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探索,既是党和国家对特定时期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自觉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众多学校根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具体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培养模式进行了长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既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破局点,同时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和担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毫无疑问,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再次闯入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也成为本文关注、梳理和呈现的重点。

(二)研究目标

本文试图借助社会学的研究框架和分析范式,通过一定量高校的实际案例,梳理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演进,运用适当研究方法。通过追踪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锁定国内高校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典型做法,确立示范。同时,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宏观战略政策,分析新时期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模式,为高校合理进行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和输出高契合度的高端人才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查阅了万方、同方、维普等期刊数据库,共收录了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果67篇。其中国外参考文献14篇、国内参考文献53篇,并对上述资料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研究结论三个维度进行了或细致、或粗略的研读、梳理和概括,使得作者对国内外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历史、研究理论、内涵与方法技术以及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为全面理解和把握相关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为本研究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4)跨链访问问题。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基于区块链的IoT平台出现,如基于区块链的车联网平台和基于区块链的智慧小区,而如何保证不同区块链平台的互通/互操作将会是促进区块链快速部署的重要条件。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理想的,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结起来,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高校对到底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解不够透彻,将“多学科”与“跨学科”的概念混淆;第二,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认为将各学科课程简单拼凑起来就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各学科课程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融合;第三,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陈旧无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过时、课堂重于教师讲授、课堂组织形式过于传统、考核方式缺乏多样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机会少,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第四,教学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实施;第五,所培养出的人才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实践能力差,实践教学不受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不深入,流于形式,实践教学与社会生产第一线脱节、缺乏整合性。

1.设置通识课程

(2)访谈调研法。对样本高校师生和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调研访谈,分析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做法和实施细则,比较不同做法的优劣和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度。

证明 必要性. 由于发展算子Φ(t,t0)是一致指数不稳定的,故存在常数N>0和v>0使得(5)成立. 取λ=Nev,则有

(3)个案研究法。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三所代表性院校进行深入剖析,为提出科学合理并且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示范对标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典型案例。

3.经验总结法

为了使规范的学术研究和现实更好地有机融合,本研究从课题组成员的工作思考和实际经验出发,对样本和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总结,对研究发现及其原因也进行来自教学实践的细致解释,更好地强化了课题研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经验总结法的运用使得实证分析更加贴近实际,一方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研究背景和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也使本研究的结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了两种态势:在深度上,对人才的专业化程度需求逐步提高,向专业领域不断深入;在广度上,需要人才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要求,能用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和能力体系解决跨学科问题。面对人才市场的这种变化,高等院校必须积极适应外部需求,掌握人才培养的主动性,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高等教育大踏步迈进。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在接下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聚焦在结构、质量和效率方面。

近年来,为了顺应学科综合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和社会满意度。

在湘西竹编中式样最多、应用最广的当属背篓。对于湘西人而言,背篓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背篓是用篾片编织而成的,制作简单。在湘西村寨,家家户户都有背篓,而且种类繁多,主要有洗衣背篓、儿背篓、水背篓、装饰性背篓、耕作用背篓等。其中,洗衣背篓小巧玲珑,图案别致,常用作女子陪嫁的嫁妆;花背篓是所有种类中最小巧、最精美的一种,相当于姑娘用的一种随身饰品。耕作用背篓主要为盐背篓和柴背篓。盐背篓所用材料常为楠竹,用的篾较厚、较粗,但扎实牢固,使用率也最高。柴背篓是专供打柴等粗重农活时用,工艺粗糙,但结实耐用,可以背上百斤的东西而不会变形[10]。

式(16)表明:协同成员pi的知识掌握程度W(pi,K)可表示为协同成员pi与其所掌握的知识点之间的边权权重之和;协同成员pi与其他成员间的关联关系强度W(pi,P)可表示为协同成员pi与其所关联的其他协同成员之间的边权权重之和。

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高等教育提升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出了宏观的要求。这也标志着我国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逐步从过去的单一型学科培养向跨学科复合型培养方向发展,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2]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家级顶级战略“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提出和部署,对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带来了强烈的拉动效应。2017年5月15日,首届“一带一路”产业金融高级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作为高校代表出席此次会议并做大会演讲,明确提出要发挥大学联盟作用,积极培养“一带一路”复合型战略人才。他指出,要想“一带一路”舞动双翼,跨越千山万水,实现共同发展,必须不断培育大批了解并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复合型人才。大学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孵化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聚集着成千上万的大学,“我们希望通过争取国家、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完善亚洲大学联盟,建立起优势互补、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让沿线国家的大学在共同的知识创新平台上分享资源、共享机会、共同为‘一带一路’伟大事业助力”。

三、已有研究综述

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个重实践的研究领域,它在理论体系上并不完善和健全,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宏观政策和战略需求研究,另一方面是对人才培养主体的具体举措和效果研究。这些宝贵的前期研究成果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纵观各方面研究成果,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

(一)不同社会阶段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建国初始,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承袭苏联模式,强调按国民经济计划对口培养专门人才,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3]。在建国初期,国家经济社会亟待恢复和发展,“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尤其是对若干生产建设的重点项目起了很大作用[3]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推进,建国初期的“专业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专业教育”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虽学有所专,但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用人单位对其评价也较低。更多的学者、教育工作者指出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并倡导“通识教育”,也就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4]

进入新世纪之后,行业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工作的专业化和综合高度结合、知识交叉融合成为大势所趋,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又有了新的需求。因此,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具有某单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各行业之间交融加深,高校培养的人才还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广博的知识。大力批评专业教育、倡导通识教育的学者也受到质疑,在二者的争论中,渐渐地,高等教育学界认识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非是截然对立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它们是高等教育的两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部分,二者兼顾才是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两者应当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不仅要学专,更要学博,这样才能培养博学多识、同时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

中医认为鹅肉有补阴益气、化痰止咳、暖胃开津和缓解铅毒之功效,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说法。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丰富,受淀粉保护,加热后损失很少。土豆虽然富含淀粉,但是升糖速度较慢,而且富含钾,有利于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控制。收。炖补时,还可以适当加入药材,以增强疗效。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调查法

针对以上问题,对于改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办法,各专家学者的意见多集中在设置专业结构、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改革保障机制等方面。第一,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是专业复合,因此首先需要将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整合、发展交叉专业,按照学科门类招生、低年级按一级学科或跨学科交叉培养,拓宽专业入门口径,构建学科综合的大平台[3]。第二,建立质量监控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是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要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在毕业生就业后,应分别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后续调查,收集各种反馈意见并做出相应的评估、调整或改进[5]。第三,改革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涉及多个方面,有研究建议完善弹性学习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在学习年限上适当延长且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是该方法对学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冲击较大,能否实现有待研究;有研究建议改革教学考核方式,建议实行非标准答案考试,减少标准答案的考题,增加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应用、创新的考核方式,使所学习的内容被学生充分消化吸收并应用于实践;此外,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保障机制,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的质量。

4.统一要求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策略,落实国家、学校对教师教育专业的统一要求。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2006年初,为了加强跨学科教学与研究,哈佛大学专门成立了名为“University Planning 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教学和研究改革委员会。委员会提出的报告认为,哈佛大学在教育上应充分利用本校和附属机构的优质资源,构建灵活和有效的组织机制,促进跨学科教师的招聘、提升他们的科学研究,吸引高水平的非人文和科学学院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建立跨学院、跨系科的专门委员会和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招聘更多的跨学科、跨系科人才,促进科学和工程学科的多样化。The University Planning Committee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UPCSE).EnhancingScienceandEngineeringatHarvard[EB/OL].200612.http://www.provost.harvard.edu/reports/final report.pdf.

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积极响应“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的号召,建立了跨学科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学和科研互相融合,增设讨论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开设跨学科课程,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科研难题[6]。比如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ofTexasat Austin)也仿照哈佛大学那样成立本科学院,对全校本科教学进行认真研究,设立多学科综合的本科签名课程(Signature Course)等。The FirstYear Signature Course(FSC)Proposal[EB/OL].200701.http://www.utexas.edu/faculty/council/20062007/reports/core curriculum/SigCourse.pdf.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了跨学科复合课程,由一组学科背景不同的教师联合开设一门课程,为学生带来不同的视野角度和知识结构。其文理学院2000年开始改革的“先锋课程”中,要求学生主修跨学科的4门通选课,分别来自人类社会、科学文化、地球空间和想象与现实等领域[7]。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跨学科主修专业框架,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设计跨学科的教学计划,允许学生在多个学系中选课学习来研究某些特殊的课题,跨学科主修专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的学习[8]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经历了主辅修制、通识教育和实验班选拔后,目前按类招生成为许多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发展方向。学校成立社区学院,第一、二年级甚至第三年级在社会学院学习通识课程和基础课,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主选择今后学习的专业,进行专业学习。这样,既保证学生在基础课学习阶段获取了广博的知识,培养了综合素质,又保证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阶段学到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共同发展。

四、研究结论

(一)明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意义

在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按大类招生成为不少综合性大学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首要选择,同时也是国家近年来在高考招生制度上的一项重大变革。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型大学打破专业壁垒,调动自身学科资源优势,通过搭建交叉学科平台。同时进行分类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宽口径、厚基础、交叉复合的知识结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类招生要求相对雄厚的学科基础和庞大的师资队伍等,对一些学科比较单一、实力相对弱的院校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通常认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通过跨学科至少是跨专业的方式进行,在不同的学科或者专业,通过特定的途径或手段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两个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9]。进一步说,复合型人才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运用能力和有科学创新精神强、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脚踏实地工作作风和良好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5]

关于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内涵的界定,有效指导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从这几个方面相关联且逐步渐进:知识面广,能够掌握两个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融合性强,不仅是多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高度融合;思维辐射度宽,善于从多维度和多层次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内在关联和规律的速度较快;社会适应性强,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型人才的能力缺陷。

2.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着眼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以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为培养载体,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推动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法。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打破学科和专业间壁垒,通过有机融合多学科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纲要》指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复合型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方面也有了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

(二)归纳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还实施了穴位按摩方法:①选取患者三阴交穴、气海穴以及阴陵泉。②帮助患者选取仰卧体位,由护理人员采用掌根按摩方式对气海穴按摩,按摩次数为36次,用力方向是会阴位置,按摩过程中,应遵循先轻后重原则,在腹部感受到温热感之后即可,然后采用拇指指腹对患者三阴交以及阴陵泉进行按摩,次数同样是36次,频率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下肢感受到酸胀即可。

(1)问卷调查法。为了较为清楚地了解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设计了问卷对用人单位进行发放回收。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经过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生满意度较高,而且这部分学生的职业表现更加出色,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重构课程体系是培养模式改革的初级阶段。通过“引文入理、引理入文、文理渗透”等方式在公共课程平台上设置覆盖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等多种模块的通识课程,规定学生修读一定的学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是决定其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老年患者的依从性不仅与其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有关,还受到患者对疾病与治疗的知识、信念、心理状况以及患者所能得到的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而加强健康教育、改善家庭支持以及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有效措施,并可通过这些措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

2.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制度

目前,国内的弹性学制通常是36年,在此基础上规定满足一定成绩要求的学生可在自己的主修专业之外,申请跨一级或二级学科修读其他专业,并在完成其他专业相应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后,经学校审核通过,颁发辅修科/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证书。该制度的设立有助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不断提升,培养复合型的知识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3.创办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

近年来,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先后创办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门机构,这些机构根据规模的大小被称为实验班或者荣誉学院。在做法上,通常是先根据培养目标选拔一定比例的符合条件的学生,然后对这些选拔来的学生进行跨学科交叉培养。国内目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实验班包括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武汉大学的“数理经济与金融试验班”、中山大学的“逸仙班”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电子信息科学类本硕连读试点班”,等等。这些专门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都带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性质,让学生一定的学习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分析自己的时候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深造。

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外部要求和高校自身发展内在需要的双重压力下,进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共识。不少高校已经开展了诸多探索和尝试。目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单独设置涵盖多学科的课程体系和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选修的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以下1、2点);二是通过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打破传统的专业建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如以下3、4点)。

4.大类招生、分流培养

1.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三)确立国内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典型代表

课题组在调查用人单位或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座谈时,用人单位都对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通过跨学科复合型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基础好、岗位适应性强、专业技能比较全面,可以满足不同岗位需要。通过梳理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组确立了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典型代表的几种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病理表现 灰黄色肿物1枚,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面灰黄色,质中,局部见钙化。光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致密区(Antoni A区)及细胞疏松区(Antoni B区),瘤细胞呈编织状排列,未见明确栅栏状结构(图3),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波形蛋白 (弥漫强+)、S-100(弥漫强+)(图4)。结合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考虑为神经鞘瘤。

美国制裁伊朗最有效的措施主要有两种—金融制裁和航运制裁,这两种手段在2012年美国对伊全面制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实施按类招生的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作为国内综合型大学的领军院校,把“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率先实行本科低年级阶段进行通识教育,进入高年级后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方针。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专业分流。同时,北京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全面的优势,在全校范围开设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300多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学校一方面要求这些课程全部由资深教授任教,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选课必须对这些课程所属的学科领域达到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广泛涉猎其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10]

2.实施大类培养的浙江大学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西医诊断标准者;②符合痰热壅肺证中医辨证诊断标准者;③2~13岁(<14岁)的患儿;④就诊前最高体温<38℃,基线咳嗽积分≥3分者;⑤知情同意过程符合规定,法定代理人或与受试儿童(≥10岁)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

早在10年前,浙江大学就将大类招生从学院大类向学科门类推进,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突破学院“界线”,将全校112个本科专业设立为五大门类进行跨院招生。学生入校初期,依托通识教育与大类平台进行混合培养。两年后可在入学门类中自主选择主修专业,同时鼓励学生交叉修读第二专业并进入本硕或本硕博连读的一贯制培养,按照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进行复合学习。大类招生后,浙江大学用主修、双修、辅修确认制替代了传统的转院(系)或转专业做法,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更宽松的自主发展空间。

3.实施自由选课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建校之初就将培养具备外语、外贸双重专业技能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该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内涵不断丰富,理念更加清晰,模式更加成熟,特别是其学生全自主的选课制度成为国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典型代表。该校的选课制度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将全校课程打通,学生根据各自专业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个人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全校所有课程的上课学期、上课时间、任课教师,不受行政班级限制。这种方式淡化了专业和行政班级的概念,在同一个课堂里,有来自全校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来讲,该课可能分属培养方案的不同课组,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专业方向必修课,对部分学生来说是学科基础课,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公共基础课。这种选课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每学期的课程以及数量,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热情。同时,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申请辅修/双学位学习,与主修学生同课堂上课,同质量教学,辅修/双学位完成率高,毕业时获得辅修证书/双学位证书的学生占当届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

五、今后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高校实践的归类,可以发现对于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同时在指导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政策制定等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建议性,具体表现在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但同时也发现,对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为对象开展的相关研究较其他研究领域而言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是从宏观方面进行概述,是从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去研究。

本次分析所比较的是《北语词表》和经ictclas分词所生成的《鲁迅小说》词表中的双音节以上的词,未包括单音节词。原因是《北语词表》对单音节词的频数标记统一为“0”,无法取得定量数值,只能舍弃。《鲁迅小说》词表中单音节词为2297个;《北语词表》中单音节词为2628个。双音节及以上的词数与比例,见表1。

课题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注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借助数量方法,利用非实验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比较,克服目前我国基于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的不利影响,开展更加丰富和详实的实证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完善研究手段,更好地解决我国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和人才供求缺乏均衡的国家来说很有必要。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2] 汤志伟.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1).

[3] 金一平,吴婧姗,陈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4]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5] 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6] 吴向明,余红娜,陈春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7] 虞丽娟.美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

[8] 吴敏.美国著名大学本科教学特色和改革动态[J].大学化学,2001,(1).

[9] 胡毓智.谈跨学科跨专业平台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4,(30).

[10] 俊玲.北大为何坚持大类招生[N].光明日报,2004-06-10(9).

 
李芳,翟娜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