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抗日战争时期关于茶叶的报道和研究述论——以《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清末民初,中国与世界的对接益加紧密,在茶叶输出方面表现特为突出。伴随茶叶输出在国际市场上不断被挤占,比重不断降低的同时,复兴茶叶的呼声和行动也纵深发展,特别是藉助于新闻媒体平台及其功效挖掘与发挥。晚清时期,特别是1906至1911年间,政府曾通过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华茶出现短暂振兴。[1]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利用新闻媒体平台作用,意图复兴茶叶,社会各界在各方面做出巨大努力,从《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收藏中仅“茶叶”题名下之文章可以看出,有相关茶叶主题报道440余篇,涉及期刊113种,期刊文章作者或署名共77人,文章主题涵盖国际茶叶市场情况、国际产茶国情况、国内产茶省调研、各类法规政策的公布等等。[2]但也因限于其处于过渡时期,文章数量和内容,研究者初涉国际茶叶市场,且国际市场的动态发展等之故,难展示进展之全貌。本文基于《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之收藏,就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我国茶叶通过期刊和报道等新闻媒体平台,从茶叶期刊和报道的概况、国际茶叶生产和消费市场调查研究、中国茶叶出口外销情况和茶叶生产调研、复兴茶叶的具体措施等逐一进行梳理,展示抗战时期茶叶研究之概况,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客观评价抗战时期茶叶复兴努力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时期相关茶叶期刊和报道的概况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是清末华茶复兴运动的纵深发展时期,基于前期研究的基础,社会精英围绕重构茶叶贸易制度和促进茶业发展之主题,对茶产业链各环节做细致调研,发表建议,留下诸多材料。仅据《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之“茶叶主题”收藏,有文近2900篇,为便于了解大概,特从各年份发文数、发文之主要期刊以及作者(或署名)三个方面对此时期之茶叶期刊和报道概况梳理如下:

(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年份报道茶叶的期刊数量

抗日战争时期各年份刊登的茶叶主题文章数量见下表:

 

抗日战争时期各年份期刊发表茶叶文章情况一览表

  

(注)材料来源: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以下表格之材料皆源于此,不再赘述。

 

时间数量 时间数量 时间 数量19311932309 1939 186 1943 90359 1940 362 1944 4419331934数量 时间120 193578 1936148 1937254 1938364 1941 278 1945 27104 1942 172

从《抗日战争时期各年份期刊发表茶叶文章情况一览表》中所列可以看出,自1931到1945年,共有茶叶文章或报道2895篇,为北洋政府时期的6.5倍;年均192篇,是北洋政府时期的7.38倍;文章最多的1940年为362篇,是北洋政府时期最多年份的7.09倍;[3]其中300篇以上者4个年份,200—299篇者2个年份,100—199篇者5个年份,100篇以下者4个年份。期间有两个研究高峰期,分别是1934—1937年和1940—1941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与环境的关系,即战争全面爆发和推进的急剧不稳定对研究的影响以及相对稳定的相持阶段的相对有利于研究的态势。与北洋政府时期针对茶叶复兴之目标而做出的研究言,更能体现出我国茶产业与国际市场不断加深的对接度。

(二)抗日战争时期报道茶叶的主要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刊登的茶叶主题文章之期刊大体可分成茶叶类、检验与统计类、“实业”类、工商贸易类、政府公报类、财政经济金融类、农业合作类、教育类、医学类和其他等十类,具体如下表:

 

抗日战争时期报道茶叶期刊及发表茶叶文章数量一览表

  

分类茶叶类刊名及刊文数总数447检验与统计类184“实业”类121工商贸易类633政府公报类《茶声半月刊》(90),《茶报》(86),《浙茶通讯》(73),《闽茶季刊》(64),《安徽茶讯》(45),《江西茶叶》(30),《茶叶研究》(28),《茶讯》(23),《茶讯 (福州)》(5),《闽茶》(2),《茶业杂志》(1)等 11 种。《检验统计》(82),《检验年刊》(63),《检验月刊》(13),《统计月报》(5),《浙江经济统计》(4),《统计副镌》(4),《江西统计月刊》(4),《中外经济统计汇报》(2),《湖南审计汇刊》(2),《江西统计》(2),《四川省建设统计年鉴》(1),《福建省统计时报》(1),《农业统计资料》(1)等 13 种。《实业公报》(31),《实业部月刊》(24),《中国实业》(19),《西南实业通讯》(13),《实业公报 (南京 1939)》(9),《实业杂志》(7),《实业统计》(4),《实业月刊》(4),《国货与实业》(3),《实业季报》(2),《实业部公报》(1),《中华实业季刊》(1),《工业标准与度量衡》(1),《河北实业公报》(1),《云南实业通讯》(1)等 15 种。《国际贸易导报》(195),《贸易月刊》(53),《工商公报》(50),《商业月报》(43),《工商半月刊》(39),《国际贸易情报》(37),《中外商业金融汇报》(22) ,《工商通讯》(南昌)(19) ,《汉口商业月刊》(15),《工商调查通讯》(14),《时事月报》(13),《商情报告》(12),《国货月刊 (广州)》(12),《广东省贸易消息》(10)等 48 种。[4]《中国国民党指导下之政治成绩统计》(33),《商标公报》(30),《外交部公报》(18),《法令周刊》(16),《财政日刊》(14),《行政院公报》(11),《建设周讯》(9),《市政公报》(4),《中华法令旬刊》(2),《立法院公报》(2),《司法院公报》(2)《现代法学》(1),《时事汇报》(1)等 115 种。 [5]532财政经济金融类《中行月刊》(96),《银行周报》(23),《中外商业金融汇报》(22),《中国农民银行月刊》(16),《钱业月报》(14),《金融周报》(14),《省行通讯》(8),《中农月刊》(7),《中央银行月报》(7),《信托季刊》(4),《中央银行旬报》(3),《财政评论》(3)等 53 种。 [6]376农业合作类《农报》(33),《农业周报》(14),《农林新报》(12),《农情》(10),《农声》(9),《农业建设》(7),《农村合作月报》(6),《农业推广通讯》(4),《农村改进 (上海1937)》(3),《农情报告》(3),《农友》(3),《农业院讯》(3),《农牧月报》(2),《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2),《农学》(2),《农本》(2),《农村》(2),《农业推广》(1),《农村副业》(1),《农贷通讯(重庆)》(1)等 63 种。 [7]241

  

(注):①期刊书名号后括弧内数字为在此期间该刊发表之文章数,例如《浙茶通讯》(73)即据《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之收藏,抗战时期《浙茶通讯》共发与茶叶相关文章73篇。②由于各类刊物数量相差甚大,为显平衡,特将部分以注释的形式注于文后。

 

分类 刊名及刊文数 总数教育类期刊《中华画报》(3),《天津商报画刊》(2),《广西大学周刊》(2),《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林研究委员会丛刊 (第2类: 土壤报告)》(2),《大众画报》(2),《每月科学画报》(2),《妇人画报》(1),《杭州民国日报画报》(1),《科学画报》(1),《青年知识画报》(1),《三六九画报》(1)等 53 种。74[8]医学类《新医药刊》(2),《国药新声》(2),《医学杂志》(1),《广济医刊》(1),《医药卫生月刊》(1),《家庭医药 (上海 1933)》(1),《现代医药月刊》(1),《大众医学月刊》(1),《医林一谔》(1),《药报》(1),《光华医药杂志》(1),《卫生月刊》(1),《中西医药》(1),《医事公论》(1),《通大医刊》(1),《山西拒毒月刊》(1),《食物疗病月刊》(1),《药和化学》(1),《医药之声》(1),《中华医学杂志 (上海)》(1),《复兴医药杂志》(1),《药学季刊》(1)《医铎》(1)等 23 种。25其他《浙光》(12),《良友》(9),《兴华》(6),《决胜》(3),《砥柱》(3),《观海》(2),《文心》(2),《海王》(2),《浮红》(2),《玲珑》(2),《杂志》(2),《心音》(1),《出路》(1),《聚星》(1),《星槎》(1),《华年》(1),《论语》(1),《青鹤》(1),《铁展》(1)等 107 种。 [9]225合计 501种期刊 2858

从《抗日战争时期报道茶叶期刊及发表茶叶文章数量一览表》中所列可以看出,自1931到1945年,刊出和报道相关茶叶文章的期刊共有501种,是北洋政府时期(113)的4.43倍。刊登茶叶文章多者195份(《国际贸易导报》),是北洋政府时期(58份)的3.36倍,少者1份,平均每刊5.7份。[10]其中冠以“检验与统计类”之名的报刊13种,文章184篇,平均14.15篇;“实业”之名的报刊15种,文章121篇,平均8.06篇;“工商贸易类”之名的报刊48种,文章633篇,平均13.19篇;“政府公报类”之名的报刊115种,文章532篇,平均4.63篇;“财政经济金融类”之名的报刊53种,文章376篇,平均7.09篇;“农业合作类”之名的报刊63种,文章241篇,平均3.83篇;“教育类期刊”之名的报刊53种,文章74篇,平均1.40篇;“医学类”之名的报刊23种,文章25篇,平均1.08篇;“其他”之名的报刊107种,文章225篇,平均2.10篇。此间最为突出者当属出现茶叶专题期刊,而且达11种之多,[11]发文447篇,平均40.63篇,占总文章数的15.45%。其次,冠之以“农”的农业类期刊51种,相较于刘兴亮和张蕾蕾的统计(从1913年—1945年,共计131种)言,占38.9%,足见其受关注度之高。[12]且从以上各期刊及所刊文章数等,政府主导作用亦极为明显。

(三)抗日战争时期报道茶叶期刊的作者或署名人

[20]孙绍旭:《北洋政府时期关于茶叶的报道和研究述论——以《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为例》,《农业考古》,2017年2期,第218页。

 

抗日战争时期报道茶叶期刊作者或署名人情况一览表

  

(注):①作者或署名人后括弧内数字为在此期间该作者或署名人发文数,例如杰(2)即据《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之收藏,抗战时期作者杰发与茶叶相关文章2篇。②表中所列,有些既属于签名者,也属个人作者,如朱家驹等。③由于各类刊物数量相差甚大,为显平衡,特将部分以注释的形式注于文后。④商标注册25个署名人未计入,独立置于“产业管理”部分。

 

类型发文数单字45两字153三字286译文32多名作者作者或署名人及个人发文数伯,报(3),得,瀚,恒,衡,杰(2),钧,蒋(3),骥,科,L I,琳(2),儒,枚,铭,明(4),启,修,新,厦,莘,祥,余,庸,渊(3),渔(2),又,匀,印,震,肇,泽共 45 人次。安定,白尘,白涛(2),博士,陈洌,陈兴,陈仪,春明,畴九,戴麟,杜刚,方超,逢辉,范墨,广川,古城,耿酉(2),海先,和法,黄俊,黄炽,黄花(2),慧珠,郝鹏(2),怀君,金祯,金芒,警庵,君清,敬策,焦超,江波(8),吉金,寄达,君涛,纪群,康沙,林列,润甫(2),刘轸(5),李震,龙福,廉隅(8),丽华,梁琦,览远(4),密察,摹志,共153人次。 [13]白居易,宾敏该,蔡昌銮,陈伯余,陈子俊,陈得真,陈富春,陈继良,陈君鹏,陈兰英,陈舜年(3),陈建棠,传宏镇,邓必信,丁汉臣,杜炳文,杜开甲,房希舜,费鸿年(2),范和钧,范则尧,樊迪民,扈绍勤,傅宏镇(5),冯和法(2),冯曾华,丰同禧,方君强(3),郭国芳,归鉴明,古文亨(3),黄达夫,黄朝仁(6),黄琴西,何炳贤,贺知新(2),共 286 人次。 [14]C h a n g W e n C h i e h 沈秋宾(节译);华克(W a l k e r,R.)(作),张堂 恒(译);J o h n A.S l a u g h t e r(作),纪 乘 之(译);李 琛 (译);L l o y d,S.(原著),筱竹(译);黎邨(译);M a,Y.P.(4);若虚(译);M a n n,H.H.(著),倪良钧(译);铭之(译);P.E.W i t h a m(作),纪泽长 (译);P.H.C a r p e n t e r(作), 叶知水 (译);P e i r s o n,J.G.S h a k h o v,Y.K.(原著),贺更苏(译)(2);(日)田边贡原(著),葛稚荪(译);思耕(编译);沈秋宾(译)(2);(苏)拜奈地克托E.A.H o u g h t o n R o b e r t s(等原著),庄任(合译),许裕圻;叶理中(译);吴仁润(译);W i l l i a m H U k e r s(原著),R o t h e,C.(著),钟士元(译);W u P a o C h i(3);吴仁润(译);张美基,翁礼卿;C.R.H a i l e r(著),郑兆崧(译)。 共 32 组合。陈伯余,蔡襄;陈伯余,(元)杨维桢;陈伯余,(晋)杜育;陈伯余,宋丁谓;陈伯余,(元)洪希文;陈伯余,(明)高启;陈伯余,黄儒;陈伯余,欧阳修;陈伯余,武中丞;陈伯余,宋唐庚;陈伯余,皮日休;陈伯余,(唐)李白;陈伯余,唐吕温;陈伯余,杨万里;谌小岑(讲),曹运元(记);程铸新(讲),夏际虞(记);程铸新(讲),程延泰(记)。 共 45组合。[15]45提案类等鲍书图(呈请);陈日南,陈星海(呈请);蔡裕(呈请);胡士琪(提案)(3);胡浩川(解答),顾剑雄(等问),蔡州(答),璋;洪万俊(呈请);纪振纲(呈请);刘盛诸(呈请);林维桢(呈请);林屏藩(呈请);林云道(呈请);潘再益,阮兰荪(呈请);熊郁村(呈请);杨记明(呈请);闻嘉荣(呈请);叶守仁(呈请);叶德松(呈请);蚁珪梧(呈请);俞仲扬(呈请);王淑景(呈请);郑宝璜(呈请);曾侣湖(呈请);张祖泽(呈请);张天福(呈请);张文昌(提)。 共 27组合。27联合签署曹浩森,文群;顾孟余,曾仲鸣(代行);顾孟余,蒋;顾孟余,姜;黄绍竑,阮毅成,黄祖培;黄绍竑,贾士毅,伍廷飏(4);梅思平,李祖虞(代行);梅思平(代行),汤澄波(6);熊式辉,杨绰庵,韦;施平,张堂恒(2);汪兆铭,周佛海;张群,胡子昂(2);张群,胡次威,张邦翰,桂席珍,任崐;共24组合。24个人签署陈公博(21),陈有三(2),陈鸾书(3),傅宗耀,窦以锐,顾孟余(4),何键,黄绍竑(11),黄建中,何成浚,蒋经国(2),蒋中正,孔祥熙(10),刘宗纪,龙云(12),梅思平(44),马凌甫,潘忠甲,宋子文(2),史靖寰,吴国桢(8),吴鼎昌(7)王宠佑(8),王子惠,汪兆铭(4),温宗尧,吴承洛(10),卫挺生,熊式辉,严谔声(7),严家炽,尹征尧,余籍传(4),余晋和,曾养甫,张邦翰,朱家驹(2),朱惠清,张嘉璈(3),张堂恒(3),张难先(2), 张仲超(11),周佛海(13),张邦翰,张群(2),共 215 人次。215其他 巴哩克杏芬,特赖贡尼(3),陈润如君。共5人次。 5

从《抗日战争时期报道茶叶期刊作者或署名人情况一览表》中所列可以看出,自1931到1945年,刊出和报道相关茶叶文章的期刊作者或署名人按署名人数可分为 704人/次和128组合/次(两名或两名以上作者或签署人),按政府行为与非政府行为可分成作者593人(或组合)次和署名人(或组合)239人(或组合)次,按作者专(职)业分工分有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科研工作者、编辑、商人、商人阶层代表等。从作者或署名者情况可以看出,关注茶产业复兴和利用新媒体研究宣传茶产业者多为具备中西文化知识的科研人员和社会精英,文章内容涉及国内外市场调研、翻译、政令、商标、文学、消息等等,可谓内容丰富、推理严密、简洁明了、深入浅出,相较于北洋政府时期言,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的同时,[16]更为突出者有三:1、“提案类等”27个,数量增多,反映出政府与商人间的信息互动平台功能的进一步发挥。2、“译文”类32个,这一方面显示出外国语言的掌握水平和人数,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各界和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外国先进技术之利用。3、大批茶叶科研工作者的出现。仅表中所列之署名为“一字”、“二字”和“三字”者就达484人次之多,其中专职于茶叶科研者50余,成绩特别突出者如吴觉农、叶知水、胡浩川、吕允福、张堂恒、徐方干等。

基于以上各年份刊出茶叶文章的数量、刊出茶叶文章的刊物以及刊出茶叶文章或相关政策的作者和署名人的初步了解,可以看出,以《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中 “茶叶主题”之搜索的近2900篇报道茶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清末以来茶产业国际化之基本概貌,现以此为基础,从不同主题角度对以上所列之期刊和报道进一步做梳理如下。

二、国际茶叶生产和消费市场调查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期刊报道的茶叶文章中与国外相关者350篇,可分成两类如下:其一、对产茶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研究,其二、对国际茶叶消费市场的调查研究,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对产茶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研究

抗战时期,世界产茶国(或地区)除中国外,主要还有印度、锡兰、日本、荷印、爪哇、苏门答腊。关于报刊中对其的报道数量及内容如下二表:

 

世界产茶国家和地区(中国除外)各年份报道数量一览表

  

(注):①台湾当时被日本占领,但在日统制期间,只是对其茶产业做出改进,与日本土之茶产业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故另立。②台湾1935年的4+1中的1为伪满洲国的内容,因其当时也属于中国被日占区,茶叶生产等受日本控制,特归为一类,列于此。

 

印度荷印 爪哇苏门答 英印锡 合计193119323 1 1 821933212锡兰 日本 台湾11351934 2 1 1 12 2 91935 9 6 3 4+1 8 7 5 4 471936 8 6 10 8 4 4 4 441937 2 1 5 3 1 1 131939 2 21940 1 11942 111943 4 41944 1 11945 2 2合计 35 14 21 16 23 15 10 5 139

 

世界产茶国家和地区(中国除外)茶叶报道内容一览表

  

国别 具体内容印度印度茶叶生产、发展、出口贸易等,茶叶统计、宣传、统制,居民的茶叶消费情形,茶叶小史,印度茶叶协会之实地试验,格拉茶叶试验场,阿萨姆之茶叶,茶业推广计划,茶叶拍卖,茶叶会议,印度茶叶与我国茶叶之竞争。锡兰 锡兰茶叶概况,生产状况,运输,茶叶之出口税及宣传税,锡兰茶之输出和统计,日本日本茶叶之生产及其输出状况,输出统计,检验各项规程,日茶对俄输出,日本茶叶贸易史,日本茶叶与中国茶台湾台湾历年植茶面积及茶叶产量,台湾茶叶检验章程,台湾茶之输出、输出统计,台湾茶叶问题,台湾茶叶与中国东北市场,台湾茶与大陆茶荷印荷属茶叶种产销概况,荷印茶叶历史,荷印茶叶在欧美市场,荷印茶叶出口数量和手续费,荷印茶叶与华茶爪哇 爪哇茶叶状况,茶叶贸易,茶叶拍卖,茶叶输出统计,爪哇茶叶与苏岛茶出口之比较,爪哇茶与华茶苏门答腊 苏门答腊东岸茶叶出口和统计英印锡 英印锡各国茶商议决,茶叶推销

从以上二表可以看出:世界产茶国家和地区(中国除外)各年份报道数量中,有关印度35篇,锡兰14篇,日本21篇,荷印23篇,爪哇15篇,苏门答腊10篇,英印锡5篇,共计139篇,占国际茶叶报道总数(350)的39.7%,年均近10篇。是北洋时期(28篇)的近5倍。[17]本时期有如下特点:1、从时间上看,1937年是其界限。1937年前 (含1937年)128篇,占总数的92%强;1937年后11篇(其中印度9篇),占8%弱。战争进程与对国外茶叶市场的研究影响突出。2、周期性明显。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5和1936年,研究达到鼎盛,具备数量多面广之特点。仅此2年共计研究文章91篇,占总数的65.5%;涉及所列国家和地区,多者10篇,少者亦有3篇。3、从内容上看,对各国家和地区茶叶的种产销的调研,其落脚点都是与华茶之比较,但同时又各有侧重点。如印度重在茶叶实验基地、茶业公司、茶叶的推销,日本茶叶重在检验各项规程和对俄输出,荷印茶叶重在欧美市场和手续费,英印锡重在茶叶推销和世界茶叶供需平衡等。

(二)对国际茶叶消费市场的调查研究

关于茶叶销售的国际市场的研究主要有俄国、英国和美国以及针对世界市场的调研,对市场的预测,对市场销售竞争的调查,战争与茶叶销售还有中国茶叶在国际销售市场的印象等,具体如下表所示:

 

世界茶叶消费国家和地区(中国除外)各年份报道数量一览表

  

英国美国加拿大 俄国荷兰 法国其他国家世界市场 合计193119322 10119331112 13 261 1 5 151934 1 821 1 131935 2 1 7 6 1 4 3 241936 9 4 1 11 4 1 5 6 411937 8 6 5 1 1 6 6 331938 11 11 2 241939 1 4 51940 6 6 1 4 171941 1 2 6 1 1 111942 1 1 1 4 71943 1 2 1 41944 1 11945 1 1 2 1 5合计 42 32 5 54 14 4 22 38 211

 

世界茶叶消费国家和地区(中国除外)报道内容一览表

  

国别 具体内容英国英人吃茶习惯,茶叶到销存底统计,茶叶进口税,茶叶合作社统制茶叶营业,茶叶消费数量、市场市价统计,战时英国茶叶进口,英国统制茶叶贸易,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茶叶贸易等。佐治亚种植印茶华茶之经过,美国茶叶市场调查,茶叶消费区域分布,七十二年来各国茶叶输入美国数额比较,茶叶协会董事会,美国茶叶标准,纽约茶价,中美茶叶贸易简史,战时美国茶叶,华茶与美国市场加拿大 坎拿大茶叶进口与税收,华茶与加拿大茶叶市场美国俄国俄茶栽培、种植、生产、包装等情况,茶叶国营农场,茶叶检验,苏联茶叶研究所,中俄茶叶贸易历史,中俄茶叶贸易前景,苏俄茶叶进口情况,苏联征收茶叶营业税,茶叶的研究,中苏签订茶叶贸易协定,华茶在俄销售荷兰 荷兰茶叶贸易槪况,输入茶叶之统计,关注中日茶叶生产,茶叶税,和印华商宣告破产之调查法国 法国茶叶贸易和茶叶税世界市场世界茶叶贸易回顾、前景、产销、供需、价格和统计,国际茶叶委员会及产业国际市场管控,各国茶叶生产及消费概况,世界茶叶之生产及其限制论,主要销茶国茶叶进口税率,消费国及生产国外汇表,万国茶叶大会,世界茶叶地理概述,战后茶叶对西洋贸易之研究,欧美茶讯其他国家 茶叶与波斯、阿富汗、暹罗、埃及、南菲、马来亚、瑞士、朝鲜、摩洛哥、马来联邦、澳大利亚、东非洲、伊朗等国

从以上二表可以看出:世界茶叶消费国家和地区(中国除外)各年份报道数量中,有关英国42篇,美国32篇,加拿大5篇,俄国54篇,荷兰14篇,法国4篇,其他国家22篇,世界市场38篇共计211篇,是北洋时期(31篇)的6.8倍。[18]其中,国际茶叶报道总数(350)的60.3%,年均15篇。本时期有如下特点:1、中国一直关注世界茶叶消费市场,特别是英美俄始终是关注的重点对象,此间仅此3国共发研究文章128篇,占总数 (211)的60.7%,即使全面抗战爆发及战争进程的不断推进,也未影响对其关注和研究。2、周期性明显。抗战时期对国际茶叶消费市场的研究有两个高峰,即为1936年(41篇)和1940年(17篇),仅此两高峰期发文 58篇,占总数(211)的 27.5%。3、从内容上看,除进口税收政策、价格、数量等外,对英美两国作为世界茶叶集散中心的关注点多些,而由于地缘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等,对于俄国则关注更为全面,如产种销情况,特别关注华茶在俄在销售。

如上表所示,抗战时期,有茶叶商标注册的年份为 9 个 (1931、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40、1943),数为 30 个,年均 3.33 个,是北洋政府时期(15个)的2倍。[23]其中全面抗战爆发前数量为23个,占总数(30)的76.7%。说明国人茶叶品牌意识在不断提高,也说明与国际市场对接更为密切。

三、中国茶叶市场调研和产茶省的调研

据统计,关于中国茶叶市场调研和产茶省的调研有期刊报道1057篇。亦可分成两类:第一、中国茶叶市场调研381篇,第二、产茶省的调研676篇。具体如下:

(一)中国茶叶市场调研

关于中国茶叶市场调研,又可细分为全国概况、改良复兴、调查研究、统计材料、市场消息五个方面内容。其具体如下表所示:

 

抗战时期各年份中国茶叶市场调研文章数量一览表

  

全国概况调查研究统计材料 市场消息合计193119329 114 3 201933193改良复兴1428 8 211934 11 1 1842 15 871935 7 6 7 10 24 541936 6 7 3 11 41 681937 1 4 1 15 211938 1 3 1 3 81939 5 2 4 1 7 191940 13 2 9 241941 9 3 2 7 211942 1 1 1 10 131943 1 7 81944 1 11945 3 2 5合计 69 23 50 79 160 38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整个抗战时期,中国社会一直关注国内茶叶市场,共有期刊报道381篇,是北洋时期(36)时期的10.58倍。[19]如上表所示,相关全国概况的报道69篇,改良复兴23篇,调查研究50篇,统计材料79篇,市场消息160篇。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为界,前后存在量上的不同。总体而言,1937年及其以前文章数282篇,占总数(381)的74%强;市场消息占72%弱;调查研究占76%;改良复兴占70%弱。特别是统计材料一项,战争的不断推进对全国茶叶统计工作影响巨大,所以1937年后关于全国的统计仅3篇,占全部的3.7%。而全国概况1937年及其以前则仅占54%弱,前后差距不明显。从此期间文章内容看,国民政府对茶产业关注区域随着日本占领中国地区的不断扩大而后退,但“战争打的是经济”,就当时及其此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而言,茶叶之于中国相当于石油之于阿拉伯国家,茶叶出口换取外汇对支持抗战的作用自然无可替代。

(二)产茶省的调研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产茶省主要有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和湖南等。关于产茶省的调研文章676篇,具体如下表所示:

 

抗战时期各产茶省的期刊报道文章概况一览表

  

(注):上表“其他”类包括陕西、贵州、青海和甘肃等。

 

商业消息 扶植政策合计江苏浙江13 5230 8 136江西调查研究12717改良措施96235统计材料2991413 8 87安徽 40 88 1233 9 182福建 25 14 6 29 1 75湖南 15 9 1 3 1 29湖北 10 2 1 2 15广东 18 3 5 9 1 36广西 1 2 2 5四川 17 4 4 4 29云南 4 5 3 1 13西康 4 1 2 7西藏 1 2 3其他 4 3 7合计 184 234 81 148 29 676

 

抗战时期各年份各产茶省的期刊报道文章概况一览表

  

(注):限于表格,部分数据无法列入,因此表格“合计”部分之“+”后面数字源于如下材料:广西(1934、1941(4))和西藏(1931、1934、1936)其他(1938、1943(5)、1944),特注出。

 

江西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四川云南西康 合计1931193216+11141933江苏131浙江5261 34 12 331161934 5 9 8 271湖南 2 31 59+21935 5 11 9 22 6 641936 15 14 6 26 13 2 89+11937 15 18 10 12 10 911938 2 7 8 1 3 1 23+11939 18 5 20 11 5 601940 29 20 19 8 3 2 881941 6 8 41 12 3 2 83+41942 5 9 4 6 2 35526112322 111 21 2 23 31 6 41 7 121943 1 1 1 3 1 12+51944 1 1 91945 1 1 3合计 676112 34 44 32 2 14 2

从《抗战时期各产茶省的期刊报道文章概况一览表》中可以看出,此间共发文676篇,是北洋时期(35)的 19.31 倍。[20]按不同省份分,共有 17 个。期刊报道文章最多者为安徽省,共计182篇,占总篇数(676篇)的27%;处第二位者为浙江省,136篇,占20%;第三位江西省,87篇,占12.8%;第四位福建省,75篇,占11.09%。仅此四省占总数百分比的71%。紧接着为江苏省、广东省、湖南省和四川省等。从内容上看,前四名省份(浙江、江西、安徽、福建)调查研究占59.2%,改良措施占85%,统计材料占50.6%,商业消息占70.9%,扶持政策占89.6%。此四省在中国茶产业中的比重明显。就调查研究而言,期刊报道超过10篇的省份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和四川几乎囊括中国主要产茶省份,且数量多,亦可见受重视、调研细致。从《抗战时期各年份各产茶省的期刊报道文章概况一览表》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各产茶省的研究报道有两个高峰期, 分别是 1934、1935、1936、1937 年和 1938、1940、1941年。前一高峰期四年共发文306篇,占总数的45.26%;后一高峰期三年时间共发文235篇,占总数的34.76%。

以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为界,随着战争的发展,日寇将战争向中国腹地不断推进,占领大片中国国土,特别是一些产茶省,但对茶叶的研究报道虽经历了1938年的骤减之后就迅速恢复,由此可见社会精英对茶叶发展与抗战胜利之间关系的认识度。

随着国际茶叶生产和消费市场调查研究以及中国出口外销情况和茶叶生产调研的开展,针对不同问题,国民政府出台系列复兴茶叶的对策。

2339 设△ABC三边长、三内角、半周长、外接圆和内切圆半径分别为a,b,c,A,B,C,s,R,r,则有

四、复兴茶叶的具体举措

针对国内外茶产业的研究,国民政府采取发布政府的法令法规和行政命令、以商标为主的茶叶品牌建设、通过茶叶检验工作严把质量关、加强茶产业各方面的管理、组建中国茶叶公司、推进茶叶科技和产业研究等系列具体措施来推进茶叶复兴运动,现逐一阐释如次:

(一)政府的法令法规和行政命令

[12]刘兴亮,张蕾蕾:《民国时期农学类期刊论析》,《出版科学》,2015年5期,第100—106页。

首先,规模小、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简单落后、生产收益低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是无法对抗先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在中国的小农经济中,茶叶始终属于副业地位,肥沃的土地一般不用于种植茶叶等,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价值量的决定的阐述[27],无法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茶产业,无法立足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茶叶市场,更遑言取胜,当然无法实现复兴之目标。中国的小农经济下的茶产业与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茶产业的竞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法令法规和行政命令一览表

  

(注)其他计 30:公文(3):1931(2),1932;咨(3):1931,1933,1944;署令(5):1942(5);税捐(4):1933(4);市政(4):1933,1934 (3);布 令 (2):1940 (2);通 令 (2):1936,1943;其他(7):1935(2),1936,1940,1942,1944,1945.

 

法令法规訓令命令公牍附代电其他 合计193119323 2711 17193343部令2312 51 41 36公函14录批指令2 213 1 6 313 31934 2 110 3 171935 6 4 4 1 4 2 221936 3 2 6 2 4 2 221937 13 1 5 1 1 251938 2 1 31939 6 11 1 201940 46 3 7 1 4 3 671941 23 38 5 7 1 891942 6 11 15 4 1 1 6 491211 13 2310 1 451943 1 1 1 1 1 1 71944 1 2 4111945 1 1 1 3合计 113 67 58 23 53 10 11 8 22 8 30 403

据 《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法令法规和行政命令一览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共发布与茶叶有关的法令法规和行政命令403个,是北洋时期(82)的4.91倍。[21]类别和数量包括:法令法规(113),部令(67),訓令(58),命令(23),公牍(53),公函(10),附录(11),批(8),指令(22),代电(8),公文(3),咨(3),署令(5),税捐(4),市政(4),布令(2),通令(2),其他(7)。从表格可以看出,此期间发布之法令法规和行政命令以1938年为界,周期明显。从1931年至1937年较为平稳,共计 161个,占总数(403)的近 40%,年均23个;此间最多年份(1931年)31个,最少年份(1932、1934年)17个。 1940至 1942年则数量剧增,仅此三年就达205个,占50.86%。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期刊报道中发布法令法规和行政命令的主要内容见 《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法令法规内容一览表》,《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公牍内容一览表》,《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法令法规内容一览表》,《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命令内容一览表》、《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訓令内容一览表》、《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部令内容一览表》、《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其他行政令内容一览表》等见注释。[22]

(二)以商标为主的茶叶品牌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关于茶叶品牌建设方面在期刊报纸中的体现之一即为商标的报批和公示事宜,关于此一时期中的商品审定号码、注册人、出处和时间如下表所示:

 

抗日战争时期茶叶商标情况一览表

  

(注):商标号码下划线者没有注出注册人。

 

商標号8693,8934,10033出处《商标公报》1931 年 47、49、54期14503,14755,15000,1520817697,18020,18942注册人兪仲扬叶德松,吴镜淸,王淑景,阮兰荪郑宝璜,蚁珪梧20508,20894,21215叶守仁,蔡裕22389,22406,22857,22945,23184,23628,24502曾侣湖,鲍书图,林屏藩,林云道,纪振纲《商标公报》1933 年 74、75、76、77 期《商标公报》1934 年 87、89、92期《商标公报》1935 年 99、100、102期《商标公报》1936 年 108、118、114、116、119、112-113期(2)24909,25028,26403《商标公报》1937 年 130、131、142 期26988,27181刘盛诸,闻嘉荣,陈日南和陈星海张祖泽,洪万俊《商标公报》1938 年 146、147期29603,30328张天福34845,3445,34524《商标公报》1940年 165-168、172 期熊郁村,潘再益和杨记明,林维桢《商标公报》1943 年 205、206、209 期

与国际茶叶生产和消费市场调查研究同时进行的是中国茶叶市场调研和产茶省的调研。

(三)通过茶叶检验工作严把质量关

清末以来,特别是中国茶叶垄断地位的被打破,以及随着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华茶质量一直被竞争对手作为抓手百般诟病,因此,茶叶质量,特别是出口茶叶质量,一直是包括晚清政府在内的历届政府的关注,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具体如下二表:

 

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茶叶检验概况一览表

  

时间检验消息检验标准检验细则方法研究结果统计合计19311932检验规程1026219338111 26 3219346 101935 1 3 19 271936 5 2 22 351937 2 1 20 281938 7 9 161939 2 2 41940 1 2 1 41941 3 319424132564 14 12 1194319441945合计 25 26 8 10 14 105 189

 

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茶叶检验内容一览表

  

?

从以上二表可以看出,根据内容,茶叶检验工作具备如下特点:1、茶叶检验工作已清晰地分成检验消息、检验标准、检验细则、检验规程、方法研究、结果统计六个方面。可见茶叶检验已成系统,亦趋成熟。2、以全面抗战爆发为界,1937年及其以前发文162篇,占总数(189)的85.71%。特别是检验标准、检验细则、检验规程等在1937年后基本无,也即基本成定制。而检验消息、方法研究、结果统计三方面的动态发展也得到体现。3、从内容上看,检验消息中体现了检验茶叶标准的酝酿、提出、讨论、订立、推行的过程,检验标准提现了各年份的更新和与市场的对接,检验细则主要是标准之细化,检验规程则是检验的线路图,方法研究主要是通过先进之检验方法使茶叶保证质量、迎合市场、赢得竞争,结果统计则验证茶叶合格率,进而反馈茶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关于茶叶检验工作,吴觉农和范和钧对其成立、发展和成效有过相关肯定之评价,“1931年7月,实业部开始在上海实施茶叶出口检验,收效甚佳,后在汉口等地相继实行,1936年又在茶叶原产地设立检查机关,先在出口外销茶叶最重要的祁门红茶和屯溪绿茶产区进行试办,取得良好的效果。”[24]可见该时期系统的茶叶检验工作及其成效。

(四)加强茶产业各方面的管理

除以上所列政府的法令法规和行政命令、以商标为主的茶叶品牌建设、通过茶叶检验工作严把质量关外,抗日战争时期加强茶产业各方面的管理在许多方面都做出探讨,主要如下三表所示:

 

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茶叶管理一览表

  

茶叶宣展价格管理物流管理人才管理管理办法鼓励政策政商信息政府文件茶叶统制合 计1931193217 719331 82 11934 1 1 1种采制销 1 1 2 41221935 2 3 1 4 191936 6 2 1 3 211937 14 9 1 6 1 431938 2 91939 4 1 7 7 421940 1 1 8 1 11 20 821941 1 1 3 3 181942 1 9 4 3111 3 1 4 10 3 2茶叶包装 3 2 2 3 1 2 4 1机构建设 1 3 1 3 219431944 1 22 311 1 21 7 52 42 1 12 1 24 16 2 912 6 52 38 1 51 21419451 1合计 33 18 20 6 32 7 10 39 25 42 39 45 316

 

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茶叶管理内容一览表

  

主要内容种采制销布告部定茶叶采制办法,奉令修改茶叶分等理由,茶叶改良及改良红茶成效,茶用颜料的制造,采茶用具,茶砖制造之过程,茶叶对外贸易与科学制造,提高茶叶品质,茶叶的采摘、火门筛和炒菁,茶叶分类、产销状况、筛扇与分簸,茶叶栽培与经营,茶叶采摘、萎凋、拣选,茶叶研究所发明手摇回转做菁机茶叶包装茶叶包装照片,输美华茶包装改良,安南茶叶用铝袋包装,注意茶叶出口之包装,混合茶叶的装箱,铝箔袋包装茶叶,茶叶检验标准及茶箱取缔办法,实业部公布茶叶检騐标准,改良茶叶包装之重要性及箱内裱衬应行注意事项,输俄的茶叶装箱,石灰茶叶坛,茶叶统一名称中英文对照表,外销茶叶空运包装茶叶宣展正兴德所制之茶叶陈列,部分政府领导出席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茶叶特展会,中国茶业、各国茶具、华茶历史、各国饮茶情形,茶叶陈列说明,相关茶业书目,茶叶展览部,茶叶广告宣传价格管理沪市茶叶业改用市斤公秤并议决货价,核定茶叶用秤办法,如何征收茶叶业检定费,秤茶叶用市制规定,关于茶叶的收价,收购外销茶叶给分给价办法物流管理输送中的大包茶叶,平绥路、平淡路与大同站特价联运蒙茶和茶叶末,江南铁路与津浦京沪先行办理茶叶之货物联运,京沪沪杭甬铁路沿线茶叶产运销概况,江南铁路办理茶叶联运,核议茶叶运费、规定茶叶装运办法、修改装运茶叶办法、蔬运积存联运零担茶叶,平汉铁路管理局行政计划,茶叶的水路运输,皖赣红茶总运销处,茶叶运销合作,我国茶叶运销概况,取消茶叶准运单制度,结束茶叶仓运站,战时茶叶囤运问题,输入苏联的茶叶路线,闽浙五省茶叶运输厘定新计划,茶叶空运出国人才管理拟选茶叶技术员出国训练,茶叶检验技术人员招考,训练国货细密检验人材,派出茶叶产地检验人员,训练茶叶合作人才,创设制茶叶技工幸福会,中国茶叶公司裁员机构建设成立茶叶改良会,设茶叶检验监理处,设立茶叶产地检监处,设茶叶产销管理局,成立内销茶鉴定会,茶叶学会,小型茶叶生产合作社,贸易委员会拟定茶叶增产办公,设立东南茶叶改良总厂管理办法饬整顿茶叶采制办法,整顿外销茶叶,挽回茶叶利权的补救方法,改良茶叶办法,过渡时期毛茶出货商管理问题,全经会及商检局积极改良茶叶,拨款拟设茶叶改良场,改进茶叶产销,茶叶检验标准公布,茶叶收购运销办法,修正管理茶叶出口办法,茶叶到埠登记手续,合订和实行全国茶叶运销办法,试办茶叶合作产销,倡导茶叶合作初制以改进箱茶品质,严惩茶叶走私及改良品质,侨销茶叶结汇出口鉴定办法,茶叶管理与茶农合作社,驻厂管理员检验茶叶,茶叶登记展期截止的通知,全国内销茶叶办法大纲施行细则和管理办法,茶改订叶购储运办法,茶叶出口新办法,外销内销侨销茶叶报运变更办法,茶叶增产工作竞赛通则鼓励政策民营商业之奖励保护监督改良及推广,实业部救济茶叶,六安茶叶之实况与今后救济之方法,民营商业之奖励保护监督及推广,实业部谋救济茶叶订定三项办法,拨款改良国内茶叶,各省茶叶经费之补助,开垦茶山举办茶农贷款,交通银行办理茶叶贷款,茶业公会筹组银团办理浙省茶叶放款,四银行贷款救济湘鄂皖赣浙闽茶业,赣皖茶农贷款经济部增拨五十万元,茶叶运销贷款工作,扶助茶农茶商运销欧菲市场,茶叶贷款继续核放,全国合作放款统计,电请财政部电催中茶速拨贷款收货资金,1940年各省茶叶产制贷款情形,中国茶叶贸易与茶叶金融问题,茶叶银行,三十一年度茶叶贷款原则决定,茶叶贷款问题及其改善政商信息茶商请取消检验茶叶及回复,财政厅复请从减核定税率等情,又致茶叶公会函,改良茶叶函,呈复改良茶叶推广国际贸易意见,电请茶商来六购逦茶叶,函知制茶机关改进平水茶叶,茶叶贩运业公会和茶叶店业公会提案,茶叶运销合作社应当注意事项,答福建安溪县和山西浮山县农情报告员,准咨请免征茶叶转口税查照及复,茶叶产地检验监督处暂行章程。关于追加茶叶产销管理局等经费请示,私运茶叶问题,关于茶叶押汇减息致浙闽赣沪渝五行函,同胜昌因箱茶铅罐简陋受严厉处分,贸委会茶叶评价委员会会议,内销茶叶管理办法及大纲施行细则,郑兆崧改就茶叶公司,茶叶统购统销和专卖,贸委会茶叶研究所近况,沪杭苏采购茶叶采运管理

  

政府文件驻利物浦领事馆呈请改良茶叶文,饬拟改进茶叶计划,财部停征茶叶杂税,实业部茶叶产地检验规程(施行细则)草案,茶叶出口章程,二十六年度茶叶产地检验工作进行计划书,茶叶产销管理计划草案,茶叶管理机关组织通则、修正财政部管理全国茶叶出口办法大纲、全国茶叶收购运销办法纲要,实业部茶叶产销管理局组织暂行规程,财政部管理全国内销茶叶办法大纲及施行细则,修正财政部管理全国茶叶出口贸易办法大纲,茶叶运销管理规则,各省茶叶管理机关组织通则,茶叶临时特税暂行条例茶叶统制茶叶的统制,皖赣闽统制茶叶运销,汉口茶叶业近况,贸委会派员赴各省商管理统制茶叶,战时茶业政策,“战时茶叶策论”评述,各张镇长讨论收购茶叶,从茶叶的统制说到合作的推进,全国茶区应利用茶叶滞销时期复兴茶园之刍议,安徽省茶叶管理处统一制茶叶者品名、商标办法和茶行登记管理规则,管理内销茶叶收购运销,统制配销闽省茶叶,二十九年茶叶管制之概述、抢购茶叶、抢购茶叶事项,皖南茶叶近年来管制情形概述

从以上二表中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茶叶管理文计316篇,是北洋时期(23)的13.74倍。[25]可细分为种采制销、茶叶包装、茶叶宣展、价格管理、物流管理、人才管理、机构建设、管理办法、鼓励政策、政商信息、政府文件、茶叶统制等12类,类均文章26.33篇,年均文章22.57篇。按上表之归类,抗战时期的茶叶管理涉及面广,分类细,架构系统全面。以全面抗战爆发为界,前后的两个高峰也较明显。即若果没有全面抗战之爆发,按期正常之发展态势,茶叶之管理应不断系统和规范,因此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1934至1937年,共出台相关管理方案并见诸报端且留存下来的有105篇,占总篇数的33.22%。而全面抗战打断正常发展之路径,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因为茶叶对中国战时经济的特殊意义,国民政府采取管制政策以期挖掘该产业之潜力,更好地服务于战争,更加加强了对茶叶的管理,因此从1939年至1942年,出台相关管理方案并见诸报端且留存下来的有173篇,占总篇数的54.74%。关于此间管理之具体内容见《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茶叶管理内容一览表》所示。

(五)组建中国茶叶公司

为重构茶叶贸易制度和促进茶业发展,打破洋行、茶栈等中间商主导的贸易制度,构建适合近代中国茶业发展的制度结构并提供必备的金融服务及信用保障以振兴华茶贸易和发展茶业。国民政府通过周密筹备,于1937年5月组建中国茶叶公司。关于中国茶叶公司的筹备和建立,营运和发展情况如下表所示:

 

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中国茶叶公司概况一览表

  

时间数量1937691939519401319411219426内容实业部联合浙闽赣皖湘鄂六省筹设中国茶叶公司及其系列事宜,中国茶业公司聘英国茶叶技术专家顾问韦纯氏,中国茶叶公司概况,中国茶叶公司鄂省、湘省、浙省、赣省、闽省等认股情况,中国茶叶公司与华茶复兴,中国茶叶公司开始营业,中国茶叶股份有限有公司章程,中国茶叶公司定期举行董监联席会议,茶叶公司力谋改进华茶对外贸易制度,对外茶叶贸易革除陋规,中国茶叶公司确定营业计划,中国茶叶公司、设置模范茶场,茶叶特展,茶叶时事写真,中国茶叶公司设立汉分公司,中国茶叶公司拟在祁门创设制茶公司中国茶叶公司收购浮红婺绿开始评价,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与中国茶叶公司会订办理全国茶叶办法纲要,中国茶叶公司推销滇茶,中国茶叶公司开发西南新茶区中国茶叶公司积极抢购茶叶,由中国茶叶公司等统筹购销,运输茶叶新交通线布置完竣,中国茶叶公司改组寿景伟秉总经理,中国茶叶公司近拟订业务计划,中茶公司增加资本统办输出,中国茶叶公司改为国营,中国茶叶公司安徽办事处、安徽省茶叶管理处会同办理内销茶叶简则、联合办公处组织纲要、屯溪砖茶厂合约,中茶公司在西南各省开辟新产茶区中国茶叶公司概况,拟请中国茶叶公司倡导茶叶专业合作组织以推行茶叶国策增加茶叶产量改进茶叶品质用求开拓国茶海外市场案,中茶公司积极发展西南各省茶叶外销,中国茶叶公司筹辨康藏茶厂,由恩施茶厂及浙北办事处运渝茶叶须凭出运证报由本税征收机关发记课税案,中国茶叶公司章程,中国茶叶公司技术处东移,中国茶叶公司在恩思所设之实验场,中国茶叶公司筹办广西实验茶厂,中国茶叶公司发展南洋销路中国茶叶公司五峯茶厂水浕分厂,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概况,中国茶叶公司产制业务概况,中茶公司扩大茶叶内销并制炼晶茶,中国茶叶公司安徽办事处、安徽省茶叶管理处合办屯溪砖茶厂各种青砖成本估计表1943 10中国茶叶公司近年向渐完闽赣四省本行贷款推广营业为数至钜,富中茶叶公司以经营茶叶及其有关事业为业务,中国茶叶公司,由国茶直接贸易说至筹设国营茶叶分级厂1944 10中国茶叶公司荣经藏销茶叶精制厂,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中国茶叶公司究有多少茶美国错收到了中国的毛茶摹志,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茶叶之研究”,中茶公司外销近况:中国茶叶公司本年度茶贷总额1945 1 吴志曾:新中国茶叶公司即将崛起合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关于中国茶叶公司的文章共126篇,年均15.75篇,特别是1937年,各报刊铺天盖地地报道中国茶叶公司的建立,足见政府和社会对之的重视和期待。从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茶叶公司是近代中国社会精英探索复兴茶产业与当时国内外学术界兴起的“统制经济”学说共同作用之结果。除此之外,公司之架构是充分参考特别是印度茶叶公司并结合中国当时实际的组合,与此同时,在种产销方面进行系列和系统的规划,为达成目标特从如下方面着手工作:为促进茶业改良建立建设实验茶厂,为保证茶品质和茶农的利益推广合作,为掌握一手资料而开展产区茶叶调查研究,同时还帮助茶农收购茶叶和提供茶叶贷款,为发挥茶产业发展培训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关于中国茶叶公司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有陶德臣、郑会欣和张跃所写三文。[26]

(六)推进茶叶科技和产业研究

自近代以来,科技对于生产的推动作用不断为中国社会精英所认同和践行,这在推进茶叶科技和产业研究方面表现突出。关于抗战时期对茶叶科技和产业研究主要如下二表所示:

 

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茶叶科技研究概况一览表

  

时间1931数量作者与文章题目秦道坚:《茶叶化学》,沈仲圭:《茶叶之医治作用》,《鉴别茶叶之常识》1933《残茶叶之利用》,秦道坚:《茶叶及其化学性质》,敬策:《成分》,《关于棉花及茶叶》,《茶叶方面》,《中国茶叶性质考察》,沈仲圭:《茶叶之医疗作用》,沈仲圭:《茶叶之医疗作用》193419353 7 5 1819366黄花:《茶叶能杀灭虎列拉菌》,(日)田边贡原(著),葛稚荪(译):《茶叶品质的科学鉴别法》,陈富春:《中国茶叶之分析》,沈仲圭:《茶叶之医治作用》,《残茶叶》三好:《茶叶渣的利用法》,《茶叶能杀灭虎列拉菌》,《茶叶里含有维他命》,《茶叶中含维它命,可预防贫血症》,屠祥麟:《中国茶叶分析及其化学检验暂行标准之研究》,L I:《茶叶中含维他命》,《茶叶中含维他命》(2),杰:《泡过茶叶的功用》,博士:《茶叶中含维它命》,余致远:《改良茶叶声中谈谈几种茶树害虫》,《你可知道?》《茶叶中含维它命可预防贫血症》,李中月:《苏联又发现茶叶中含维他命》,于文蕃,范镇亚《杭州产茶叶(山茶)中茶素(T h e i n;C a f f e i n)之研究》《茶叶中含维他命》(2),《加拉希里亚教授发现豆茎根可以保护茶树之生长》,尢怀皋:《残茶叶之利用》,《茶叶中含维它命》,畴九:《茶叶含 V i t a m i n可预防A n a m i e》1937 5詹逖先:《废茶叶的利用》,《废茶叶的利用》,龙福:《茶叶和维他命C》,尹允稷:《茶叶酵素与红茶发酵》,黄花:《茶叶能杀灭虎列拉菌》,1939 9唐笃之:《茶叶》,少明(编):《茶叶能杀虎列拉菌》,志逊:《茶叶之主要成分及其功效》,又:《废茶叶的利用》,《废茶叶之利用》,铭之:《决定茶叶品质的因子》(4)1940 6周匝《茶叶化学品评法之商榷》,朱铨钧:《茶叶中之茶碱精(C a f f e i n e)》,与群:《用科学方法焙制茶叶》、《用特筑之灶烘焙,为制某种茶叶必经之手续》,梁熹光:《茶叶分类之研究》,《制茶方法》1941 3 陈子俊 《茶叶中之咖啡因》,祥:《茶素与单甯之分析法》,徐方干:《茶叶色素成分与人体生理作用》1942 3 P.H.C a r p e n t e r(作)叶知水(译):《科学应用与现代茶叶栽培》C.R.H a i l e r(著),郑兆崧(译):《气候与茶叶之生产》,沈仲圭:《茶叶之医治作用》1943 15徐大衡:《茶叶染料制造之研究》,《茶叶的化学用途》,广川:《茶叶炼制单宁酸:工业原料新途径》,徐方干:《茶叶色素成分与人体生理作用》,《茶叶研究所改进茶叶品种槪况》,《茶叶研究所提炼咖啡硷完全成功》,许裕圻:《茶叶之无性繁殖》,《桑枣之叶能做红茶绿茶实践》,《茶叶之化学用途》,徐大衡:《茶叶染料制造之研究》,钧:《茶叶制成苹果汁、茶叶制用苦味酒已获成功》,黎邨:《茶叶渣鱼骨头都可食用》,仇士杰:《茶叶与加啡因》,《武夷茶岩土壤之环境及其性状》,《茶树品种观察试验调查简表》1944 5《茶叶提取染料》,刘春桂:《泡过的茶叶中含有蛋白质比米还多》,《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公司合作试验》,《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发明》,M a n n,H.H.(著),倪良钧(译):《土壤与茶叶品质之关系》1945 2 那希麟:《高粱米代替茶叶》,庄任:《茶叶中之碘素》

 

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茶叶产业研究概况一览表

  

时间数量193319341935193619373 1 1 2 5作者和文章题目《继续研究中国茶产及销售地点》,胡浩川:《古代塞外之茶叶贸易(上)》,王一鸥:《从两湖茶叶税到汉口茶叶十余年来对外贸易之消长》《我国茶叶产销概况》迈进篮:《我国茶叶之产销及其振兴策(未完)》《经济会农业处召开茶叶技术讨论会》,迈进篮:《我国茶叶之产销及其振兴策(续完)》范则尧:《中国茶叶分布的梗概》,于其右:《茶叶贸易衰落及其原因》,吴觉农:《怎样使茶叶的研究推广检验和指导取得联系?》,《茶叶标准化》,M a,Y.P.《茶叶专卖之大利(中英文对照)》1939 51940 151941 41942 111943 13刘仲廉:《从历史上观察我国经济之变迁、桐油茶叶猪鬃矿产由政府统筹购运:商人不得自由报运转口,购运机关亦须凭证放行》,傅宏镇:《两湖茶叶之史的研究》(2),孔凡定:《战区茶叶成本的研究》《中国茶叶史实(未完)》刘轸:《茶叶生产之合作经营》,吴觉农《茶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茶叶生产过剩之危机及其解决方法》,费鸿年:《茶叶管理工作之回顾与前赡》,《华茶之研究(一至十一)》,刘河洲:《改良茶叶的新生活意义》(2)冯和法:《茶叶经济研究纲要》,W i l l i a m H U k e r s(原著),沈秋宾(节译):《中国茶叶贸易之概况》(5),《关于高等教育者:教部核准复旦大学增设茶叶专修科》倪骥瑞:《茶叶生产遇剩之危机及解决办法》,文存:《茶叶专卖与对外贸易国营之今昔观》,徐君涛:《改进我国茶叶生产之我见》,《推广茶叶合作,提高品质,减低成本,争取国际市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概况》,《茶叶》,《对目前茶叶研究方面诸问题之探讨》,杨开道:《我国茶叶内销问题的综合观》,《全国内销茶叶管理办法》(2),《论茶叶专卖》,庄晚芳:《论茶叶专卖》,贺知新:《历年来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刘庆云:《论我国茶叶产销政策》,徐方干:《历代茶叶专卖史略》《茶叶小辞典》(2),《茶叶研究所两年来工作概述》,吴觉农:《我国茶叶研究改进史》,《茶叶研究所两年来工作概述》,《三十三年度茶叶研究所试验研究项目摘要》,《贸委会茶叶研究所,力谋茶业复兴》,《茶叶研究所工作概况》,《今后中国茶叶研究之方向蒋芸生》,张堂恒:《论茶叶专卖》,徐方干:《历代茶叶专卖史略》,杨逸农:《中印茶叶藏销问题》,叶知水:《变更茶叶收购方式及调整箱茶收购办法蒭议》《茶叶的史话》,曾克同:《茶叶成本调查与计算》,《茶叶研究所两年来工作概况》,徐方干:《历代茶叶边易史略》,李琛(译):《茶叶》1945 1 范墨:《茶叶可以改造》1944 5

从以上二表中可以看出,抗战时期有中国茶叶科技和产业研究文章153篇,其中茶叶科技研究87文和茶产业研究66文,年均10.92篇。茶叶科技研究最多的18文 (1935年),最少的2文(1945年);报道在10文者2个年份,6—9文者4个年份,1—5文者7个年份。茶叶科技研究内容涉及:茶葉栽培、烘焙、制作,茶葉之無性繁殖,豆茎根与茶树生长,茶叶害虫,土壤与茶叶品质之关系,决定茶叶品质的因子,武夷茶岩土壤之环境及其性状;茶叶的成分(维他命、茶青素、茶碱精、咖啡因)及其功效,茶叶的鉴别,茶叶杀菌和治病方面的作用,茶叶酵素与红茶发酵;茶素与单甯之分析法,茶叶色素成分与人体生理作用,茶叶染料制造之研究,茶叶的化学用途,茶葉研究所提煉咖啡粦完全成功,茶叶制成苹果汁、茶叶制用苦味酒已获成功,泡過的茶葉中含有蛋白質比米還多,茶葉中之碘素,残茶叶的利用等。从内容上看,对于茶叶的研究已经纵深发展,从单纯之种植生长研究,向茶叶成分研究,再到茶叶微量元素的提取等。关于茶产业研究,最多的15文(1940年),最少的1文(1934、1935、1945 年);报道在 10 文者3个年份(1940、1942、1943 年),其他皆为 1—5 文者。 茶产业研究内容涉及:茶叶研究所、茶叶贸易史、茶叶成本、茶叶专卖问题、茶叶藏销、茶叶收购、茶叶改进、茶叶合作、茶产及销售地点、茶叶税和茶叶外贸等。由此可见抗战时期中国茶叶科技研究和茶产业研究之成果。

五、余论

清末,报刊等信息平台一直为广大社会精英充分认识和利用以启民智。民初,社会精英传承和发展这一优势服务于社会各方面工作;而抗日战争时期则是这一优势纵深发展的时期。相较于北洋政府时期及其以前而言,此时期在政府倡导下,社会各界在总结清末民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围绕复兴华茶之主题,通过理论探讨、传承创新和纵深挖掘,并结合当时实际,在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中茶公司,主导华茶复兴,将目标有计划分步骤付诸实施,做出有益的探索;因此,无论在针对国外产茶国和国际茶叶市场,国内茶叶市场和国内产茶省,亦或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等的调查研究,都有着巨大之发展并取得很大之成效。特别值得一提者有:1、清末引进的社会调研在茶产业中的运用。2、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质量检测系统并取得一定之成效。3、中茶公司的建立、营运和可贵的经验之积累。4、专门研究茶叶的期刊的出现和发展。5、研究茶叶和茶产业专家队伍的形成和发展。6、茶产业管理渐趋成熟。7、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不断运用于华茶复兴运动之中。8、一定程度上达成重构茶叶贸易制度和促进茶业发展之目的。当然,由于振兴华茶乃一系统工程,且当时面临复杂之国际国内环境和许多难以预料之突发事件,未能达到预期之目的,但不能因此而抹杀其付出的有益探索,特别是一些学者精英们的振兴中华之爱国情怀,以及其世界眼光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匠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之脊梁,她永远闪耀和激励中华民族奋起直追之步伐!

清末民国轰轰烈烈的华茶复兴运动是无法成功的,主要原因如下:

本文以成都市龙泉驿区幼儿园幼儿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玺印幼儿园、龙府幼儿园、小燕子幼儿园、皇冠幼儿园、博瀚幼儿园等5所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

肿头龙脖子短粗,肌肉发达,身体强壮。和很多恐龙一样,肿头龙也长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作用就是保持身体的平衡。肿头龙靠后肢站立和奔跑,所以两条后腿的肌肉很发达。与后肢相比,肿头龙的前肢则短得多,爪子上长有五根短短的指头。

其次,复兴茶产业乃一系统工程。达成之需一相当长和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且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需要集集体智慧、聚众人之力,实事求是地周密规划设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然后经过数代中华儿女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普及度的不断提高、改革创新精神与氛围以及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等等,而当时的中国则内忧外患、割据混战、社会混乱、民生多艰,连最为基本之生存权都难以维护,发展已成奢望,更遑论相当长和相对稳定的良好的环境了。

可利用对各信任评价集的隶属度来反映直接信任的大小,节点的某个信任因素在不同信任评价集上的隶属度可组成这个节点在该单因素上的模糊向量,此向量可以用来表示节点在各因素上的信任值评价大小。本文设置了4个程度的模糊子集Ui(i=1,2,3,4)分别表示节点信任的不同程度{不可信,低可信,中可信,高可信}。

再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无法获得真正之独立,当然无法亦不可能达成充分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之方法”来发展茶产业。无法获得真正的独立,最主要之表现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取得各种保护伞的同时意味着不平等的加剧,利权的不断受侵害,在茶叶外贸中的表现即为价格决定权为外商掌控。于是,外商获取巨额利润,我国茶商,特别是茶农更为贫困,当然,无有资金改进技术等,更别说使用最新方法而实现赶超了。

注释:

[1]张海丽:《“清末新政”时期中国茶业的短暂振兴》,《农业考古》,2015年第2期,第290-293页。

[2]孙绍旭:《北洋政府时期关于茶叶的报道和研究述论——以《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为例》,《农业考古》,2017年2期,第214-216页。

1)课堂互动系统主要是建立教师计算机与学生手机之间的通信联系,实现对手机的屏幕广播、手机屏幕监看、教学互动、答疑指导等功能,达到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

[3][16][17]孙绍旭:《北洋政府时期关于茶叶的报道和研究述论——以《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为例》,《农业考古》,2017年2期,第214页。

[4]除以上所列外,还有具体如下刊物:《国货月刊(长沙)》(10),《贸易》(9),《贸易半月刊》(7),《青岛工商季刊》(6),《首都国货导报》(6),《中国商业循环录》(5),《商业月刊》(5),《国外情报选编》(5),《国货月刊 (上海)》(4),《贸易周报》(4),《浙江商务》(4),《苏华商业月报》(3),《商业统制会刊》(3),《一周间国际贸易消息》(3),《国货月报(上海 1934)》(3),《国货半月刊(广州)》(2),《国产导报》(2),《新商业》(2),《国货半月刊 (上海)》(1),《国货年刊》(1),《国货运动报》(1),《国货运动月刊》(1),《商整会周刊》(1),《商业实务》(1),《时时周报》(1),《交易所周刊》(1),《大上海工商汇刊》(1),《首都国货周报》(1),《妇女与国货》(1),《华商月刊》(1),《新闻杂志》(1),《贵州企业季刊》(1)《广东商统会报》(1)《商业统制会刊》(1)。

[5] 除以上所列外,还有具体如下刊物:《蒙藏旬刊》(1),《军政旬刊》(1),《政问周刊》(1),《西北问题季刊》(1),《行政研究》(1),《合作行政》(1),《边事研究》(1),《西北导报》(1),《中外问题》(1),《时事文汇》(1),《地方建设》(1),《社会部公报》(1),《边政公论》(1);《铁道公报》(17),《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11),《交行通信》(6),《津浦铁路日刊》(4),《铁路月刊: 平汉线》(3),《京沪沪杭甬铁路车务周报》(2),《西南公路》(1),《南浔铁路月刊》(1),《铁路旬刊:粤汉湘鄂线》(1),《铁道半月刊》(1);浙江省政府公报(27),浙江省建设月刊(26),《杭州市政季刊》(4),《浙江政治》(3),《东阳县政公报》(3),《浙江省政府公报法规专号》(2),《建国月刊(金华)》(2),《湖州月刊》(2),《浙江建设:战时特刊》(2),《浙江兵役》(2),《浙江省地方行政学会会员通讯》(1),《浙赣月刊》(1),《浙江财政月刊》(1),《永康县政》(1),《富阳县政府公报》(1);《税务公报 (南京 1940)》(23),《财政公报(南京 1940)》(19),《江苏省政府公报》(6),《上海市政公报》(4),《上海特别市中央市场月报》(4),《中国建设(上海1930)》(3),《苏淮特别区行政公署公报》(3),《嘉定县政公报》(2),《江苏反省院半月刊》(1),《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公报》(1),《申报年鉴》(1),《财政公报(南京 1939)》(1),《无锡县政公报》(1);《安徽政治》(9),《安徽财政公报》(8),《皖事汇报》(6)《安徽省政府公报》(4),《安徽建设》(3),《安徽建设公报》(3),《安徽政务月刊》(2),《安徽建设月刊》(1),《安徽建设季刊》(1),《安徽合作旬刊》(1);《闽政月刊》(12),《福清县政府公报》(1),《福建建设厅月刊》(1),《福建运输》(1),《新福建》(1),《闽政月刊:民财建辑》(1);《江西合作》(14),《山东省征收营业税总评议委员会工作报告》(6),《胶济日刊》(5),《江西省政府公报》(4),《赣县县政府公报》(2);《湖北省政府公报》(16),《湖北财政季刊》(4);《湖南省建设月刊》(6),《湖南省国货陈列馆开幕纪念特刊》(4),《战时经济 (衡阳)》(3),《湖南财政汇刊》(1),《湖南省政府施政成绩报告》(1);《新广东》(3),《广东商统会报》(2),《两广战时经济》(1),《新会县政月刊》(1),《汕头市市政公报》(1),《防城县政月刊》(1),《合浦县政月刊》(1);《中华周报 (北京)》(5),《河北省政府公报》(1),《平绥路闻》(1),《首都电厂月刊》(1);《陕西建设周报》(1);《四川经济月刊》(6),《四川月报》(4),《四川省营业税局月报》(3),《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土产改进委员会月刊》(2),《川边季刊》(1);《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1);《康导月刊》(2),《西康省政府公报》(1);《云南省政府公报》(20),《云南工业通讯》(1),《昆明周报》(1)。

[6]除以上所列外,还有具体如下刊物:《交通银行月刊》(2),《广东省银行季刊》(2),《财政知识》(2),《金融导报》(2),《中外金融周报》(2),《农行月刊》(2),《广西银行月报》(2),《满洲兴业银行周报》(1),《总行通讯》(1),《中国银行报告》(1),《银行生活》(1),《广东省银行月刊》(1),《中行农讯》(1),《四川省银行行务月报》(1),《中联银行月刊》(1),《金融周讯》(1),《华股日报》(1);《经济汇报》(28),《经济旬刊》(21),《经济研究》(17),《经济动员》(13),《中国经济评论》(7),《浙江经济情报》(7),《经济评论》(7),《中外经济情报》(7),《社会经济月报》(6),《经济丛报》(4),《经济统计月志》(2),《经济建设半月刊》(2),《中国世界经济情报》(2),《中外经济拔萃》(2),《内外经济情报》(1),《敌伪经济情报》(1),《经济丛刊》(1),《中国经济 (南京)》(1),《日用经济月刊》(1),《北满经济月报》(1),《经济周讯 (成都)》(1),《正风商业经济评论》(1),《经济建设季刊》(1),《经济特讯日译》(1)。

[7]除以上所列外,还有具体如下刊物:《浙江农业》(14),《江西农业》(11),《福建农业》(8),《四川农业》(6),《广东农业通讯》(4),《中国农村》(4),《新农村》(4),《江苏农矿》(1),《黄县民友》(1),《绥远农村周刊》(1),《湘农 (长沙 1936)》(1),《沪农》(1),《江西农讯》(1),《川农所简报》(1),《中国农民(重庆)》(1),《浙江农情》(1);《全国农林试验研究报告辑要》(8),《中华农学会通讯》(7),《田家半月报》(5),《现代生产杂志》(3),《林讯》(3),《中国农民银行四川省农村经济调查委员会调查报告》(2),《大华农报》(1),《安农校刊》(1),《中华农学会报》(1),《四川林学会会刊》(1),《黄农双周》(1),《修农》(1),《现代农民》(1),《锄声》(1),《棉市周报》(1);《国际劳工通讯》(4),《江西合作通讯》(6),《合作事业》(3),《浙江合作》(3),《云南合作》(1),《合作供销》(1),《合作评论》(1),《合作经济》(1),《合作月刊:战时版》(1),《合作前锋:战时版》(1),《合作旬报》(1),《工作竞赛月报》(1)。

[8]除以上所列外,还有具体如下刊物:《私立岭南大学校报》(1),《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报告书》(1),《国立山东大学化学系试验室报告》(1),《四川省立农学院院刊》(1),《协大农报》(1),《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系讯》(1),《禹贡》(1),《地理学报》(1),《地理教学》(1),《大学季刊》(1);《科学》(5),《科学的中国》(3),《家常科学》(2),《科学世界 (南京)》(2),《自然科学》(1),《科学生活》(1),《每月科学》(1),《科学月刊 (上海)》(1);《基督教育》(1),《职业教育》(2),《浙江省民众教育辅导半月刊》(2),《安徽教育辅导旬刊》(1),《江西地方教育》(1),《教育通讯(汉口)》(1),《湖北教育厅公报》(1);《英语周刊》(4),《财政学报》(2),《艺林月刊》(1),《学校生活》(1),《文学(上海 1933)》(1),《史地社会论文摘要月刊》(1),《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1),《世界知识》(1),《进修半月刊》(1),《译丛:英文报章杂志的综合译刊》(1),《大学生(上海)》(1),《职业与修养》(1),《英华文摘》(1),《实用英文半月刊》(1),《中国艺坛日报》(1),《现代文艺(永安)》(1),《国际知识(上海 1945)》(1)。

[11]茶叶类刊物此间主要发文年份情况如下:《安徽茶讯》(1941),《茶报》(1937),《茶声半月刊》(1939、1940),《茶讯(福州)》(1939、1940),《茶讯》(1939、1940、1941),《茶业杂志》(1936),《茶叶研究》(1943、1944、1945)《江西茶叶》(1940、1941),《闽茶》(1940、1941、1945)。

[10]孙绍旭:《北洋政府时期关于茶叶的报道和研究述论——以《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为例》,《农业考古》,2017年2期,第215页。

[9] 除以上所列外,还有具体如下刊物:《关声》(1),《行素》(1),《蜀曦》(1),《民俗》(1),《长途》(1),《前途》(1),《星华》(1),《边疆》(1),《苏讯》(1),《雍言》(1),《展望》(1),《皖南人》(3),《春江潮》(2),《现世报》(2),《新中华》(1),《礼拜六》(1),《小朋友》(1),《咪咪集》(1),《大观园》(1),《小春秋》(1),《小主人》(1),《新创造》(1);《乡建通讯》(9),《摄影新闻》(6),《裕民(遂川)》(5),《今日中国》(4),《外部周刊》(4),《苏俄评论》(4),《东方杂志》(2),《海外月刊》(2),《旅行周报》(2),《新新月报》(2),《家庭星期》(2),《中南情报》(1)《立信月报》(1)《电声 (上海)》(1)《复兴月刊》(1),《妇女共鸣》(1),《众志月刊》(1),《合作月刊》(1),《中南情报》(1),《平民月刊》(1),《申声月刊》(1),《卫生杂志》(1),《新秦先锋》(1),《明星家庭》(1),《建民周刊》(1),《江西妇女》(1),《现代家庭》(1),《社光月报》(1),《绸缪月刊》(1),《青年周报》(1),《闽侨月刊》(1),《今日评论》(1),《戏剧战线》(1),《中报周刊》(1),《浙江妇女》(1),《社会旬报》(2),《本行通讯》(2),《西风 (上海)》(1),《战地工合》(1),《妇女世界》(1),《征信日报》(1),《现代妇女》(1),《中外春秋》(1),《现代读物》(1),《万象周刊》(1),《会讯(重庆)》(1),《火炬周刊》(1),《大美周报》(1),《中华(上海)》(13),《民间(北平)》(2);《昆虫与植病》(1),《华侨半月刊》(3),《中国与苏俄》(1),《社会半月刊(上海)》(2),《儿童杂志:中级》(2),《儿童世界(上海 1922)》(3),《青年健康半月刊》(2),《康健杂志(上海 1933)》(1),《广智馆星期报》(1),《更生(上海 1937)》(1),《正风(北平 193?)》(1),《国民(上海 1937)》(1),《上海法租界纳税华人会会报》(1),《潭冈乡杂志》(1),《二十五年之临安》(1),《明星 (上海 1938)》(1),《浙江潮 (金华)》(2),《大观园·都会》(1),《民族(浙江於潜)》(1),《上海生活(上海 1937)》(1),《上海周报(上海 1939)》(1),《萸江吟社合刊》(1),《大众生活(上海)》(1),《万川通讯汇订本》(18),《公教白话报》(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利用新媒体平台作用,根据国内外茶产业研究,针对性的制定并发布执行了法令法规和行政命令,在不同年份发布的各项法令法规和行政命令和具体内容如下列各表所示:

[13]除以上所列外,还有具体如下作者:木目,铭之(5),览远,凝冰,若劲,平一,侠公,千秋,璩豪,权时,阮模,三好,沈涛,实践,思棣,沙驼,少明,尙志,施平,石荪,峙山,淞灵,啸洲,雪叟,秀灵,叶青,延明,叶颐,影行,乐群,雨森,杨琳,云飞,一之,一叶,一波,英华,宇髙,远鉴,义山,与羣(10),王哲,文存,文煌(2),文祥,王仪,王栩,武夷,周匝(3),张维,子良(3),张 __,志逊,庄任,张维,震夏,暂弱,周琎,子敬(2),振华。

[14]除以上所列外,还有具体如下作者:胡毓鼎,胡浩川(2),胡正霞,霍凤俦,蒋鸿泽(2),蒋芸生,蒋仲琪,江汉罗,孔凡定(2),李仁柳,李中月,李宗文,李岳南,李振院,李焕文,刘河洲(2),刘述庭,刘庆云(2),刘重炬,刘春桂,刘凤文,刘月舫,刘仲廉,刘淦芝,刘天民,林继尧,林景亮(2),林业建(6),林馥泉,吕增耕(4),吕允福,梁熹光(2),廉俭庭,迈进篮(3),梅朝宪,牧锡璋,马龙瑞,倪骥瑞(3),倪良钧,那希麟,潘逸耕,裘览耕,仇士杰,强济昌,秦道坚(2),单梦楼,沈秋宾(4),沈上一,沈一隆,沈仲圭(8),沈克勋,孙树鼎,孙祖烈,三好婆,宋瞻骥,沙志远,上官俅,苏宏汉,施克刚,石启瑞,唐柏年,唐笃之,唐寿民(2),屠祥麟(3),吴仁润(4),吴觉农(10),吴云程,吴志曾,吴熙元,吴春曦,王芷桢,王百雷,王学文,王乃赓(2),王为赓,王功懋,王文枬,王学锦,王恩浩(3),王硕笙(2),王一桂,王一鸥,王一柱,王小亭(2),王志钦,王益宗,汪建钧,翁绍耳,徐承煦,徐学禹,徐方干(7),徐大衡(2),徐传夔(4),徐君涛,徐受谦,徐贤关,徐天祥,许裕圻,向耿酉(2),夏开儒,叶作丹,叶楚卿,叶知水(2),叶仲复,杨逸农(2),杨钰成,杨回浪,杨开道(2),杨德惠,杨彦和,羊冀成,游通儒,尹允稷,尢怀皋,俞海清,袁仲颐,于其右(2),严品藻,余沛华,余致远,周乐山,周伯俊,周源岐,周叔生,瞿长根,曾克同,郑铭之,郑以明,郑鹳春(2),郑集伦,张澍霖(2),张堂恒(6),张保丰(3),张博经(2),张纬明(2),张方仁,张履薄,张剑萍(2),张天福,张景崧,张明善,庄晚芳,庄熙杰,朱铨钧,朱家驹,朱大仑,朱大鹏,朱毓乔,赵景源(2),赵祥麟,詹英贤(2),詹逖先。

决策树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不断通过样本集优化改进的过程,图2 是根据表1 烧伤病理属性-救治方案信息表构建的住院烧伤患者医疗救治流程优化决策树。本文以 20例住院烧伤患者检测结果为基本资料进行分析,样本量偏少,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和住院烧伤患者医疗信息的丰富,决策树的构建会更加优化。总之,利用 C4.5 算法可构造出住院烧伤患者医疗救治流程优化决策树并通过决策树获取控制规则,从而发现医疗救治过程病理属性的变化与救治效率之间的关联,进而利用这些规则实现住院烧伤患者医疗救治过程的优化与控制。

[15]除以上所列外,还有具体如下作者组合:胡汉文,董少怀(2);胡汉文,叶少怀;罗溥霖,庞孔文(2);刘尚清,杨绵仲;刘润涛,(吴)觉农;屠祥麟,车志义;吴觉农(讲),仇锦清(记);吴觉农(谈),张堂恒(记);吴觉农(講),金义暄(記);吴觉农(著),汪惠波(等摘),温文海;吴觉农(谈)张祖声,张堂恒;吴鼎昌,薛;吴启中,曾昭抡(主编);吴德坤,张博经,丁宗智;吴觉农,方君强;杨永泰,卢铸(2);姚传法,汪发缵;俞海清,吴觉农;于文蕃,范鎭亚;张宗成(合著),严赓雪;张美基,翁礼卿;张美基,翁礼卿陆松侯;庄任,许裕圻,陈洪彦;张桂海,姚进性;郑以明,孙翼谌。

[18]孙绍旭:《北洋政府时期关于茶叶的报道和研究述论——以《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为例》,《农业考古》,2017年2期,第217页。

1956年,在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吴蕴初先生所创的天利氮气厂原址上,上海化工研究院(简称“上化院”)宣告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上化院从新中国化肥工业的摇篮、国防科研的重镇,发展成为化工行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在改革开放再起步的当前,改制为“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上化院正努力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新型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创新模式,为科研院所从事业单位转型为科技型企业积累宝贵经验。

[19]孙绍旭:《北洋政府时期关于茶叶的报道和研究述论——以《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为例》,《农业考古》,2017年2期,第217—219页。

抗日战争时期报道茶叶文章编辑者除部门、机构,或者是由它们组成的编委会外,以作者名义或负责人署名人者可分成单字、两字、三字、译文、多名作者、提案类等、联合签署、个人签署、其他等九类,具体如下表:

[21]孙绍旭:《北洋政府时期关于茶叶的报道和研究述论——以《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为例》,《农业考古》,2017年2期,第219页。

我一个很好的同事经常和我抱怨类似的事情,他是一个对熟悉的人很随和的人,但是却很容易与其他专业的人员发生矛盾。在一次他在电话中的激烈争吵后,我问其原因,他说,是由于对方人员提供的设计资料不够规范,虽然资料已经进行多次修改,但是还是没有符合要求,于是对方人员误以为是我方进行故意刁难,所以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2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期刊报道中发布法令法规和行政命令的主要内容见下表格:《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法令法规内容一览表》、《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公牍内容一览表》、《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命令内容一览表》、《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訓令内容一览表》、《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部令内容一览表》、《抗日战争各年份国民政府在期刊报道中发布其他行政令内容一览表》等。

泛北部湾区域最早受到的是来自印度文明的影响。据考古学发现,印度文明的宗教(特别是印度教和佛教)、服饰、风俗等在公元前就已经传到了东南亚地区。在后面,该地出现了很多佛教和印度教的建筑物。在语言方面,东南亚地区也有大部分国家使用梵文与巴利文,有些国家甚至还借用这两种文字引申出自己的文字,如缅甸的骠文和柬埔寨的高棉文等。

[23]孙绍旭:《北洋政府时期关于茶叶的报道和研究述论——以《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为例》,《农业考古》,2017年2期,第221页。

[24]吴觉农、范和钧:《中国茶叶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61—262页

2.4.2 专属性试验 取“2.2”项下对照品溶液、空白脂质体溶液、经预处理的米索硝唑pH敏感脂质体溶液和经预处理的空白脂质体+米索硝唑溶液各适量,按“2.4.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记录色谱图,详见图3。由图3A可知,米索硝唑出峰时间为6.075 min;由图3B可知,经预处理的空白脂质体已基本除去干扰主成分测定的辅料磷脂酰乙醇胺;由图3C、D可知,经预处理的空白脂质体+米索硝唑和米索硝唑pH敏感脂质体药物结构及极性未受影响,主成分出峰时间一致。

[25]孙绍旭:《北洋政府时期关于茶叶的报道和研究述论——以《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为例》,《农业考古》,2017年2期,第222页。

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作为我国高等级道路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之一,具有水稳定性较好、板体性良好、承载能力较高、施工工艺简便等优点[1]。由于受传统施工工艺与压实机械性能的制约,对于厚度大于30cm的半刚性基层,我国往往采用分层摊铺工艺进行施工,以避免半刚性基层施工产生严重离析、压实度不足等问题。然而分层摊铺工艺存在施工效率较低,基层整体性较差及基层易产生早期破坏等问题。

[26]参见:陶德臣:《民国时期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茶业通报》,2002年第1期,第47—49页;郑会欣:《从官商合办到国家垄断:中国茶叶公司的成立及经营活动》,《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第110—133页;张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茶业改革的方向与错位——以政府在茶业变革中的作用为视角》,《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第161—168页.

[2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2页。

观察组组织中COX-2和VEGF表达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LMP1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另外观察组血清中IL-8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见表1。

同理,读取边坡的实测数据,分别计算各个实测数据属于各个稳定性等级的确定度,并乘以相应的指标权重得到其隶属度。将上述各隶属度分别相加,得到各评价指标在某一稳定性等级的隶属度之和。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各指标隶属度之和最大值所在的级别即可判定为该边坡的稳定性等级。

 
孙绍旭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