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精准资助: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资助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

更新时间:2009-03-28

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公平,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近年来,伴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和资助金额的不断提高,其引发的资助风险使得贫困生资助效用出现了边际递减的情况,不仅影响了资助工作的成效,也影响了教育公平的落实,对社会和贫困家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基于教育公平的高校资助工作风险生成

“公平”是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合理分配,以及对这些社会关系规范程度的评价和价值判断。〔3〕教育公平是指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进行纠偏和补偿,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补充。目前,各高校资助工作主要通过发放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各类困难补助等为贫困学生提供经济保障,保证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为贫困家庭提供摆脱贫困的可能性。但是,在以往的高校资助工作中,由于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滞后,认定标准的模糊,认定方法的僵化,导致资助资源分配不合理、不均衡,使得资助工作面临更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道德风险、失信风险、心理健康风险等。

短视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利用,应为其传染性强,时间短,内容表达丰富等特性,所以被电子商务领域看重。应为电子商务产品本身的限制,所以短视频要做出相应调整,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短视频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其中略有不同的营销逻辑。短视频的营销逻辑:让用户对视频及背后的视频主角形成某种认同,销售的是对个人情感的满足。而新建立的一系列电子商务平台以短视频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呈现手段,吸引消费者实现购买行为的平台。短视频帮助电子商务提高商品转化率,增加浏览时间,划分人群,提供更加个性化需求。

(一)道德风险

高校资助工作主要由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组成。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基于契约存在的权责与利益的关系,这不仅存在于在经济领域,而且存在于其他领域。〔4〕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常常因为不公平而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伦理学上认为道德风险可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这种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既可以指作为行为主体本身可能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也可以指一种社会措施所可能引起的社会道德后果的不确定性,且这种不确定性主要又是立足于其可能的结果及潜在的危险性质而言的。〔5〕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学生道德风险是学生个人在高校资助活动中,借助某些非正当的手段或通过不道德的方式以追求资助利益的实现和最大化,导致对自身、他人和社会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具体表现是:一些假贫困生在认定过程中弄虚作假,争夺了免费的午餐,挤占了他人的资源,造成了另一种不公平,产生了道德风险。

(二)失信风险

以往高校资助工作存在主客体混乱的问题,体现之一就是生源地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参与方主要是生源地教育部门、高校、国家开发银行和贷款学生。学生凭当地民政部门证明去当地教育部门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高校负责将贷款回执录入国家开发银行系统,国家开发银行发放贷款。在此过程中,由于主客体不明确,导致学生申请贷款时审核宽松,学生很容易就能获得助学贷款;在贷款过程中,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学生对失信所承担的后果没有入脑、入心;学生毕业后由于遗忘还款、故意拖欠助学贷款等原因,又因为对于欠款追缴没有明确的责任人和追讨要求,导致大笔银行坏账的出现。失信风险由此产生。

(三)心理健康风险

贫困生在物品贫困的同时往往出现心理的贫困,表现为强烈的自尊与严重的自卑,长期的抑郁与一触即发的焦虑等。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公平、公正、公开”是评定贫困生的基本框架原则,一些学校为了实现“公平”“公正”,常采取“现场演讲”等方式来认定贫困生。殊不知,这种僵化的评定方式很可能侵犯了贫困生的隐私,伤害了贫困生的自尊。一部分真正的贫困生由于害怕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往往不愿意申请贫困生,更不愿意接受同学们的“点评”。他们不得不参加更多的社会兼职来赚取学费、生活费,但过度的兼职往往又耽误功课,进而产生学业问题、心理问题。由于学校重发放流程的规范,轻思想育人,使得部分受助学生失去较好的受助体验,获得资助后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边际递减。长期以往,这部分学生不但没有形成对政府、社会的感恩之情,反而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思维,造成了性格的扭曲。

果然,李桂明思考了一会儿,便摆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唉!我交代吧,不交代也不行了。看来,你们一定是把我的字整明白了。”李桂明咽了一口唾沫,接着说,“去年4月份,张秋找孩子的启事出来后,我就想弄俩钱花,我知道张科长倒过盐,有几个钱。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生存底线”,树立基于教育公平的资助理念是降低资助工作风险的首要举措。精准资助是相对于以往的资助而言的,表现为资助目标更加明确、资助措施更具针对性、资助管理更加精细化,其提出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助工作中的风险。精准资助的提出为大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新的规划,也为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路径,有利于最终实现个人、高校与社会的共赢。

促进教育公平的高校资助风险基础管理

玉敏这会正陪着姑妈有说有笑,说些女人的话题。姑妈看着玉敏瘪瘪的肚子,说怎么一点没动静呀,几时能让姑妈抱上侄孙哪。玉敏不好意思地笑笑,说现在没钱没钞,有孩子养不起啊,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哪敢要孩子。姑妈说孩子愁生不愁养,有孩子了,就是天天喝稀饭吃咸菜,一样能养大。

(一)树立基于教育公平的资助理念

为满足动态生境数据实时监测,系统根据云数据库样本计算和统计分析,列出了当天每个湿地监测点的整点环境温度。见图7。

总之,将PBL教学法应用到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内容,相关职能部门应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重视资助工作,建立校园—家庭—社会统一的沟通平台,逐步形成关联者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资助工作的全方位、全员和全过程发展。信息论奠基人C.E.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7〕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高校资助工作带来了新的抓手,大数据以其多样性、价值性、精确性、体量大和速度快契合了高校精准资助的内在要求,使得学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和更丰富的贫困生有效数据,为精准资助提供依据。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通过对贫困生进行政策的支持,思想的引导,经济的保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保障了广大贫寒学子能够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权利,满足了贫困地区摆脱现状的迫切需要,实现了国家“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扶贫要求,是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生成的风险将影响部分贫寒学子的命运,导致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影响国家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影响教育公平的落实。强化高校资助相关基础管理工作是有效防控资助风险的首要前提条件。高校资助风险管理框架主要包括:基于教育公平的资助理念制定→高校资助工作关键点选择改进→高校资助工作的组织管理→高校资助工作的绩效管理→多方联动机制构建。

(二)选择实施资助工作关键点

确定高校资助工作的关键点并进行改进是降低资助风险的重要手段。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实施资助工作的关键点,更是资助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实施效果影响后续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学者认为“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6〕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政策中是一个模糊的定义,缺少明确的衡量标准。无论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是否贫困,贫困到何种程度,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申请贫困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而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部分申请贫困生会隐瞒信息风险,而一些地方民政部门由于人情、责权不对等等原因,在开具证明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高校对真假贫困生难以甄别。这既是高校资助工作产生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也极大地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公平和教育投入的效用。精准资助中提出了精准识别的要求,通过大数据嵌入资助平台,为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科学而有效的参考依据。

(三)建立资助工作管理体系

建立资助工作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从高校资助政策宣传、资助政策执行、资助育人等环节环环相扣,从贫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的环环相扣,在资助管理中体现资助方式精准和受助需求精准。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在工作流程标准化、工作细则规范化的同时,采用柔性资助工作手段确保资助过程公平、公开、公正的同时,保护受助学生隐私,保障资助服务质量;把握每一个受助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保障型资助手段向发展式资助手段提升,坚持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坚持学业提升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在经济保障的同时,实现贫困生价值引领与能力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强化资助工作绩效管理

控制高校资助工作的风险落脚点在于资助工作的绩效管理。资助工作的目的和本质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济困,而在于通过在经济扶贫的过程中实现精神扶志和能力发展。资助工作绩效管理的中心是精准考核,要求以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为导向来梳理高校资助工作的各种项目达到资助需求精准;以人文化、规范化为宗旨来综合考虑资助项目的投入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达到资助方法精准;最后以学生经济保障、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实现程度对整体资助绩效作出客观的评估达到资助能效精准。

(五)建立多方联动参与机制

对于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人才紧缺岗位的研究有助于重构海淀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服务产业发展;通过摸清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情况有助于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难题;职业教育单位能够据此进行职业专业调整和精准化设置课程,有的放矢地设计产业紧缺人才指导方案。

精准资助视域下的资助风险防范管理模式

(一)加强精准资助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保障资助的公平的价值指引和规则落实

1.依托大数据平台,精准贫困生数据。学校要通过大数据平台,构建户籍、社保、区县扶贫办的贫困生家庭关联信息,通过分析贫困生的生源所在地、家庭经济情况等数据,形成有效的数据链,从源头上避免“假贫困生”的出现,保证有限的资助资金能分配给有迫切需要的学生。同时,学校要通过校内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掌握贫困生学习成绩、上课出勤情况、违纪情况、宿舍卫生情况、校内一卡通消费情况等,并形成数据链,来全面掌握贫困生在校情况。通过信息化手段精准贫困生数据可以为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降低道德风险。

1.完善信用贷款资助体系,保障贫困生基本权利,防范失信风险。目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主要依靠助学贷款,但由于管理机构不健全、参与的各方职责不明确等原因又导致贷款回收不及时。因此,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协调各方权责,完善信用贷款资助体系;建立有关助学贷款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来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贷款拖欠、回收困难等问题;建立并完善个人信用体系,进一步保障贷款的回收率,降低失信风险。

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逻辑起点。高等教育公平内涵广泛,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化解教育机会的矛盾和教育不平衡问题,因此,充分认识教育机会公平问题是设计资助制度、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的前提条件。

2.扩大有偿资助范围,促进分配公平,防范道德风险。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类助学金层出不穷,这些成了一些学生眼中“免费的午餐”,出现了开具假证明来骗取国家资助等不道德行为。而与此同时,勤工助学等一些需要付出劳动的资助方式因为其管理难度等原因逐渐被弱化,这进一步加大了假贫困生不断涌现的趋势,进而助长了不劳而获思想的形成,使得部分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行为后果,弱化了资助工作本身的价值功能。因此,国家要扩大有偿资助范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进而降低道德风险。

(二)完善精准识别系统,助力贫困生认定精准运行

精准资助的提出是国家深入解决高校贫困生就学问题,保障贫困生受教育权的积极作为,对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资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具体内容来看,它是对制度困境所造成的既有社会不公的矫正;从实施效果来看,它实现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的初衷,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底线生存”问题,体现了国家保障高校贫困生受教育权的国家作为属性。在促进教育公平的新形势下,加强精准资助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将我国当前性质各异的资助项目进一步完善可以降低资助工作风险。

2.整合校内外资源,精准把关贫困生认定。在贫困生认定中,高校可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资助管理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骨干走访部分难以认定的贫困生家庭,与生源地区县教育局、扶贫办接触以了解贫困生家庭具体情况,通过实地掌握贫困生情况精准把关贫困生认定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来严肃贫困生认定工作。可以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骨干走访学生宿舍和教室,通过与贫困生本人及周围同学交流来关注贫困生生活学习细节,把握贫困生思想学习动态,把脉贫困生心理健康。

(三)构建精准管理体系,统合资助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1.经济资助方式精准,体现资助的工具理性。经济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在以往的资助工作中,往往强调资助工作政策性、制度化和规范性、程序化,用机械的方式诠释资助工作的公平和公正,却缺乏了资助的温情。由于道德风险和心理健康风险等风险的存在,对资助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适配性存在风险。因此,高校可以在政策和制度的框架下采用隐性资助方式,依据大数据系统进行信息比对,结合贫困生日常消费数据及师生反映的真实情况,筛出假贫困生,找出真贫困生。这既降低了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也为最需要资助的学生解决了经济困顿,从而体现出高校资助工作的工具理性。

2.人文关怀需求精准,体现资助的价值理性。精神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落脚点。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资助工作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关注贫困生物质需求的同时,关注他们个体发展需求,促进贫困学生成长成才。在资助初始阶段,通过在公平、公正理念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贫困生的隐私来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贫寒学子的关爱;在资助过程中通过在规范化、程序化的评定程序下加入人性化人文关怀,包容学生认识的差异,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关心学生资助需要的多样性,从而多手段、多渠道传递学校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自我;在资助后,利用资助结果作为思想道德教育抓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贫困生感恩社会,回报祖国。

(四)落实精准考核指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经济保障是评价资助绩效的基础指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职能就是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原因失学,这既是党和政府对全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学校资助工作的基础。高校资助工作有落实精准资助的要求,因此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资助手段做到应该资助的一个也不能少,不该资助的一个也不能有,通过为贫困生提供精准的经济资助,保障贫困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解决贫困生学业和生活的实际问题。

2.价值引领是评价资助绩效的核心指标。学生在获得资助的过程中能对国家资助有全面的认识,能客观理性地面对资助、接受资助是绩效考核的题中之义。资助的目标就是通过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渗透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成诚信和感恩品质,进而降低高校资助工作的道德风险、失信风险等。

3.能力提升是评价资助绩效的根本指标。资助的目的是为了贫困学生有时间参加学习,有精力投入学习,从而保证顺利完成学业,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可能性,最终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学校应通过监测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学业成绩、第二课堂参与情况等方面,及时获得相应信息,建立贫困生学业预警机制,如对学生成绩滑坡严重、出现违纪违规等情况及时预警,从而引导学生强化学业,提升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杨东平.深入推进教育公平教育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2〕人民网.习近平再谈精准扶贫:我正式提出就是在十八洞村[DB/OL].[2016-03-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308/c1024-28182678.html

〔3〕黄秀花.发展与公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3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98-402

〔5〕高兆明.应当重视“道德风险”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3(3):106-108

〔6〕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20-26

〔7〕C.E.Shannon.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Reprinted with corrections from 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27):379-423

 
宋晓周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