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中小企业技术需求的校企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研究概念的界定

中小企业即中小型企业,是指与所从事相同或相近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员工人数、资产数额及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通常由个人或少数人合伙投资而成。虽然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都不大,但因其数量众多,经营方式灵活,在国民经济中对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及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协同就是“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并且通过协同产生‘协同’效应,使总体的绩效大于个体绩效的总和。”〔1〕因此,协同一般被认为是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个体或资源为完成某一共同目标而进行的过程或能力的协调。

P-SSHI电路就是在压电振动收集装置和整流电路之间并联一个用开关SW控制的电感L。当电流iP(t)经过零点时,同步开关SW闭合并触发L-C振荡,并在电容CP上的电压反向后及时关断SW。电容CP上的电荷不会因电流反向而被中和,从而提高能量俘获效率。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是生产函数的变动,例如:发明一种新的产品或发现一种产品新的特性,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或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对工业的新的组织等,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动,因而都属于创新〔2〕。此后,一些经济学家从技术的推广、扩散、转移以及与市场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对技术创新继续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技术创新学派和制度创新学派。制度创新学派认为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减少技术进步的障碍和降低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交易成本,从而有效促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因而也是一种技术创新和生产力。本研究所说的创新是指在现有知识、理论、技能甚或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打破常规,突破瓶颈,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产品、新工艺、新理论、新方法。

研究综述

关于校企协同创新,严雄(2007)〔3〕、 赵连根(2008)〔4〕、姜星汝(2011)等认为协同创新就是协同创新主体在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机构的支持下,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和创新能力,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生产经营活动。陈劲(2012)〔5〕指出,校企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机制体制的安排,校企跨学科、跨部门和跨行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各协同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和促成技术成果产业化。在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方面,高晓莉(2012)认为,根据各高校协同创新的不同的特点,校企协同创新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行业特色型、区域联动型等三种模式〔6〕。王子镐(2011)根据北京化工学院的学校发展愿景,提出了适应本校特点与条件的协同创新模式构想〔7〕。校企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方面,罗焰、黎明(2009)认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计划导向机制、政策导向机制以及道德机制。毕克斯 (1997)〔8〕等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利益机制、道德机制、选择机制、风险机制、管理机制、和法制机制等。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协调各创新主体的利益分配,同时规避技术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以及合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以调动协同创新各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综合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寻求更系统、更广泛意义上的动力机制。

校企协同创新动力不足

(一)市场竞争中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分析

3)课后,教师通过收集评价反馈,开展教学反思,以便修正教学设计,亦可以在平台上教师系统中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另外在收集平台讨论区上,将学生反馈的疑难问题收集整理出来,作为设计课中学习活动的依据;在学生方面,学生通过平台不断地复习巩固、在课后进行实践练习,检测学习情况,反思学习的收获与不足,反思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知识的升华。

新型中介机构的日常事务主要是定期征集企业技术难题、人才供求信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做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中介、咨询服务等工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产学研信息联系网,为企业找到能协同研发所需技术的高校,相应地也能帮助高校了解中小企业的一般技术需求,高校应在注重技术研发的原创性、学术性的同时,也应注意成果的实用性及市场化潜力。

假定市场上有两个中小型企业A、B,它们整体实力相当,生产的产品无差异,市场占有率及产品价格均相同。在市场竞争中,A、B两企业将分别面临两种竞争策略:创新、不创新。假定如果两厂商都选择进行创新并都取得成功,其结果是将继续维持均势,平分市场。另外,假定创新者的知识产权会得到充分有效保护,因为政府的制度设计是充分有效的。在上述假定下,得益矩阵如表1。

 

1 企业创新得益矩阵

  

企业B企业A创新不创新创新1,11,-2不创新-1,20,0

如果知识产权能被有效保护,两企业都有创新的动力。因为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率而有创新冲动,一旦企业A采取行动并取得成功,其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将会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此情况下,企业B虽然有两种策略选择:创新或不创新,但实际上只能选择创新。因为不创新,企业B将处于竞争劣势,会失去更多的市场份额,甚至丧失竞争能力;如果选择创新并取得成功,企业B的市场竞争能力跟企业A一样提高,并且根据上述假定,两企业市场份额保持不变,但双方产品附加值提升,利润率提高,收益也都会增加。

④《直斋书录解题》可考的最晚撰写年代是理宗淳祐五六年(1245-1246),但因一直未付梓最后编定成书时间难定。详参武秀成《陈振孙评传》第二章《直斋书录解题》的成书与流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在此模型中,大猪比作大企业,小猪比作中小型企业,踩动踏板可以比作技术创新等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

 

2 智猪博弈模型的得益矩阵

  

大猪小猪踩动等待踩动5,14,4等待9,-10,0

有效的创新动力机制被认为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有效地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有效地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有效地降低技术创新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有效地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制度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9〕。因此,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应构建完善的、完整的、成体系的校企协同创新动力机制。

用于扩增18S rDNA的引物序列为:18s-F:5’-GTA GTCATATGCTTGTCTC-3’;18s-R:5’-TCCGCAGGTT CACCTACGGA-3’。PCR产物测序由广州艾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

校企协同技术创新要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就应走市场化道路。在市场竞争中应孕育出新型的独立的校企协同创新中介机构。这种社会中介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在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牵线搭桥、信息沟通、提供服务并协调彼此利益关系,对技术进行评估和经纪等。除此之外,中介还可以被赋予监督校企双方履行协议和合同以及在履约过程中的纠纷和争议进行仲裁的功能。日本的科研中介机构“高科技市场”就配备有能够判断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产品化、产业化价值的专业人才,甚至代为有关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协助创办风险企业〔10〕

引理3若f(z是)非常数亚纯函数,其级ρf<+∞,那么对于∀ε>0,存在E⊂(1,+∞,)使得E的对数测度有穷(即,且〔10-11〕

(二)校企协同下的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分析

利益是高校和企业凝聚在一起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校,承担知识创新,培养人才的社会服务功能。作为协同创新另一主体的企业,是以研发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和产品为职责,同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

理想状态下,通过校企协同,高校可解决部分研发资金不足的难题,而协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解决自身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技术协同创新,可以增强高校师生的技术产品研发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而协同创新企业则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或者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可招聘到协同高校高素质的熟练技术和管理人才,节省人力资本培训费用。但在实际校企合作过程中,相较高校而言,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协同企业既面临合作的道德风险,需分担技术研发成本,还面临技术研发和产品市场等诸多不确定性风险。甚或技术能够顺利研发,产品能够顺利投入市场,但由于技术属于无形资产,其价值和利润空间短期也很难确定,容易产生利益纠纷。正是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导致中小企业校企协同创新动力普遍不足。

建立有效的创新动力机制

一般情况而言,大企业资本雄厚,技术研发力量强大,可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获得高额利润。根据智猪博弈模型的得益矩阵,中小企业在面对大企业的技术研发竞争的最优策略选择竟是等待。在等大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投入市场后,中小企业通过模仿创新以节约成本,从低端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做市场追随者。

(一)信息、服务保障机制

通过模型分析可知,企业在面临同等规模的企业竞争时,会选择技术创新,但面对比自身规模大的大企业的竞争时,则会选择“搭便车”行为,这也是许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事实上,现代科技对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生产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装备和产品生产趋向大型化、集中化,成就了一些规模巨大的企业;另一方面,产品趋向小型化、生产分散化,为中小企业的发育和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在微型电脑、半导体部件、电子印刷、信息系统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借助新技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的经过短短几年、十几年的成长,一跃而成为世界有名的大公司。微软、雅虎、索尼、惠普和施乐等公司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均势博弈模型

得到了大家的默许后,叶晓晓带着夏天离开了,带着他在南京路胡乱地转了一圈后,想到明天还要上课,就带着他回到了自己的宿舍。刚到,天空就轰隆隆下起了倾盆大雨。武汉的夏天,常常雷雨肆意。雨水铺天盖地的从天空倾泻而下,猛烈地敲打着窗户,敲打着窗外的树枝。天迅速地黑下来了,只朦朦胧胧看得见近处的路灯。

因此,新型独立中介机构在加快科学技术知识的流转和应用,促成技术创新体系各组成部门之间的联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市场和道德风险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

2.智猪博弈模型

(二)融资保障机制和政府宏观激励机制

推进技术开发的保险工作,鼓励协同创新主体参保,预防和化解协同创新风险。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的方式和途径,推广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调动金融机构开展满足协同创新融资需求的金融创新积极性,引导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担保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完善创业投资进出渠道,规范创业投资的操作运营,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民间资本参与校企协同自主创新。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风险投资是小微企业在起步创新阶段不可或缺的条件,许多中小型科技企业都是依托创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

政府为激励校企协同技术创新,应改善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给予高新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在财税、信贷、金融等方面财政支持或政策优惠,发挥政府财政性投资对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校企协同创新的研发投入,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

(三)利益分配机制

完善各技术要素参与方收益分配政策,理顺协同创新各主体利益分配关系,是调动协同创新主体积极性的关键,也是校企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核心。

创新主体与政府之间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规定,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政府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技基金项目或科技规划项目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归属于项目承担者。校企协同各创新主体与中介及金融机构等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签订合同来协调,方式主要是支付报酬或利息。各创新主体成员之间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主要由各创新主体自主决定,充分体现意思自治原则。一般由企业拥有知识产权,高校有使用权并可根据协议参与知识产权实施过程中的利润分配。各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利益分配之后,然后是其内部科技人员之间进行分配。在协同创新中各协同主体内部科技人员的研发活动主要是在两种情形下进行:一是执行单位下达的科研任务;二是职务发明,也就是借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进行研发。对于职务发明,《专利法》规定了 “约定优先”的原则。对于执行单位任务的技术研发人员,《专利法》规定享有报酬请求权和奖励请求权,至于从单位获得报酬和奖励的方式和数额,《专利法实施细则》作了详细规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约定决定支付的方式和数额以行使单位和科研人员意思自治的权利。在股份公司中,还可以采用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等方式〔11〕。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单位采用职称晋升、增加工资福利待遇、提拔行政职务等作为奖励的方式以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12〕

(四)人才流动机制

健全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双向流动。高校应创新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生产和服务一线的能工巧匠,同时建立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工作实践。高校教师下企业,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下企业,不仅使高校教师的理论教学得以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提供科研的机会与平台,而且使高校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现实需求、困惑与最新的发展动态,从而为高校的科研与教学提供鲜活的素材;高校教师下企业,可以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直接反映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助于为企业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高校中一些经济管理类教师下企业,还可以帮助企业咨询诊断企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校企技术人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可以对校企协同创新气氛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有助于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高校创新团队实践能力的提高〔13〕。所以,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是培育和发展校企协同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1〕罗焰,黎明.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9:49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

〔3〕严雄.产学研协同创新五大问题亟待破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03-20

〔4〕赵连根,等.构建浦东地区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报,2008(2):105-111

〔5〕陈劲.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研究,2012(2):161-164

〔6〕高晓莉.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2012(4):56-57

〔7〕王子镐.加强行业特色大学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13-15.

〔8〕毕克新.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联合机制[J].科学学研究,1997(4):50-55

〔9〕〔10〕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4

〔11〕李恒.产学研联合创新法律机制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4):46-54

〔12〕陈瑜.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2013

〔13〕赵浩兴.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29-31

 
唐雪凡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