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在校期间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1型糖尿病患者多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由于其需要终生胰岛素治疗及自我管理,儿童或青少年患者终将成为成年患者[1-3],在此之前的过渡期即为成人初显期,具体年龄为18~25岁[4],此时期个体已经离开青春期,但还未完全步入成年期这一独立存在的时期。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处于这一时期,受生长发育、独自求学及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疾病管理难度增加[5]。研究表明,成人初显期患者普遍存在血糖监测不规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差[6],随访不及时甚至中断[7],高危行为(吸烟、饮酒、吸毒等)发生率增加,急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成人初显期后再住院率高等问题[8],随之而来的情绪及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目前国内针对成人初显期患者尚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对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的生活体验进行质性研究,以便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需求,帮助此期患者正确面对及处理疾病相关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立意取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入选标准:符合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程≥1年;年龄18~25岁;住院治疗期间就读于高等院校;自愿接受访谈;思维清楚,配合良好,能正确表达。排除标准:糖尿病诊断类型不明确;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不愿配合访谈。样本量以受访者陈述的信息重复出现,资料整合分析后不再呈现新的主题为标准。共访谈10例患者,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20.60±2.15)岁。病程3个月至12年,平均3.73年。治疗方式:胰岛素笔6例,胰岛素泵4例。现住所:学校宿舍6例,校外租房2例,住家2例。

1.2 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园区的建设以及发展目标,产业园区在进行各项工作时应该加强对各个部门和工作环节的监督。加强监督有利于促进园区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园区的良心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亲子阅读时,家长应鼓励孩子边读书边想象,深入理解故事内容。如阅读《一年级的小朵朵》时,孩子会回忆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书中小朵朵和同学们在学校发生的有趣事情,在孩子身边也发生过,书中人物的幽默、纯真和善良,让孩子们想起了他们自己的同学。利用联想的方法可以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共鸣,丰富阅读体验。

1.2.1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以半结构式、个体深入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访谈提纲,并预先对2例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进行访谈,以调整提纲结构,完善提纲内容。访谈提纲:①进入大学后的疾病自我管理情况;②1型糖尿病对大学生活的影响;③如何应对1型糖尿病对大学生活的影响。访谈前向受访者说明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征得患者同意后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访谈。访谈地点选择在内分泌代谢科健康宣教室,确保环境安静、私密、轻松、无外界干扰。以访谈提纲作为访谈主线,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应注意保持中立态度,不对受访者进行引导和暗示,鼓励受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访谈时间控制在30~50 min,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录音,录音的同时观察受访者非语言性表达,如语气、表情的变化,并简明记录。收集资料时尊重患者的意愿,并注意保护受访者的个人隐私,用字母A~J作为编号代替受访者姓名。

“行了,老刀,新娘子坐车累了,刚才也唱累了,我看这样吧,同志们既来闹洞房,那就集体唱支歌送给新人,我起头,《送你一束沙枣花》:

2.2.3 升学压力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但与就业一样,升学的过程同样压力巨大。受访者D:“我很喜欢我大学的专业,但是要想更深入地研究就需要出国深造。患糖尿病限制了我很多,在外地上学已经让我父母够担心的了,更别提出国了。”受访者F:“我这专业本科毕业就业不是很好找工作,寻思考研吧,要各种准备,各种报班,自己的身体这么不好,学习都没信心。”

2.1.3 难以适应群居生活 受访者认为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群居生活,且集体生活对于疾病控制的影响不容忽视。受访者B:“得病之后心理压力挺大的,经常失眠,住宿舍人多没法睡觉,睡不好血糖就不稳,不得已向学校申请出去租房自己住,我妈还不放心,就辞了工作来陪读。”受访者H:“以前上高中一天注射2次胰岛素,中午在学校吃饭不需要注射胰岛素,也不用担心别人看见。但是现在住宿舍不行了,我怕别人看见我注射胰岛素就从来不和室友一块吃饭,自己平时和他们交流也很少。”

“屌丝”流行文化的形成,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网络流行的特点就是不断复制,而复制往往具有再造功能。对于青年来说,网络复制的简单性,以及在复制过程中的再造性,使更多的青年由被动受众与旁观者变成“屌丝”流行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和行动者,“屌丝”一词就是这样经过不断地复制与再造,形成一种流行文化现象。而“屌丝”流行文化的行动者越多,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就越大。不同青年个体所理解的“屌丝”与所运用的“屌丝”,往往根据自己所处的客观情景与内心感受进行再造,赋予“屌丝”特别的意蕴,如此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屌丝”文化现象。

2 结果

2.3.1 同伴支持 受访者普遍认为大学期间,同学及师长的帮助对于糖尿病的自我管理非常有帮助。受访者C:“自从大一那年发现患病后,寝室里的姐妹们都对我特别照顾。她们总是会提醒我是不是要打胰岛素了,会关心我今天的血糖情况。上课的时候人人包里都备着零食,以备我低血糖时应急。发自内心地很感激她们。”受访者E:“以前爸妈并不希望别人知道我有糖尿病这个事,请假住院都不敢实话实说,大概是怕我被人瞧不起吧,其实我觉得没什么。现在我对辅导员和同学都如实说我有糖尿病,他们都对我特别关心,甚至以前的同学知道了还埋怨我为啥不早点告诉他们。”

2.3.2 家庭支持 受访者认为父母是疾病管理的重要支持来源。受访者G:“大二得病之后,我感觉特别的沮丧,妈妈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因为我的病,妈妈辞职来陪读了。每天换着花样给我做营养餐,带着我出去锻炼,还总是鼓励我,现在我已经逐渐适应了。”受访者I:“有些时候身体不舒服,学习压力又大,难免心情就不好,跟同学倾诉吧,大家都忙,只有给妈妈打电话,也只有妈妈永远不嫌烦。”

2.1.2 处理疾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受访者认为大学更多地需要自主学习,学习压力甚至超出高中时期,如何在保证病情平稳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受访者的重要挑战之一。受访者B:“曾经我以为到大学就轻松了,结果恰恰相反,每天不停地做作业,有时候忘了吃饭就低血糖了。”受访者H:“做实验时我总是带着零食,导师知道我的身体情况,有时候他就让同组的同学帮我等着出结果。”受访者F:“大二那年自己老是不注意,一学期酮症(酸中毒)了好几回,耽误了不少课,期末就挂科了,唉(叹气)!”

1.2.2 资料分析方法 每次访谈结束后24 h内反复聆听录音,将录音内容和现场情况记录转化成文字资料。根据Colazzi现象学分析法进行编码、分类、汇集、归纳、提炼、形成主题。包括以下7个步骤:阅读访谈记录,提取有意义的陈述,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观点进行汇集,进行详细、无遗漏的描述,辨别出相似观点,返回受访者处求证。

2.4.2 负面情绪 多名受访者存在担心、消极应对、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受访者A:“家里这些年为了给我治病花了不少钱,光这一个胰岛素泵就好几万,我现在想快点毕业找份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又担心因为我的病没有单位愿意录用我。”受访者D:“最恐惧的是并发症,上次住院同病房有个大爷脚都烂了,我到现在有时候想起来都会做噩梦,生怕自己有一天也那样。”受访者F:“血糖不稳的时候会特别纠结,总是在想我这么年轻,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自由地活着,连吃一口喜欢吃的甜品都不行,特别想就这么放弃算了,可一想到父母养自己这么多年,供自己读书,就这么糟践自己太对不起他们。”受访者D:“我感觉自己每天都活在矛盾之中,以前有过低血糖晕倒的经历,所以我总是多吃,可是多吃血糖又高,我就多打胰岛素,每天感觉都过得浑浑噩噩的,被胰岛素和血糖拖累,感觉生活都没有意义。”

2.2.1 就业压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不仅要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还要承受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访者E:“父母都是公务员,非常希望我也成为一名公务员,但是体检这一关就过不去。”受访者H:“大学期间我一直很努力,成绩也不错,有一回面试都快成了,我突然有点低血糖,人家一听说我有这个病就很委婉地把我拒了。”受访者G:“感觉就业受到了很多限制,许多工作强度大的岗位别说人家用人单位拒绝,自己也觉得身体会吃不消,只能选择一些相对轻松的工作,又不是很喜欢,自己很纠结。”受访者B:“我是高一的时候发病的,父母不放心我去外地上学就帮我选了个本地的学校,学了一个我并不喜欢的专业,想想以后还要跟这个专业打一辈子交道就很烦。”

2.2.2 择偶压力 由于公众对1型糖尿病了解不足,对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解,导致1型糖尿病患者在择偶方面备受歧视,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家族观念的国家,女性肩负着繁衍后代使命,更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背负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社会歧视更为严重,择偶压力较大。受访者D:“我跟前男友在一起3年,他知道我的病情,他说过不在乎,但是我就是没办法忘记他家里人看我的眼神,算了吧,他是独子,不想让他以后连个孩子都没有,也不想让我的病拖累他……(叹气),都是为他好。”受访者A:“现在每次妈妈小心翼翼地问我有没有男朋友时我心里都有点难受,我知道她想让我幸福,但是又怕这个病遗传,也怕影响生孩子到时候被人看不起。”受访者B:“我想自己过一辈子,遗不遗传这个事都不好说,自己也挺好的哈,正好我还怕别的姑娘嫌弃我呢。”

肖鑫(198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北京警察学院理论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3 主题三:社会支持

2.1 主题一:自我调适

2.1.1 疾病的自我管理 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活后疾病管理由父母监管转换至自我管理,包括监测血糖、注射胰岛素、饮食控制、运动等。受访者A:“以前在家都是我妈督促我测血糖、注射胰岛素,现在在外地上学,一切都要靠自己了。”受访者E:“上大学之前,我不敢用胰岛素泵的那个助针器,高考后的暑假我逼着自己学习用,不然的话怎么办。”受访者D:“以前在家我妈特别注意我的饮食,严格控制,现在她不在身边,跟寝室同学出去聚餐时我也尽量控制自己,但是也难免放飞一下自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受访者I:“得病后我爸一直坚持拉我晨练,上大学以后室友都睡懒觉,我也就跟着懒了。”

2.3.3 专业支持 受访者普遍认为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和指导对疾病管理非常有益处。受访者C:“我真的特别感谢我的主治医生,她很年轻,很懂得从年轻人的角度给予健康指导。我们时常会微信联系,有时候血糖波动或者胰岛素剂量调不好了,向她咨询她总会给出很好的建议,省去了很多去医院排队的时间。”受访者F:“医院的护士姐姐们真的非常负责,经常对我进行电话回访,提醒我什么时候该去复查,饮食运动该注意什么,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感觉非常放心。”

2.4 情感体验

2.4.1 积极应对 受访者普遍能够正视自己患病的事实并积极应对。受访者I:“我觉得吧,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患糖尿病让我不能像室友那样随意吃喝,通宵玩游戏,但是起码我的生活方式很健康。”受访者G:“刚得病的时候特别怕,毕竟糖尿病没办法根治,但是后来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我看到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也是可以很长寿的,只要控制好,这个病没什么问题的。”受访者H:“住了2次院,认识了很多病友,有一个哥们和我一样也是学生,我俩互加了微信,没事聊聊天,至少可以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2.2 主题二:压力感受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质量或肥力密切相关,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及放线菌三大类。由表7看出,施用钾肥后,土壤中可培养的细菌、真菌与放线菌的数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 3.97%~68.29%、12.71%~77.76%和 12.77%~88.22%。 等施钾量条件下,与100%CF处理相比,不同施钾肥处理的可培养的细菌、真菌与放线菌的数量均增加,增幅分别为 44.46%~61.87%、8.45%~57.71%和 35.61%~66.91%,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条件下,随着有机肥所占比例的降低可培养的细菌、真菌与放线菌的数量也呈降低趋势。

3 讨论

3.1 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面临诸多歧视和社会压力 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发布了第一个关于糖尿病患者权利的宪章,其核心内容实现的前提是糖尿病患者享有同其他人一样的社会权利,且不需要通过隐瞒自己患病的事实来享受这一权利[9]。中国是全世界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10],1型糖尿病在社会公众眼里仍是一种罕见病,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社会成见及公众对这一患病群体的偏见、标签化及对个体的贬低[11]。有研究表明,中国糖尿病患者受到歧视的比例高于欧美发达国家[12]。在此次研究中受访者提到的就业歧视甚至有政策明确规定,包括1型糖尿病在内的患有“严重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不能成为政府公务员[13]。而由于传统观念造成的择偶歧视更是为处于适婚年龄的大学生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带来严重的耻辱感与负罪感。这就需要提高公众对1型糖尿病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渐消除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歧视,减少社会成见给疾病管理带来的阻碍。

3.2 重视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1型糖尿病是终生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慢性疾病,对于慢性疾病而言,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尤为重要。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正处于成人初显期这一敏感时期,不仅要面对新的学习模式与生活环境,还要承受离家求学和即将参加工作带来的心理变化和情绪问题,是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尤其在大学群居生活氛围中,大学生患者脱离了父母的监管,自制力不足很容易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盲目节食或暴饮暴食、缺乏运动、血糖监测不规律、擅自改动胰岛素治疗方案、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发生率明显增高[14]。卢逢娣等[15]的研究显示,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血糖监测、按时用药、运动疗法及饮食控制)方面能力较低,患者及其父母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不足;顾莺等[16]的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自我管理状况不理想,尤其是青春期的患者治疗依从性最差,糖尿病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较差。大学生患者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疾病自我管理知识,但依从性较差,对大学群居生活的适应程度也尚显不足。这可能与该年龄段患者普遍为独生子女以及患者家长出于自责、愧疚的心理而对患者过分溺爱有关。因此,在患者青少年时期就应注意对患者家长进行疾病应对方式的干预,指导其采用正确的方法帮助患者进行疾病的自我管理。医护工作者也应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传统的知识宣教、健康指导的基础上,探索微信群、手机APP等符合大学生患者需求的远程线上互动教育模式,使其能定期自觉地进行门诊随访,完成并发症的早期筛查工作,进而帮助患者提高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3.3 关注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的负性情绪 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正处于成人初显期,1型糖尿病作为一种终生性、慢性疾病对于这一时期的患者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心理挑战。队列研究发现,随着患者步入成人初显期,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不断恶化,抑郁等负性情绪多在此时期体现,特别是18~28岁的成人初显期患者[17]。负性情绪不仅影响患者血糖控制,还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的负性情绪主要为焦虑、抑郁和恐惧,究其原因主要为学业及职业发展、长期严格且繁琐的自我管理、病情恶化、频繁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婚恋及生育问题。1型糖尿病一旦确诊,患者需终生依赖胰岛素,且该病尚无治愈的可能,这对于处于求学、创业、恋爱黄金时期的成人初显期患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支持常会引发愤怒心理,对生活失去信心,导致情绪低落、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怠慢的态度[18]。尤其是女性患者,疾病对于生育的影响以及固有的对于女性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都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压力。部分女性患者还会由于关注自己的身材而过分节食甚至引吐,进而发生进食障碍,严重影响血糖控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该时期患者的情感障碍评估,必要时可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予心理疏导。同时可以组建病友俱乐部,为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倾诉的平台,帮助他们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19]。定期开展疾病知识宣传活动,帮助患者走出疾病管理的误区,提高疾病相关知识水平,树立与疾病和谐共处的信心。

3.4 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大学校园,因此,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大学生活,更好地进行疾病自我管理不能仅仅依靠父母和医护人员,同学和老师作为患者大学生活中最亲密的同伴之一,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绝大部分患者家长在患者发病初期往往担心疾病会对患者的学业、就业、择偶等方面的问题产生影响而选择对周围的人隐瞒病情,拒绝寻求社会支持。家长的行为导致患者对于自己所患疾病内心产生羞耻感,进而同样拒绝来自其他人的帮助,这会导致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周围的人由于不了解患者病情而无法对其施以援手,这对于患者的疾病控制极为不利。因此,应鼓励患者正视1型糖尿病,积极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并寻求他们的支持。与此同时,媒体也应加大对1型糖尿病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疾病,消除社会成见。积极推动学校以及用人单位废除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歧视举措,避免患者因疾病而脱离社会,给予患者公平的学习及就业机会。

4 小结

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初显期,这一时期的慢病患者管理正逐渐得到重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属性的完善,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正在由以往的家长监管逐渐转变为自我管理。这一转变需要患者、父母、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帮助患者在处理好同龄人共同问题的同时,完成疾病管理的顺利过渡。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加以关注,鼓励其利用社会资源帮助自己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并进行疾病的自我管理。提高公众对于1型糖尿病的认识和理解,消除社会成见,为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图1显示内力的获得是对各种基本变形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如果是强度分析,则需要计算应力。不同于弹性力学基于几个基本假设利用严密的逻辑推导计算公式,材料力学往往借助于简化分析。在轴向拉压、扭转和弯曲中最重要的一个假设就是平截面假设。这一假设顾名思义,表示横截面在杆件变形过程中始终保持为平面。不同的是:在轴线拉压中横截面保持平面,只是距离发生变化,横截面上各处沿轴向的变形均匀分布;在扭转中横截面保持为平面且绕轴线发生相对转动,变形大小与到圆心的距离成正比;在纯弯曲中横截面保持为平面且绕中性轴发生相对转动,两横截面之间的纵向纤维的长度变化沿梁的高度线性变化。

参考文献

[1]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61.

[3] Liu L L, Yi J P, Beyer J, et al.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in Asian and Pacific Islander U.S.youth:the 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 study[J].Diabetes Care,2009,32(Suppl 2):S133-S140.

[4]Arnett J J.Emerging adulthood.A theory of development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J].Am Psychol,2000,55(5):469-480.

[5] 刘晓鑫,李乐之.1型糖尿病患者成人初显期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9):939-941.

[6] Hanna K M.A framework for the youth with type 1 diabetes during the emerging adulthood transition[J].Nurs Outlook,2012,60(6):401-410.

[7] Garvey K C, Finkelstein J A, Laffel L M,et al.Transition experiences 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mong young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J].Patient Prefer Adherence,2013(7):761-769.

[8]Rapley P,Davidson P M.Enough of the problem:a review of time for health care transition solution for young adults with a chronic illness[J].J Clin Nur,2010,9(3-4):313-323.

[9]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nternational Charter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People with Diabetes[EB/OL].(2011-07-12)[2017-12-02].http://www.idf.org/advoacy/charter-of-rights.

[10] Patterson C, Guariguata L, Dahlquist G,et al.Diabetes in the young-a global view and worldwide estimates of numbers of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4,103(2):161-175.

[11] 翁建平.中国1型糖尿病研究现况及未来展望[J].广东医学,2012,33(18):2699-2702.

[12] Nicolucci A, Kovacs Burns K, Holt R I, et al.Diabetes attitudes,wishes and needs second study(DAWN2TM):cross-national benchmarking of diabetes-related psychosocial outcomes for people with diabetes[J].Diabet Med,2013,30(7):767-777.

[13] 刘蔚,纪立农,苏夜阳.中国1型糖尿病的社会成见:请停止对这种可控慢性病患者的歧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3):195-197.

[14] Fredette J, Mawn B, Hood K,et al.Quailty of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living with type 1 diabetes:a qualitative view[J].West J Nurs Res,2016,38(12):1595-1610.

[15] 卢逢娣,阚凯,朱玮,等.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不同年龄自我管理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护理,2013,13(1):9-11.

[16] 顾莺,吴敏,高蔚,等.1型糖尿病患儿自我血糖监测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25(5):6-7.

[17] Hislop A L, Fegan P G, Schlaeooi M J, et al.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young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J].Diabet Med,2008,25(1):91-96.

[18]Iannelli-Madigan G.Transitioning the adolescent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J].J Pediatr Nurs,2012,27(5):602-604.

[19] 王琪,施耀方,汪小华,等.1型糖尿病成年患者长期自我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3):24-27.

 
刘延迪,夏洪男,李菲,包已男,李峰
《护理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
《护理学杂志》2018年第1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