可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降低农村经济主体的经济负担,减少经济纠纷的发生,促进非正规金融合法化、规范化发展。

二、鄂州职业大学实施课程改革之意义

鄂州职业大学开设通识课程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职业、专业、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以素养为基础,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比如,对服装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可以分为两部分:通识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部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识课程的设置可以很好地与时代相结合,比如设置计算机类的通识课程:office使用课、3D设计等;专业课程部分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就是前面所讲的根据核心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而设计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是根据核心岗位的要求而设计的课程。

(一)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鄂州职业大学内涵发展水平

鄂州职业大学各专业骨干教师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时应当与企业、行业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从行业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明确行业中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岗位。根据核心岗位,对高职教育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设计,从质上对人才培养的水平进行提升。比如说,就酒店管理学专业而言,其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岗位主要有前台高级服务员、酒店管理员等,那么在课程设计时就要围绕所确定的核心岗位,设计4-6门核心专业课程,传授学生就业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对每个专业的核心岗位进行明确后,通过实践调研、与企业人员进行沟通等方式,对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每一个核心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明确。如酒店管理专业在中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前台高级服务员还应该具备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等,那么相应的在课程设计中则应当增设语言类课程、应变类课程以及公关类课程等,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进行设计。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学校2014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鄂州职业大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鄂州职业大学教师执教能力考评年度计划》、《鄂州职业大学教师执教能力考评办法》等文件。为了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学校先后多次邀请全国职教名家戴士弘教授来鄂州职业大学开展“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以及“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工作的培训,亲自指导鄂州职业大学教师课改测试工作。通过对课程定位、岗位职责、培养目标、项目设计、任务驱动、新旧教法对比等多个内容的精准分析让全体教师深刻地认识到新教改中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的重要性,从而为全校教学改革的推进打下基础。

学校推进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强化专业社会调研,推进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对接,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学生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为加强基于“中国制造2025”职业岗位的课程研究,鄂州职业大学成立了“政校行企”合作教育办学理事会,以此强化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的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专业课程标准,确保课程质量。此外,学校还建立了鄂州及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深化专业实体化改革,以实现四个“一体化”目标,提升专业服务区域产业能力,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发展水平。

(二)融入通识课程的培养,提升鄂州职业大学学生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鄂州职业大学的教育培养模式由职业性向高素质、高技能转型,课程改革的不断研究与创新对学生的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岗位能力进行培养,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合为一体,获得学生职业发展所必要的综合技能,从而使得学生走入社会之初能够更好地与职业岗位相衔接。在发展职业性的基础上,融入通识课程的培养,有利于提升鄂州职业大学学生核心竞争力。

新时期,国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要逐步推进鄂州职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施课程改革就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因此,通识课程的培养不是针对某个核心岗位,而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链接职业、专业以及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学生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发展。

(三)实现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相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具有极大的相关性[4]。因此,对鄂州职业大学核心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岗位及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符合岗位职责的要求,有利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相衔接。

3.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缺乏合作机制。两类院校的教师在开发、设计课程时各自为政,仅根据所属教育层级对培养方案进行设计,从而导致大量重复,出现课程设计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现象,高职与中职教育之间欠缺沟通和合作机制。

麦草垛虽浮浮沉沉,还算安稳。天快亮的时候,远远看到了楼房。杨小水做梦都没想到,她第一次到县城竟然是坐着麦草垛。那些露着房顶的楼房,还有房顶上被困的人,像戏台上的布景一样,在杨小水的眼前一晃而过。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鄂州职业大学职教事业的发展逐渐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建立健全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深入开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大力推进信息化课程建设。针对课程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全面推进教师职教能力测评工作,大力推广项目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实施,确保信息化课程建设成果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定理3.1 设(X,τ)为拓扑空间,闭集A⊆X,则A为CSI-闭当且仅当若F∈CIrr(X),F⊆A蕴含着Fδ⊆A。

(四)创新课程改革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无缝对接”

4.高职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过于简单,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综合评价。

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结合行业转型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共同开发和创新项目化课程改革模式,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的要求“无缝对接”,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无缝对接”,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鄂州职业大学实施课程改革之举措

(一)完善学校组织机构,全面启动课程改革的实施

2.提高文化业务素质,认真履行工会职能。作为工会干部,要努力提高洞察能力,塑造优秀的人格形象,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精通业务,吃透有关工会工作基本理论和相关的知识。熟悉工会工作的特点与规律,自觉贯彻执行工会工作方针和总体思路,全面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能,善于将工会工作与单位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工会说话办事才有底气,在群众中才有号召力,才能使工会工作开展得正确规范,富有成效。

2015年,由通过戴士弘教授能力测试的10名教师成立了校级测评员,再由校级测评员测试出10名教师成立了院级测评员,之后全校所有任课教师逐一参加院级测评,学校定期对院级测评通过的教师进行抽样测试,对校级抽试不合格教师实行重新再测试,测试未通过的教师不予上岗。

2016年,鄂州职业大学所有专业课程均已完成了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全部通过了学校组织的教师职教能力测评。

显而易见,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懂得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时,“小题大做”式地渗透德育也能够真正实现润物无声渗透德育。

由于MHD患者长期担心病情、身体免疫力变差,长期治疗的经济压力和负担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均易引发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最后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既往西医治疗睡眠障碍给予药物控制,但长期用药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产生药物依赖及不良反应,且疗效一般。近年来,中医关于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主张从五脏论治,调整肝、心、脾、肾等脏器的阴阳平衡,同时,强调舒缓患者情志,最终达到促进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14]。

(二)创新课程改革模式,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

为推进鄂州职业大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要求所有专业的核心课程率先推行课程改革,很多重点专业的课程为符合新的课改理念,创新了许多教学模式,特别是人数较多的班级改变了以往“讲授+示范”的方式,而采取以小班教学为主,运用“小组模拟+项目、任务化操作”的教学方法,并实施了“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的教学模式。有些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把课堂搬进了校中厂或企业中,用真正的工作流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逐步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全面保障课程改革的实施

为学校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提升教学管理水平至关重要。鄂州职业大学近年来通过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企业名师、“楚天技能名师”的引进力度;夯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基础,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及实训室的建设;鼓励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做教科研项目,开发高职高专教材;创新课程改革评价机制,形成“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级和社会评价”四维一体的科学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省级特色、品牌专业;落实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引入国家及省级重大资金的投入。为此,鄂州职业大学在逐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同时也为学校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年来,鄂州职业大学通过实施教学改革,解决了鄂州职业大学职业教育中存在已久的教学与生产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态;突出了职教的定向性和针对性特色;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次序化的形成,在实施项目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做准备,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因此,高职教育改革要时时围绕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进行设定,加大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已久的教学与生产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促进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改变目前专业技术人才缺失的现状,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2]彭玲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1):45.

[3]沙晓艳,崔永红.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再思考[J].职教论坛,2011(14):24.

[4]陈玉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J].职业教育,2015(11):26.

[5]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23.

杨波,李雄舟
《鄂州大学学报》 2018年第02期
《鄂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