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落实核心素养 学校需精准发力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标志着“核心素养”初步完成了国家层面(或是专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核心素养”从国家层面最后到学校层面的转化与落实,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环节要链接、还有很多瓶颈要突破,甚至还有很多的关系要辨析、要厘清……

学校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的最关键环节,面对核心素养,我们绝不能再“把它当做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也不能再忙于“跟风追热”急于求成,更不能盲动盲从,而首先要在学习领悟上下足功夫,做好功课。毕竟核心素养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要理解知晓“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理解知晓核心素养落实的方式与途径,更要理解知晓学校自身的优势与差距。在知晓理解的基础上,找准学校工作的着眼点与着力点,弄清在落实核心素养过程中的应为、必为与能为、可为及何为等问题,即学校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只有精准发力,才能让核心素养在学校真正落地,更好地落实。

认真学习反思深刻理解领悟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对于基层的学校而言,不仅是一个热词,也是一个新词,同时还是一个尚有争议的词。言其是热词,大概自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开始,“核心素养”一词便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引发了热烈而广泛的探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了‘3.0时代’”[1] ;言其是新词,除时间上的问题外,主要是对广大的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来讲尚不清楚核心素养的由来,尤其容易疑惑的是:实施和推行了那么多年的素质教育,怎么又出现了一个“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等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些,我们还显得相对比较陌生,还有待深入了解;言其有争议,主要是在学界、在专家层面,对于“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外延等一些学理性的问题,“核心素养”具体的指标体系及其是否真正抓住了核心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讨论还在继续。但无论如何,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颁布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落实核心素养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也必然指向核心素养。相对于过去而言,核心素养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目标更加明晰。因此,学校要对核心素养中的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和具体的主要表现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领会和吃透其精神要义和实质。

其次是医疗实施智能化系统。医院在医疗设施智能化上投资约4000万元,新建系统9个,包括网络和综合布线系统、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数字化会议室系统、楼宇控制系统、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远程抄表系统,让职工和患者都感受到了信息化建设无处不在。

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在专家学者层面上虽各有侧重、各有不同、甚至是表述各异,但现实中,都对核心素养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核心素养成了无法绕过的话题。这不仅是由于教育部门、学者专家及媒体的推动,更是由于核心素养自身的定位和价值所决定的,“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2]

一项重大的改革,从蓝图的设计到付诸实施再到见到成效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反复,核心素养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学校层面上,核心素养到底该如何理解,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将有何变化,学校该怎么改,教师该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还远没有搞清。“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丰富完善,到最终实践落实,需要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不断推进、层层落实的复杂过程。”[6]

关于落实核心素养,学者刘晟等“基于各个国际组织和经济体的实践案例发现,推进、落实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经验有四条: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基于真实情境的课程,教学与评价;多样化的测评方式;政府引导,社会参与。”[7]从以上四条经验我们不难看出,学校能为、可为的根本之处在于教学,而至于课程与评价等方面虽亦有可为之处,但毕竟空间有限,我们必须清楚:就课改而言,落实好国家课程是学校首要的责任和义务。

核心素养必将引起整个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对进入“深水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将逐渐从多个途径和多个角度引导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具体而言,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指导课程改革。第二,指导教学实践。第三,引导学生学习。第四,指导教育评价[5]

市政建设想要提高施工质量,就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设计人员要进行技术交底,让施工人员熟练掌握施工技术,让施工人员了解施工的流程,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让他们形成规范施工和标准化操作的意识,在施工中能够严格按照施工图施工。在培训施工人员的时候,必须要理论结合实践,由技术员为一线施工人员讲解施工技术,然后进行现场示范操作,在培训完成之后要进行技术考核,只有达到要求的施工人员才能参与施工。另外,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还能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率。

明确学校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

现场试验流程如图6所示,本次试验设计处理量为100 m3/d,水处理设备保持24 h稳定运行,累计试验20天。试验过程中,根据出水水质情况,每隔8~10 h对两级过滤器反洗一次。按照回注水指标要求,主要对处理流程进、出水油含量、悬浮物含量、粒径中值3个指标进行检测,水质检测方法及标准参照SY/T 5329-201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

美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传统的审美观也要求建筑有合乎逻辑的性格。无论从建筑体量与等级关系还是建筑形式与结构、房间的布局与功能都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序列之美。曲线的屋顶与垂直的横梁和支柱、出檐的远近与走廊的宽窄都配合默契,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在青山绿水间又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不愧是我国建筑史上一朵奇葩,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确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对新形势下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直接回应,进一步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等一系列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关注‘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3]。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和“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以及十八个要点构成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聚焦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向学生的全员发展和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晰、更加具体,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依据,更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动指南。“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可见,核心素养是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必然,是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两个需要的必然,一是学生能够适应其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整合了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使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发力量”形成合力,为学生树立起成長的“标杆”。

纵观核心素养从最初的框架体系到最终在学生身上的实际转化,从国家层面的宏观的育人目标到学校层面的微观教学,各个环节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学和教师,而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坏的课程好的教法胜过好的课程坏的教法,教学法胜过课程。”[9]从国家课程角度来看,课程内容的法定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这些内容如何能真正转化到学生身上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与品格,作为中间媒介的教学(教学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无意去争论辨析课程与教学(教学法)谁更重要,但我们必须深刻地理解自课改以来一再强调转变教学方式的真正意图和重要价值所在。只有进行深刻的反思,才能进一步提高认识;只有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好地行动。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对教学方式方法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因此,落实核心素养,教师理解和行动是先决条件,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际实践者,为确保核心素养能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必须保证教师能够理解核心素养,懂得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这是推进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保障”[10]

学习领会核心素养,首先,要了解核心素养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在指导教育改革尤其是深化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要切实增强广大教师落实和践行核心素养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二,要学习领会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认清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与三维目标、与学科教学、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关系,深刻理解由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构成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内在逻辑。第三,要结合教师自身实际和所教学科实际,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明确新任务,进一步提升对学科本质、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学科思维方式、学科价值与素养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们更期待着专家学者、顶层设计者能够更接地气,能给予广大的一线教师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更有实效性的培训。

从目前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一个理论框架体系,又是一个育人目标体系,其旨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而至于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如何将目标付诸行动等“怎样培样人”的一系列问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需在具体系统的解决方案、课程、评价等方面精准发力。姜宇、辛涛等学者认为:“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考试评价等方面。其中,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质量标准;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要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的关键,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即教师核心素养),并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机构;基于核心素养指导考试评价是抓手,要依据学生质量标准进行考试评价,改进考试内容,创新评价手段方法。”[8]我们在看到学校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能为、可为之处的同时,更应看清学校的必为之处。核心素养要透过国家课程,透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对学生素养的诉求,转化为学校课程,转化为教师的教学理解和行动,转化为个性化的学生发展规划。落实核心素养,学校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着眼于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着力于课程教学,在教学方式进一步改进和教师理解行动等方面精准发力。

简而言之,教师要理解核心素养是什么,要知晓怎样通过教学或通过怎样的教学达到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训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等必将成为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的新常态。而如何为教师培训提高创造最优的环境,搭建最佳的平台则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和职责所在。

立足校情实际聚焦课堂教学精准发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对过去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否定,而是继续和深化,是对进入“深水区”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领航,是课改的 “升级版”。落实核心素养首先要吸取过去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等表面化、形式化的经验教训;要摒弃全盘否定,彻底颠覆、推到重来的对待传统的态度及非此即彼、执其两端的二元对立思维。要认真梳理学校的历史与传统,科学审视学校的现实与定位,全面分析师情与生情实际,坚持从校情实际出发,把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之中。要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做好功课,下足功夫。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传统与现实、创新与传承、知识与素养、教与学、教什么与怎么教等方面的关系,要坚持知常明变、守正创新。要聚焦课堂,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改进教学方式,把核心素养的要求真正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核心素养聚焦于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了品格与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无视知识的存在、否定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素养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集合体,强调三者的统整,知识是素养的基础,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正如有学者所言:“人有知识并不一定有素养,但有素养的人肯定有知识,这是常识、常理。”[12]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进绝不能再度陷入轻视知识、否定知识地位的误区。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坚守知识的基础性,坚持以学习为中心、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坚持从学科本质、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不断地贴近学生、适合学生。在课堂教学改进的行动中,要以问题为核心和纽带,在教与学、师与生之间架起沟通和连接的桥梁;要坚持理念与行动的一致性,坚持改革的持久性、连续性,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教学改进永无止境。

“要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就必须实现教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即通过知识的学习,培育学生基本的智力素质和与其相适应的情意素质的新型教学价值观。”[13]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知识、能力、情意三个目标的统一,坚持教与学的辩证统一。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师发展为着力点,关注学生的同时,不忘关注教师。关注学的同时、不忘关注教,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不纠结、不纠缠于二者的谁多谁少、谁先谁后。关注方式的同时,不忘关注内容,教什么具有规定性,而怎么教则具有灵活性。此外,既要关注过程,也要关注结果;既要关注生成,也要关注预设;既要关注自主学习,也要关注帮助学习。

[ ]

[1]赵婀娜.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10-13(0201).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M]//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谈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

[4]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

[5][6]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刘晟,魏锐.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来自全球的教育实践案例及启示[J].人民教育,2016(20):60.

[8]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16(6):29.

[9]杨玉琴,倪娟.深度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当代教育科学,2017(8):44.

[10]杨德军,余发碧,等.核心素养的落实:他方经验与本土推进[J]. 中小学管理,2016(10):28.

[11]李润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知识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 2017(8):69.

[12]闫守轩,郭超华.抓住核心了吗:“核心素养热”的冷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17(4):103.

 
刘瑞民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