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更新时间:2009-03-28

创建职业教育工学交融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及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吻合度不够等问题,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形势下构建职业院校“工学交融五合一”的人才培养体系显得极为重要。创新“校企融合、理实融合、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学校与企业交融、专业与产业交融、课程与岗位交融”工学交融平台,构建“教学与生产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材与任务合一、教师与技师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的五合一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提升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我国开办的职工大学、电视大学、自修大学、函授大学、走读大学等“五大”成人教育基本上采取的是边工作边学习模式,但这种模式只是为解决当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太少,要想上大学的人太多而开办的成人高等教育。而普通高校又是以全日制“理论教育”为目标,几乎很少施行“校企融合、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今,“五大”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转型已被职业教育所取代。职业教育按照国家要求必须注重“校企融合、工学融合”的办学思路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都存在难于操作执行的问题:一是难以形成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二是没有真正实用的“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对实践实训教学建设与管理、双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等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四是撰写“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性学术论文不少,但真正具有创新实用性的“校企融合、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成果并不多见。

1.1 资料来源 采用多阶段PPS抽样和随机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样本抽选。如在抽中的样本县内,对所有乡(镇)按照人均纯收入排队,采用入样概率与上年该乡(镇)活产数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抽取5个样本乡(镇)。按同样方法每个乡(镇)抽取3~5个样本村。在抽中的样本村内,对该村所有6~24个月的婴幼儿按照出生日期进行排序(年龄由小到大),采用随机等距抽样方法抽取12~20个婴幼儿样本。共抽取7个贫困县(区)2 100名6~24个月婴幼儿。

多年来,职业教育尽管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职业院校在执行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问题。怎样办职业教育,怎样办好职业教育,怎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怎样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怎样建设项目化课程体系和教材,怎样建设实践实训基地,怎样做到“校企融合、工学融合、教学做一体”,怎样为区域性经济社会服务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都成为职业院校的棘手问题。据了解,全国2500多所中职学校、1300多所高职院校能真正实现完全对接生产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的还不多,绝大多数学校执行的还是传统意义上“书本理论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这种体系离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所以,创新职业教育“工学交融”人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

、“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框架

“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是结合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定位提出来的,着重体现“紧贴产业办专业、紧贴企业搞教学、紧贴岗位设课程、紧贴任务练技能”而构建工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为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和凸显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对社会、企业、学校、学生达到共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职业院校应该成立有针对性的工作管理机构,专人负责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运营管理,安排校企沟通及计划实施监管等工作。特别是在实施项目驱动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要派送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检查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环境是否良好,监管学生薪资的发放情况,通过有效的监控促进校企合作正常运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成效。

图1中描述的“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导向:

1.从人才培养理念上,体现以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为引领,以素质、知识、能力要求为人才培养规格,以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为目标,探索“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着重搭建“学校与企业交融、专业与产业交融、课程与岗位交融等工学交融平台”,构建“教学与生产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材与项目合一、教师与技师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等五合一互融体系,制定“工学交融五合一”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材课程体系方案。

  

图1 “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框图

书城被赋予的意义不止于购书和阅读,它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汇聚着来往的人们。夜幕笼垂,一场宁波方言吟诵展演活动正在这里举行。每一本书都拥有自己的使命,有人在这里发现世界,有人在这里描绘世界。

2.从教学实践和管理效果上,着重体现基础实验实训、专项实习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与生产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材与项目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是通过校企融入式合作,搭建“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践平台,提供实践场所,分类分层进行课内实验实训、课外社会实践实训、生产顶岗作业等环节的工学交融实践教学、任务式安排、生产性操练、学徒制教法,制订具有实际操作的工学交融协调管理体系。

第一,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法》规定,完善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规章制度,使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通过相关的激励措施和政策,主导相关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政府有关部门要全力为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以政策文件督导的方式快速解决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实施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四,积极制定“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应积极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来创新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搭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学平台,真正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开展项目化任务教学,满足学生对实践动手操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开展项目任务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三,要提升企业参与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加强宣传和健全规章制度,引导企业认识到参与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及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践实训条件,履行企业自身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表现优秀的典范企业,应加大对其宣传力度,以带动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到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职业院校实施“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在推进这种模式过程中,单靠职业院校或者企业很难解决“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应该从不同角度出发,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下,调动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三是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当前,随着国家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全国产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下滑,又面临着裁员压力,对接纳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不太乐意。大多数企业担心“工学交融”方式会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发展,如学生人身安全、设备操作安全、师徒帮带耗精力、衣食住行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无兴趣接纳大学生进行专业对口实习。

四是学生适应能力不够。新时代的大学生存在“独生子女多”现象,普遍存在不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在职业素养和遵纪守法意识上存在不足,对工学交融的实习实训环节不太认真。大多数是三天新鲜,大事干不了,小事干不来,怕吃苦受累,在顶岗实习期间往往表现出消极怠工的状态。特别是有些学生只看重个人薪资是否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而很少主观上承认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及劳动能力的欠缺,带着不满情绪及借口不愿顺利完成实习实践任务。

、“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对策

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亟待改革。职业院校实施“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模式喊了二十多年,但真正按照“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来实施的院校极少。为什么?因为从客观上讲,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同时具备“教学情境和工厂实操情境”两个场境结合的条件,操作管理非常困难,涉及具体管理细节很多,没有相应配套的现成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及老师、企业及员工都感觉风险大、麻烦多,不愿执行。加之大多数职业院校没有成立相关的责任管理部门,几乎都是由教师个体来完成工学交融实践环节,显然在没有完善的“工学交融”配套管理制度下,光靠教师个体的能量来完成这种复杂的“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肯定是行不通的。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比较3组肝纤维化期别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参数(不同时间点相对强化率、TRE1/2、Ktrans、Ve等)、血生化指标(HA)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运用多重比较(LSD),进一步检验组对之间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计算相关参数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or curves,ROC)分析磁共振成像参数对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从培养对象上,着重体现“教师与技师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的现代师徒制培养体系;具体内容是研究与“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双师”队伍和管理保障体系,以及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考核评价标准。

选取绵阳市中医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5)及观察组(n=45)。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5.84±9.52)岁,病程1~7年,平均(4.63±1.79)年。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5.85±9.44)岁,病程1~8年,平均(4.67±1.8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一是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在此之前,国家相关部门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文件,但在实施“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各个参与方及利益关联者所应该履行的责任义务,存在具体制度保障及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环节存在一些障碍,不利于“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最大化作用。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监管措施和激励机制难以到位,直接导致利益关联者的权益受到损害,特别是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劳动报酬难以保障。有些企业名义上采取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际上是以节省劳务成本为目的而获取廉价的劳动力,很少按照同工同酬支付学生的劳动报酬,致使学生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多年来,尽管职业院校探索了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目的主要是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从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第五,加强“双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应竭尽全力打造精英师资团队,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优化教师队伍,使“双师”结构更加合理。针对企业的岗位需求,聘请能工巧匠到实践教学第一线,确保更多的“双师型”工程师及技师来承担实践教学工作,推动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

为帮助企业用户实现“透明工厂”愿景,施耐德电气于进博会期间发布TransFactory透明工厂解决方案TransWare数字化套件,该套件包含Andon、SIM、生产执行管理、全员生产维护、物流执行、生产计划管理等服务组件,为用户提供场景化的服务组件包,通过 TransWare核心组件的服务注册和管理实现服务组件的即插即用、灵活部署并实现功能和应用范围的无限扩展,保证数据的“采以致读、析以致用”,从而推动从订单到交付的端到端透明化,完成从数据到决策的闭环管理,以及各业务间的实时联动管理,真正实现业务的快速交付,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脚步。

第六,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双主体”地位。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融入到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入股职业院校等多种形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到工学交融的办学主体领域,深入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强强联合,确保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计划、规格更具有针对性,使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更为便捷的人才供需通道,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教共同体,“互融双赢”的校企合作发展新局面。

第七,构建针对于“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反馈“工学交融”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及时改进“工学交融”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由职业院校、政府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等组建评价机构,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根据方程(5)可知测速电机模型是非线性方程,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UKF)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构建“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是职业院校教学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政府、企业应该积极主动,不断尝试,大胆探索、创新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价值作用。所以,构建“工学交融五合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路径,需要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层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战略要求。

参 考 文 献

〔1〕陈德青,刘安华,邱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7):30-31

〔2〕付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4):432

〔3〕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30-32

〔4〕韩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2010(2):30-31

〔5〕左晓琴.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9):29-30

 
胡丹,胡晓林,余波,高燕玲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