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根本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接班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程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键所在。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总体情况较好,但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缘、宗教、习俗及互联网时代多元价值观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研究,继而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积极开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偏差。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程度不高

认知是认同、内化的基础。然而,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方面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认知程度参差不齐。首先,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只有15.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准确说出其全部内容……9.3%的学生表示几乎说不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其内涵无了解。”[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缺乏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和积极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水平普遍不高,难以完整、准确说出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普遍处于较为浅层的理解,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无法深刻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关联性及其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程度不深

情感认同是连接认知和行为的关键环节,具有行为驱动的精神动力价值。[3]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来看,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较高,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情况满意度不高。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肯定我国的民主建设和为维护各民族团结所做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学生对社会民主、公平、法治、文明实现的程度不够满意。数据结果显示:“81.9%的学生对我国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状况不满意,60.9%的学生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完善,62%的学生认为中国目前文明状况水平较低,37.7%的学生对社会公正状况不满意,”[2]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和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教育状况和文化保护等有着更高的期待。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较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是要使其知行合一,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来看,呈现出知行脱节的现象。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上能明荣辱、辨是非、对社会道德认知比较准确,在思想观念层面基本上认同集体主义、提倡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但是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常常会受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3.4%的学生认定特权违背公正但依然会使用特权;17%的学生择业时选择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去向;53.2%的学生表现出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愿望,但要在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2]这表明,在实践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趋向个人、家庭,注重自我、功利和实用。价值取向偏向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明显不足。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制约因素

经计算,工况2下的线缆长度约为1 026 mm,该长度小于1 047 mm,由此可知跨接线缆长度不满足该工况的要求。因此将线缆SC1的固定高度调整为630 mm,如图4 c)所示。经计算,工况3下的跨接线缆长度约为1 056 mm,该长度小于1 047 mm,由此可知跨接线缆长度满足该工况的要求。在方案确定后,在车端箱内对线缆保留适当余量,再根据车辆小曲线试验进行调整,最终确定跨接线缆的安装长度为1 070 mm±10 mm。

(一)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首先必须要丰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一方面要将社会实践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教育部门应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编写适合他们学习和掌握的教材。[4]其次,要积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需要改进教育方式,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多方面、深层次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质,从而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

(二)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和宣传是培育工作的基础。但目前的宣传教育工作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公信力。其一,从宣传教育的方式而言,教育方式侧重于说教式、填鸭式的灌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其二,在宣传教育的差异性方面,忽视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割裂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自身民族文化背景的联系,以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受到学生的抵触。其三,宣传方式和手段较为传统单一,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对网络新兴媒体的利用不够充分,以致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不佳。

(三)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面貌的同时,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无形的渗透作用。首先,市场经济中的拜金主义和利益至上等负面思想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的追求上产生错误的认识。其次,社会转型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社会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较为突出,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产生一定程度的不满,降低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新形势下,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日益严峻和复杂,多种因素制约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

(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薄弱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熏陶中成长,形成了各民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性格。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民族文化的缺场,往往被迫同自己的传统相割裂而导致文化休克,由此使他们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产生信仰、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不适和抵触,进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认同程度不高。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思想和观念一定程度上受到宗教思想束缚,影响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民国 《潼关县新志》。该志成书于民国二十年(1931),是赵鹏超于民国二十年回故乡避暑时主持编写的。是志记事始于上古,迄于民国十九年。全书分两卷,正文分八门(《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兵事志》 和 《艺文志》),约七万字。据《凡例》记载:“篇内资料,多取旧志”[3],但赵鹏超在采用旧志史料的同时简要地补入了嘉庆二十二年(1817)至民国十九年间(1930)的人事史料。其体例无创新之处,内容太简。如人物、官师等门,对旧志删十之七、八,新增亦常以“无事可记”省略。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严寒地区水资源匮乏,建议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屋面、地面以及绿地的雨水,用于用地红线内的绿化灌溉和道路浇洒。GB 50400—2016《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中规定雨水设计径流总量公式: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趋同、情感趋同和行为趋同。

(一)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加强认知认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西方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加剧了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文化的碰撞既能够促进各国文化的理解和进步,也极易对本国的主流价值观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例如国际敌对势力借此机会不断向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进行思想渗透,企图用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心理尚不成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意志不够坚定、辨别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负面思潮、负面文化的蛊惑,从而造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危机和价值标准混乱的不良后果,使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领域出现某种程度的认知误区和行为偏差。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作文评语有时可能被孩子忽略了,有时孩子还不是很懂老师的意思。所以,只写评语是不够的。每次习作我都坚持及时面批,让孩子看着老师改他的作文,具体地进行指导。面批,让孩子直观了解自己的作文,哪些地方这样写是好的,哪些地方怎样改会更好。要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的鼓励,老师对他作文的热情和重视。低年级学生的作文篇幅不长,老师若利用好零散的课余时间,是可以做到人人面批的。

(二)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和人文关怀氛围,提升情感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5]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必须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环境。首先,高校应依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组织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不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植根于自身的情感体系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外化为言行。其次,充分发挥网络、广播、校刊、校报等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网上教育和引导,同时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主旋律的过程中,要善于净化网络环境,减少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环境。最后,要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问题,经常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状况和生活状态,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诉求,帮助其解决社交、学业和心理健康等问题。

(三)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强化行为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培育和践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积极拓宽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育人途径,致力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使其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日常生活、工作的全过程。首先,充分利用展示橱窗、校园文化艺术节、文化社团,不断创新和完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各族大学生提供交流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其次,要积极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名人故居的考察、党校专题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国家、社会、团队等概念,体悟爱国、友善、奉献、责任等价值准则和道德品质,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认知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社会参与意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语

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维护各民族团结稳定和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有力保证,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因此,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积极调动各种有利资源,不断完善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有利于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定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

[1]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陈宪章,吴纪龙.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3]谢晓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曹斌,沈光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4).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责任编辑白彩霞]

 
廖金香,佟志阳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