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化痰通络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09-03-28

缺血性卒中乃常见急性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命[1]。缺血性卒中病机复杂多变,中医认为其病因离不开风、火、痰、瘀、虚五端,然古有“无痰不作祟”之说,痰既是卒中的主要起病要素,又贯穿其发病各阶段,故常以“化痰通络法”为缺血性卒中治疗法则,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分期论治,有效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现将近年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缺血性中风的痰证病因病机

缺血性卒中发病急,病情复杂,易生变故,因积损正衰、情志失调、劳倦太甚、嗜食肥甘厚腻等病因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津液紊乱,中焦受困,痰湿聚生,结阻脑腑发为该病。气血夹痰游窜周身或凝于经络,梗阻气道,或停留脏腑,蒙闭脏腑清窍,或久郁化火,扰心耗神;痰邪为病无处不在,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痰为百病之源”之说[2-3]。各时期医家对痰致中风均有独特见解,《内经》时代虽未有详细描写,但已有相关论说,《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饮食不节,脾胃受损,痰湿凝聚,或劳逸失调,形体肥胖,多湿多痰,或痰聚化热,生风窜络,或痰壅经脉,痹阻神机,发为中风。巢元方曾言:“诸痰者,此为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提及痰邪堵塞,经脉不通,内停脏腑而引发诸病。金元时期,医家对痰与中风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朱丹溪首次提出“痰热生风”理论,曰:“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认为半身不遂,大率多痰,明确指出中风者脾胃不足,滋生痰湿,化热生风发病;提倡“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张景岳谓:“此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阐明痰乃卒中发病至关重要因素,痰湿郁结,化热生风,风携痰环游脉管,致口眼斜、肌肤麻木不仁、肢体瘫痪等症。叶天士认识到中风起病根源在于脾虚运化失常,内生痰湿,痰走脉络,遍布周身,凝集脑窍发此病,于《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风木过动,中土受戕……饮食变痰……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也。”清代对卒中起病机理认识渐趋于完善,《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记载“中风之证,卒然晕倒……口眼斜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皆痰也。”指明中风病机与痰停滞经络,蒙蔽清窍,引动风邪有密切联系。张山雷等倡导:“卒中之证……无不挟其胸中痰浊……而痰浊之盘踞是其实证焉。”提出中风乃痰壅脉堵,气血逆乱。到近代医家冉雪峰论述:“中风脑部病变,痰邪最易壅滞,痰不去,则窍不宣……故除痰为宣窍透络捷法。”强调痰为中风之枢纽,防治过程中当注重治痰,提倡“无痰要防痰,有痰必除痰”的观点。而现代研究表明中风证候中痰证占诸多证型关键地位[4-5],从急性期证型演变规律来看,痰证始终是占据首要位置[6]

2 化痰通络法在缺血性卒中分期治疗中的运用

缺血性卒中起病形式不一,错综复杂,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急性期一般在发病后2周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在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后遗症期在发病半年以上。针对不同时期其治疗方法侧重也有所不同。

教师职业发展受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专业认同、使命等六个层面影响,发生由外层到内层的改变[1]。教师信念变化属于内层变化,对教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比如,教师信念影响教师的课堂决策,以及教师的教学投入、个人信心、个人发展努力、对职业的满意度以及教学方式[3]。因此,教师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信念的建构过程。

2.1 急性期 以化痰活血通腑为首。沈金鳌曰“中风若二便秘,邪之中深”,其急性期以痰热腑实证多见,一则痰瘀交聚,久结郁热,耗伤津液;一则饮食不当,中焦失调,痰湿停滞;一则肝火常盛,燔液灼津,糟粕传导不下,腑气受阻,痰热瘀毒停积发病。其首要临床表现为便意或大便次数减少,粪便燥结干硬难排或便后不爽,或排便费力,常伴腹胀腹痛、坐卧不安、头晕乏力等症。中医学认为大便不通,常表明病势重,病邪深聚。糟粕停滞、痰瘀毒互结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此期应注重化痰活血通腑法的运用,以抽薪止沸,上病下取,引邪下出;或敷布气血,畅达血脉,除旧推新,邪出有路,防生变证;或急下存阴,防厥脱,腑气通则痰瘀火毒随之渐去[7]。赵云杰[8]认为中风急性期热痰瘀交结,内毒攻脑,治疗关键在于祛痰热、畅腑气;收集102例中风急性期病例随机分为2组各51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化痰通腑汤(全瓜蒌30 g、胆南星 10 g、生大黄 10 g、芒硝 6~9 g),结果观察组症状评分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周喜燕等[9]采用星萎承气汤干预急性缺血中风大鼠,观察其对脑组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星蒌承气汤可加强BDNF的表达,促进损伤后神经元再生,减少缺血脑组织及神经元的损害。柳叶[10]纳入94例痰热腑实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7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另予中药介入治疗,前3 d予通腑化痰法,药用星蒌承气汤加减,便通3 d后改为补阳还五汤加减,两组治疗15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3%,对照组为72.3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评分、hs-CRP 水平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蒋建玲等[11]采用加味抵当方(药用大黄、水蛭、三七、桃仁、丹参、牡丹皮、全瓜蒌、胆南星、石菖蒲、枳实等)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80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80例予单纯西医治疗,总有效率为8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2.2 恢复期 《医方考》记录:“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中风恢复期痰湿停滞,久聚化瘀,痰瘀互生,共同致病;痰窜脉络,血流不畅,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血液瘀积,而瘀血阻碍气血津液运行则加重痰浊。此期多数患者留有肢体瘫痪、口眼斜、言语不清、痴呆等症状[12],随着病情进展,病邪久居,脏腑功能衰退,津液聚生痰浊,痰浊郁热,灼伤血络,溢于血脉化瘀,故“痰瘀同治”成为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重要治法,此期虽脏腑功能受损,痰瘀并存于体内,但正气仍未衰,治疗上以攻邪为主兼补益正气。马大勇等[13]指出中风恢复期病机本虚标实,痰瘀共存,夙根不除,津液不运,停滞脉道加剧瘀血痰浊;反则瘀血痰浊使机体气血津液代谢紊乱,诸因互为因果,病情迁延缠绵,循环反复,难以治愈,提倡恢复期治疗以活血通络、化痰祛瘀为主。有研究[14-15]证实运用活血通络、化痰祛瘀法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可明显降低患者全血黏度、甘油三酯、血清胆固醇等指标,起到降压、调血糖、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作用。秦丽玲等[16]将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及针灸(主穴:百会,患侧内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丰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法半夏12 g,天麻12 g,三七粉3 g冲服,胆南星6 g,丹参 15 g,鸡血藤 30 g,地龙 10 g,全蝎 5 g,川牛膝10 g,石菖蒲15 g,郁金15 g,炒白术15 g),两组连续治疗4周,结果显示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86.67%(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P<0.05)。李文茹等[17]将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药用半夏、白术、天麻、茯苓、丹参、橘红、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甘草),观察治疗28 d,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P<0.05)。牛晓亚等[18]以豨莶通栓胶囊(药物组成:豨莶草、法半夏、天麻、川芎、秦艽、当归、水蛭、三七、桃仁、红花、麝香、冰片)联合拜阿司匹林片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56例患者,疗程为6周,结果显示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2.8%,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4.7%。

2.3 后遗症期 中风日久必虚,脏腑虚衰,元气不足是其后遗症期根本所在。中风绝大多数发于中老年人,而机体脏腑阴阳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衰弱,加之急性期、恢复期药物攻伐,脏腑受损,气血耗损,到后遗症期虚证更加显著。再者中风病因多由于积损伤正,气血逆乱上犯脑窍导致,起病前已有正气衰退的征象。另外此期患者因长期卧床,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日久肌肉萎缩,筋骨挛缩;或脾胃羸弱,脉络亏空,留饮成痰,停血化瘀,痰夹血,血夹痰,恶性交阻,反复循环。后遗症期患者遗留肢体瘫痪,行动不能,记忆衰退等症状,加重机体虚像,以虚为本,痰瘀为标,故标本兼顾,以扶正为主,辅以攻伐,方可正气不伤,邪气乃除,益气化痰通络是此期的治疗原则。传统名方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是治疗中风后遗症期的经典方剂[19],一直沿用至今。黄爱华[20]用补阳还五汤(黄芪70 g、川芎20 g、地龙20 g、当归20 g、赤芍20 g、桃仁10 g)治疗中风后遗症45例,疗程为30 d,结果显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11%,中医症状积分、NIHSS评分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周晓晖等[21]自拟益气逐瘀方(组成:生黄芪 60 g,丹参30 g,党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各12 g,地龙、水蛭、全蝎各6 g)治疗中风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患者7例,疗程为3个月,随访1~2年,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8.3%(P<0.05),且改良巴氏指数、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陈世宏等[22]认为在缺血性中风后期,病机以气血亏虚为本,痰瘀互阻为标,治疗强调补虚重要性亦不能忽视标实,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予降压、降脂、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益气活血化痰方(黄芪30 g,丹参 20 g,川芎 15 g,红花 10 g,当归 15 g,地龙 10 g,法半夏 15 g,石菖蒲 15 g,胆南星 15 g,水蛭 6 g,牛膝15 g),两组均治疗14 d,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90.33%,对照组分别为78.57%、82.14%,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内皮素水平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周超杰[23]将急性缺血性中风11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3例予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益气活血通络汤(黄芪 15 g,桃仁 12 g,红花 12 g,当归 15 g,川芎10 g,丹参 15 g,水蛭 3 g,鸡血藤 15 g,地龙 10 g,炙甘草10 g),两组疗程为14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7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

3结语

综上所述,“痰”的病机贯穿于缺血性卒中整个病程,痰湿凝聚,阻滞中脏,腑气不通,痰毒瘀积,痰热熏蒸,痰瘀邪毒上蒙清窍,正如《兰室秘藏》中云:“中风为百病之长,乃气血闭而不行,此最重痰”,认为气血运行受阻,瘀血痹阻,皆源于痰,故无论缺血性卒中患者处于哪个阶段,化痰通络法均是其治疗的关键。近年来,各医家运用化痰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满意,可切断病源,防止痰湿凝结、痰瘀交结的恶性循环情况发生,从而达到痰湿祛、瘀血破、新血生、正气复、邪气除的疗效;另一方面,现有的临床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样本偏小、疗效指标及标准欠规范等,今后尚有待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的对照研究,以期完善从痰论治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及临床实践。

高中语文教学的学习,要帮助学生扩展思维,提高语文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自身的审美标准。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把握未来生活工作所需的技能与素养。

参考文献

[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0.

[2]古联,谢娟娟,吴鹏,等.缺血性中风阴虚血瘀证和痰浊阻络证的血脂水平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2897-2898.

[3]高颖,但苏,范士森,等.缺血性中风痰证与C-反应蛋白及神经功能缺损关系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3):429-430.

[4]陈婷婷,谢颖桢,王一战,等.中风多重危险因素及发病前病情变化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87-89.

[5]杨利,黄燕,蔡业峰,等.1 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59-460.

[6]马斌,高颖.中风病发病第7天和第14天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61-1563.

[7]段士攀.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痰热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7):253-254.

[8]赵云杰.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4):89-90.

[9]周喜燕,唐咏春,杨秀丽,等.急性缺血中风大鼠BDNF的表达及星蒌承气汤的干预作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6):24-25.

[10]柳叶.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7):1343-1345.

[11]蒋建玲,陆彩云.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8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0):72-73.

[12]袁磊,杨进平,闻瑛,等.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及对Hcy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195-197.

[13]马大勇,韩振蕴,周杰,等.通络化痰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痰瘀阻络证353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12,53(7):563-567.

[14]蒋华忠,李雪松.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116-117.

[15]赵德强,王大英,吴秀芬,等.益气活血化痰方对高脂血症兔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2):2959-2960.

[16]秦丽玲,赵新雨,张鹏翔,等.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6,57(9):771-774.

[17]李文茹,赵秀静.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4):106-107.

[18]牛晓亚,邹蔚萌,赵昱,等.豨莶通栓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56例[J].中医杂志,2013,54(12):1056-1057.

[19]周赛男,蔺晓源,易健,等.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细胞形态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251-254.

[20]黄爱华.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3):161-163.

[21]周晓晖,许玉娇,卢瑞丽.益气逐瘀方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204-205.

[22]陈世宏,朱红,马宇庆,等.益气活血化痰方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细胞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0):2336-2339.

[23]周超杰.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64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7):237-238.

 
陈茂玲,熊瑜,张永全,刘楠茜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