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先秦论辩艺术特色分析—— 以《论语》《孟子》《韩非子》中排比句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排比的界定及其特征

陈骙《文则》卷下庚条(1985)“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状文势、广文义也。”即强调排比往往每句有几个相同的字。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中指出“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排比和对偶,颇有类似处,但也有分别”。郑远汉《现代汉语修辞知识》(1979)“凡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达相似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叫做排比。”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2007)“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辞格叫排比”。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1992)“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排成串地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叫做排比”等等。

可见,学界诸家对排比的侧重点不同,其定义亦有所不同。无论从性质范围,还是从结构成分来定义,我们认为排比当符合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在排比项上须满足三个或三个以上;第二,语句内部结构相似或句子内部成分相似或字数大体相等;第三,表达上句义具有相似或相关联性。从其特点上进一步深化认识,我们认为“排比本质上是形式上具有迁移性,语义叙述上呈现类聚性,功能认知上表现强化性。”“形式上迁移性”即以首个排比项结构为标记,后面排比项结构形式受首项形式的影响从而产生形式上的迁移,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语义叙述的类聚性”即排比中,其排比项之间的语义呈现相同或相似等特点,通过形式上排列形成语义类聚系统,内容集中以期深化主题;“功能认知上强化性”即排比句在通过形式和语义的基础上,达到深化主题,烘托情感,使接受者情感上产生认同,达到强化的作用。

跨境电商物流配送是跨境物流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国内快递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部分平台订单量多,很多包裹最后都没有直接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而多是寄放在承包商驿站等地方。而这些承包商时常招聘临时工,又疏于培训,此环节就容易出现暴力分拣现象。

论语孟子排比艺术的发展

《论语》记载着孔子及其精干学生言语行事的一类文献记录,其语言简洁,句句浓缩精华。据统计《论语》一书运用辞格共计十六种之多,其中设问、排比、比喻是使用最多三种修辞手法。《孟子》成书于战国中期,除去少数篇目保存语录体外,多采用了对问的方式成篇。孟子虽是孔子之学的继承者,但由于相距几百年,形势有所变化,因此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取舍,而且有所发展。除思想上有所发展外,其表达方式也有所变化。如其侧重点的变化,即由《论语》所注重的“辨”发展到《孟子》所注重的“辩”,文体方面由单纯的语录体发展到语录兼议论的形式。这种变化与当时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通过对《论语》《孟子》中排比句分析,特点如下:

第一,单句排比,《论语》中单句排比共计56例占70%,其结构简短,多集中为三句,然不失“辨”之力,而《孟子》单句排比则占34%,此类排比多为进一步说理作铺垫,富有“辩”的特质。

(1)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雍也》)

(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第二,复句排比,《论语》中多为紧缩结构,其相较单句排比,其内容上是单句所无法披靡,富含多种逻辑关系,可分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孟子》中的复句排比则有进一步发展,出现前后断开的复句,其叙述的逻辑性继承浅显,但也有所发展,更集中偏向其“辩”的特点。

第三,句内排比,《论语》可分为词类排比和句法成分排比两类,词类排比多且集中在外位语排比上,形成“总—分”的衔接关系。《孟子》中句内排比分类同《论语》相似,但句子表达长度整体超过《论语》,可能因为夫子言论接受对象是学生,偏重于说理,启发学生,使学生内省悟道,因此语言较为简洁。相反孟子由于生活在百家争鸣时代,他需宣扬儒家思想,在当时时代背景以及他所面对的接受者(君王士大夫等)一定程度上使得他必须富于雄辩,才可宣扬儒家思想,因此相较《论语》语言表达显得较长,时有复杂,但逻辑性更为严密,具有“辩”的特点。

(4)宽则得众,信则民任蔫,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尧曰》)

(5)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绿筠忙收了神色,恭身站在一旁。玉妍托着腮,笑盈盈道:“侧福晋好气势,只是这样的气势,若是方才能对着高姐姐发一发,也算让高姐姐知道厉害了呢。”玉妍屈膝道,“夜深人困倦,才进宫就有这样的好戏,日后还怕会少么?妹妹先告辞,养足了精神等着看呢。”

(6)“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论语》《孟子》作为儒家经典,具有传承性,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如孔子生活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社会权利下移,礼仪僭越等现象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孔夫子胸怀大志却无门抱负,无奈立志教育整理经典,因此《论语》语言为语录体,多为孔子及其精干学生言语行事的一类文献记录,语言简洁,便于传颂;格言警句,富含哲理。孟子生活在诸子百家争鸣时期,作为儒家的继承者,儒家在孟子的雄辩中彰显活力,“予其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可见,在一个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时代背景下,在面对诸子百家的辩论,面对诸侯士大夫的对话中,孟子常常以“浩然之气”力压群雄。而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末年一个变革为主题时代背景下,他继承并发展了战国以来早起法家思想,特别是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的法治思想,认识到了三人理论的长短利弊,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新法家思想体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曾记载“韩非为人口吃,不能说道而善著书”他曾与秦国丞相李斯从事于荀子,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韩非结合当时现实写下了《孤愤》、《说难》等著述,后传达秦国,秦王十分欣赏,曾感慨“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见韩非子不仅在思想上有深刻见解,而且在语言表达上更是领人钦佩。

对比(4)(5)与(6)(7),明显可见孟子所用的排比手法较孔子时代有所发展。在结构上不再是结构紧密的紧缩式,而是呈现多元化的形式;语义表达上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叙述事情也更为复杂;排比项的语用功能更为强,孔子时代重在讲授概念与伦理,如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解释明白了“何为君子,君子如何做”,着力点在于“辨”清概念与是非,说明事理,出发点于传道受业解惑;而孟子中排比项的语用则不同,如“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在陈述说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不实行“仁政”的事理同时还着重围绕“仁政”论“辩”,企图说服对方,出发点在于宣扬儒家思想。

本方案为南昌大学前湖、青山湖和东湖三个校区近60栋公寓楼,约15000个寝室,60,000多学生,提供有线及无线宽带接入服务,总体目标是:建设一套可管理、易维护、可扩展的高速公寓有线光网;网络应达到电信运营级标准。建设要求和目标如下:

(8)周有八人: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濩。(《论语·微子》)

(9)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在概率意义下, Alice 和Bob 能推断出粒子s、t的态。然而,他们按概率可以获得O5的值,却不能推断出粒子s、t的态。一旦他们确定了|Fj〉st(j=1,2,3,4),也就意味着知道了|Ej〉34,进而他们就能够以一定的概率成功地交换他们的量子信息。换言之, 如果Alice和Bob 知道了粒子3、4的态是|E1〉34、|E2〉34、|E3〉34和|E4〉34中之一的具体态,因这4个态依次可表示为

(10)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

(1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12)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

(17)“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

(14)“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孟子·万章下》)

从上可看(8)(9)是外位语构成排比,对其前面的某一代词进行复指,从而形成“总—分”式衔接修辞,使语义阐释更加明白;(10)是复句中条件句宾语排比,其宾语是动宾结构排比构成;(11)典型的宾语排比,其宾语也为动宾结构,宾语的排比能更好的阐述主题;(12)“温”“良”“恭”“俭”“让”是描述孔夫子的性格特点,在句中作状语排比不仅展现了孔夫子的形象而且也说明了“得之”的手段。(13)是假设复句排比,围绕“王施仁政”前提,罗列了天下之士,耕者,商贾,行旅各尽其责,多层次多角度描述实行仁政的好处。(14)与(11)相似,都是宾语排比,宾语为动宾结构,孟子在这里使用排比说明了孔子做官的三种情况。

第四,辞格套用或连用排比,除排比手法外还有对偶对比及顶针。辞格的套用或连用,整体上讲具有美化语言,紧密逻辑,强化论点同时加强语势,便于说理或辩论。《孟子》继承《论语》存有许多的辞格套用或连用的现象。

(15)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唳;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

预算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该项建设工作必须理清如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今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它精辟地点出了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即“狂也肆”“矜也廉”“愚也直”,排比陈列开来,简单有力;“古”与“今”对比,突出其“今也或是之亡也”的思想,同时也形成对偶,展现出夫子辨说而不失美的情趣。

(1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2)修辞思想和论说方式的不同

(13)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之仕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欲赴愬于王。(《孟子·梁惠王上》)

由(19)(20)(21)可见舍问句所构成排比,其形成语境不仅具有强化语义,便于形成互文性,即问答互动性,促成认同,有助于推动接受者和听说者两者之间的交际,更凸显孔孟的不同的言语风格,与此同时借助互文性进一步宣扬儒家思想。

(17)“仁”“义”“正”构成排比,同时与“不仁”“不义”“不正”正反对比,语言简洁,富有节律,“212”节奏爽朗,突出辩论主题,使君主(接受者)明了该选择孟子主张的“仁”“义”“正”。(18)将“臣”比作“手足”,将“君”比作“心腹”, “手足”与“心腹”相对;将“臣”比作“犬马”,将“君”比作“国人”, “犬马”与“国人”相对;将“臣”比作“土芥”,将“君”比作“寇仇”, “土芥”与“寇仇”相对;对偶中套用比喻,多角度罗列了君臣间关系,连用三个排比,突出主题同时强化孟子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便于接受者认知。

第五,设问排比,此类排比是以问句形式构成的排比。排比问具有特殊的优势,自身形成语境(上下文语境),便于认知;在问答互动中,便于促成交际双方认同;加强语势,凸现语言灵活的风格。在《论语》《孟子》中不乏其例,《论语》中排比问多用于说教中,以解答众弟子疑惑。而《孟子》中排比问多针对现实,多角度论辩,以宣扬其“仁政”“民本”思想。

(19)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彩色不足视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孟子·梁惠王上》)

CFG桩复合地基是地基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在设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工程设计人员应当深入理解规范、清楚基本概念,明确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参数,保证设计的安全性,推进CFG桩的进一步广泛应用。

(18)“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儒家与法家在排比艺术上的不同

《韩非子》中排比句相较于《论语》《孟子》又有所发展,对比其时代背景、修辞思想及论说方式、排比项数目、言语风格等方面,发现三者共通之中各有特色,历时上又有所发展。具体如下:

(1)时代背景不同

(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章句上》)

运用因果及演绎手法从“名不正”推理出“民无所措手足”,反面强调了“正名”的重要性,五个排比句,套用顶针,环环相扣,从复句的因果演绎出“正名”的必要性,层层递进,由点到面,给接受者以直观形象,意识到问题关键乃“正名”也,同时从形式上看具有一种交错的美。不难看出我国古典修辞中“逻辑、句法、辞格”是相互统一的整体。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受治疗的8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

《论语》多用说教即传道解惑授业也,其接受对象主要为学生,着眼点是主要是“辨”,通过日常生活片段来表达哲理,耐人寻味,因此其排比手法,用词简炼,较多是点明或说明自己的思想,而无需太多的例证进行解释说明,需要接受者(学生)反复诵读以求顿悟,也印证了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观点。由此也决定了《论语》的论说方式重在启发说理而缺少举例论证。《孟子》在面对现实中百家争鸣,为宣扬“仁政”“民本”思想,侧重于“辩”,其排比多取材于民间流传故事或现实生活中实例,善于叙述说理,善于运用类比归纳等方式宣扬立论。如果说《论语》侧重于“辨,《孟子》侧重于“辩””,那么《韩非子》则是两者的组合套用,即“辨+辩”。从其文可见,先如夫子提出观点,后如孟子辩证观点,或归纳或演绎或类比,环环相扣,宣扬法家思想,说理有证,议论精辟,直切要害,使接受者在两难之中接受韩非思想。《韩非子》其着眼点在“辩”,即申明“法”“术”“势”思想,辩明是非黑白,阐述依法治国思想,其对象主要是治国之君,较《论语》比两者论说对象不同,一类是一人之上的治国之君,一类是孔子的学生。《韩非子》中其排比作用,一方面是表述其法术势思想,另一方面为其下文例证辩说埋下伏笔,其下文列举实例为其上文排比说理相互对照,从而提升其整体的说服力。

(3)排比项数量上不同

(22)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明,色思明,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23)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仪,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孟子·尽心下》)

(24)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 恃交援者,可亡也。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内困者,可亡也。……民信其相,下不 能其上,主爱信之而弗能废者,可亡也。……挫辱大臣而 狎其身,刑戮小民而逆其使,怀怒思耻而专习则贼生,贼生者,可亡也。下怨者,可亡也。……公胥公孙与民同门,暴慠其邻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征》)

通过班会课,家长和学生都有了更深的感悟:梦想与目标才是一个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活动中,学生对时间的把握和规划有了更多的思考,家长也为孩子们的成长感到欣慰,缓解了焦虑。接下来的半年中,每天的晨读教室里照例空着很多位子,但是,孩子、家长和我都很淡定。

通过排比项数目的对比,我们发现《论语》中最长则为九项,常项多集中在三项,《孟子》中最长则为五项,常项多集中在三项,而《韩非子》中排比项数最长达四十七项,常项多集中在四项左右。其次,《论语》《孟子》中排比项的最长项与常项均在人类的认知记忆“7_+2”的单位内,因此也可解释《论语》《孟子》传颂度高除去儒家思想的伟大性外,孔孟言语修辞能力的驾驭亦不可小觑,语言短小精悍,句式恰当,同时具有节律性,修辞手法的套用连用也形成严密的逻辑性。而《韩非子》排比项数最长为四十七项,常项为四项。在论辩中,排比本身具有积极修辞效果,其特点在形式上形成统一性,三个或三个以上排比项所构成的语境及语义系统,一方面,使叙述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另一方面便于接受者认知与接受,从而达到一种积极的修辞作用,然而如果排比项数量过多就会造成语义信息量过重,给接受者造成认知的困难,从而使其积极修辞的效果适得其反。

(4)复句排比所占比重不同

通过对《论语》《孟子》《韩非子》中排比句的分析,发现《孟子》《韩非子》相较《论语》中复句排比所占比重较大,超过单句和句内的排比。可能原因:一般而言在形式上,复句排比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且分句间联系紧密;在内容上,复句排比所表达的信息要比单句排比表达的更为丰富;在逻辑上,单句排比表达的是多是简单的陈述、指代关系;而复句排比则往往表达出复杂的逻辑关系,像假设、因果、转折的逻辑关系。使用复句构成排比不仅阐明了写说着意图更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体现,具有积极地修辞色彩。

(3)加强反滤排水措施。设置适当级配的砂反滤层,用以截留坝体中的细颗粒,保证不流出坝体,减少流土和管涌风险。当出现管涌时,具体措施有设置反滤围井、反滤层压盖、透水压渗平台、蓄水反压方式。

(5)排比言语风格不同

在言语风格上,三者也不同。《论语》中排比句多是记录孔子言语行事的语录体文献,因此其排比较接近口语色彩,语言文质彬彬,情信辞巧,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多通过日常情景,强调内观,注重以身作则的影响。《孟子》论辩风格注重“气”的修养,如“吾善养孟浩然之气”注重个人修养,向内观,因此在其宣扬的政论思想“仁政”“民本”一定程度也是希望统治者由内到外的去实行,如“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宣扬内观,注重以身作则的影响上,孔孟具有相承性,但也有所区别,除去时代背景交际对象以及侧重点不同外,言语风格也是重要的因素。

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我院对133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我们排除了肿瘤和感染性疾病患者。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有37例男性,30例女性,最小44岁,最大77岁,平均(63.2±4.1)岁;对照组有37例男性,29例女性,最小44岁,最大77岁,平均(63.8±3.7)岁。两组的普通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能够进行比较分析。

(1)未处理的血液样本的ABO正反定型结果不同、不规则抗体阳性,交叉配血主次管均有凝集;处理后的血液样本的ABO正反定型结果相同,RhD鉴定阳性,无不规则抗体,能够与相应血型供血者行交叉配血相合。(2)冷凝集素效价测定利用O型成人红细胞与未稀释血清结合凝集作效价滴定,并以之为依据判断冷凝集素特异性。

《韩非子》论辩风格更多是依靠外在条件的限制(法制),更多宣扬是往外看,是一种外观,注重法制对人的限制。《韩非子》中排比句,不仅量上较多而且种类丰富,富含单句排比、非主谓句排比、复句排比、句法成分排比等,不仅记录韩非子本人向秦王的谏说言语,而且反映实际情况,思维缜密,其排比特色较集中体现了韩非子擅长论辩的言语风格,语言文之朴实、通达,重实用,蕴涵了韩非子的言辨智慧。孔孟的“内观”与韩非的“外观”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论语》《孟子》排比都含有设问排比句,而《韩非子》中不存在的原因。

综上,《论语》《孟子》《韩非子》中排比句各有特点,排比作为先秦时期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修辞思想和论说方式的不同,因此排比呈现也大不相同,具体表现在排比项数,言语风格上等。如果说《论语》中排比侧重于“辨,传道解惑授业也;《孟子》中排比侧重于“辩”力压群雄,宣扬儒家;那么《韩非子》排比则是两者的组合,即“辨+辩”,既如夫子提出真理,又如孟子再辩证观点,或归纳或演绎或类比,换换相扣,宣扬法家思想,说理有证,议论精辟,直切要害,使接受者在两难之中接受其思想。通过分析三人排比的运用及特点,发现孔孟的言语修辞观是一种内观,即注重的是个人修养,由内到外,以身作则的出世态度;而韩非子则相反,一种外观,即注重“法”“术”“势”来限制约束外界来达到内在的和谐。

合理布局圈舍、厕所、沼气池、改善坑塘水环境,建设高标准养殖坑塘,给养殖生物营造一个最适宜生长和发育的生活环境。促进农、林、渔良性循环和符合生态体系的和谐发展。

[ ]

[1]陈 骙.文则[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郑远汉.现代汉语修辞知识[M].武汉:湖北教育人民出版社 1979.8.

[4]杨伯峻.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9.10.

[5]杨伯峻.孟子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7.03.

[6]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7]谭永祥. 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2.12.

[8]邢福义.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9]高华平 王齐洲 张三夕.韩非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0.6.

[10]张春泉.《孟子》中排比问的修辞效用[J].修辞学习,2007.(5).15.

[11]张春泉.《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11).15.

[12]杨 帅.《韩非子》中复句排比及其语用功用[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5.6.15.

 
金高辉,杨帅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