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负迁移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语言的学习不仅体现在语言结构层面,还存在于非结构性知识层面。语言结构性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语言能力,即结构性知识在没有良好的语境之下不能得以应用,往往会对其高段的语言学习产生相当严重的阻碍作用。某种知识的不足就会产生负面的迁移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及家庭背景、思维方式、民族情感、性格、年龄等个体差异因素。所以,语言的负迁移表征不是简单的相加减,而是一种复杂的排列组合关系,会产生更加庞大的问题表征。因此,在相同语境下输入同样的语言知识,学习者的负迁移表征却很复杂,甚至会发生不可预知因素的交互反应。基于此而兴起的元认知策略研究对于外语学习中规避负迁移影响有着良好的效果。

一、迁移

安德森主张把知识分两类: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学习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陈述性知识,即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应用于解决学习中的负迁移问题是可行的知识经验,因为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迁移是学习中一个复杂交互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迁移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学习中之所以有迁移发生,是因为先前学习中个体所产生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问题解决所需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或缺失,从而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因此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的内在联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为迁移而教的实质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变量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知识的正迁移学习也是建立在原有的有意义的学习基础之上进行的,因为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正迁移,因而也能规避负迁移的影响。虽然在面对不同学生个体、不同语言结构负迁移,以及不同语境时我们无法做到完全预知,也不可能制定出同样的决策方案解决不同的问题,但是基于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以及认知的负迁移表征问题都可以通过元认知策略得以解决。研究者把现有的结构性迁移归类到陈述性知识迁移,把非结构性知识迁移归于程序性知识迁移,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训,最终使学生提高自我分析、综合、监控与调节的能力。

我们村里有棵老柿子树,我娘跟我老早都爬了上去。那水,太大了,老远看着跟山一样,一下子就把我们打了下来。我沉到水底,又浮上来,抓到一块小棺材板,就趴在上面,朝下漂。后来,我弃了棺材板爬上一个大草垛。大草垛被冲散,我又跳到一个木排上,才没淹死。

二、基于元认知策略的负迁移探讨

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佛拉维尔教授提出了元认知理论。元认知是指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Brown进一步指出,元认知的知识是学习者关于自身习得的知识资源与学习情境之间交互的兼容性知识,是关于认知以及策略选择的知识,是学习者在不同语境下如何选择已贮存的知识和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认知的调节指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在力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调节机制,包括计划、检查、监测、检验等。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元认知能力的学生才能够主动控制学习的过程,因而能够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语境时,会将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认知策略结合起来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自我的内心设法补救不足。

何泽倒腾苗木有几手,在乡里还有三百多亩的苗木基地,有时候还开展一些黄杨、紫檀、红栗木等较贵重木材的收集贩卖,免不了和李站长打交道,一来二去都熟了,很多方面也都互相照应着点。

因此,大学英语学习中存在的N个负迁移表征都是可以通过认知策略的培训完成的。当学生能够合理认识分析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需要寻找合理的学习策略,解决问题,那么这种学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这恰恰就是奥苏伯尔认为的:为迁移而教实质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变量来促进知识的迁移。语言学习的负迁移存在于任何的社会环境之下,且迁移的类型都可以被界定为结构性迁移和非结构性的负迁移。尽管各自的表征方式不同,非结构性的负迁移依然是涉及学习者个体因素(陈述性领域知识、程序性活动知识、调节性元认知、情境性建构能力等),社会环境因素(地域、民族、地理、政策等),语言因素(结构性、标记性、地域性、文化性等)以及连接三个因素的策略媒介(学习风格偏好、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监管策略等)。如果能够通过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就可以激发学习者自身的潜质,一旦学习者能够自主学习,根据个人风格偏好寻找不同负迁移问题的解决策略,那么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规避N多种的负迁移表征。

三、规避策略分析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将北京市域按地貌、人类活动强度等划分出3个生态区,即山区、平原地区、中心城及其城乡结合区。平原地区是全市重要的生态区域。北京平原地区定位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形成若干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实际上,任何领域内的成功学业都需要特殊策略,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风格偏向,进而规避语言学习中的负迁移影响。在具体的语境下,我们通过领域知识的强化、心理模块的建构以及现代多媒体的应用帮助学生培养元认知能力。任何有意义的学习建构过程必须包括如下的内容:首先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概念理论以及组织结构的清晰程度,即学生应该具备建立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与元认知策略的良好关系的知识经验;其次是学生内在能力的释放,包括认知能力、认知策略与学习的主动性的释放,学生应该注重将这些内部主动性、动机性、知识经验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用于解决新的问题;最后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策略与要建构的环境之间的应变能力,包括学生对于知识的选择策略、知识组织能力、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能力。基于此,解决负迁移的N个表征问题的方案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首先解决基于元认知的学习负迁移问题需要提高学生的领域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能力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领域知识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领域知识才能够建构解决问题的心理模块。但是提高学生的领域知识单纯依靠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提取和回忆显然是不足的,因此老师应该注重学生领域知识能力以及策略模块建构能力的培养。首先老师可以通过设计先行组织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好地联系起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知识以及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领域知识获取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已有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能力,当学生面对不同的语境时,可以将已有的知识和新的语境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的心理模型并选择最优化的心理模型寻求问题解决。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领域知识的可迁移性和可利用性,因为这些知识是被个体内化吸收且通过一定的问题解决予以深化的。

2.通过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倾向选择内化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由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内在的智力因素通过外部的激发外化为学生的学习风格。反之学生的学习风格又可以内化为学习的元认知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通过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找到个人的学习风格,结合内化元认知策略与外化的学习风格提高了学生解决负迁移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构建学生的内化和外化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元认知的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我发现个人的学习风格并选择内化的策略去解决学习当中负迁移的问题。

3.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主导的一个过程,而知识的获得也不单单是书本这样一个渠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性。既然学习的媒介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应该随着技术的革新而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只是起到分享、参与和督导的作用。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应该是学生,而且主导因素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转变为多元化途径。云计算时代让学习完全颠覆,学生甚至可以是老师的老师,分享我们未曾接触的领域或不曾发现的知识。教学不再是老师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或者无上的荣耀。教师必须走出曾经学富五车的骄傲与追求,因为曾经的“学富五车”不过是一张不足厘米的内存条,而思想领域才是无限可能不可超越的。美国学校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是网络时代教学改革的先驱。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会布置学习内容,将即将在课堂讲授的知识提前通过网络发给学生,要求自主学习,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在学习了相关资源之后,课堂发生了翻转,曾经神秘的知识不是学习的唯一追求,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彼此互动的过程。老师需要从学生那里知道学生的需求与自己课堂该改进的目标,这样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学生在翻转课堂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解决。老师不是知识的上帝,不能给学生绝对标准的答案,因为学习在网络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谁能够创造知识的问题。在网络终端已经普及每个角落的校园,每个学生需要一个iPad或者一部手机和终端连接,就可以完成许多传统课堂所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学习最终成为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过程。

综上,针对外语教学中存在的N多种负迁移的问题表征,可以考虑从元认知策略以及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引导与规避。一方面,由于迁移的发生是同时存在于语言结构与非结构两个层面,引导正迁移的发生就是在有效地规避负迁移的影响。元认知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能够通过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就可以激发学习者自身的潜质,一旦学习者能够自主学习,根据个人风格偏好寻找不同负迁移问题的解决策略,那么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规避N多种的负迁移表征。

参考文献

[1] Ausubel, D. P.,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M]. N. Y.: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68.

[2] Odlin, Terence.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5]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雒国庆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