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清末民初诗人陈诗生平交游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陈诗(1864-1943),原名于诗,字子言、鸣郊,号鹤柴、鹤柴山人,别署藿隐、尊瓠、静照轩笔记、粤华旧隐等。室名尊瓠室、凤台山馆、静照轩、皖雅簃。安徽庐江马厂乡石虎村(今属庐城镇)人。清末民初诗人。在“同光体”极盛之时,他“能拔戟自成一队”[1]251,与陈三立(散原)、陈衍(石遗)并称“海内三陈”[2]43。学者汪辟疆、钱仲联均将其列于各自所著《诗坛点将录》中。同时,他努力整理、撰述乡邦史志文献。58岁辑《庐江诗隽》二卷,63岁扩为《庐州诗苑》八卷,69岁辑《皖雅初集》四十卷,73岁编纂《冶父山志》六卷,74岁参编民国《庐江县志》,还曾出任“安徽丛书”编审会会员、安徽通志馆名誉馆长。陈诗一生专力作诗,以导化颓俗、存续诗学为己任,上承文廷式(道希)、陈宝琛(弢庵)、郑孝胥(海藏)、陈三立、朱祖谋(古微)等文坛领袖,近交吴保初(彦复)、张謇(季直)、夏敬观(剑丞)、吴俊卿(昌硕)、冒广生(鹤亭)、袁思亮(伯夔)、李宣龚(拔可)等一时名家,下启李国柱(晓耘)、郑际云(逸梅)、顾宪融(佛影)、吴孟复(伯鲁)、朱大可(莲垞)、丁廷洧(济人)、谢孝苹(雷巢)、黄黎雍(松客)等后起俊彦,递薪传火。其成就如友人徐丹甫(识耜)所赞:“世乱诗将绝,匡持独此人。风徽能纪述,雅正遂敷陈。后有春秋作,爰求史事真。国华长不朽,歌咏百年身。”(《集郑文公字寿子言兄》)

可惜的是,多年来有关陈诗的研究一直未能深入展开,致使这位名列“光宣诗坛点将录”的诗人英名沉寂。为此,笔者以书札、诗话、日记、方志等多种文献为依据,对其生平、交游情况进行初步梳理,以期对今人了解与研究陈诗有所裨益。

一、家世生平

1.家世

庐江地处安徽省中部偏南,东襟巢湖,南靠枞阳,西连舒城,北邻肥西,物产丰饶,气候宜人。既有冶父山、黄陂湖、绣溪等如画山水,亦不乏周瑜、王蕃等历史名人。但若论及风雅,骚坛不免黯淡。南唐时,庐江人伍乔曾高中状元,诗名远播。此后庐江便罕有魁星再现,亦无文学大家。其诗学渊源虽可上溯至汉代《孔雀东南飞》一诗,但浏览史籍,名家难觅——“至唐有伍乔,清有江开,皆非世所指名”[3]347。有清一代,与无为、安庆、桐城等县相较,庐江既未出状元,亦未涌现如刘大櫆、方苞、姚鼐等文学名家。当地百姓将文运不兴之因归咎于城西闸山。闸山原名黄铜山,俗称黄土山。民间旧传,桐城派文脉迤逦而来,被黄土山拦腰斩断,形似铁闸,故又名闸山。为破闸山之困,同治年间,皖军名将潘鼎新捐资建造魁星楼(又作奎星楼),期望再振庐江文运。潘于光绪十一年(1885)率军大败法军、取得震动天下的镇南关大捷后,即被清廷罢官,三年后郁郁而终。或许他不曾想到,十余年后,自己重振故乡文运的愿望将会由同乡后辈吴保初、陈诗等努力践行。陈诗弟子吴孟复曾述及当时情状:“近世吴北山先生始以诗号召天下,群士归向。北山独称其门人同邑陈子言,子言,吾师鹤柴先生字也。北山死,先生益为大师,故乡之士闻之多发奋兴起。”[3]347

庐江虽文风较弱,但清季武将频出。吴长庆援朝平乱拒日(1882),潘鼎新谅山力克法寇(1885),刘秉璋镇海三败法军(1885),丁汝昌甲午海战以身殉国(1895)。四人功业足耀史册,却都黯然以终:吴为高官压制终难封侯、呕血而亡;潘、刘二人均遭革职;丁被抄没家产,子孙流落异乡。先德蒙冤,无从诉告。陈诗却多次于笔记、诗话、诗集中载其事,录其诗,咏其人,表彰乡贤。此等风骨,乃是秉承祖上清穆家风而来。

陈诗曾于《皖雅初集》卷三十二中追述其族系渊源与变迁:“先世系出汉太邱长寔公,至宋有瓘公、渊公,皆仕于朝,著直声,事载《宋史》。渊公自莆田迁祁门竹原村。居数世,渊公六世孙钦公遘宋季之乱,迁居婺源。钦公曾孙应珑公又逢元季之乱,迁居庐江。以耕读教子孙传十世。”[4]20入清以后,陈氏诸位先祖中,五世祖葑池公陈大化(字鳌士,号葑池,乾隆十三年戊辰科进士)历任编修、御史、吏礼刑工四科给事中、江苏粮道等职。为官清正,政声卓著;且文采风流,著有《北游小草》《蓉镜轩诗集》,最令陈诗追思仰慕。四世祖瀛坡公陈德培(号谨斋)为陈大化第五子,廪贡生,“生平持躬谨厚”。三世祖相之公陈克钰(字序璜,号相之)为陈德培长子,曾亲承祖父陈大化教泽,“笃守家风,官浙盐务廿余年”[4]25。期间收亡友钱塘沈韵秋之女沈善宝(字湘佩)为义女,“以教以养,湘佩女士学术遂底于成”[4]26。后又亲为择婿,将其嫁与来安武凌云(寅斋)为继室。道光中,陈克钰举卓异擢为临海县令。任职第三年,不畏上司严令,坚持释放被诬为海盗的无辜商人、水手17人,自携官印入省陈词,称病辞官,优游山林。陈诗祖父菊生公陈昌文(字凤祥,号菊生)为陈克钰长子,咸丰、同治年间官广东茂晖、双恩等场盐大使,著有《艺菊园闲录》,51岁病卒于双恩场廨。陈诗父亲陈希慊(字益斋,号吉堂)为陈昌文长子,弱冠纳粟为少尉,后历任韶关文案委员、遂溪县典史、惠州白沙厘厂帮办,生平常捐金助人,工书法,著《含辛诗集》。33岁丁内艰,次年送眷归里,服满后只身赴粤。38岁因闻弟弟希祖病故而哀恸过度,不久病逝。陈诗母亲金氏慈爱坚强,勤俭持家近50年,终使子孙各有所立。

兄弟七人中,陈诗居长,与五弟于勤(字子修)感情最深。陈于勤“幼沉敏,学海军,读孙吴兵法,慷慨有大志”[4]33,先后于金陵、天津水师学校学驾驶,擅英、俄语,毕业后为海琛、通济等舰从官,升至二副,摄行大副事。光绪二十九年(1903)冬,日俄争夺我东北土地,战于辽东。清廷惶然无措。陈于勤奉命潜入旅顺,履冰卧雪,侦查俄军虚实,为清廷决策起到重要作用。归后因功擢升,因性情刚直,不为上司所喜。后为泗州杨士骧中丞赏识,任安东卫(山东日照境内)都司,负责沿海巡逻警务,明察秋毫,有“陈青天”之誉。36岁劳瘁而死,“身没之日,家无一钱”[4]34。遗孤至琦(字玉度)由陈诗抚养成人。

自乾隆间葑池公陈大化始,陈家数代为官,清廉自守,且多工诗善书,又常捐金救急,深得友邻赞誉,更对陈诗影响深远。

2.生平

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1864年6月2日),陈诗出生于广州仙羊街,其父陈希慊时任少尉职。诗5岁受经,6至8岁间,依傍祖父陈昌文(时任广东双恩场盐大使)居于双恩场署,颇受宠爱:“大父以予长孙,极钟爱,每食必偕,分甘以赐。”[5]16陈昌文见其酷爱诵诗,便以“诗”为名,亲授诗书。祖父卸任前,陈诗随家人赴父亲任所——雷州府遂溪尉署,一居五年。攻书之余,常登临揽胜,五仙观、镇海楼等粤东名胜古迹均留有足迹,并进入其后吟咏。

光绪四年(1878),陈诗归里祭扫祖茔,曾目睹先祖墓碑之“吉征”——“康、雍间,石碑上角忽生二黄藓,大如钱,以巾拭之,经宿犹作桂花香。先太高祖葑池廉访公,旋于乾隆戊辰科登第,入翰林。里人谓为吉征。余于光绪初年归里扫墓,覩藓晕依然,拭之芳馨竟日。”[6]104此异象令陈诗印象深刻,并以此自励自省。

我们办事处领导第一时间召集相关部门最高负责人开紧急大会,下达了死命令:必须攻下丽江古城的4G网络建设及运维。

2.1 经过CT和MRI诊断,发现肿瘤属于软组织分叶肿块,34例边界清晰,有2例属于胃部肿瘤,CT诊断边缘模糊,侵犯到周围组织,进行手术切除;27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从中度到显著强化,CT和MRI诊断后有14例发现肿瘤血管。

乡野鄙远,陈诗虽终日攒眉苦吟,却苦无名师指点。25岁时,因听闻清季名士、同里吴保初(字彦复,一字君遂,号瘿公,“清末四公子”之一)返乡省亲,诗急执稿前往求教。吴素以耿介著称,阅后删削大半,直言告以门径。陈诗返家后即将数年所作尽数摧烧。10年后,吴保初罢官归里,陈诗执弟子礼时时探望(吴小陈5岁)。此时陈诗所作诗歌已逾千篇,谨慎择取,再请师教。吴赞云:“余读其诗,洒然有出尘想,非复十年前见视之作也”。[8]7亲为诗弟子撷取百篇,整理编排,印《藿隐诗草》三卷。

中年后,陈诗致力于辑录时彦、乡贤诗作,友朋多方支持:或慷慨借阅家藏(杨莼农、刘成禺、章冶成等);或特抄录以示(周大封、丁廷洧、陈柱等)。诗外出会友常持白纸扇一柄,但闻佳作,即抄录扇面,锱铢积累,兀兀穷年。“陈鹤柴师旅沪数十年,时时乞食,而独力辑成《皖雅》《庐州诗苑》《庐州诗隽》诸书。”[18]82陈诗刊印诗话、诗集,多仗同好资助。尤其《皖雅》辑成,众人捐金踊跃:“同郡唐君伯平,果介之孙也,闻风捐金,毅然倡始;建德周君梅泉、合肥李君木公,复佐佑之。广劝捐助,以成兹编。”(《〈皖雅初集〉自序》)资助者均被录入《助刻皖雅题名录》附于书后,以证朋好间“或同州里,或异山川。秦越一家,肝胆互照”(陈诗《〈皖雅初集〉跋》)之情。

光绪二十六年(1900)仲秋,陈诗随吴师赴沪,寄寓吴家数年,有幸与文廷式邻巷而居一年有余,多获教益。同光体代表人物郑孝胥、孙宝瑄(仲玙)、陈三立、夏敬观等,饱学之士如章炳麟(太炎)、丁惠康(叔雅)、范当世(肯堂)、寄禅上人(释静安)等一众名流,均与吴保初交往密切,陈诗得以更新思想,开阔眼界。

吴保初不仅是陈诗诗歌创作的引路人,更改变、影响了他一生轨迹。

杨庄东街两侧的非机动车道被机动车违章停靠占用现象非常严重,不但影响非机动车正常行驶(非机动车经常被迫进入机动车道),而且对南北方向行驶的直行车辆也造成很大影响.

宣统二年(1910)冬,俞明震(字恪士,号觚庵,浙江山阴人)由江西赣宁道转任甘陕提学使。宣统三年春,俞独召陈诗入幕,二人同赴甘陇,历时五旬,艰辛备尝。至陇后,俞明震致力教务,陈诗料理文事,尽心襄助。时辛亥浪潮席卷边地,俞明震临危受命,总领甘肃军政。虽在皇权派与革命者之间竭力斡旋,使陇疆暂免战祸,但终因与上级政见不合,且预感“禹鼎将沦,王纲解纽”[9]252,遂于腊月初十黯然乞病解官。民国元年(1912)春,俞、陈二人相携南归。因避秦州、西安等地军乱,取道蒙古,“循河套,经塞外,陟居庸而达京师”[9]252。甘陇之行,陈诗得诗多,品质高,有《纪游草》集,后收入《凤台山馆诗钞》。

民国元年夏,陈诗返沪,入时报馆,主《时报·文艺副刊》笔政,曾采编“平等阁诗话”栏目。所选多当代名人诗文,因选取得当、评论恰切颇受注目。其间陈诗所作诗文多见于《时报》《小说时报》《滑稽日报》《青鹤》《艺文》《东方杂志》《大众》《国风报》《南风》《枕戈》《国闻周报》《大中华》等报刊。文事之余,春秋佳日,陈诗常参与淞社、鸣社、如社等文友雅集。

返乡之初,陈诗于外祖家枕流园居住经年(园处庐江北郊五马山畔,陈诗外高祖金水村先生乾隆年间所筑),16岁随家人定居凤台山畔石虎岭,次年冬赴浦口奔叔父希祖之丧。席上闻刘筱泉总戎与吴鉴泉太守等人谈诗论艺,歆羡不已,立志专力为诗。18岁从家师合肥畲香亭秀才读书,求授诗法。父病故,家境渐窘,诗闭门自修,日夜苦读。邻村诗人张文锐(字瑞亭,庐江人,同光间诸生,吴保初启蒙师)闻其事,不取分文,勤加指点。陈诗“饔飧不继而吟哦不辍,晏如也。境愈困,学愈力而诗愈工”[7]7。旋自族中子弟脱颖而出。光绪十年(1884)诗赴邑试,得主试官庐江令钱鑅(字绍云,江苏阳湖人)嘉勉。但为生计所迫,邑试后无暇研经应试。36岁曾赴郡试却无缘科榜,然吟诗之热忱从未消减。

民国后,陈诗多居沪上,间或短期出行:民国三年(1914),遵吴师遗命,赴南京陈三立处,以先师所藏黄瘿瓢画轴相赠。民国四年,应江夏知事彭延庆(善余)聘,参修《萧山志》。与友人泛舟湘湖、西湖,访老友俞明震,至京都为侄儿至琦主婚。民国六年(1917)秋再赴京都,与胡朝梁(梓方)、何天柱(澄意)、吴纫礼(佩之)等交往,游陶然亭;过天津谒李鸿章祠、游津园,访老友李国瓌(伯琦)。民国十二年(1923)秋归里为母祝八十寿,冬返沪。

民国二十五年(1936)春,陈诗归里修整祖茔,撰写碑记;受乡人请托,不顾右臂风痹初愈,历时四月纂成《冶父山志》;且热心提携后进,倡立筠社,整理出版《筠社初集》,亲为作序。此时期与亲友游览唱和之作多收入《凤台山馆诗续钞》。返沪后,因体弱衰病,陈诗渐少参与聚会,亦少动笔,然嗜学依旧。起居之室,坐卧之具,书堆如堵。求教者日多,从无厌倦,耐心指点。

吴保初志行卓荦,疏放旷达。平素济贫养士,广交英才。他既与康、梁等改良派关系密切,又多次以身犯险,翼庇革命志士章炳麟、沈翔云、韩衍等,故维新派、革命者均与交好。其长婿章士钊回忆说:“当是时,清政益衰,士人始扼腕言革命。君自以清世臣,不欲言征诛事,然内是之。”(《清故刑部主事吴君墓表》)[17]146返沪后,吴积极投身于革新事业,其沪上寓所更成为志同道合者聚会之处。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载:“但是他(吴保初)家里的宾客很多,有时开出饭来,便坐满了一桌。这时从日本回国的,从欧美回国的,从北京下来的,从内地出来的,都齐集在上海。都要来拜访吴彦复、章太炎。常到他家里的有沈翔云、马君武、林万里(即后来的林白水)、章行严,都是一班有志青年。”[19]164陈诗虽未投身变革,但日日聆听爱国志士谈论时事,耳濡目染,对现实、政治亦深切关注。吴保初更是逢人便称扬这位年长于己的诗弟子“笃于风义,深于性情。乐道安贫,栖迟衡泌,而有元龙湖海之气,实皖江奇士也”[20]2

陈诗第一任妻子丁孺人为姑母之女。诗22岁时,丁氏不幸病逝。结发情深,诗年逾花甲犹写诗悼亡。继室任孺人宽厚仁爱,与诗一同抚育侄、孙、曾孙三代。陈诗尤偏爱五弟遗孤至琦,亲授诗文,望其承继家学。后至琦弃文学医,入京求学,成家立业,始终视伯父母如双亲。时常书信往来,频致问候。陈诗无子,承继之族孙善衡(后改名以衡,字虞仲)喜文学,能篆刻,擅书法,娶蒋冠群(家骏)第九女。诗62岁得曾孙女月华,67岁得曾孙绍骞,聪颖异常。陈诗喜而赋诗:“黎明欲起能如姊,弥月开言解唤娘。如此石麟天所赐,他年为我续书香。”(《曾孙绍骞生二十六日能呼母喜而赋此》)故虽生逢乱世,家贫壁立,然亲人和睦,诗书传家,令诗人常感欣慰。诗69岁时,继室任孺人病故,诗人作感逝诗五首以悼。晚年随族孙善衡同住。诗布衣终身,无家可宅,无产可传。然家人均理解、支持其爱诗之癖、辑诗之业——“问暖嘘寒意,黔娄得著书”(《感逝词五首为继室任孺人作》),对比其师友朱铭盘(曼君)——“曼君殁后,家人恨其无立锥,而致力于诗,举所著诗稿,拉杂摧烧之,亦酷矣哉!”[10]367则诗堪称幸运。

陈诗生前于上海闵行公墓自营生圹,烦请友人李宣龚书写“布衣陈子言墓”。民国三十二年(1943)元宵节,诗病逝于沪上梅白格路鼎余坊廿五号所赁寓所,享年80岁。故交旧友集三千余金助殓,葬入闵行公墓。王揖唐(时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曾托人送万元以作奠金,被诗人好友李国瓌坚拒,谓“海角流人,不便与显者通问也”[11]34

二、交游

陈诗赴沪之初,其邑试座师钱鑅曾过访吴保初,嘱诗曰:“沪渎为南北人文渊薮,诗、词、骈、散,诸学皆备。子宜劬学,勿孤负此游”[12]128。陈诗笃遵师教,获益匪浅。虽为布衣,但因所交多为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学术界和艺术界之中坚人物,对诗之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界要员文廷式视其如门生,数日不见,即殷勤相询[13]92。诗坛泰斗陈三立告以近人作诗之弊,诫其勿入俗流,当求自成一家。[13]100词坛领袖范当世引其由唐入宋。[14]33朱祖谋更要求严格——“有未当字句,公必属自改,至可乃去”。[13]95遗老周家禄(彦升)性情和蔼,颇赏其诗,“有问必告”。[13]98“词坛四大家”朱祖谋、况周颐(蕙风)、王鹏运(半塘)、郑文焯(叔问)频与唱和,切磋琢磨。众师友鼓励指点,令陈诗诗艺大长,诗名渐隆。俞明震督学甘陇,独邀诗入幕,结为“文字骨肉”。[15]112冒鹤亭与诗为“三世世交”,[13]109常为其题辞作序。狄葆贤、袁思亮、夏敬观等视诗为知己,情同手足:吴保初北上,狄即延诗入报馆,多方照拂;无以为炊时,袁常赠金济困;《皖雅》辑成在望,夏即绘图相贺。收藏家罗敦曧(瘿公)以敦煌石室藏唐代《妙法莲华经》相赠。“现代美术界第一人”陈衡恪(师曾)为其精心镌刻“红柳盦”印。藏砚名家、沪上名医余伯陶(素庵)更与诗相交50年,[13]121数次疗其沉疴。商界豪富李厚佑(云书)、周庆云(景星),待他如兄如弟;宋恕(燕生)、释敬安每见必与长谈。其他如“民国私人藏书第一人”刘乘干(翰怡),“华邮之王”周梅泉,书画名家吴俊卿、李宣龚,诗坛耆宿杨钟羲(留垞)、潘飞声(剑士)、饶智元(石顽),“陈门三杰”袁思亮、李国松(木公)、陈祖壬(病树),“湖南三诗人”程颂万(子大)、易顺鼎(实甫)、曾广钧(重伯),甚至外籍友人(吴昌硕日本弟子河井荃庐),无不喜与诗酬和往来。陈诗之“朋友圈”集硕学通儒、名士畸人、富商巨贾于一炉,星光熠熠,堪称豪华!

1925年《中南画报》第2期曾刊有陈诗照片:头戴浅色圆边礼帽,身着对襟布衫,手执团扇。眉目疏朗,面相清癯,斯文儒雅。其气质风度恰如夏敬观所述“于名符众誉,每见敛吾躬。骨瘦身如鹤,神超目送鸿”(《答和》)。即便所交非富即贵,但“陈诗家无半亩,一生未尝涉足政界,这在清末诗人中是颇为少见的。……他虽甚贫窭,而束身检行。和易坦荡,然苟非其义一介不取”[16]1156

自庚子年(1900)赴沪至抗战前,陈诗与师友间唱和频繁。辛丑年(1901)几乎月月有集。辛亥革命后,沪上旧体诗人众多,雅集不断。或于名园,或于酒楼,或聚于友朋宅院。文友间志趣相投,轻功名,重道义;相交以诚,砥砺名节;谈诗论艺,数十年如一日。陈诗深得其乐——“煮酒青梅之候,望古兴怀;暮春修禊之辰,命俦啸侣。清流一曲,堪以咏歌;美酝十巡,顿忘羁泊。何须丝竹,文字内自有宫商;屏绝嚣尘,天壤间尚留贞逸。”(陈诗《〈沪渎同声集〉序》)

陈诗谦逊寡言,常以诗代言敬赠师友,传其心声:“夫子犹龙耳,豪情问酒垆。尊前集风雨,诗思隘江湖”(陈三立);“哦诗厉刚克,群士仰北斗。穷经烛世变,智囊蕴万有”(郑孝胥);“一室经营桑海影,万灵歌泣水云乡”(刘翰怡);“先生归蓟北,诗话重江南。纸价春潮涨,文心净域参”(杨钟羲);“礼节能疎放,文章偪老成”(袁思亮)……师友们亦敬佩陈诗清洁自律、专事吟哦。李宣龚言其“诗成寄我点复窜,满纸已黑心犹疑”;陈三立赞曰“海角诗人陈子言,苦吟欲使妇无裈。生天灵运妨声病,接座深公探道根。”郑孝胥则云“子言讷于言,其诗殊不尔。吐属颇阻深,寻味足义理。”师友间的酬答唱和虽不免互赞之嫌,但中国传统文人从容揖让、同声应和的友谊,却非常动人。

可以看出,中国在“代数式的运算”“代数式的证明”知识主题所占比重与六国均值较为接近;然而,在“代数式概念”知识主题所占比重(37.50%)明显高于六国均值(17.20%),同时也是六国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国家;在“未知数、变量的使用”知识主题所占比重(25.00%)明显低于六国均值(40.03%).

陈诗早期交游,深受吴师影响。吴保初于沪上交游之盛,友人夏敬观曾回忆说:“窃念予与先生(吴保初)订交,方丁庚子之乱,时海内有识士大夫,多侨聚沪渎。先生憔悴颓废,往往挟朋辈益就醇妇,放逸自晦。顾忧心如醉,偶及国是,抵几纵言,亢直痛切,闻者皆兴起愤慨。”[17]139故陈诗虽自居遗民,所交不乏周家禄、朱祖谋、何维朴(诗孙)、李瑞清(梅庵)、王乃征(病山)、耆龄(思巽)等晚清遗老,但却更亲近进步之士。友人中仅同盟会会员便有李厚佑、江彤侯(暐,一作炜)、刘成禺(禹生)、黄质(宾虹)、吴炎世(仲穆)、韩衍(重)、王星拱(抚五)、李辛白(燮枢)等。康有为弟子狄葆贤、何天柱、麦孟华(蜕庵)、潘之博(若海)更与陈诗情意深厚。诗虽未入保国会、正气会等政治组织,但从不乏忧国忧民之心,“他早年所交,多为清末维新志士。他通过《诗话》,在报章上为他们宣传。”[16]1157

A 以目前的相机和镜头技术来讲,在弱光情况下仍有可能出现失焦或者对焦极慢的情况,需要我们利用一些技巧进行补救。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陈诗于沪上声名日盛,学人才俊多慕名求教。如暨南大学教授卢前(冀野)、孔肖云(德);交通大学教授陈柱、刘麟生(宣阁);安徽大学教授李范之(大防)、陈朝爵(慎登)、陈家庆(秀元),光华大学教授卢美意(又仝),金陵大学副教授丁廷洧,大同大学讲师顾宪融,务本女中、正风文科大学教师朱大可等,都曾请益诗翁。陈诗亦常于诗话中点评时贤:卢前“善词曲,能诗文”,《乙亥京口春游》诸绝句“风致翩翩,得宋人意境”;孔肖云赠意大利画师萨隆之诗“要言不烦,自得佳趣”;陈柱“性倜傥,工词章,文武具备”,其游览粤西之作“刻画中有劲气,颇近柳柳州”;刘麟生堪称皖北词坛“巨擘”;陈朝爵“湛深经学、词章”,其怀念慈母亡妻之诗“情缠绵而意凝重。言为心声,于此见之。”陈家庆能诗善词,赠诗翁之《秋霁词》“颇近清照”;丁廷洧避乱入蜀,绝句《移居》“善写蜀中古迹,可谓不负远游矣”;朱大可少年英俊,工诗善书,陈诗赞“朱十以后,复见此才”(朱十即朱彝尊);顾宪融“善学渔洋”,其《高桥海滨旅店》一律“颇近韦浣花,令人一字一击节,惜无旗亭画壁歌之”。

众多师友中,就诗歌创作而言,对陈诗影响最大的当数吴保初与俞明震。

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圣女果的破坏极限、刚度等压缩特性参数以及这些参数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试验以整果为测试对象,分别用平板压头和P6压头(直径为6mm圆柱压头)对试样横、纵向进行压缩,直到果实果皮破裂,加载速度为10,20,30mm/min。每组试验重复5次。

民国十九年(1930)冬,安徽大学副校长王星拱赴沪为安大招聘教师,曾拜谒诗翁,亲睹风采,“沧桑阅后老江湖,安步穷途气自舒。觅句几无门可闭,典衣尚喜酒能沽。……得识灵光照东海,此游胜读十年书。”(《庚午冬赠作》)民国二十年(1931),陈诗受邀参与《安徽丛书》《安徽通志稿》的编印工作,与皖籍学人歙县江彤侯(暐)、许承尧(际唐)、徐丹甫、黄质、洪汝闿 (泽丞)、泾县胡韫玉 (朴安)、南陵徐乃昌(积余)、怀宁程演生(源铨,时任安大校长)、至德许世英 (静仁)、泗州张启后(燕昌)等多有交往,极受推重。陈诗70岁时,编印处诸同事集会为其贺寿并醵金助刊《凤台山馆诗钞》;77岁,程演生、张启后等又为诗人招宴以贺。

$sql = “insert intocgq_date(cgq_id,info,time,home)values('$ cgq_id','$info','$times','$home')”;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必须做好测绘工作才能开展后续的工作,而且测绘技术的准确度和科技水平直接影响着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进度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在任何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始阶段都需要对项目进行规划以及实地考察,了解施工现场的地形、地形比例以及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等,而这些都需要测绘人员利用测绘技术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1]。

1.陈诗与吴保初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吴保初应故交袁世凯(时任直隶总督)之邀,前往天津,寄食门下。陈诗被友人狄葆贤(楚青)邀入时报馆编审诗文,暇时与友人酬唱。宣统元年末(1909)入江苏提学使夏敬观幕两月余,往来苏沪间。

二人初次见面,陈诗25岁,吴保初20岁,吴呼陈为兄。面对陈兄求教,吴直言不讳、涂抹删削,连陈诗族名“于诗”也一并修改,删“于”而称“诗”。陈诗无不悦服。再见已是10年之后。此时吴因上书言请慈禧归政,被上司刚毅所挠,怒而辞官归里,愁病交加,偃蹇落拓。唯有陈诗风雨无阻,频来探视。两年时间,师徒二人诗文酬答,情意笃厚。两人常联句为乐,既不乏乡野村居之趣:“(彦)陈诗吾好友,相见即陈诗。(诗)屡饱先生馔,惭无幼妇辞。(彦)湖烟青一抹,池柳碧千丝。(诗)小阁真清绝,西窗落照迟。”更多有变徴之声:(彦)“既不甘虚生,又不能速死;速死胜虚生,虚生胜徒死,生虚生兮死可耻。”(诗)“扰攘群夷争角逐,睥睨神州如一粟。”……(诗)“纵观蠹简三千年,转轴兴亡若明镜。草茅坐论伤如何,盈廷食肉何其多!”(彦)“坐使生民弃涂炭,托金曳紫冠峨峨。赤手难援天下溺,且作长歌歌代哭,吾将及时返初服。”志在救世济民的吴保初于庚子年(1900)仲秋携弟子赴沪,“一笑卧林泉,终为苍生起。”(陈诗《天门引三首为彦复师作》)

所谓“传统或常规”的实验教学内容、类型或方法,因其理论成熟、科学合理、实践实战应用效果好,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应不断总结、修正完善并继续坚持实施。磁性粉显现在普通纸张上的新鲜或较新鲜的汗液指印、石膏制模法提取立体足迹、模拟犯罪现场勘查等实验教学内容,经典验证性、设计性、演示性、启发性等实验教学类型或方法等均属此列。对此类传统或常规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在校期间若能扎实掌握并运用自如,便是具备了未来入警所需的实践、实战能力基本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夏,日寇攻沪。沪上稍有财力者皆挈妇将雏往避内地。陈诗家贫,退无可退,只能困居愁城。每日阅览报刊,见战事消息、紧要新闻,便剪贴寄送乡里。闻抗日英烈事,辄感奋流涕,作诗以记。与友人信中,他歌颂英勇捐躯的空军战士阎海文、戴广进“智深勇沉此壮士”“少年卫国寰宇惊!”“奋飞一获捷,伯符勇超世。”沪渎沦陷,陈诗贫不改志。故交郑孝胥、王揖唐等附敌叛国,诗人痛心不已,叹息郑氏“卿本佳人,奈何为贼!”更断然与王揖唐绝交。战后满目萧然,陈诗慨叹故友星散、风流消歇,“萧瑟沧洲罢游览,闲寻朋旧已无园”(《寄十园》);欣慰自己能守清节,“无如不可致,难觅长生药。所以立修名,志士宝所获”(《立名五首》其一);更满怀信心劝勉友人“同将醒眼望太平,世界生民登袵席。”(《忆昔篇呈余伯陶》)

根据上面系统需求分析,笔者确定该系统的实现软件为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又称为Client/Server体系结构。服务器Server通常采用高性能的工作站或PC小型机,并采用Client/Server架构数据库系统,如Sybase Oracle或SQL Server,负责供多个用户共享其信息和功能。客户端Client部分通常负责执行前台功能,如与用户交互,数据处理等。这种架构由多台计算机构成,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协同完成整个应用,并达到使系统中的软件、硬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陈诗于吴师家一住3年,后吴赴津门依附袁世凯。袁时任直隶总督,曾蒙吴保初父吴长庆重用提拔,对吴保初既关照又忌惮,虽供给衣食,却限其不许入都,不得议论政事,形同圈禁。眼见清廷顽固昏聩,革命大潮汹涌,袁氏利用时局图谋私利,吴保初郁郁终日,寄函弟子倾吐烦闷:“家如悬磬炊将绝,门可张罗客到疏。漆室悲吟空怅望,草堂消息近如何?”(《寄子言榆关》)陈诗对恩师境遇感同身受,曾感叹云:“诸作皆似荆公,悲歌激楚,读之使人辄复不怡,如覩当年羁况也”。[21]21宣统元年(1909)三月,忧愤数年的吴保初突患中风,陈诗心急如焚,立刻致信好友宋恕,托请介绍医师。因治疗及时,四月,吴即基本痊愈,陈诗又专程北上看望。宣统三年(1911)春,陈诗随俞明震远赴边陇。同年夏,吴保初风痹复发,手足偏废,行动需人扶持,南归居女儿吴弱男家。陈诗返沪后,急往探视。师徒二人乱后相逢,恍如隔世,不顾身乏体衰,絮絮而谈:“昔居梅福里,延月濯江流。旋醉长安市,乘春度陇头。癕零时作帝,髯鬓忽惊秋。相见加餐饭,衰羸语未休。”(《乱后遇吴北山师疗疴沪读述旧感赋》)

吴保初卧床两载,陈诗尽弟子礼,常亲力服侍。吴师落寞而终后,陈诗尽力搜寻先师逸稿,锱铢积累,终于在75岁时刊刻《北山楼诗文集》。吴保初志在辅主革新,变法强国,平素作诗多为遣怀逸兴,且任气使才,下笔立就,从不着意收拢,诗多散佚。如陈衍《吴保初传》中所说“保初事事效法宝廷,为诗千百言立就,前后千百首,今所传《北山楼集》,其十之一二也。”陈诗收集先师逸诗难度极大。其拳拳之心,亦赢得时人敬重。章士钊赞其“喜子言(陈诗)无负于本师,年逾七十,且勤勤惟董理师门遗稿是务。如此风义,岂今世人情所有!……倘先生无高第弟子如子言,则其昂藏一世,身后可得不死而竟死者,伊谁之咎?”[22]140

2.陈诗与俞明震

与吴保初的交往使陈诗由乡间学究跻身沪上诗坛;与俞明震度陇越塞又使其诗境一改,诗风一变。陈诗赴沪之初,新会陈简墀任吉林巡抚,曾招陈诗入其幕府。因陈简墀为北洋成员,凡事唯尊袁氏。陈诗深为鄙夷,故辞谢不往。友人冒鹤亭曾赠诗赞其“堂堂东诸侯,干旌谢不屑。”宣统二年(1910)冬,俞明震任甘肃提学使,次年春,招陈诗入幕。

俞明震思想开明,章士钊称他“和隽两至,飘然绝俗,提奖后进,不遗余力”[23]20。光绪二十八年(1902)俞氏任江南陆师学堂监督时,便改良校风,为学生订阅《新民丛报》等百余份新报刊,并亲为领队,护送鲁迅、陈寅恪等踏上海外求学之路。次年“《苏报》案”中不顾危险,竭力庇佑章士钊、吴稚晖、蔡元培等革命党人。陈诗欣然应俞氏之招,除深敬其为人、才学外,还因二人均嗜吟哦,苦吟成癖。

宣统三年(1911)三月,俞明震约陈诗从河南新安出发,“经汉皋至洛阳,游伊阙,历崤函,入潼关,瞻华岳,遵浐而适汉唐之都,覩城郭之壮丽”(陈诗《〈庐州诗苑〉跋》),一路览山水,观风俗,体民情,察时政,甘苦与共,情意日深。俞明震曾致信陈衍描述此次旅程之艰辛——“经陟阻艰。戴星而奔,则晨风砭骨;日昃而息,则惊埃被面。逮至悬车邃谷,单衣郁蒸;税驾咸泉,连朝衔渴。”[15]66但在陈诗眼中,此次壮行却诗意盎然,胸襟大为开阔,笔下豪情生发,诗风为之一变:“昔闻黄河流,今宿黄河侧。百钱脍河鲤,主客浮大白。”(《阌乡逆旅晚饮呈觚斋先生》)“悬车入深谷,坡陀势涣散。回望干陵碑,峨峨渺天汉。飞雨时骤至,水深泥没骭。襦履各沾濡,车马顿凌乱。”(《永寿遇雨呈觚斋先生》)“陟巘穿原路百盘,一逢流水忆江干。陇头四月无梅雨,岚气侵衣晕薄寒。”(《度陇偶书》)

三月底,俞、陈入秦地,过西安,五月,抵兰州。陇地贫瘠,“民生朴啬,憔悴山林,陶穴以居,汲泉而饮”[9]252。二人为振兴甘陇教育选俊彦、建学堂、购书设馆,各处巡察。黄河两岸、乌梢岭、凉州、皋兰、秦州各地均留有他们的足迹。然时值清末衰世,风云激荡,南北邮电阻绝,与内地亲友书信往来均须经俄国转递,托友人所购大量书籍亦于运往甘肃途中丢失难觅。灾难深重之际,希望有无之间,陈诗不禁神往隐居避世的人生了:“羁游陇阪逢长至,郁郁河山控百城。……百虑不成闲送日,陶潜罗隐是吾生。”(《陇上至日》)

腊月,对时局深感无力的俞明震乞病解官。边地隆冬,风雪尘沙,何以慰友?唯有以诗。俞氏赋诗抒怀:“冥鸿踯躅冻云前,茫茫高城夜可怜。客至听谈新历日,病间聊补旧诗篇。”(《辛亥除夕感时乞病留居兰州城》)陈诗酬和以慰知己:“绝调可怜同辈尽,寒云遥护故山微。观涛莫喻幽忧疾,寂寞孤弦抱独归。”(《奉和觚斋先生岁晚乞病解官之作》)

破坏极限、屈服极限、刚度等压缩特性参数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硬度的圣女果在相同压缩速率情况下,横向压缩和纵向压缩的屈服极限差异不大,纵向压缩的破坏极限、破坏能、刚度明显大于横向压缩的,而横向压缩的变形能则大于纵向的。不同加载速度和不同的加载方向下的屈服极限值比较接近,可以看出加载速度、加载方向对屈服极限值影响不大。

边陇壮游,陈诗受益良多,眼界得以开阔,诗兴得以大发。他始终以交俞君为幸,以入其幕为荣。俞氏辞世15年之后,诗人依然追思缅怀:“俞公善抚伯牙弦,五字长城万仞坚。一语教人须熟记,借书时是读书年。”(《怀旧诗二首》)对西疆之行,他更念念不忘。齿牙零落、右臂偏废的古稀之年,回忆此行依然情深如昨,“纵横拨乱纡微策,倚任成功赖故侯”“生平快事藏胸臆,赢得声名在陇头”(《乙亥沪渎除夕作》)。

3.陈诗与后学

陈诗喜接后进,师友后辈常来问诗。冒效鲁(景璠,冒鹤亭子)、李家煌(骏孙,李国松子)、夏承诗(幼达,夏敬观子)、刘麟生(宣阁,刘体藩子)、龙毓琨(伯石,龙毅甫子)、黄孟超(梦招,夏敬观门人)、胡朝梁(诗庐,陈三立高足)、钱仲联(梦苕,陈柱无锡国专弟子)、吕美荪(仲素,蒋观云诗弟子)、朱大可(莲垞,朱祖谋表侄)、陈涵度(任堇叔门人,朱祖谋再传弟子)、洪荆山(太完,冯君木高第)、陈道量(寥士、冯君木门生)等均曾聆其说诗。对以诗就正者,无论相识与否,陈诗必细加推敲,反复斟酌,不厌其烦。“一字稍未安,不厌百攒眉。别去有所见,犹复寄我辞。”(胡朝梁《谢鹤柴改诗》)郑逸梅因陈涵度而识诗翁,常登门请教,回忆说:“人以诗就正,往往细加改易,具点铁成金手腕,故后进之学诗者,无不乐从之也。”[24]619

学诗后辈中,在读学生尤多。如当年就读于北京中华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李国柱(晓耘),北京大学李从衍(莼季),上海暨南大学卢美意(幼仝)、郎仲涤(忠浚)、朱辇吾(幡)、陈璞珊、吴明业(隆赫),上海光华大学王明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王先献(琼望)、吴孟复(伯鲁)、彭天龙(鹤濂)、陈百一(克超),国立中央大学宛鸣韶(凤仪),金陵大学丁廷洧、章敬礼,东吴大学谢孝苹(雷巢)、陈逸夫(骥)等。学子们或亲谒孔门,或寄书请教。陈诗热情指点,因材而教:劝勉李国柱多读韦柳,使之免溺于香奁体,李“益沉酣于宋、元诸家,直入宛陵、遗山之室”[25]615;指导吴孟复诵读王、孟,引其登堂,吴之诗文得袁思亮盛赞,为陈诗诸门人之冠;告诫彭天龙当舍偏颇而归中和,可学韩愈之排奡,不可学孟郊之苦寒,以免自取短促;劝说顾宪融专力于传奇,日后可于文坛别张一帜。抗战时期顾宪融创作杂剧《四声雷》,为于右任、黄炎培所激赏,名动天下。对诗弟子佳作,陈诗常择优录入诗话,勖励有加,后学多荷其赞誉:朱辇吾“湛精书史,不杂尘纷,一时佳士也”;吴孟复与郎仲涤为庐江诗坛“二秀”;王先献“文心宛转似欧阳”;吴明业能承家学,卓荦不群,堪为吴家“中流砥柱”;王明孝“殚心孤往,兴到笔随,是学诗有得者”;章敬礼与丁廷洧为“淮南二俊”;宁波陈道量、洪荆山、王玄冰(秋垞),皆为甬上诗坛“一时矫矫者”;陈逸夫“抱负不凡”“颇有至性”……陈诗常将后学诗作抄示友人,为之延誉词林。他将庄吕尘(蔚心)荐与郑孝胥;将黄黎雍(松客)荐与夏敬观;将吴孟复、谢孝苹荐与袁思亮、李宣龚,以期弟子能博采众长,勿囿于一家。

这些青年才俊后大多执鞭教坛,且有诗名。李国柱(1896—1954)曾任天津震义银行总司库、安徽省省长秘书。抗战中携眷逃难,辗转多地,创作大量忧国忧民之作。后侨寓沪渎,坚拒伪政权邀约,卖文授课为生。著《遂庵诗集》《抱山簃诗话》等。其弟李从衍(1899—1966)有《借园诗集》。卢美意(1885—1958)先后任职商务印书馆,执教北京大学、光华大学、安徽学院,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通史50余年。建国初任南京市政协委员。曾与父亲卢国华前后创办庐江中学堂、庐江县立初级中学(庐江中学前身),并任校长,传播新式教育火种,培养出革命烈士张守仁、词学家宛敏灏等杰出人才。有《师梨阁诗话》。朱辇吾曾任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讲师、江津师范教师,诗作常见于全国性诗刊《民族诗坛》。陈璞珊参与筹建南陵县初级中学并任教导主任,抗战胜利后为南陵中学第一任校长。王明孝(1913—?)初执教中学,后调入高校,曾于南京金陵职业大学任职。授古典文学近30年。参与编写《唐宋词鉴赏辞典》,有《茗窗吟稿》三卷。吴孟复(1919—1995)1949年前执教于上海诸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合肥、淮北两地高校,诗作有遗集《吴山萝诗存》。陈道量(1898—1970)浙东诗坛“东社十子”之一,曾为《宁波商报》编辑、海关秘书、建设厅视差、大学教授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教山西运城师范学校,晚居南京。诗文集有《单云阁诗》《单云阁诗话》等。王玄冰(1902—1979)早年任《四明日报》编辑及县立女子中学教员,抗战时期任鄞县私立正始中学教员,后任教于宁波商校和财经学校。著有《湖上草》《秋垞诗剩》等。郎仲涤(1914—?)于暨大读书时,诗文即常见于《陕西旅沪学会季刊》。后为辽阳市诗词学会、楹联学会会员,退休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手工业管理局编辑。彭天龙(1914—1996)大学毕业后任上海金山中学教师、校长,有《棕槐室诗》《棕槐室诗续集》《棕槐室诗话》,陈诗为其《棕槐室诗》作序。章敬礼(1906—?)曾任宣城中学、庐江中学校长,庐江县名诗人。有遗集《潜叟诗抄》。宛鸣韶(1905~1989)1949年前相继于南京、芜湖、安庆、合肥等地中学任教,曾先后出任安徽省第九中学校长、庐江县教育局局长、安徽省教育厅督学等职。民国三十年(1941)创办庐江四维中学,任校长兼教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教南京某中学。有《双鱼吟草》(郭沫若为作序)《百花诗集译本》。丁廷洧(1903—1995)先后就职于滁县省立八中、寿县正阳关机械职业学校、金陵大学中文系,从事教职50余年。陈百一(1912—1998)执教庐江中学,善题咏,庐江名胜多刻其所撰楹联,有《忆余诗钞》《爱晚亭诗钞》。谢孝苹(1920—1998)长于训诂、史学,古琴学家,兼善诗词。其诗文常于国内外报刊发表,香港《大公报艺林》刊载尤多。有《雷巢文存》十六卷,内含《双雷琴馆诗稿汇存》。

陈诗及门弟子中,合肥李氏弟子尤引人注目:李经达(郊云,李鸿章侄)英年早逝(卒年35),膝下三子李国柱(晓耘)、李国檀(彦舆)、李从衍(莼季)成年后均从陈诗学,“采藻横逸,耆旧嗟异”[26]119,驰誉诗坛;李国瓌(伯琦,李鸿章侄孙)因幼年丧母,11岁寄居庐江母舅(吴保初)家,与陈诗(时年33岁)频相唱和,相交近半个世纪。李国瓌长子家孚(子渊)与杨开森(韵芝,李家孚塾师杨德炯之子)都曾问业陈诗。李国瓌从弟国枢(问淞,李经钰子,李鸿章侄孙)亦拜陈诗门下,时与从兄李国柱、李从衍唱和,学业大进,[25]612有《问淞诗集》。李国瓌侄家煌(骏孙,一字饮光,李鸿章裔孙)更为李氏后起之秀——“年少清才,旁通星相,于诗尤工。陈子言诗谓其宗法韩孟,得其舅贵池刘龙慧太守慎诒之传。”[26]79陈诗赞其“公子文章固绝伦,诗篇迢递又公孙。”(《题李饮光便面黄宾虹画》)有《始奏集》《佛日楼诗》等。

我的老姐姐知道我们的事,并没有责怪老伴,反倒说我。在她看来,我和老伴并不般配。老伴大学毕业,原来是企业的领导,人长得也精神,有些内向;而我初中毕业,后来进城也是靠老伴才找到的工作,说话办事风风火火的。姐姐还埋怨我那去世的老妈妈,说老妈妈当时看男方的条件好,仗着是老邻居,硬是把我们整一块去了。我的婆婆公公在家也说了算,所以,我这婚姻完全是两边老人做主的。

陈诗于乡里名望极高,诗友、弟子多为姻戚。如宛醒吾(时澍)、宛鸣韶(凤仪)父子;内弟丁廷洧、丁廷涧(硕人)兄弟;表侄章人树(哲骞)、章人镜(梦芙)兄弟。好友吴鉴泉之子吴定昌(式恭)、孙吴明业(隆赫)、曾孙吴承宣(扬仁)三代皆从陈诗学诗。陈诗重视乡邦文化,对家乡名人、史事常追怀记述。受其影响,章人镜、丁廷洧、丁廷涧均参与修订《庐江县志》;丁廷涧先后撰写并提供2万字的人物、地理、风俗民情、历史掌故及相关珍贵史料;陈百一担任庐江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撰写吴长庆、吴保初、陈诗等相关历史名人和地方文化资料。

从52岁收弟子李国柱,至77岁收弟子谢孝苹,陈诗启迪后学、宏奖才俊,可谓勤矣。诚如吴孟复先生所言:“其于后进的一行之善、一言之美,誉之不容口,教育成材甚众。”[16]1157

陈诗晚年居上海梅白格路之三余里内,赁楼下厢房,逼仄狭窄。诗弟子们常载酒造门,诗酒啸歌,热闹非常。“书斋自说是诗窝,插架堆床万卷多。客至几无容膝地,先生被酒正高歌。”(朱大可《怀人诗二百首·咏陈鹤侪》)。陈诗与后学情感深厚,或联句于雅集,或品茗于茶室,或说诗于“诗窝”。弟子们乐于求教,望随侍左右,日承教诲。偶尔分别日久,便觉思念难安。“愁望楚天末,吾师去海隈。……独吟知撰杖,惆怅未追陪。”(吴孟复《陈子言师返里久感念之寄诗奉怀》)“自公归庐江,遗我似更远。识公逾四年,遇我百缱绻。……因风寄遐思,祝公加餐饭。”(陈道量《寄怀鹤柴丈庐江》)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寇攻陷申城。友人、弟子深深牵念诗人。弟子病蝉曾回忆说:“廿六年的夏天,他为修县志的事,又返里一行。但为时很短,那时我不凑巧,客游皖江,未能追随杖履,日徜徉于环碧园,这是极大憾事。现在他尚居上海。他的近况非常艰窘,加以故乡又一无所有,所以他无法脱离那群魔栖止的‘孤岛’,迁到一个安乐土。”[27]3342

惊闻诗翁辞世,郑逸梅宁愿相信陈诗是应召而去:“两月前,曾邮伯琦函,云可望八十,本无大病,惟痰喘耳、病中忽梦有人招之,嘱为尉迟恭庙作碑文。竟致不起。岂真玉楼赴召耶?”[11]34

陈诗逝去数年,李国柱又见先师酷爱的洗宫沙饼,不禁神伤:“鹤柴先生追怀祖德,生平极嗜此饼。……予曩寓鸠兹,每得洗沙饼,必邮致鹤柴师。近数年中道途间阻,求之未获。而鹤柴师旋归道山。”[28]32追思畴昔文之好,历历在目。再过黄垆,能无腹痛?”[29]56

图8a表示当时,交点轴线T-Map的2维空间域,即所有满足的交点轴线映射点的集合。图8中其他2维空间域与图8a中的2维空间域类似,在此不再赘述。综合和的2维空间域,即可获得不同交点轴线偏差的2维坐标波动范围。

陈诗著述丰赡,关于其诗话创作、诗歌成就及诗学思想等问题,笔者另拟他文以探讨。陈诗爱诗、录诗、传诗,“一生精力尽于诗”。无愧先贤,有功文苑。愿不久的将来,后人能实现吴孟复先生暮年之心愿——“何人点将重成录,莫误先生捧帅旗。”[18]83

参考文献:

[1]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编者.陈诗《汉魏六朝诗研究》序的按语[J].真实半月刊,1936(1):1.

[3]吴孟复.《凤台山馆诗续钞》序∥陈诗.陈诗诗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0.

[4]陈诗.皖雅初集(卷三十二)[M].上海:上海美艺图书公司,1929.

[5]卢天白.师梨阁诗话[J].枕戈,1932,1(6):16—17.

[6]陈诗.尊瓠室诗话(卷二)[M]∥张寅彭,编.民国诗话丛编(二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7]吴保德.《藿隐诗草》序∥陈诗.陈诗诗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0.

[8]吴保初.《藿隐诗草》序∥陈诗.陈诗诗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0.

[9]陈诗.《觚庵集》跋∥俞明震.觚庵诗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0]孙殿起.琉璃厂小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11]纸帐铜瓶室主.记故词翁陈鹤柴遗事[J].永安月刊,1943(46):34—35.

[12]陈诗.尊瓠室诗话(卷三)[M]∥张寅彭,编.民国诗话丛编(二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3]陈诗.尊瓠诗诗话(卷一)[M]∥张寅彭,编.民国诗话丛编(二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4]陈诗.皖雅初集(卷九)[M].上海:上海美艺图书公司,1929.

[15]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四)[M]∥张寅彭,编.民国诗话丛编(一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6]毛庆耆,主编.近代诗歌鉴赏辞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17]夏敬观.《北山楼集》后序∥吴保初.北山楼集.合肥:黄山书社,2014.

[18]吴孟复.吴山萝诗存[M].合肥:黄山书社,2015.

[19]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钏影楼回忆录续编[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4.

[20]孙雄.眉韵楼诗话[J].国学萃编,1909(17):2—3.

[21]陈诗.江介隽谈录[M]∥王侃,等.校辑近代诗话九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2]章士钊.《北山楼诗文集》后序∥吴保初.北山楼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4.

[23]章士钊.读陈三立《觚庵诗序》的按语[J].甲寅周刊,1927,1(39):20—21.

[24]郑逸梅.郑逸梅选集(卷四)[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5]李家孚.合肥诗话(卷下)[M]∥(宋)朱弁,等.皖人诗话八种.合肥:黄山书社,2014.

[26]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27]病蝉.记孤岛诗人陈诗[N].大风,1941(99).

[28]李晓耘.抱山簃随笔[J].永安月刊,1944(59):32.

[29]李晓耘.抱山簃诗话[J].永安月刊,1943(49):56.

 
余英华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