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海德格尔的“此在”及其当代意义

更新时间:2009-03-28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的理论著作《存在与时间》在其所有著作中占据突出的地位,这本论著探讨的基本问题,即存在意义的问题。因为存在是通过存在者揭示出来的,所以应首先准确的规定何为存在者,以它作为存在问题的导线,海德格尔选择我们之为我们自身的这一存在者,即“此在”作为存在者的范本,“此在”是存在着的存在者,来进一步研究存在。

此在与存在

(一)存在问题的提出

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的提出,并不是要问存在是什么,因为存在不是什么,存在能是的只能是诸多的存在者,他所追问的乃是存在何以是,即追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往传统的形而上学家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即便是从不同角度探求存在,最后也殊途同归,把对存在者的研究当做是对存在的研究,从未解答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建立起来的,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相比于存在者具有优先性,需先有“在”后有“在者”,是逻辑先在,而非时间先在。存在不是对一切存在者的概括和抽象,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存在对于存在者来说,具有本体的意义,存在是使存在者得以成为存在者和自身的前提和根本条件。首先,存在的概念具有普遍性,是绝对一般性的原则,一切存在者必须先在,才能成为存在者。其次,存在的概念是不可定义的,因为若所有的定义都应当是由相近属加种差产生的话,存在,其作为最一般的存在者,是无法归入应当是种之一的一种更为广泛的属里的。[1]最后,存在是一个自明性概念,无需讨论,不言自明。

传统形而上学之所以混淆存在与存在者,是由于采用的是主客二分的认识方法,把主体和客体看作是完全孤立分离的,把存在者当做存在来研究。而海德格尔采取的是现象学方法,现象学的原意就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他”[2],即现象学还原,指回到事物原有的状态中去。用现象学方法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对象化存在还原为本身状态即现象的存在,不带有任何主观痕迹的,现象是事物真实存在本身,不带有任何主观因素。现象就是存在者存在的显现,为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应用现象学方法,直接显示、澄明事物,去蔽而澄明,走向或回到事物本身,使原来被遮蔽的存在的真理和意义,回到存在本身。用现象学的方法追问事物何以是,事物的可能性问题,追问事物存在的真理和意义,这种可能性高于事物的现实性。

(二)此在与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除此在之外的任何其他的存在者不会提出关于存在的问题,而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会关注并追求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由于人的理性,所以将人称为此在,这也是为了与传统哲学自认识论的角度将人看作主体区别开来。海德格尔的“人”是存在论意义上的,非生理学、社会学意义上的。存在与存在者密不可分,存在归根结底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存在总是通过具体存在者来显现,而只有此在才能担任此角色,要在此在中来显现存在。海德格尔驳斥循环论证,他不是通过推导的方式来论证的,而是通过显现的方式论证此在,把存在从存在者中展露出来,从而揭示澄明存在。海德格尔认为,能使存在者清晰可见的就是“此在”这种存在者。

“此在”比一般存在者具有明显的优先性,不能把此在这一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混为一谈。第一,此在在存在状态上优先于其他存在者。其他存在者表示的是事物本身,而此在表达的是去存在,去是,海德格尔特设生存来表示此在,生存不同于实存,生存是生成的存在,是变化的,而实存是现成的存在,已经被规定了的。此在是生存论或生成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可能性,是生成、变化、发展的。人是“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的存在,不断变化超越是其所是的状态。第二,此在在存在论上优先于其他存在者。其他的存在者都不会追问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此在作为生存论中可以不断反思追问领悟自己的存在者,以存在为其规定性。第三,此在不仅对自身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反思,同时也会追问其他存在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其他存在者本体的研究,只能通过此在来研究。此在先于其他存在者,需从此在入手来研究其他存在者。海德格尔认为只有人是存在,其他都是不存在的,只能是“有”而不能是存在。

此在的存在

(一)此在在世之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市政工程建设的技术工艺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深基坑技术可以提高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能力,对我国市政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对深基坑施工工艺的研究以及质量安全控制工作,以此提高施工质量,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的,采取的是主客二分的方法,将人这种主体与世界这种客体分离,认为人在世界之中(如桌椅在房间之中),其中确切的含义并非是人这一主体在世界这一客体之中,而恰恰是把人与世界看作是两个孤立的事物,在世界的内部却与世界相分离的状态。海德格尔所理解的世界是关系的、原始的、本原的、意义的世界。他认为,人的基本情况就是人生在世,此在融身于世界之中,此在是世界之中的存在,世界是此在的生存家园,此在与世界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盐溶于水的关系,不能在时空中加以分离。此在不能孤立、单独存在,它总是处于一世界中,和其世界不可分割,此在(人)和世界同时出现,同时在此。[3]

(二)此在的基本结构就是“烦”

植物种类不同,其生长机制及规律也随之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特点,如果在风景园林施工阶段忽略植物生长规律,工程效果就会出现偏差。因此,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将植物生长规律与施工技术有机结合,选择与之对应的栽植策略,促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从根本上降低植物死亡率。例如:部分植物在生长阶段的需水指标较高,这就可以在树叶的表面上喷洒防止水分大量蒸发的抑制液,满足植物后续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①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1、65—66页。②⑤⑥《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10、3页。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3页。

(三)此在在世的展开方式——沉沦

第一,污水提升方面。其能源消耗与提升的高度以及提升的效率息息相关。正常而言,污水提升消耗的电量大概是总电量的20%,目前,大多污水厂水泵选型过大,因为实际水量常常达不到设计的最大流量,这就严重减低了水泵的效率,直接导致投入过高,能源消耗过大。

此在的沉沦是此在的非本真状态。此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和存在者共在于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把此在当做与他人并无两样的存在者,这样就不能显示此在这一存在者的优先地位,导致此在为了与他人一致思考和行动,主动放弃自己的独特性,以免招致祸患,就好像与其他此在一致,自身便不会出格,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即便这种他人所是所思不一定正确,但法不责众,以求安宁。在这种非本真的状态下,此在把他人的标准拿来校正自己,从而达到一种平均,此在与他人便无任何区别,处在可以互换的状态下,这个他人毫无特色,却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是这个他人,这也便是“常人”。因为常人自身不是纯粹的自身。此在一旦沦为常人,那么常人也就夺去了此在的自身,从而除去了它的责任。[4]此在处于常人的平均状态下,使其逐渐慵懒、无所事事,一切的信念和行动也都将平均化,此在无需思考,更无需做出选择,只需跟随常人,这样也就无需为他们的公共意志和公共选择负担任何责任,进而此在在常人状态之下,庸庸碌碌却碌碌无为。此在分散于“常人”之中,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的“沉沦”。此在的沉沦并不是一种否定的意味,它不关乎道德准则,并不是堕落,它只是使此在变得平淡无奇、毫无生机,它是此在的存在论构成,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

此在的存在不是孤独的个人的在世,而是与他人一道在世,即“共在”。[3]此在在世之中,不得不同其他“在者”混在一起。此在不能孤立存在,需与他人共存,与他人构成共同的世界,此在是共同此在。同样,在与他人打交道中,也会出现不愉快的情况,这便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烦神。他人并不是与我格格不入的,两者并不对立。他人并不是在我之外的所有人,世界是我与他人共有的,此在的世界是共同的世界,既没有孤立的我,也没有孤立的他人。他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行为规则、道德规范。他人并不指任何确定的人,没有任何人是他人,但一切人又都是这个他人。海德格尔把中性的“他人”称为“常人”,现实生活中并无“常人”,但又总受常人的摆布和控制。常人的存在方式是在此在的共在中,常人又是日常生活中的此在自己。此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是通过此在与外物打交道的过程来实现的,此在与用具打交道相当于同用具的生产者在打交道,而这个用具生产者便是这个“他人”。由此可见,烦神是烦忙的必然延伸,由人与物的关系延伸到人与人的关系。

此在在本质上就是烦,这是此在的存在结构。烦是人永远无法摆脱的,此在只要在世,就无法摆脱烦这一本质规定。海德格尔将烦分为两类,即烦忙和烦神。烦忙又称烦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情太多,压力太大,在与事物打交道中会出现。并且,海德格尔强调这一事物指的并不是主客二分的客体,而是指此在所使用的用具,用具总是此在在与外物的接触中被发现的,如农民所用的劳动工具:锄头、镰刀,科学家所用的研究工具:望远镜、显微镜等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用具。用具只能是在与人打交道中,才能显现其本来面。事物不是固定现成的物或东西时,为用具或工具,用具总是以整体性来显现出来。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电脑,它并不是现成的,自然而在的,它是由各种零部件组合而成,最后以整体性出现的,所以用具的存在总是一个用具整体。

此在的当代价值

我国部分银行费用收益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还是费用结构与相关资源配置失衡所致。商业银行加强费用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内部优化,缓和费用对服务价格的不利影响,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跟踪业务过程、监控资金使用、处理资源浪费等问题,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再次,可集中优势资源,利用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改变获客的途径,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此在的沉沦是不可避免的,此在在世之中,不能不与用具和他人打交道,但是这也非不可改变的,要想摆脱这一状态,需要去是、去存在,通过良心的呼唤、自省,使此在本真的活着,按照自己的意志,回到自身最本己的能在。

(一)向死而生

“死”是此在生命的终结,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都终究逃不过死这一大限。尽管人们在世的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沉沦和异化,以求安宁,但是每个人却不得不面对死这一令人感到无助和畏惧的事情。对死的领悟和透彻理解是使此在回归本真的存在的重要途径,分析死才能领会生的意义。死是此在的结束,是此在在世的全部终结,死使此在消亡,此在也便不能成为此在,一切都消失殆尽。死是此在的个人的死,与他人、世界无关,任何人不能代替此在去死,此在也无法确定自己何时何地会面对死,但是此在却清晰的明白死是无法逃避的,尽管此在在日常生活中沉沦和异化,去求得安宁和稳定,都无法逃脱死所必然带来的恐慌。海德格尔称死亡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5]在“向着死亡的存在”中,即在死亡的可能性之中,此在能够本真的活着。因为此在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日常在世的琐碎杂事将变得一文不值,他将不再关注在世的常人的所作所为,而只关注自身的存在,关注自身的独特个性。

向死而生就意味着把自己抛入到死的境界,用死的概念来激发生的活力,在向死的过程中,强烈感受生的魅力,感受强烈的自我存在感,不再庸庸碌碌的忙于常人所忙,从沉沦和异化的混沌中醒悟,开始思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积极的谋划自身,显示自身的独特之处。树立向死而生的人生观,充分发扬自身的个性和独特,摆脱异化于己的压抑,积极勇敢去自我实现,按照本己的方向去自我谋划和选择,超出普通人的眼界去思维和行动,实现自我。

(二)良心的呼唤

此在的沉沦是无法逃避的,但是此在可以尽其本己力量改变,呼唤自己的良心。良心的呼唤需要实际的做出选择,选择此在最本真的状态去呈现,逃出常人的世俗标准的束缚。良心本属于伦理学的范畴,是一种道德价值标准,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提出:“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6]康德也曾提出“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但是海德格尔赋予良心以本体论的意义,强调良心的本己性,认为良心不受任何外部客观因素的丝毫影响,它即是此在自身。良心意味着责任,它使此在不再藏身于常人之中而躲避责任,它引导此在积极面对承担其对自己的责任,它并不要求此在承担他人的责任,无需对异于个人的其他力量负责。良心的呼唤的所向者是处于常人中的此在,要求此在摆脱常人的掌控,回归此在本真的存在,其最终的目标是既与他人共处于世界之中又保持个人独特的性格。

在世之中,日常纷扰的世俗遮蔽了本真的自我,需要良心的呼唤,去蔽而澄明,不入俗流,保持真我,召回此在,进一步理解良心的呼唤,即为此在应是不随波逐流的,不盲目从众的,成为清新脱俗,实现自我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我们这个社会成为生机勃勃、缤纷多样、欣欣向荣的社会,每个人实现真我却互不相斥,它最终凝聚为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世界的进步。

(三)可能性的发挥

此在在世之中是一种敞开的状态,海德格尔反对康德所说的人与生俱来就有先验理性,他认为此在这一存在者是在世之中不断获得的,而这种获得便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一此在在世中所经历所遇不同,从世中所领悟便也根本不同。此在作为一种具有优先地位的存在者,它在众多存在者中是特别的,它能在在世的生存之中获得自身,并不断加深对自身的领悟,所以,此在能是一种可能性,它自身中蕴藏着众多不可知有待发掘,此在应丰富自己,获得本真,展开此在存在的各种可能性。

此在处在它的“能是”中,尽所可能的发展此在自身,超越自我,在存在中探索自身最大限度的可能性,积极要求上进,认真考量自我作为此在在世的地位,思考此在本身价值和意义,以本真状态面对自我和世界,不沉沦于日常,挖掘个体的潜能,发挥此在的创造性,成为国家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信其能并成为其所能。

[ ]

[1][法]阿兰布托.海德格尔[M].吕一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3]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黄裕生.时间与永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图宾根:尼迈尔出版社,1993.

[6]朱熹.孟子集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来艳艳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