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多维视界——以高中古诗文教学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当今世界文化正在从以反传统为特征的现代主义走向以回归传统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同时,文化市场呈现出的空前多元化局面又极大冲击了高中生的认知。避免文化根基断裂,重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雄风,让更多的高中生感受其博大精深的魅力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的又一个生发点和目标。正视古诗文教学的文化使命和所面临的困境,才能从多个维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大目标下的古诗文教学存在矛盾困境

由于各种原因限制,目前全国大多数高中没有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因此,对语文学科而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部分职责落在了古诗文上,但仅凭高中教材中的几首古诗和几篇选文很难完成厚重的历史使命,必须要依靠教师对经典古诗文的灵动加工。在如此宏大的教育目标下,审视当今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学命题,有这样几对矛盾不可回避。

菊花是多年生的宿根花卉,株高在60~100cm之间,全株被毛。其茎直立,基部半木质化,有粗糙感。其叶呈卵形或披针形,边缘有深裂或粗大锯齿,根部呈楔形。菊花是头状花冠,直径为2.5~20cm,外轮舌状花有很多种类,花色多样,有白、黄、紫、红、灰、绿等色以及间色等品种,花期在8~12月之间,8~9月开花的为早菊,11月开花的为中菊,晚菊12月开花。其果瘦,种子一般不育。

(一)传统文化糟粕对精华的侵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准确地分清精华和糟粕,而此矛盾又关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是继承还是批判。毕竟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大量糟粕如漏网之鱼存活到现在,对于此类文化现象切忌一刀切,必须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对语文教师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挑战,语文教师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可看得更清楚一些。如,王力编撰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阴法鲁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吕思勉编写的《中国文化史》、许倬云撰写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等著作都会为语文教师的高效备课提供帮助,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功用。在古诗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识,会为学生带来某些方面的启示及对现实社会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传统文化知识多为优秀的。当然,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如此才能扮演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者的角色。

(4)①因为还可能是Cl-放电生成的Cl2已全部跟Fe2+发生反应 ②0.2 ③取少量阳极附近的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 ④通过控制电压,证实了产生Fe3+的两种原因都成立;通过控制电压,验证了Fe2+先于Cl-放电

(二)文化附会对学科语言的冲淡

阀厅东西两侧采用四肢钢管格构柱,柱距11.25 m,柱顶设置网架支座,格构柱四肢中心距1.2 m×2.5 m。直流场侧由于套管电气距离要求,只能采用双肢格构柱,双肢间距1.5 m。双肢格构柱柱顶设置矩形刚性托梁,在托梁上设置网架支座。

(三)现代观念对原初语境的阻隔

尽管高考改革一定程度的提升了语文学科的地位,但面对动辄就被拉下三四十分的数理化学科,学生的学习劲头似乎更大,强烈的科学认知极大地消解了本该同样强烈的文化意识。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经典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哪怕考试所占分值不高为什么依然要学习。归根到底,古诗文的阅读是为了养育学生的现代人格,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走向未来。之所以在今天,我们仍然以读诗文的形式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入选教材中的古诗文大多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植根于中国的以往,编织着中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科技力量的崛起,更需要文化意识的觉醒。

博弈论模型是参与方对选择策略以及所获取的效益的研究。在没有信号控制的路段,因为缺乏信号灯易造成行人和机动车在穿越过街时通行权不明而互相抢行的行为,使得道路安全性和效率性下降。通过建立行人和机动车二次过街完全信息双人博弈模型,将行人的心理特性、速度特性和延误与交通规则相关联,综合分析二次过街过程的冲突问题,得到行人二次过街行为中行人在抢行和让行情境下的效益函数,为行人二次过街行为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角度,为解决行人过街交通管理和决策提供新思路。

(四)科学认知对文化意识的消解

现代选文里呈现和寄寓的情感态度与文化心理,相比于古诗文,与现代生活、现代公民标准有着更密切和直接的关联。由于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历史悠久,文本中的语言表达习惯与今天大有不同,特别是律诗还有格律上的严格要求,诸多原因造成了学生理解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古诗文反映出的作者思想观念也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较大隔阂,学生很难达到教材中提出的“以意逆志”的目标。“逆”即“迎”,学生以个人现实生活圈的世界观衡量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古人的世界观,势必会发生冲突矛盾。例如,介绍贾谊被汉文帝任命为梁怀王太傅后,负责教怀王骑射。梁怀王由于年幼好动,不幸堕马而死,贾谊在此事发生后不久郁郁而终。学生毫不理解贾谊的做法,对贾谊一厢情愿的“傻子”行为提出质疑,共鸣缺失的根源在于世界观的迥异。语文教师应该大胆走出几步,多为学生创设情境和机会,多关注学生语文活动的过程及其感受。

二、立足于传承优秀传统的古诗文教学的建议

(一)文字训诂

如,笔者在教授《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时,关注到了“马”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试想替换成“驴”的效果如何?学生在合作讨论后得出了“马”是古人身份地位高贵标志的结论,从这一文化观念进而体会出苏东坡超然旷达的情怀。在执教《氓》时,我将“氓”字拆解为“亡”加“民”,并出示了“民”字的甲骨文写法。甲骨文中的是人的一只眼睛被刺瞎了。因为在上古时代,奴隶是不被当人看的,战争中抓来壮丁刺瞎双眼就成为了奴隶的标志。由此,我为学生编写了一个小故事,丢失了自家土地的男子放弃了奋斗的想法,转而四处游荡,在游荡的过程中没有打砸抢烧,只是在思想上动了些歪脑筋,因此我们叫他“meng”(二声),如果把坏思想付诸行动就是“mang”(二声),即流氓。通过对“氓”字的训诂让学生认识到男主人公是个身份低微且居无定所的流浪者,从而为深入理解后文氓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无耻行为打下基础。

前文提到古诗文教学若要完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必须要找到清晰的切入点。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主要来源于文献,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小学”的功夫。通常“小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因此,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读懂读透文字,适当的进行文字训诂,方能进入古诗文之外的世界,从而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孙立权老师曾提出“言语文化观”,认为语文是“言语+文化”。语文的表层结构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深层结构是文化。特别是古诗文教学,必须突破文字的表层,进而进入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层面。

余党绪老师曾说:“古诗文教学的起点,在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而非继承与发展,继承与发展只能是理解与批判的结果。”因此,理解是继承与批判的前提,带领学生亲历沿用几千年的书面语,方可准确破译隐藏在古诗文背后的千年古国的人类密码。即便是批判继承后的所谓优秀传统文化依然体积太大,对今天的教材选文式古诗文课堂教学来说,找到一个清晰的切入点至关重要。笔者反对讲《琵琶行》大谈音乐文化,讲《陈情表》大谈孝文化,讲李白大谈酒文化的做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仅是当下古诗文教学的一个立足点而不是方式。古诗文课始终是语文课,不是文化课、历史课,绝不能够用杂乱无章的文化附会取代语文课本身的语文味儿,脱离文本的语文教学就是舍本逐末,空中楼阁。这种牵强的文化附会常常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迷失,再没有对诗文经典语言的品味琢磨的精力,不失为古诗文教学的另一大遗憾。

(二)还原语境

由于文本接受客体与主体间存在较大时空差,还原作品的原初语境就显得至关重要。古诗文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尽量帮助学生还原历史,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体会积淀已久的民族思维方式。如,在讲述《荆轲刺秦王》时,笔者介绍了荆轲实际上是一个不称职的剑客,曾多次拒绝顶尖剑客的比武,他甚至认为真的剑客是不用剑的,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荆轲作为刺客中的失败者却永载史册?一切源于他的对手的强大和自身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学生通过教师的还原。在逻辑上肯定了后文近距离刺秦王失败的合理性。以上属于对文本主人公情况的还原,古诗文教学还应该做到对创作背景和社会历史情况的还原等等。

与一般的历史背景介绍不同,还原讲究的是方式和时机。比如,从时机上来看,高明的教师不会在学生还没有接触原文语境的情况下把大背景抛出,而是应该先让学生亲历文本语境。当学生在自己的原初理解出现困境的时候再引入背景知识,一来可以验证学生的部分体验,二来可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逻辑上的真实还原。如前文所言,一切脱离文本的古诗文教学,传播再多的文化知识,也是本末倒置。

(三)跨学科思维

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组曾将跨学科思维成功运用到古诗文教学中,联合生物、美术教师共上一节关于“梅花”的课,课题为“中国文化中的梅花”。这节课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对古代经典中“梅”文化的传承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节课成功地打通了主体与客体和科学与文化的隔膜,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科学认知与文化意识的矛盾冲突的误解,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极大的探索意义。

跨界混搭的成功寓示经典文化的传承方式是多样的,拘泥于一种思维方式的古诗文教学,或许渗透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总是片面而零散的,学生也不容易在脑中形成文化场,语文核心素养碎片化灌输和应试能力训练的枯燥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未来,这种借力打力的教学方式如果多应用在常态化的古诗文课堂,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全面培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余党绪.理解传统文化 思辨历史真实[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8(02).

[2]陈兴才.思辨读写:基于“批判”的传统文化学习路径[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01).

[3]刘建琼.语文素养,寻求文化意义[J].语文教学通讯,2007(02).

[4]余党绪.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理解和现代人格的养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2009(02).

[5]刘华、孙立权.古诗文教学纵横谈[J].中学语文教学,2001(11).

[6]孙立权.在参照比较中认识语文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04).

 
王英策
《基础教育论坛》 2018年第14期
《基础教育论坛》2018年第1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