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微信朋友圈使用者的角色扮演与圈文化的形成——基于一项网络民族志的考察

更新时间:2009-03-28

自微信诞生起,它所具有的多种功能便得到了用户们的认同与使用,微信朋友圈就是其中之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统计,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社交的人群占网民总数的85.8%。由此可以看出,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网民进行线上社交的互动主场。本文将关注微信朋友圈使用者的角色扮演行为及其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农业,为民生之本。当各种各样的农田作物成为人们的盘中餐时,被弃用的农用地膜的去向却成了一大难题。因为不可降解且回收成本逐年增加,年复一年,农民们只能任由废弃的农膜堆在田间地头,随风漫天飞舞,白色垃圾贻害万年。

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他指出,角色扮演始于对他人角色的模仿,通过模仿他人角色,他人和社会进入个体并使个体能够指导自己[1]170。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拟剧理论”,认为人们借以“后台”和“前台”为场景进行形象的建构。美国学者梅洛维茨将媒介技术与角色理论相结合,提出“媒介情境论”,旨在说明媒介情境的变化能够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并且最终改变人类的行为[2]32

本文中的角色扮演是指一种在特定场景中有意识地表现出来的个人形象的行为。不同场景中,角色扮演所呈现的形象是不同的。为了探求这一行为对现实社会互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提出如下问题:第一,微信朋友圈使用者的动机有哪些?第二,使用者在微信朋友圈中呈现出哪些角色形象?第三,虚拟世界中的角色扮演对现实互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笔者将采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进行研究。网络民族志是指在特定时间内,通过持续的网上参与式观察,描述虚拟社区中的族群及其文化现象的过程。一方面,笔者通过为期一年的网络观察,搜集了大量文字、图片等素材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立意抽样法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选取15位访谈对象,就其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进行了解。

微信朋友圈使用者的动机

第一,表达个人观点,展示个人状态。微信朋友圈作为虚拟世界的交流场所,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互动。由于其私密性,人们更愿意在朋友圈里畅所欲言,表达个人对于某些问题的观点。尤其是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往往会在朋友圈引起广泛讨论。个人观点发布在朋友圈,便形成了一种观点市场,发布者还会成为讨论中的意见领袖,引领着话题的走向。

微信朋友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 “总体”上的交往对象,既包括既往朋友,也包括一般交往对象,甚至不相识的陌生人[3]。因而可以说,这种交往的圈子是泛化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细分为家庭圈、挚友圈、共事圈、师生圈和陌生圈。

第二,获知他人信息,了解身边动态。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及时获取信息是其基本需要。正如人们每天阅读新闻可以了解国家大事、身边小事,刷朋友圈也可以满足对其身边人群动态的关注与好奇。当获知身边人群的动态后,便可以找寻共同话语进行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与感情。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刷朋友圈不仅仅是一种打发时间的行为,或许还有一种价值再造的作用。

叶霭玲把我领到她家,见了她的父母。叶霭玲的母亲只有一只眼睛,令我想起古书上说的“眇一目”,她的表情比较严厉,给我的印象有点像猫头鹰;而她父亲却笑咪咪的,腆着个大肚子,像个弥勒佛。叶父对我比较满意,他有一种诸事不管、大撒手的气度,只要外表看着好就行了。叶母却详细地询问了我家的家底,父母干什么工作,退休了没有,身体有没有病,家里有没有第二套房子等等。一直到问及房子,我们之间的谈话都是顺滑的,就像一辆在山道上行驶的汽车,虽然危险却毕竟都绕了过去。在房子问题上,我与叶母发生了分歧。叶母说,一套房子是男方必须预备下的。

第三,维系交往关系,保持情感沟通。社会交往是人与人在互动接触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和联系。情绪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人们热衷交往的动力源自于他们对情感能量的追逐。这表明,情感是人们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除了点“赞”,对朋友圈中所发布的信息或图片进行评论,也是将情感化为可见行动的一种表现。

第四,宣传微商产品,推广策划活动。微信的诞生,不仅给交流带来了方便,还为商业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机遇。利用朋友圈这一功能,微商逐渐走红,开始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商业模式。由于微信具有强关系属性,人们通过朋友圈更容易将产品推销出去。例如,高校学生为了获得赞助,会在朋友圈里推广赞助商,完成精心策划的活动。因而,利益动机也是使用微信朋友圈的原因之一。

微信朋友圈使用者的角色形象呈现

集团(总局)宣传部整合垦区各级新闻媒体资源,精心组织谋划,实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高度融合,报、台、网、微同步发力,消息、专题、通讯、评,专访各展所长,文字、照片、视频相得益彰,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准确及时、生动形象地传播到垦区的各个角落,传递给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实现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的全覆盖。

第一,家庭圈。家庭圈里的成员以血缘亲属为核心,由于亲密关系的特殊性,他们往往谨慎呈现自我真实的状态。一方面,家庭圈的成员会考虑到,发布的状态容易导致彼此之间的误解,加之线上交流是一种非面对面的表达,使得解释与掩饰之间的界限难以捉摸;另一方面,当微信朋友圈使用者发布状态后,家庭圈里的成员会本着关心的目的渴望了解事实,这会让发布者采用“分组”等方式避免家庭圈的成员过度担心。“假装过得好”在家庭圈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越亲密,便会越在乎。

目前,微信朋友圈作为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互动与沟通的场所,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一种明显的趋势是,线上的互动会逐渐蔓延到线下,影响到现实中的沟通交流。换言之,随着情景的转变,人们的态度、认知与行为等也会发生变化。

第二,挚友圈。两个人成为挚友,需要共同的兴趣与价值观。在挚友圈中,由于彼此之间熟知程度较深、代际差异较小,因而成员们并不会刻意将自己扮演成某种角色,而会将真实的自我呈现给这一圈层的成员。正因为彼此之间认定对方是挚友,使得线上虚拟世界与线下现实社会间的接触并没有太大差异。在微信朋友圈里,成为挚友的彼此更愿意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自己。一方面,他们坦然释放个人情绪,很少将自我的情感埋藏在“屏蔽”功能背后;另一方面,他们乐于分享身边的事情,让挚友体验到“不在身边却胜似在场”的感受。

第三,共事圈。在共事圈里,主要成员多为同学或同事。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实际上是一个从陌生人到相识者的渐进过程。最初,彼此都是未曾谋面的路人,由于相同的身份或职业而聚集到一起,成为学习或工作的同伴。为了维持这种相处模式,必要时会对角色形象予以建构。当两个人成为共事的同伴后,一方往往需要将自我“好相处”的一面呈现给对方,使彼此之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和睦关系,进而激发彼此间的情感能量,逐渐迈向挚友圈。

在态度层面,角色扮演行为加深了使用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时空紧张感。作为新媒体功能之一,微信朋友圈在改变时空经验中给人带来了更多的精神冲击和心理紧张。当人们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会考虑到自我身份和地位,进而采取相符合的角色扮演行为。正如前文所述,处于不同圈层的人们会呈现不同的角色形象。不管时空如何转移,人们出于对互动之间的诸多身份和地位的考虑,都会加深自我对彼此间互动的心理紧张。

第五,陌生圈。陌生关系最为常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双方相互添加好友,开始交流。此时,双方并没有达到挚友或共事的程度,依旧处于陌生的状态。为了避免暴露过多的个人信息,一些人更倾向于不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状态,或者选择“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功能,成为这一圈子里“沉默的大多数”。

微信朋友圈使用者的角色扮演对其社会互动的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经成为最大的碳减排国,各项约束性指标基本如期实现,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应对气候变化顶层设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

在行为层面,角色扮演行为强化了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面对面互动的疏离。对于微信朋友圈使用者而言,他们由于在虚拟世界中扮演着与现实社会差别较大的角色形象,因而他们更在意自身的文化资本,例如自我的身份、地位及归属群体。当自我的角色形象难以与现实社会互动的人有着相似的地位,某些元素难以平衡时,就会造成文化资本的不匹配,进而影响到双方间的互动。同时,微信朋友圈使用者还需要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现实社会互动对象的情感能量,双方的共同兴趣、价值观越相符,彼此聚集的情感能量便越多。但是,当他们发现对方在微信朋友圈与现实社会中呈现截然不同的角色形象时,凭直觉会认为自己遭遇了欺骗,进而使原有的情感能量迅速流失,造成彼此之间的疏离。

第四,师生圈。无论是正处于象牙塔里的学生,还是已经进入社会职场的曾经的学生,都或多或少与老师保持一定的联系。老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年龄上的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存在身份上的差异。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老师有一种距离感。作为学生,一部分人会选择将自我理性的一面呈现给老师,以免受到异样对待。也有一部分人愿意将自我个性的一面呈现给老师,展示自我的情感、观点与行为。例如,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向老师展示自己对于摇滚音乐的喜爱。

在认知层面,角色扮演行为模糊了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公私边界,私人属性的议题越来越公共化,个人隐私易受到侵扰。在微信朋友圈中,既有公共事务的讨论与传播,又有私人事件的表达与呈现,两种属性的交织成为使用者的信息获取来源。私人属性的议题越来越变得公共化,以往诸如娱乐、就餐等私事逐渐被放置于公共领域进行讨论,甚至将平常的私人小事转化为引发广泛热议的焦点事件。这种情况下,个人的隐私就会受到侵扰,导致私人信息的泄露。

9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资料通过SPSS19.0软件校正处理,三组诊断率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的差异性则统计学意义存在。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指出,“表演”是个体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时表现的、并对那些观察者产生了某些影响的全部行为[4]19。而在当下社会,一个典型的社交生活是由无数圈子组成的,身处不同圈子的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着戈夫曼所说的“表演”。通过对微信朋友圈使用者的网络民族志考察,可以发现他们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角色扮演行为及其对现实社会互动的影响。从线上走向线下,逐渐丰富面对面交流中的符号表达,将有利于双方的社会互动。

结语

李瑞东弟子众多,除去三子二女不提,弟子中功夫最佳者为李伯英、项润田、李子廉、张滔、李进修等人。其中李子廉曾经在天津东北军万福麟部任教,其弟子有一人名叫郝铭,为京剧大师郝寿辰的胞弟,曾经任天津怀才学校校长,后在南开大学工作。1936年中国代表团出席柏林奥运会,其中国术表演队的领队就是郝铭先生。

参考文献

[1]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霍桂恒,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 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这几组典型离子的共存情况,折射出离子共存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通过对这些离子的分析,就是要让我们看到必然和偶然的关系,内因对外因的作用,从而在复习过程中起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片的学习效果。

[3] 蒋建国.微信朋友圈泛化:交往疲劳与情感疏离[J].现代传播,2016(8):67-71.

[4]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薛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