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唐诗中的AA式叠字“茫茫”

更新时间:2009-03-28

叠字“茫茫”在唐诗中使用频率较高。语料显示,“茫茫”主要出现在五、七言诗句中,其他诗句,如三言诗句中有“黎之阳,土茫茫”(柳宗元《兽之穷》)、四言诗句中有“扶桑茫茫,日暮之光”(皎然《浮云三章》)、六言诗句中“船头江水茫茫,商人少妇断肠”(王建《江南四首》)、九言诗句中有“大天苍苍兮大地茫茫,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洞庭龙君《宴柳毅诗》)等。本文考察“茫茫”在五、七言诗句的254个例子(五言诗句中147例,七言诗句中107例)的使用情况。“茫茫”在五、七言诗句中,语表形式多变,语义内容丰富,语用功能突出,值得深入探究。

1.“茫茫的位置和构句特点

探讨“茫茫”的语表形式,可以从其在五、七言诗句中的位置和诗句构式特点两个方面入手。

口,第一款产品是SL全画幅无反,随后又发布了采用APS-C传感器的CL、TL以及TL2等产品。短法兰距的设计能够在保证光学素质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小镜头体积。

1.1“茫茫”在五、七言诗句中的位置

李耳这老家伙说得不错,五色、五音与五味,能生人兴味,也能丧人智识,可是来到这样的声色花阵里的少年,五根乍染,血气方刚,哪里懂得“去彼取此”的道理。

1.1.1 在五言诗句中的位置

居五言诗句第一二字。如:

例1)、2)“茫茫”居前句第一二字,例3)、4)“茫茫”居后句第一二字。

1)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刘长卿《经漂母墓》)

在选修2-3中介绍了随机误差、线性回归模型后,引出了相关系数的概念,此处也是“科普”式的处理方法,只是在“链接”中解释了相关系数为什么越接近1,两个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越强.

3)十载不封侯,茫茫向谁说。(贯休《战城南二首》)

4)四海维一身,茫茫欲何去。(李颀《临别送送张諲入蜀》)

1)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高适《蓟门行五首》)

归来的阿里,走到店子门口,七点半钟刚到,他立即按下了他的录音机。哀乐轰然而起,这是在湖边播放的音量。阿里没有学会把声音调小。于是,沉痛的哀音把一条街晌彻。

居五言诗句第三四字。如:

2)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崔国辅《漂母岸》)

2)岁月茫茫意,何时雨露新。(耿湋《送友贬岭南》)

3)亦是茫茫客,还从此别离。(王建《送人游塞》)

4)尘土茫茫晓,麟龙草草骑。(贯休《闻叶蒙及第》)

例1)、2)、3)、4)“茫茫”均居前句第三四字。

居五言诗句第四五字。如:

1)旅思正茫茫,相逢此道傍。(白居易《冯张十八员外籍》)

2)山断水茫茫,洛人西路长。(许浑《霅上宴别》)

3)未晓已成妆,乘潮去茫茫。(丁仙芝《江南曲五首》)

4)如何稽古力,报答甚茫茫。(曹松《哭陈陶处士》)

例1)、2)“茫茫”居前句第四五字,例3)、4)“茫茫”居后句第四五字。

在我们搜集到的147个例子中,“茫茫”居五言第一二字的有96例,约占65.3%,居三四字的有4 例,约占2.7%,居四五字有47 例,约占32%,表明唐代诗人多喜欢在五言诗句的第一二字位置上用叠字“茫茫”,其次是四五字位置上,再次是三四字位置上。从语料上看,没有出现居二三字的情形。

1.1.2 在七言诗句中的位置

居七言诗句第一二字。如:

1)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柳宗元《杨白花》)

2)茫茫蔼蔼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赵嘏《西江晚泊》)

3)贾生憔悴说不得,茫茫烟霭堆湖心。(张碧《秋日登岳阳楼晴望》)

4)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白居易《风雨晚泊》)

早期放疗反应(≤3个月):81例患者出现1、2级腹痛、恶心、呕吐,无3级及以上早期不良反应发生。晚期放疗反应(>3个月):1例CT+SBRT+CT组患者发生3级十二指肠炎。

居七言诗句第三四字。如:

1)九天茫茫共尧日,浪死虚生亦非一。(贯休《行路难五首》)

2)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孙逖《夜宿浙江》)

3)长鲸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李白《有所思》)

4)凭高览古嗟寰宇,造化茫茫思悠哉。(韦应物《骊山行》)

例1)、2)“茫茫”居前句第三四字,例3)、4)“茫茫”居后句第三四字。

居七言诗句第六七字。如:

8)入室想其人,出门何茫茫。(高适《宓公琴台诗三首》)

1)晚波东去海茫茫,谁识蓬山不死乡。(赵嘏《经王先生故居》)

2)征途渺渺烟茫茫,未得还乡伤近乡。(欧阳詹《许州途中》)

3)前途何在转茫茫,渐老哪能不自伤。(元稹《酬乐天叹损伤见寄》)

4)吴门向西流水长,水长柳暗烟茫茫。(张籍《送远曲》)

5)赖得人道有拣别,信任天道真茫茫。(元稹《人道短》)

6)不为知音皆鲍叔,信谁江上去茫茫。(惟审《春日旅怀呈知己》)

采用Bootstrap框架进行界面布局,采用ZRender进行图形绘制,采用JQuery封装的方式进行移动设备端和桌面端界面自适应的开发。从图6和图7显示的效果中可看出,界面能在移动设备端自动适应屏幕尺寸,可解决传统设计存在的显示内容不全、不清晰和可读性差等问题。

例1)、2)、3)“茫茫”居前句的第六七字,例4)、5)、6)“茫茫”居后句的第六七字。

在我们搜集到的107个例子中尚未发现“茫茫”居七言诗句第五六字的情况。居七言诗句一二字的有14例,占总数的13%,居三四字的有58例,占总数54.2%,居六七字的有35例,占总数的32.8%。语料显示,七言诗句中,唐代诗人最喜欢在三四字的位置上用叠字“茫茫”,其次是用在六七字的位置上,再次是用在一二字的位置上。

东莞石排产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众多的困境,限制了东莞石排产业的快速发展,落后的企业产能,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下,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众多行业呈现了竞争同质化的问题,导致众多品牌企业的核心技术处于同水平的状态,是阻碍东莞石排产业转型的重大问题。此外核心企业的外迁会导致迁入地发展锁定,与承接地区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地段,拉大输出地与承接地技术差距的威胁,使得地区发展陷入锁定的风险。甚至因为投资政策、生产成本等因素,造成核心企业的污染再一次转移,使得迁出地区的产业空心化。

1.2“茫茫”组构诗句的特点

叠字“茫茫”是单音词“茫”的重叠,重叠后属状态形容词,具有状态形容词的一般特点。《诗经·商颂·长发》有“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茫茫),禹敷下土方”的诗句,从诗句的组构上看“洪水芒芒(茫茫)”是主谓结构,“芒芒(茫茫)”是谓词,也就是说,在《诗经》中,叠字“芒芒(茫茫)”是作为谓词用的,在“洪水芒芒(茫茫)”中充当谓语。唐诗中,“茫茫”分别居五言诗句和七言诗句的不同位置上,在组构诗句方面灵活多样。

1.2.1句法结构特点

1.2.1.1“茫茫”在主谓短语中充当谓语。 如:

1)吞声勿复道,真宰意茫茫。(杜甫《遣兴五首》)

2)茂陵和骊岳,今日草茫茫。(寒山《诗三百三首》)

例1)、2)“茫茫”居前句第一二字,例3)、4)“茫茫”居后句第一二字。

3)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寒山《诗三百三首》)

4)芳魂艳骨知何处,春草茫茫墓亦无。(白居易《罗敷衣》)

其次是与新技术的对接。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广播的普及厚植了评书发展的沃土。时下火爆的APP软件,理应成为评书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然而目前还看不出任何征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并没有厚此薄彼,根本原因或是评书人附于体制,安于现状。

5)到头归向青山是,尘路茫茫欲告谁。(姚合《独居》)

6)祸福茫茫不可欺,大都早退似先知。(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例1)中的“意茫茫”、例2)中的“草茫茫”、例3)中的“人茫茫”、例4)中的“春草茫茫”、例5)中的“尘路茫茫”、例6)中的“祸福茫茫”都是主谓短语,“茫茫”在这些主谓短语中充当谓语。

1.2.1.2“茫茫”在偏正短语中充当定语。 如:

1)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柳宗元《杨白花》)

2)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李白《春感诗》)

3)茫茫古陵下,春尽又谁知。(张籍《送西安将》)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学者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通过色彩、图形等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一种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可以达到增强记忆效果的目的,这种图文并重的形式可以将复杂的主题关系用层层的图形表现出来[3]。将思维导图用于“过程控制”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理清思维脉络。这种教学改革与探索将有利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知识体系建立。

4)茫茫天意为谁留,深染夭桃备胜游。(李咸用《绯桃花》)

5)茫茫九陌无知己,暮去朝来典绣衣。(鱼玄机《和人》)

6)茫茫俗骨醉更昏,楼台十二遥昆仑。(齐己《祈真坛》)

7)茫茫四海本无家,一片愁云飏秋碧。(韦庄《赠峨眉山弹琴李处士》)

(4)技术措施执行更具可控性。井队制定技术措施,造成管理层面掌握滞后,技术工作管理困难。技术交底作为指导书,技术措施由公司层面下达,由井队执行,各项技术措施的执行具有可控性。

例中“茫茫晓日”、“茫茫古陵”“茫茫南与北”、“茫茫天意”、“茫茫九陌”、“茫茫俗骨”、“茫茫四海”等都是偏正短语,“茫茫”在这些偏正短语中充当定语,起修饰或限定作用。

1.2.3副词+“茫茫”

他生起一蓬火,喝了几罐热水让自己暖和暖和,并且照昨天晚上那样在一块岩石上露宿。最后他检查了一下火柴是不是干燥,并且上好表的发条,毯子又湿又冷,脚腕子疼得在悸动。可是他只有饿的感觉,在不安的睡眠里,他梦见了一桌桌酒席和一次次宴会,以及各种各样的摆在桌上的食物。

即“茫茫”前用副词,组成副词+“茫茫”的形式。如:

1)前期许幽报,迨时尚茫茫。(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2)支公何处在,神理竟茫茫。(张谓《哭护国上人》)

3)我生无根带,配尔亦茫茫。(杜甫《四松》)

4)后会既茫茫,今宵君且住。(白居易《村中留李三固言宿》)

5)恶趣甚茫茫,冥冥无日光。(寒山《诗三百三首》)

文明起源于水。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几乎都是被水浸亮的。于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生命中都磨灭不了关于一条河,或一条江的印记。淘洗我灵与骨的那条滔滔大河叫——饮马河。

7)日暮出古城,野田何茫茫。(于鹄《野田行》)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类发病率高、病程长、危害大的呼吸系统疾病,晚期COPD多会并发慢性肺心病,在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急性感染的影响下会出现心力衰竭,会使得患者病情加重,并影响其预后。近些年来诸多临床研究发现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BNP水平与患者心功能存在密切关联,探讨其关联性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本次实验就COPD合并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其血清炎性细胞因子、BNP的相关性进行具体分析,现作如下总结。

9)造化太茫茫,端居紫石房。(贯休《书无相道人庵》)

6)神理本窅窅,今来更茫茫。(孟郊《哭李观》)

10)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11)今日灞陵陵上见,春风花雾共茫茫。(贯休《灞陵战叟》)

12)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13)不用登临足感伤,古往今来尽茫茫。(吴融《过邓城县作》)

例中的“尚茫茫”、“竟茫茫”、“亦茫茫”、“既茫茫”、“甚茫茫”、“更茫茫”、“何茫茫”“太茫茫”、“共茫茫”、“正茫茫”、“尽茫茫”等都是“副词+茫茫”的组合形式,不同的副词对“茫茫”起相应的语法作用。

1.2.4 形容词+“茫茫”

刘晓农先生在《唐五代词叠音初探》中,分析了唐五代词“ABB”式形容词,认为“它是由单音形容词与叠音形容词组合而成的。具体看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A’与‘BB’在结构上互不包含,共同作主谓句的谓语成分,是一种并列的结构关系。如‘水蓼冷花红簌簌,江蓠湿叶碧凄凄’(唐 白居易《竹枝》)。……有的[ABB]式不仅是互不包含的并列结构,而且‘A’与‘BB’是同义关系的并列结构。如‘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唐 刘禹锡《纥那曲》)。……第二类,[ABB]式在句中是一种正补的结构关系。单音形容词‘A’作中心语,叠音形容词‘BB’则作为进一步修饰、说明、补充‘A’的补充成分。如‘碧烟轻袅袅,红颤灯花笑’(五代 荆南 孙光宪《菩萨蛮》)。”[1]唐诗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如:

1)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杜甫《成都府》)

2)一别三十年,烟水空茫茫。(贯休《闻无相道人顺世五首》)

3)今朝始惊叹,碧落空茫茫。(孟郊《赠别崔纯亮》)

4)人烟桃色无隙 ,十里一片青茫茫。(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5)东南出陈许,陂泽平茫茫。(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

6)干戈浩茫茫,地僻伤极目。(杜甫《在阆中县东南,即彭道将鱼池》)

7)复此棹孤舟,云涛浩茫茫。(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8)九州兵革浩茫茫,三叹聚散临重阳。(杜甫《临别行送刘仆射判官》)

例1)中的“杳茫茫”、例2)、例3)中的“空茫茫”例4)中的“青茫茫”属于单音形容词和叠音形容词的组合,结构上是并列关系,共同作主谓句的谓语。例5)中的“平茫茫”似看作刘先生所说的第二类为宜,即“茫茫”是对“平”的补充、说明。例6)、例7)、例8)中的“浩茫茫”亦属于同义关系的并列结构,共同做主谓句中的谓语。

1.2.5 关于“白茫茫”

“白茫茫”属于单音形容词和叠音形容词的组合,在唐诗较为常见。如:

1) 月明何所见,潮水白茫茫。(白居易《宿樟亭驿》)

2) 巴水白茫茫,楚山青簇簇。(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3)碍日暮山青簇簇,漫天秋水白茫茫。(白居易《登西楼忆行简》)

4)三面宫城尽夹墙,苑中池水白茫茫。(花蕊夫人《宫词》)

5)南檐架短廊,沙路白茫茫。(张祜《信州水亭》)

6)我从云中来,回头白茫茫。(唐彦谦《舟中望紫岩》)

例1)、例2)、例3)、例4)的“白茫茫”都跟“水”有关,应是形容大水“一望无际的白色”。例5)中的“白茫茫”是指白色的“沙路”望不到尽头。例6)中的“白茫茫”是形容“白云”的无边无际。我们认为,“白茫茫”在唐代已基本固化为单音形容词和叠音形容词组合的复合形容词(状态词)。石锓《<元曲选>状态词用法词典》列有“白茫茫”一词,指出其意义是“一片白色,茫无边际”,认为“白茫茫”已见于唐代。[2]《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有“白茫茫”一词,并且标注为“形容词”(状态词),解释为:“形容一望无边的白(用于云、雾、雪、大水等)”[3]与“白茫茫”一起收入的词还有“白花花”、“白晃晃”、“白蒙蒙”等。[4]

2. “茫茫的语义内涵

作为叠字(重言词),“茫茫”产生于先秦,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其词义十分丰富,且在唐诗中复杂多变。我们先看权威辞书对“茫茫”的解释。《辞海》解释“茫茫”有两个义项:

茫茫 亦作“芒芒”。①辽阔,深远。古乐府《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模糊不清。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5]

《辞源》中“茫茫”有三个义项:

①模糊不清。《文选》扬子云(雄)《剧秦美新》:“在乎混混茫茫之时,衅闻罕漫而不昭察,世莫得而云也。”②旷远貌。《初学记》七汉崔瑗关都尉箴:“茫茫九州,据为关津。”《文选》阮嗣宗(籍)《咏怀诗三十二》:“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 ③盛貌。《淮南子·俶真训》:“茫茫沈沈,是谓大治。”注:茫茫沈沈,盛貌。[6]

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汇纂》汇集了“茫茫”的12种释义,其中7种释为“大”、“广大”、“广远”、“阔远”等,1种释为“盛”(茂盛),1种释为“多”,2种指“草木”(草木弥远,容貌盛也)、1种释为“不明”(模糊不清)[7]

《现代汉语词典》中列有两个义项:

①形容水或其他事物没有边际,看不清楚;②模糊不清。[8]可以看出,第二个义项是第一个义项的引申。

综合古今辞书对“茫茫”词义的解释,我们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把唐诗中“茫茫”的语义内容归纳为如下几类:

2.1唐诗中的“茫茫”,在一定的语境中,含有“多”的意思。如:

1)茫茫九万鹏,百雉且为乐。(李咸用《空城雀》)

2)茫茫山下事,满眼送流萍。(章孝标《游云际寺》)

3)茫茫数年事,今日泪俱流。(黄滔《下第出京》)

4)十载不封侯,茫茫向谁说。(贯休《战城南二首》)

5)翰林同贺文章出,惊动茫茫下界人。(王建《和蒋学士新授章服》)

6)摘花把酒弄秋芳,吴云楚水愁茫茫。(李群玉《醒起独酌怀友》)

7)茫茫衰草没章华,因笑灵王昔好奢。(胡曾《章华台》)

例1)“茫茫九万鹏”中“茫茫”形容“鹏”之多,有“很多、数不清”之义。例2)“茫茫山下事”中的“茫茫”、例3)“茫茫数年事”中的“茫茫”都有表“多”的意思。例4)中“茫茫向谁说”可以理解为“十载不封侯”的原因太多,无从说起。例5)中“茫茫下界人”也是形容下界人很多。例6)中的“愁茫茫”实言“愁”很多。例7)中的“茫茫衰草”指“衰草”多而密,淹没了“章华台”。

2.2“茫茫”与“水”类词组合,可以在“辽阔、深远”和“模糊不清”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各种相关意义。如:

1)风吹花片片,春动水茫茫。(杜甫《城上》)

2)独行风袅袅,相去水茫茫。(刘长卿《江州留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3)浊水茫茫有何意,日斜还向古蒲州。(薛能《浦中霁后晚望》)

4)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白居易《登郢州白雪楼》)

5)别后或惊如梦觉,音尘难问水茫茫。(李中《思朐阳春游感旧寄柴司徒五首》)

6)方士年年采药去,烟水茫茫无觅处。(白居易《戒求仙也》)

7)江海茫茫春欲遍,行人一骑发金陵。(刘长卿《寄别朱拾遗》)

例1)“春动水茫茫”中的“茫茫”描写春天雨水充沛,春意盎然的景象。例2)“相去水茫茫”抒发分别后天各一方,相隔遥远的情怀。例3)“浊水茫茫”有水天相浑、模糊不清的意思。例4)“青山簇簇”与“水茫茫”组成一幅山水画,“青山簇簇”重在局部“一簇簇”,“水茫茫”重在整体“浩瀚无边”。例5)中的“水茫茫”以“水”之“茫茫”,说明分别后“音尘难问”,犹如无边无际的江水,难寻其踪。例6)的“烟水茫茫”和例7)中的“江海茫茫”都是在“辽阔、深远”意义上的引申,有烟波浩渺、无边无涯的意思。

2.3“茫茫”指草木弥远、茂盛。如:

1)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刘长卿《经漂母墓》)

2)茫茫葭菼外,一望一沾衣。(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 赤沙湖》)

3)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张籍《湘江曲》)

4)秋草茫茫恶谿路,岭头遥送北人稀。(张籍《赠李司议》)

5)芳魂艳骨知何处,春草茫茫墓亦无。(白居易《罗敷衣》)

6)野田极目草茫茫,吴楚交兵此路傍。(胡曾《咏史诗·柏举》)

例中“茫茫”和“春草”、“葭菼”、“秋草”、“白蘋”等组合,都有指草木弥远、茂盛的含义。

比较“春草茫茫”和“衰草茫茫”中“茫茫”的含义,可以看出,“春草茫茫”言草多而盛,“衰草茫茫”言草多而衰,二者语义同中有异,因而确定“茫茫”的语义,应该结合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2.4“茫茫”与“路”类词组合,指路途遥远、旷远等意义。如:

1)湖上梦馀波滟滟,岭头愁断路茫茫。(杜牧《途中逢故人话西山读书早曾游览》)

2)无书又千日,世路重茫茫。(鲍溶《秋思三首》)

3)到头归向青山是,尘路茫茫欲告谁。(姚合《独居》)

4)茫茫归路在何处,砧杵一声心已摧。(刘威《早秋归》)

5)有路茫茫向谁问,感君空有泪沾襟。(灵一《哭卫尚书》)

这几个例子中的“路茫茫”、“世路茫茫”、“尘路茫茫”、“茫茫归路”、“有路茫茫”都含有路途遥远、旷远不及的意思,还有深层的隐喻意义。

“茫茫”的语义复杂多样,在不同的诗歌主旨和不同的上下文中会有不同的语义内涵,这是值得注意的。

3. “茫茫的语用功能和价值

夏传才先生说:“为什么《诗经》大量运用叠字,而且其中有些篇章集中运用,达到句句有叠字,这因为它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具有增强语言音乐性、生动地写貌状物、难以替代的拟声这三种功用。”[9] “茫茫”在唐诗中是一个高频叠字,具有突出的语用价值。

3.1与其他叠字对举使用,构成对偶诗句。叠字对举使用,是古代诗人喜欢运用的一种手法,因为叠字本身两个音节声音相同,如果在诗歌中相对出现,无疑会在诗歌语言的音律上形成一种听觉冲击,如平平和仄仄的对应或仄仄和平平的对应,因为会产生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感。

3.1.1在五言诗句中。如:

1)茫茫竟同尽,冉冉将何营。(权德與《广陵诗》)

2)茫茫区中想,寂寂尘外缘。(皎然《与朝阳山人掌朝夜集湖亭,赋得各言其志》)

3 香炉峰隐隐,巴字水茫茫。(白居易《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

4)戚戚居人少,茫茫野田绿。(韦应物《经武功旧宅》)

5)湛湛朝百谷,茫茫连九陔。(高适《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6)扰扰造化内,茫茫天地中。(聂夷中《杂兴》)

7)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李白《江上秋怀》)

例1)中的“茫茫”和“冉冉”、例2)中的“茫茫”和“寂寂”、例3)中的“茫茫”和“隐隐”、例4)中的“茫茫”和“戚戚”、例5)中的“茫茫”和“湛湛”、例6)中的“茫茫”和“扰扰”、例7)中的“茫茫”和“飒飒”等对举使用,“茫茫”(平平)所对的叠字均为仄声(仄仄)。

3.1.2在七言诗句中。如:

1)人世空传名耿耿,泉台杳隔路茫茫。(戴叔伦《哭朱放》)

2)桃源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

4)碍日暮山青簇簇,漫天秋水白茫茫。(白居易《登西楼忆行简》)

5)笙歌隐隐违离后,烟水茫茫怅望中。(徐铉《回至瓜州献侍中》)

6)肯将的的吾师意,拟付茫茫弟子心。(齐己《寄谷山长老》)

例1)中的“茫茫”和“耿耿”、例2)中的“茫茫”和“纂纂”、例3)中的“茫茫”和“滟滟”、例4)中“茫茫”和“簇簇”、例5)中的“茫茫”和“隐隐”、例6)中的“茫茫”和“的的”等对举使用,和五言诗句一样,七言诗句中,“茫茫”所对的叠字也是仄声(仄仄)。

3.2 与其他叠字组成较为固定的配合

3.2.1“茫茫”与“苍苍”

“茫茫”与“苍苍”配合使用自古乐府《敕勒歌》起就已经出现在古代诗歌中了,唐诗中这两个叠字配合使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句中,即出现在一句诗中,二是句间对举使用,如:

1)渺渺兮注海,海苍苍兮路茫茫。(元稹《有酒十章》)

2)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

3)土花漠漠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李商隐《李夫人三首》)

4)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王勃《寒夜怀友杂体二首》)

例1)、例2)是出现在一句诗中,例3)、例4)是句间对举使用。“茫茫”和“苍苍”都是平声,和其他仄声音节组合,自然会形成平仄交替的声音模式,从而使诗歌语言优美动听。如“草茫茫”、“土茫茫”、

“海苍苍”、“路茫茫”、“始茫茫”、“正苍苍”等都是仄平平,“云茫茫”和“天苍苍”虽然都是平平平,但因为它们的前面是两个仄声(漠漠、欲尽),局部变为仄仄平平平,也形成了大范围的平仄交替。

3.2.2“茫茫”与“渺渺”

“茫茫”和“渺渺”配合使用,也以上两种情况。如:

1)梦中归见西陵雪,渺渺茫茫行路绝。(皎然《述梦》)

2)征途渺渺烟茫茫,未得还乡伤近乡。(欧阳詹《许州途中》)

3)渺渺於越路,茫茫春草青。(独狐及《题思禅寺上方》)

4)渺渺戍烟孤,茫茫塞草枯。(刘长卿《平蕃曲》)

5)茫茫菰草平如地,渺渺长堤曲似城。((张籍《重平驿作》)

6)玉颜渺渺何处寻,世上茫茫人自死。(韦应物《王母歌》)

例1)、例2)是在一句诗中出现,例3)、例4)、例5)、例6)是在两句诗中对举出现。

3.2.3“茫茫”与“杳杳”

主要是对举呼应,出现在前后诗句中。如:

1)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李白《郢门秋怀》)

2)茫茫重江外,杳杳一枝琼。(权德與《酬陆三十二参浙东见寄》)

3)黄墟既杳杳,玄化亦茫茫。(权德與《从事淮南府过亡友杨校书旧厅感念愀然》)

3.3“茫茫”的篇章功能

从篇章的角度看,“茫茫”作为诗歌各章的引导语出现和语篇的标题使用,具有语篇功能。如:

1) 茫茫下土兮,乃生九州。山有长岑兮,川有深流。

茫茫下土兮,乃均四方。国有安人兮,野有封疆。

茫茫下土兮,乃歌万年。上有茂功兮,下戴仁天。(元结《大夏》)

2) 茫茫复茫茫,满眼皆埃尘。莫言白发多,茎茎是愁筋。

未达苦雕为,及达多不仁。浅深与高低,尽能生棘榛。

茫茫四大愁杀人。(贯休《茫茫曲》)

例1)以“茫茫”为三章诗歌的起始,反复吟唱,例1)以“茫茫”为三章诗歌的起始,反复吟唱,具有与《诗经》首篇“关关雎鸠”中“关关”一样的作用,于回旋的音乐语言中展现出“茫茫”的语篇功能和修辞魅力。例2)这首《茫茫曲》以“茫茫”为诗歌标题和核心词,极言人生之“愁”。本诗以“茫茫复茫茫”开头,以“茫茫四大愁杀人”结尾,通过“茫茫”语义内容的形象抒写,表达了对人生愁苦的深切体验与感怀,凸显了“茫茫”的语篇功能和语用价值。

4.结语

本文探讨了“茫茫”在唐诗五、七言诗中的位置和构句特点,分析了“茫茫”的语义内涵,论述了“茫茫”的语用功能和价值。应该看到,“茫茫”自《诗经》以来在汉民族文学作品中长用不衰,唐代诗人更是乐于运用的这个词,“茫茫”和“悠悠”、“苍苍”、“萧萧”等叠字一起高居唐诗叠字使用频率前几位[10]。在唐诗中“茫茫”不仅独用,还有和其他叠字对举使用[11],在同一首诗中反复使用等情况,它使叠字的修辞功能得到凸显和强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修辞史的内容,值得汉语修辞史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 ]

[1]程湘清.隋唐五代汉语研究[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51-452.

[2]石锓.《元曲选》状态词用法词典[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89.

[3][4][8] 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商务印书馆,2012,25,23-25,874.

[5]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663.

[6]编写组.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642.

[7]宗福邦.故训汇纂[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30.

[9]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新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56.

[10]石锓.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0.

[11]冯广艺、王赛珈.七言近体诗对句中的AA式叠字[J]. 汉语学报,2016,(4)

 
冯广艺,张俯霞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