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以“校+”合作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校+”合作思路的提出

“校+”合作办学的提出源于“互联网+”的启发。“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不是简单的相加,“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目前,传统校企合作的提法已无法完全涵盖各学校实际开展的合作办学形态,无法体现高校对外合作办学的系统性特点。高校急需更加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多元治理模式,以理顺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关系,推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实现,促进高校处理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政府监管、社会评价责权利关系。所以,高校坚持“开放、共赢、系统”的办学理念和“服务地方、协同发展”的办学定位,在校企合作育人的基础上,铆住办学主导和合作主平台,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将产学研合作融入整个办学过程当中,建立由行业、企业等多方全方位、深入化参与学校教学育人、科研服务各环节,包括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校会合作、校地合作等合作类型以及各类型下多样的合作形式。

因此,“校+”合作模式是高校全面统筹校内外各种办学资源,力争办学利益相关方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的新机制,是利用社会资源来完成高校完整的教育过程、实现高校办学使命的新模式,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开放办学、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二、“校+”合作的路径选择与实践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校初期,往往思考如何拓展对外合作办学,也就是“校+”合作路径的选择。

1.校+政府型

地方政府是校地互动合作共建的主导者,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决策参与者,高校发展的有力支持者,而高校应当是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囊团,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者,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因此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组织应主动实施与地方政府及其所属业务、实务主管部门的战略合作共建。宁德师范学院自从专升本以来,积极与本区域的蕉城区、福鼎市、寿宁县、柘荣县等九县市签订战略合作共建协议,采取选派优秀青年教师下乡挂职锻炼、选派优秀实习生帮扶支教、开展基础教育调查研究、规划开发设计旅游资源等措施主动对接市县两级教育、农业、旅游等事务主管部门,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力争在“思想库”、“智囊团”、“创新源”等方面取得实质性对接成效。

2.校+企业型

学校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后,本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理念,以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响应“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两化”深度融合、“机器换工”、“数控一代”等国家、省和宁德市着力打造冶金新材料、中小电机电器、新能源等八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战略,逐步增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材料化学、国际商务等新专业,注重专业交叉融合,科学设置专业方向,采用“停、并、转”等多种方式优化学科结构,并初步建立了校、企、政三方共同论证新专业的机制。

[2]何光耀、黄家庆:《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指通过校校联合共建,培养应用型人才。宁德师范学院立足师范院校的特性,以服务宁德区域基础教育为导向,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研究,以校校共建方式服务宁德基础教育。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在全市53所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师范生实习基地,以顶岗实习、集中实习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有效缓解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师资紧缺和不均衡的问题;二是将宁德市高级中学、屏南县一中、古田县第十三中、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古田县大甲镇中心小学、古田县大甲镇幼儿园纳为附属学校,增挂宁德师范学院附中、附小、附幼牌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教改研究、多元融合的教师培训及精准教育帮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跨越发展。同时,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与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美国Hiwassee大学、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新西兰奥克兰国际学院等10余所国(境)外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特别是2016年起,与台湾义守大学、虎尾科技大学、侨光科技大学开展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方向)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借以吸收台湾高校先进教育理念,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创新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校+”合作助推转型的探索

(一)立足转型,优化专业结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和组织形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拓展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也就是通常说的狭义层面的校企合作,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手段。企业是最大的用人需求单位,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科技研发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服务企业,构建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宁德师范学院紧密结合宁德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冶金新材料、中小电机电器、新能源、食品加工、医药等),主动寻求行业、企业合作,与宁德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福建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福建联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亚南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有力促进了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二)整合资源,打造专业集群

宗格鲁水电站尾水渠长度5km,渠底宽65m(前800m宽105m),渠道边坡坡比1:0.25和1:0.75。尾水渠底板起始高程EL132m,纵坡i=0.0014)。尾水渠前1.6km和后0.8km(K0+0~K1+600,K4+200~K5)为半河床半河岸段布置,中部2.6km(K1+600~K4+200)为河床外布置。

(三)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约定电机逆时针旋转方向为正方向,正的定位力矩对应着转子位置的正方向。当转子位于15°时,电机将逆时针旋转至下一个齿槽转矩的零点57°位置,当转子位于105°时,电机依然将顺时针旋转至57°位置的稳定点。因此,实际的稳定点是57°,180°,306°。

(四)产教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出台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和品格要求,学习国际上发达国家应用大学的经验,对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进行整合,探索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集中实践环节五个模块。构建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思辨能力和个人良好品德修养的“通识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所学专业领域较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职业规划和适应能力的 “职业拓展特色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了突出应用、衔接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实验、实习实训、创新实践、科研训练等多阶段的应用能力训练,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强调教师在开展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等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时,吸收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构建科研反哺教学机制。

注释:

“校+”多元合作是促进应用型专业建设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学校积极加强与宁德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等合作,共同探讨宁德市教师教育发展规划,开展基础教育研究、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制订教师专业能力训练计划,推动宁德市教师教育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近五年来,以校校合作共建增设属附中学3所,附小3所、附幼1所,在本区中小学校设立师范生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教育见习、实习,探索出了一套师范生培养的“校+校”合作机制。同时,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每个专业必须有一个业界 “名师”兼职专业负责人,协同开展专业建设,以加强“校+企”专业建设紧密度,共同讨论确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采取“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群—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的倒推机制和技术路线,重新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五)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

学校坚持以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改善为主线,通过“校+”模式积极推动校地、校企、校际合作教育,探索构建“三对接一拓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一是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为地方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设置了与宁德市经济社会结合度紧密的应用型专业,成立了校系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企业探索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二是科技创新与地方项目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接地气的科技服务。学校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立项、科研团队建设、专利成果转化等方面,鼓励与地方经济发展项目和地方企业对接。三是智库建设与地方决策对接。学校设立区域经济研究所、闽东文化研究中心、旅游文化研究所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2013-2015年,学校承担了《宁德市“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宁德市“十三五”财政发展规划》《蕉城区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等19项专项规划和部分乡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四是积极拓展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133个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实习实训基地,并从合作单位选聘优秀教师和技术骨干作为实践教学指导人员,共同制定实习大纲和实习方案,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大型公平服务平台等,构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实践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兰州石化始终坚持“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HSE体系建设,常年坚持开展公司、分厂和车间三级岗位责任制大检查,建立了四级风险“管控网”,形成了专业监督、专职检查、干部走动式巡检、值班检查“四位一体”的监督检查体系,做到了现场作业风险识别管控全过程、全覆盖。兰州石化严格执行环保新标准,推进清洁生产、绿色发展。5年来,公司重点环保项目建设投入达到20多亿元,减排成效显著。

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如何整合资源,做好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改造发展,形成合力做精做强优势特色专业。为此,宁德师范学院立足办学实际和社会需求,以应用技术为追求,进行了资源整合,打破既往以专业划线的鸿沟,努力构建教师教育类、应用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商务管理类等专业集群,特别是组合形成了电机电器智能设计与制造、闽东资源生物产业、特色化工材料三个省级专业群和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营销两个校级专业群,申报获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体育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等6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同时,关注学科专业结构现状分析,以整合资源、集约发展为主线,整合系(部)成立二级学院,以推进专业群和专业集群建设。

研究在认真界定草原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3,21],根据各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和可获得性为原则,充分考虑高寒草原生态安全各评价因子的相互关系,利用经济合作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的针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22],构建高寒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1)。该体系由3个具有因果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其中,压力指标主要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状态指标是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做出的反应,而响应指标是人类对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1]何根海、张勇:《校地合作共建视野中政府与高校的角色定位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9期。

例 5:It is not knownhow many people are involved in informal recycling in the region,but the number of people picking wastes on the streets is quite high.

3.校+学校型

[3]周秋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建议》,《学习月刊》,2013年第12期。

[4]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2期。

2013年,辽宁省水利厅对省直9座水库工程区率先进行确权划界并封闭隔离。水库工程区的封闭总长度为57.4km,工程所需资金为513.2万元。

[5]付志荣:《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基于高校视角的策略分析》,《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

[6]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4期。

[7]顾永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87-189页。

[8]陈小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5期。

 
赖建强,俞淑萍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