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生态文明战略的几点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长期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不断地进发与胜利,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生态危机状况日益加剧。鉴于这一形势,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生态理论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诸多富有洞见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将其首次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层次和高度;党的十九大,更是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进程与具体问题,明确提出这样一个伟大号召:“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1]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而且还标志着生态文明战略的进一步稳固。因而,加强对生态文明战略研究,不仅是一个深化对生态文明思想认识的深刻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实践问题。

一、生态文明战略的理论来源

作为一种科学战略,生态文明战略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生态理论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而形成的。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文明战略的理论基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战略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在本体论意义上,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并随着其所处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发展而发展,就此而言,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而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在实践论意义上,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实践对象,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和需要来改造和征服自然。然而,鉴于自然相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和重要性,人类在与自然发生实践关系时,又不能以凌驾于自然的主宰者自居,“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2](P383)这就是要求,人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将对自然的索取与改变限定在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不能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当前所面临的诸多生态问题,的确明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断言与告诫的正确性。温室气体效应、土地荒漠化、雾霾等日益频发的生态问题,无一不是由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引发的,反过来又直接并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深刻认识,我们党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观点,强调人的生产生活对自然万物的依赖性,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性。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生态文明战略核心观点的哲学基础,从而构成其理论体系的基石。

2.西方生态理论中的积极因素

11月上旬的国内尿素行情维持波动趋势亦属预料之中,出乎意料的却是主产区报价再度反扑至2100-2150元/吨,虽然此番抄底采购的主流成交价控制在2050-2080元/吨,但尿素工厂动辄2150元/吨的虚报态度显然是在为下一轮降价预留“博弈空间”。据了解,上周初的主力需求来自所谓的某大贸易商,而知情人却道出其为拉低前期2100元/吨采购成本的内情,而这万吨以上2030元/吨的成交量也算给本应跌破2000元/吨出厂价的尿素行情打了一剂“强心针”,至于效果能维持多久,想必本周市场的低迷成交与观望氛围已不言自明。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从更高的思路和视野审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阐发了更为全面、系统、成熟的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战略的理论给养。生态环境问题最初源于工业化进程较早的西方早发国家,因而他们对生态问题与环境保护理论探索也相对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瓶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就已凸显,各种环境保护运动应运而生,一些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唯经济主义发展观是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呼吁人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张以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观来取代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为人们所知晓并接受。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 《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其中得以正式使用,其内涵被进一步明确和厘定。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21世纪议程》报告更是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全球的战略行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接受的科学理念。在这一背景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和理论显学,涌现了以循环经济理论、环境伦理、生态社会主义等为代表的生态思想和理论。我们党充分吸收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尤其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积极思想成果,将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指认为进入高级文明形态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强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可见,西方生态理论界对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反思与探索,为我们党提出生态文明战略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战略的理论土壤。以儒、道、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出 “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其中的一些积极思想因素无疑蕴含了生态思想的萌芽。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思想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率先提出的,主要是要求统治者要善待其治内臣民;到了孟子那里,将其扩展为“仁民爱物”,由此将人际伦理的“仁”扩展到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从而彰显出生态伦理的维度。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方面,孟子提出了诸多主张:通过“不违农时”来实现“谷不可胜食”;通过“数罟不入池”实现“鱼鳖不可胜食”;通过“斧斤以时入山林”来实现“材木不可胜用”。在这里,孟子无疑是主张:人要确保自然生态对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持续支撑,就必须善待自然、严守生态承载极限。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自然”之“道”是“人”、“地”乃至于“天”存在并发展的根本之“道”,从而将自然置于至高无上的伦理地位。与自然的最高伦理层级相对,处于最低层级的是人,因而后者必须鬼发病约束自己的活动与行为,切实做到尊重、顺应并保护自然。此种的生态伦理更是显而易见的。佛家的核心主张是“众生平等”,作为众生之一的人类并不具有比世间其他万物更高的伦理地位,因而人类必须平等地对待世间万物,切实做到戒杀、惜生。由此,儒家就将珍爱自然、爱护世间万事万物确立为自己的清规戒律。我们党立足于时代的现实境况,深入挖掘并吸收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的积极思想因素,并赋予其鲜活的时代特征与丰富的时代内涵,从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实的文化支撑。

二、生态文明战略的最新表达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n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ETMPDA in environment

1.尊重、顺应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

1.有助于健全生态制度与法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2.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具体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应该而且确实是借助一定的空间载体才得以开展的。这一空间载体,就是我们十四亿广大人民群众在其中能够生存发展、生生不息的幅员广阔的国土。就此而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必然路径的重要环节。鉴于国土空间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为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确立了“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借以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科学布局,以“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5](P209);十九大报告中进而提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在通过优化空间格局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唯经济主义的开发模式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对任何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掠夺式开发,都必须给予与其违法情节与程度相对应的“不能承受”的惩罚。这一关于优化空间格局的阐述,突破了以往生态思想的站位和眼界,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质飞跃和本质提升。

简而言之,生态文明战略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生态观的思想精髓,蕴涵着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智慧”。从而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且还“贯穿着心系民主、 为民造福的深厚情怀”[12](P235),从而蕴含着深情的人文关怀。可见,这一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为生态文明战略实施提供可靠保障

制度问题是根本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制度的完善与法治的健全。之所以必须加强生态制度建设,是因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7](P129)生态制度建设,关键与核心在于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主要是做到:一是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等职责。二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三是建立健全生态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不顾生态承载状况与生态环境代价盲目决策而导致严重环境代价和生态后果的领导干部,不仅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以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三、生态文明战略的时代价值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所言,人类作为一种 “通过文化来使自己完备或完善的那种不完备和不完善的动物”,其思想、价值、行动、情感乃至于神经系统“都是文化的产物”,可以说“每一个人毫无例外都是文化的作品”[10](P62-63)。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换言之,特定国家的文化实力是其最重要的软实力。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日渐推进的背景下,生态文化无疑是文化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而只有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他们对生态理念的认可进而认同,提高他们的生态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态瓶颈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环境保护逐渐进入历任中央领导人的视野和党的战略决策。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这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得到了空前地强调与重视,强调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3](P209);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进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表明生态文明战略已突破了以往单单强调生态环境工具价值的局限性,不仅将其视为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或工具,而且将其还是为值得“尊重”、“顺应”和“保护”的对象,从而赋予生态环境以伦理主体地位,并将其工具价值和伦理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保护自然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推进绿色发展,主要是“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4]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准确、简便的测定心肌组织中ATP等能量代谢物质的含量的方法,但其仅直接测定各组别心肌组织中各种能量物质的含量,由于几种能量代谢物质之间转化过程及其机制尚不明确,对于个别能量指标变化尚不能完全解释,比如,ATP、AMP、PCr同时增加,难以完全支持“ATP的生成需消耗ADP、AMP使其含量减少”这一单纯的理论推测,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或结合整体动物实验中其他指标综合考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 ”[8](P47)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现阶段,必须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重要目标之一。在这里,国家治理体系就是指各领域体制机制与法律法规安排,意即“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9]。当然,这一涉及“各领域”的体制机制与法律法规安排,自然也包括生态建设领域,其现代化自然也包括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可见,唯有坚持生态文明战略,才能据以健全相关生态制度机制与法律法规体系,才能有效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2.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升级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尽管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如果能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必定能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在生态建设领域,就是要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与低碳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因而,唯有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才能使相关政府部门科学实施产业规划,以壮志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纳税大户;才能使相关经济主体自觉从传统产业转向生态产业。惟其如此,才能加大国民经济中生态经济的权重和比例,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化升级。

3.有助于生态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战略是一种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共生共荣的科学战略。它既注重生态环境的伦理主体地位,反对只讲经济发展不顾生态保护;又强调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反对借口生态环境保护而强调放弃发展。可见,这种发展战略不仅涵盖内容广博,理论根底深厚,而且还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准把握而产生的,是我们推进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战略指导和理论指引。

4.有助于人民生态利益共享,增进社会稳定和谐

生态文明战略的推进不仅能够借由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而促进社会整体生态利益,而且还能够促进人民群众内部生态利益共享。而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必然要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这是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言:“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能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11](P344)这就是说,人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因而,推进生态文明战略,能够在增加整体福利的同时促进人民生态利益共享,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

3.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名称解析 (Name Resolution)就是以名称作为自变量的一个映射,例如在TCP/IP网络上的域名(Domain Name)解析为对应的 IP地址。在 Linux操作系统中,有多处需要名称解析的地方,因此有一个专门的配置文件/etc/nsswitch.conf定义对于各种名称解析的映射规则。NSSwitch可以理解为name service switch configuration(名字服务切换配置)。打开这个文件看一下,可以看到其中有一行:

注释: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图1A)显示,与初治骨髓瘤患者比较,复发骨髓瘤患者CD38+CD138+浆细胞中HSP27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图1B)显示,与初治骨髓瘤患者比较,复发骨髓瘤患者CD38+CD138+浆细胞中HSP27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上述结果表明,HSP27在复发MM患者中转录和表达水平均较初治骨髓瘤患者上调。

[1][4][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10-19(第1版)。

制定各个年段的研究目标切入后,笔者针对具体研究内容,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初步形成并完善了两个基本课型范式。

主张生态伦理,强调生态环境的伦理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忽视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主体地位;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要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尤其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将人民群众稳固确立价值主体地位。在这里,生态产品(意即绿色产品)是指维系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生态修复与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尤其是保障对人的生存而言最为基础与关键的水、土、气三种生态因子的清洁与健康,为人民群众提供清洁的水源、干净的土地、清新的空气等。为群众提供更多生态产品,主要是加强生态因子的污染防治,尤其是水与大气的污染防治。对于污染治理,主要应采取两个原则。一是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思维,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二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6],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来改变生态系统的失衡状态,使其由无序的失衡转变到有序的平衡,从而重新实现新的生态平衡。为了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就必须增加绿色投资与生态资产,大力促进生态科技与生态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任务导入是向学生陈述活动的任务目标。为使学生对任务目标形成足够充分的理解,教师需提前完成四种具体的工作:描述任务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应当完成的任务,同时知道自己应当通过完成任务获得哪些学习;通过示例说明任务,利用示例或图解对任务完成说明,使学生形成更加具体、生动的理解;展示提供的线上以及线下学习资源和具体布置任务。

为了定量描述Cd在各个土样中的解吸滞后现象,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试验采用COX L等[11]的研究结果,即把滞后效应定义为吸附解吸等温线吸附强度(1/n)的比值,滞后系数(HI)可表示为

[3][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7][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

取大小相近的样品,采用TA-XT2i物性测定仪测定。参数设置为:探头型号:剪切探头P2,测试模式:压缩,目标模式:应变,操作类型:Return to start,触发模式:应力,等待时间:0 s,测试前速度2 mm/s,测试速度1.00 mm/s:测试后速度:10.00 mm/s,测试距离:10 mm,触发应力:5 g,取点频率:200 pps。样品的硬度,由计算机直接输出,单位/N。每个样品重复测量5次,最后去掉最大值,去掉最小值,其他数据取平均值。

[9]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01-01(要闻版)。

[10][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庆伍认为,中国白酒行业正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消费者为王的时代更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开创黄淮流域核心白酒产区新时代势在必行,对此,他提出了3点建议:首先,重构“淡雅浓香,黄淮名酒”的区域概念,提高中原白酒的地位,如强化产区表达,以中高端白酒品牌拉动区域白酒整体发展,并加大品牌概念的输出;其次,构建四省白酒技术创新联盟,突出产区整体风格和个性品味;再次,建立四省白酒战略协同机制,“趁势而上”加强竞合,“借势发展”重创新,“顺势而为”谋转型,最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陈彩棉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