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宋元明清时期秦州地区的灵湫信仰

更新时间:2009-03-28

古代秦州地区位于当今甘肃省的东南部,当时该地区气候干旱少雨,旱灾频繁发生。故秦州地区与雨水有关的神灵信仰非常丰富,人们除了信仰常见的龙王、城隍、关公外,最具特色的当属灵湫信仰。探讨宋元明清时期秦州地区的灵湫信仰对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状况、信仰内容和特征以及官方对民间信仰的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灵湫在秦州地区方志资料中有很多记载,但对其进行的个案研究较少。笔者力图从灵湫在秦州地区的分布、灵湫祭祀的方式及信仰特点、灵湫信仰的形成三个方面作一梳理和探析。

灵湫在秦州地区的地理分布

秦州辖区在各个时代都不断变化,出于对方志资料现存状况的考虑,本文以清朝地方志为主要研究资料,在探讨灵湫信仰时以清朝秦州所辖地区为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秦州地区的灵湫信仰。根据地方志资料可知,灵湫主要位于茂林幽深处,位置极其隐蔽。仇王军指出“湫的形成与泉有关,泉是地下含水层或含水通道呈点状露出地表所致的地下水涌出现象。泉水多出现在山区与丘陵的沟谷和坡角、山前地带、河流两岸、洪积扇的边缘和断层带附近。山区多泉而平原区很少”[1]。但是,“湫和泉的区别在于,湫由泉水蓄积而成,面积广阔,深不可测”[2]。秦州境内峰峦起伏,山错水曲,因此拥有较多的灵湫。这不仅成为当地的奇景,也给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最重要的是灵湫作为当地的一种祈雨神灵,在春夏无雨、青黄不接的时候,成为人们生存希望的寄托。

笔者依据《乾隆直隶秦州新志》《民国天水县志》《光绪重纂礼县新志》《嘉靖徽郡治》《乾隆两当县志》《大清一统志》《陇右金石录》,以及《天水县文物志》,对秦州境内的灵湫进行统计(湫也称作泉、池、潭、洞,所以本文统计时也将其计入其中),具体见表1。

根据表1可知,秦州地区见于地方志记载的灵湫共有38处之多,其中秦州城9处、秦安县2处、清水县1处、礼县12处、徽县9处、两当县5处。这些灵湫大多位于高山上,有的因其灵异而被专门建庙造像,成为独立的寺庙,如灵源候庙、黑池龙王庙、灵潭庙等;有的位于已有的寺或观里,如夜明寺里的灵湫、玉阳观里的灵湫;有些寺或庙的修建与灵湫有关,如圣泉寺、灵湫观等;有些只是在干旱时期,供官民取水祈祷,并没有独立的庙宇,这类属于大多数。正是因为民众向灵湫求雨灵验才会有如此之多与灵湫有关的庙、寺或观,灵湫也成为了秦州地区盛行的民间信仰之一。

另外,《乾隆直隶秦州新志》载有元朝均美撰的《重建灵潭庙神道碑铭》,该志只有碑铭没有碑文,并指出旧志也只记载碑铭,而碑文不详。但是笔者在《陇右金石录》中发现了《黑池广济王庙碑》,该碑也为元朝均美所撰,碑文后的碑铭与《重建灵潭庙神道碑铭》内容仅有个别字之差。经过比对,笔者认为两者当为一碑,只是碑名不同而已。

 

表1 宋元明清时期秦州地区灵湫统计表

  

所属地区名称史料记载具体情况资料出处秦州城灵湫其水澄澈,遇旱祷之即雨《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天水湖其水冬夏平满不溢不涸,宋建水神庙。因水可愈疾,名惠应庙同上灵湫有泉旱盈潦缩,祷雨极验《光绪十五年秦州直隶州新志》灵湫玉阳观左有灵湫,祷雨辄验《民国天水县志》湫有湫在佛座下,土人祷雨辄应同上灵源候庙太祖山之神湫,效灵于宋。元丰四年敕封碑尚在同上太祖山行祠每岁遇旱叩之必应《天水县文物志》观音湫正对南山之麓有灵湫,遇旱祈湫辄验同上灵湫前有池人皆视为灵湫同上秦安县龙湫东南十里旱则祷雨《乾隆直隶秦州新志》九龙湫旱则祷雨同上清水县灵湫县北一百里,有灵湫祷雨辄应《大清一统志》礼县湫山总祠庙每遇亢旱,官率民取湫立应。前知县郑业启因泽沛生民,详请转奏,光绪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奉。《光绪重纂礼县新志》天圣池祷雨疗疾辄应。同治元年,秦州直隶州托公遣使迎湫,甘霖沛降同上黑池龙王庙祈祷累应,不知创自何时同上湫县南三十里上有清海龙王行宫,又有湫最灵同上洞湫半山有洞湫,旱则祷雨同上神水洞祷雨辄验,取湫须斋戒,否即有异报同上神泉上产松柏下有神泉同上黑湫上有黑湫最灵《乾隆直隶秦州新志》黑池有湫池,广里之余,其深未知几许,旁建祠堂额曰:“灵潭庙”。谚云:黑池《陇右金石录》圣泉寺在县南十里有圣泉《光绪重纂礼县新志》新泉寺寺前有一神泉,鱼鳞游泳,冬夏泉水不竭同上古泉寺水涨则旱,浅则涝,洪必雨,清兆晴。天旱取湫祈祷立验。前县令魏公祈祷灵应,题“龙潭留影”匾额,以答神庥同上徽县灵湫观每年四月八日取湫《大清一统志》龙洞洞中常有云气,旱祷即应同上太白池五十亩众山环远,宋元丰间祷雨有应,奏闻于朝,封显应侯,洪武初祷雨有应,郡守王建中为立祠焉《嘉靖徽郡治》湫池(共三处)同上文池有湫同上龙湫龙湫极灵异,洞口不三尺《嘉庆徽县志》文家池圆澈如镜,众山环绕,祷雨即应同上两当县东天池上皆有池,祷雨辄应《大清一统志》西天池上皆有池,祷雨辄应同上灵湫南七十里中有灵湫,祈雨辄应。明末邑令徐文献与徽州刺史盛广,偕隐洞中,题诗刻石曰“是即桃源故处不让首阳山巅。”《乾隆两当县志》灵应泉泉出山坳石孔中,旱涝祷雨辄应,宋元丰间建有碑记《乾隆直隶秦州新志》龙潭龙潭深不可测,祷雨者多持炬以入《乾隆两当县志》

秦州地区灵湫的祭祀方式及信仰特点

当秦州地区遭遇干旱时,民众或官吏往往向灵湫祈祷求雨,祈祷还要按照一定的仪式进行。笔者主要从现已掌握的碑刻资料和地方志资料出发,对灵湫的祈雨方式窥探一二。

(一)祭祀时间

根据表1可知,秦州地区被敕封或者有官方参与祭祀的灵湫有17处之多,约占该地区总灵湫数的一半,这表明秦州地区民众对灵湫的信仰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重视,从而形成了官方与民众共同参与的特点。官方之所以如此重视灵湫信仰,与其关系国计民生是分不开的。灵湫信仰是秦州地区重要的水神信仰,民众每遇干旱,它便成为民众的心灵寄托、精神慰藉,而官方正是利用民众这一心理达到稳定社会秩序、教化民众的政治目的。再者,庄稼欠收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税收,关系到官方的切身利益,所以政府必须重视民情,进而要重视灵湫信仰,通过官方的引导和参与,使民众对灵湫的信奉更加虔诚。可见秦州地区灵湫信仰的形成和盛行离不开官方祭祀的影响。

元朝均美在《黑池广济王庙碑》中记载:“岳平有湫池,广里之余,其深未知几许,旁建祠堂额曰:‘灵潭庙’,谚云‘黑池’,其来尚矣。惟神塑像俨然威容赫弈,灵感昭彰,众逢旱涝祈雨而雨,祈阳而阳,富而富,寿而寿,凡有所求无不如愿。合里士民愈宗愈敬,除常例外,岁时致祭,以季春十有三日,神之诞辰及邻封西和迎迓祀享不辍,否则见怒雷电,震响莫不悚惶……方知斯神乃雷王西江之昆弟也。”[4]79-80除此之外,有的地方取湫水都有固定的时间,如礼县的灵湫观每年四月八日取水,“灵湫观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每年四月八日取湫,俗名南海观,有重建碑记”[5]89

罗素《西方哲学史》的独到与缺失——基于问题导向的“文本研读”实践系列之一 ………………………………… 简圣宇(5/75)

(二)祭祀仪式

根据资料记载,宋朝秦州地区对于灵湫的祭祀尚未形成固定的仪式。主要方式是先斋戒,然后取灵湫之水,再祈祷。《宋神宗封灵源候敕门下省牒》中记载“遂斋戒差衙职,往彼迎到湫水,于四月二日到州,设位致祭,早晚与僚属祈祷。只于当日晚降雨,至四日以后相继大雨,至七日方止,约深二尺以上”[6]544-545。可以看出这次求雨属于官方祭祀,且是临时性的求雨。但因其求雨灵异,安抚使罗拯上奏请求敕封,封为“灵源候”,并为其建庙造像。明朝罗廷璋在《重修圣泉寺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于是择吉设坛,偕邑士庶虔心步祷以往取水,奉之坛中,不终日而云行移,时而雨施,既霑且足……更率父老归水于泉,以祈佛力之无量”[5]169-170。此外,仪式之中也有通过舞蹈、吟唱等娱神活动来祈祷的。如宋朝李宜在《天水县新修灵源候庙记》中记载的“至若夏冬之旱暵,雨雪之亢愆,乡民缸泉舞咏而祷之”[6]571-572

秦州地区对灵湫祈雨多以临时祭祀为主,并且以官方为主导,以官员率民取湫水为主要方式,由于旱情的不确定性导致祭祀方式在该地区未形成固定的模式。临时祭祀的主要方式如下:首先需斋戒,“取湫须斋戒,否即有异报”[5]96;再由官员率民迎取湫水,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为了表示虔诚,在取湫水的路上每走一步还要进行祈祷;取湫水回来之后,设位致祭,致祭过程有时是在取湫水前进行,这时还需要选择吉日设坛;最后是官员与僚属早晚进行祈祷,当日或者过几日就会天降甘霖,有时还要将所取之湫水归还,这样祈雨才算是完成。当时认为,祭祀祈雨最重要的是心诚,心诚则灵,心不诚,取的湫水会结冰,更不用说灵验下雨了。除了官方主持祭祀外,还有民众自发的祭祀,这种祭祀方式比较简便,通常由民众直接取湫水,通过跳舞等娱神方式来祈雨。

(三)灵湫信仰的特点

[1] 仇王军.明清时期宁夏的民间信仰[J].宁夏社会科学,2010(1):80-84.

1.满足当地民众功利性的诉求

[2] 赵毅,徐国凯.明清时期宁夏地区水神信仰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3):27-32.

2.官方祭祀与民间信仰的良性互动

面对自然灾害,无论是地方官员、士绅还是普通民众都参与到了灵湫祭祀活动中,形成了灵湫信仰阶层多样性的特点。该地区祭祀灵湫的庙宇是由官方修建的,祭祀也以官方为主导,官民共同参与。有了官方祭祀的带动,灵湫信仰变得更加普遍,也表明了官方祭祀与民间信仰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官方主导的方式不仅满足了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诉求,也满足了其禳灾祈福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官方对民间信仰的认可,尤其是对“具有政治伦理意义的农业神的供奉”[8]145,有利于稳定地方秩序,达到巩固统治和教化民众的目的。

3.灵湫信仰中蕴含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

总之,秦州地区的灵湫信仰是民众从应用角度出发进行祭祀求雨的思想基础。灵湫信仰与相应的祭祀活动不仅促使了官方与民众进行良性对话,同时也使民众的生存诉求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推动了民间信仰与儒释道三教共生的状况,并且折射出三教融合的观念。

灵湫信仰吸收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元素,形成了民间信仰与儒释道三教共生的关系。如秦州城的灵源候庙得到了国家的敕封,建了庙宇,成为官方祭祀;礼县灵湫观就是一座道观;礼县岳平的灵潭庙也是一座典型的道教观宇,其所祀雷王西江之神是盖国大帝的兄弟;在灵潭庙南大概三百步左右有一座龙泉寺,这是一座佛刹,匾额书“龙泉寺”。“乃神显化于斯时也……自晋宋迤逦而至元朝封之等差不一,其托化姓氏虽与雷王西江之神别生分类,原其古昔殊异宗派之图朗然该载,实乃同气连枝之谓也。”[4]80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佛教和道教被看做是同一教派。这充分体现了秦州地区灵湫信仰对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吸收与融合,而这种吸收与融合又是民间信仰复合信仰形态的集中体现[7]3

秦州灵湫信仰之形成

秦州地区的灵湫在地方志中的记载有38处之多,其能够成为该地区一种水神信仰,得到一方之人的敬仰、供奉甚至被国家敕封,并不单单因为祈雨灵验,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宋元明清时期秦州地区旱灾频发

秦州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容易形成水旱灾害。当地因年降水量少,河流年径流量也较少,再加上地表水分配不均,因此秦州地区旱灾时常发生。笔者依据《光绪十五年秦州直隶州新志》《光绪重纂礼县新志》《嘉靖徽郡治》《乾隆两当县志》《乾隆清水县志》《甘肃文史资料选辑》《天水县文物志》对宋元明清时期秦州地区发生的重大旱灾进行统计,发现期间该地区共发生73次重大旱灾。地方志资料记载的旱灾都属于影响比较重大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影响较小的旱灾发生后,民众不去求雨。对于民众而言,只要影响到庄稼的收成,都需要去求神祈雨。面对如此频繁的旱灾,在当时生产技术落后、科学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天上的神灵,进行祈雨活动,因此祭祀灵湫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抗灾求助方式。

2.1.3 UDPGA辅酶溶液 精密称取UDPGA适量,临用前用水溶解并定容,配制成浓度为5 mmol/L的UDPGA辅酶溶液。

(二)官方祭祀的举行和推广

秦州地区有些灵湫因在干旱时祈雨灵异而得到国家的敕封和官方祭祀,人们因此建庙造像对其进行供奉。《宋神宗封灵源候敕门下省牒》记载:“访闻秦州天水县界有太祖山湫水,自来临近州县每遇亢旱,于本处迎取湫水,多有感应。遂斋戒差衙职,往彼迎到湫水,于四月二日到州,设位致祭。……宜有昭答疏,爵赐号‘显扬’,神庥宜特封‘灵源候’,牒至准敕。”[6]544-545元代统治者也对灵异的湫水进行过敕封,周坤德所撰《太祖山行祠记》记载:“昔在宋时敕赐‘善利普泽孚诂王颜’额,所至勒建行祠,月朔香火,岁时享祀。”[8]148牟守中的《湫山观音圣境通济普善王碑记》记载:“昔唐宋封为通济正佑福安王,历五代史,宋金两朝,约五百余载……国官秦国忠宣公按竺迩,□遇旱灾,亲率同僚父老,诣山祈祷,甘澍无虚,延佑中□奎章阁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银青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中书平章政事鲁国公,奏奉圣旨赐封善惠王,余号如唐……以上明观音之神化,叙通济之神功。”[9]104-105又据县志记载:“前知县郑业启因泽沛生民,详请转奏,光绪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奉。御书‘泽覃漩水’四字,恭悬殿内。”[5]87故礼县湫山总祠的神池历经了唐、宋、元、清四朝的敕封。

同时由图4可知,整个热处理过程中,木材样品粗糙度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其中热处理4 h的样品粗糙度最大,其数值为4.50 μm;热处理1 h的样品粗糙度最小为 3.55 μm;上升了 0.95 μm。而热处理2 h样品的粗糙度与未处理样品的粗糙度接近,但未处理样品粗糙度比2 h大0.04 μm。而且在热处理2 h、4 h过程中,样品柱形图之间差距不大,说明长时间处理对北美短叶松的粗糙度改变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笔者所搜集的有关灵湫信仰的碑刻资料主要为宋元明三朝的,未见清代的,其中不排除笔者在查找资料时有所遗漏,所以不能因此说明清代没有或者不重视灵湫信仰。相反,清朝统治者为了彰显其正统地位,更好地教化民众,多表现为不断地承认、扶持民间信仰。作为秦州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湫信仰自然也在官方扶持当中,表1中就有清代官员参与灵湫祭祀活动的记载。

长江委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实践…………………………………………… 薛小红,李胜常(12.46)

秦州地区对灵湫的祭祀包括临时祭祀和常祭两种。临时祭祀是指当民众遇到干旱时,临时取湫水祈祷,从表1可以看出秦州地区的灵湫祭祀多为临时性的。常祭一般是因该湫灵异,所以修建庙宇或者行祠且塑造神像,在岁时或者神灵诞辰时祭祀。如元朝周坤德所撰《太祖山行祠记》中描述“每岁遇旱叩之必应,遐迩来取水者曾不□□□诚必敬影响潜孚开,有不诚瓶中取水恍然成冰,凝于树木之上人各每过虔诚,冰遂弗见,水复盈其瓶矣。即此而观之格思不可虔诚之不可掩如此天。昔在宋时敕赐‘善利普泽孚诂王颜’额,所至勒建行祠,月朔香火,岁时享祀。正在天水上店中川泰定之年,岁次丙寅夏六月,旱季大甚……义武陇右王之□孙龙虎卫右辖公之长子汪公进义闲是邑之别墅,率乡中之耆旧导迎圣水祷于行祠,果沐神休油然云洂然雨水遂成”[3]148

(三)民间灵湫应验故事的传播

参考文献

“高端家电市场份额的提升只是品质生活消费趋势在家电领域的表现之一,过去的十年间,高端家电市场的供给和消费情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红顶奖组委会负责人吕盛华表示,红顶奖组委会每年都会发布高端家电产品消费者调查报告,红顶奖不断发展的十年也是高端家电市场不断变化的十年。

有求必应是灵湫信仰在秦州地区能够形成的重要原因。秦州地区在宋元明清时期因旱灾频繁发生,民众只能四处拜神求雨,据记载到深山茂林处取灵湫之水祭祀是最为灵异的。如南山寺有一灵湫“其水澄澈见底,每逢干旱无雨,取灵湫之水祈祷便会降甘霖,非常灵验”[10]175。南宋夏世昌《灵应泉记》中记载,“神实司之,有祷必应,俗称为‘旱涝泉’。其来远矣。……且知一念精诚,以手掬水,神必赐之以奇石。苟惟不虔,则茫无所得”[6]574。在生产技术不发达,只能靠天吃饭的古代,这些有关灵湫祈雨应验的故事常常经过有心之人的添枝加叶不胫而走,于是对干旱无计可施的民众只能转而信奉灵湫,祭祀求雨。从记载来看,虽然有时会出现祈祷不灵的现象,如明罗廷璋在《重修圣泉寺记》就有记载:“天嘉三年春屡遇旱,邑之父老皆从事于祈祷问土俗或迎神或取湫,俱弗之应。”[5]169-170但民众会去寻找其他的灵湫祈雨,直到下雨为止,最终还是会将下雨的结果归功于灵湫的灵异。正是由于灵湫对百姓祈雨有求有应,所以进一步加深了百姓对灵湫的信奉,对灵湫的祭祀也就成为当地盛行的活动之一。

榜单上的400位企业家中面临高质押风险的还有东方园林大股东何巧女夫妇、上海莱士的股东郑跃文、康美药业的马兴田等。

灵湫信仰是秦州地区民众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寻求心理慰藉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对自然神的崇拜,这种信仰有其自身的特点。

再举一例验证:L与F导联夹反接,余不变(图4)。重新作图形成新的Einthoven三角,与正常连接形成的Einthoven三角(图3)比对。比对结果表明,Ⅰ、Ⅱ导联互换位置,aVL与aVF导联互换位置,Ⅲ导联P-QRS波为正常连接Ⅲ导联波形图的镜像改变。

从表1和前文所列举的碑刻资料可知,秦州地区民众对湫的祭祀主要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的,多属于临时性的。民众多在旱情发生时取湫水进行祭祀祈雨,以达到攘除旱灾的目的。这种功利性的行为,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生存需求。正如乌丙安所言:“中国民间信仰的功利性是民间信仰动机与行为目的的显著特点,也是形成民间信仰‘万灵崇拜’‘多神崇拜’的重要原因之一。”[7]3而秦州地区的灵湫信仰充分体现了民间信仰的这一特点。

[3] 天水县文物志编写委员会.天水县文物志[Z].天水:天水新华印刷厂,1984.

[4] 张维.陇右金石录[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

修水县虽然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但是全域旅游发展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修水县发展全域旅游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旅游开发程度,不能为了谋取利益而无视修水县的生态保护。同时修水县必须充分重视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着的问题,通过全域旅游的理论指导进行创新发展,开创修水全域旅游的新局面。

对照组-男、女占比各为29:21;年龄段在27岁至88岁之间,经计算后中位年龄为(57.98±1.64)岁。

[5] 王思温,雷文渊.光绪重纂礼县新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6] 王权,任承允. 光绪十五年秦州直隶州新志[Z].天水:天水新华印刷厂,2014.

[7]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

[8]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旁观的天问大师和紫阳道长脸上有诧异的表情,因为他们同样认识大幻剑和魔刀,但不知道武功堡毁灭后大幻剑和魔刀何以摇身一变成了安和庄所属,江湖无名的安和庄又怎会有如此可怕的刀手和剑士?由其是那些刀手和剑士偶尔乍现的招式不仅凶残狠毒,而且诡异难测招法让他们为之震惊。

[9] 王钧.湫山乡志[Z].天水:天水新华印刷厂,2002.

[10] 费廷珍.乾隆直隶州新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牛利利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