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岭南地区感冒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感冒易感人群是以感冒频发为特点的特殊人群,按照“感冒及流行性感冒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1]中的定义,将每年感冒4次以上的成人定义为感冒易感人群。该人群因感冒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和生活,是常见的亚健康人群,是中医治未病工作针对的主要人群之一。此类人群属于虚劳的范畴,采用中医药多种方式进行调理干预,可使该人群恢复到健康状态,减少感冒的发生。由于该人群尚未达到疾病的状态,主要以中医体质作为辨识与调理的依据。本研究通过对岭南地区感冒易感人群进行体质辨识,归纳该人群体质特点,以期为下一步调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健康调养门诊参加《感冒易感人群四季调养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研究》课题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感冒易感人群;②入组前1个月内因感冒至医院就诊;③18~65周岁;④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准备怀孕、孕期或哺乳期妇女;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急性发作状态者;③急性病发作需要临床疾病管理状态者;④其他经过临床医生判断需要按照疾病管理方式管理者。

1.3 判定标准 感冒判定标准: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局部症状: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音嘶哑、流泪。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腰背酸痛。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减少。感冒易感人群判定标准[1]:参考全国防治感冒科研协作座谈会制定的“感冒及流行性感冒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中对于感冒易感人群的定义,将每年感冒4次以上的成人定义为感冒易感人群。

1.4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感冒易感人群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对辨识结果进行分析。中医体质量表是按照中医体质类型概念框架来确立的,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采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2]对受试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受试者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根据受试者所填写条目,分别计算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初始分和转化分,当平和质转化分数≥60分且其他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数均<30分时,判定为“平和体质”;偏颇体质转化分数≥40分时,判定为“偏颇体质”;偏颇体质转化分数30~40分时,判定为“倾向是”。得出最高分者为主要体质,分数小于最高分的“偏颇体质”为“兼夹体质”。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7对所有数据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受试者体质类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频次及百分比,并对体质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发出问卷调查表126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3.7%。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有效感冒易感人群受试者118例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

 

1 岭南地区感冒易感人群受试者118例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例(%)]

  

年龄(岁)男女总数18~1(0.8)0(0)1(0.8)20~8(6.8)16(13.6)24(20.3)30~10(8.5)29(24.6)39(33.1)40~5(4.2)25(212)30(25.4)50~3(2.5)15(12.7)18(15.3)60~650(0)6(5.1)6(5.1)总数27(22.9)91(77.1)118(100.0)

2.2 体质分布特征 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有效感冒易感人群受试者118例中,绝大多数为兼夹体质,共计113例,占95.8%,其中兼夹1种体质14例(11.9%),兼夹2种体质14例(11.9%),兼夹3种体质8例(6.8%),兼夹4种体质21例(17.8%),兼夹5种体质24例(20.3%),兼夹6种体质18例(15.3%),兼夹7种体质14例(11.9%);单一体质仅5例,占4.2%。

2.2.1 主要体质类型: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有效感冒易感人群受试者118例主要体质类型进行统计,其中主要体质类型以阳虚质居多。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有效感冒易感人群受试者118例中主要体质类型阳虚质81例(68.6%)、气虚质10例(8.5%)、瘀血质6例(5.1%)、特禀质5例(4.2%)、平和质4例(3.4%)、气郁质4例(3.4%)、痰湿质4例(3.4%)、湿热质3例(2.5%)、 阴虚质1例(0.8%)。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有效感冒易感人群受试者118例主要体质类型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岭南地区感冒易感人群受试者118例主要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2.2.2 兼夹体质类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有效感冒易感人群受试者118例中113例(95.8%)为兼夹体质,兼夹体质以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居多,兼夹体质113例兼夹体质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由于兼夹体质受试者中兼夹体质情况较为复杂,故对占总数5%以上的3种主要体质类型兼夹体质受试者的兼夹情况进行统计,主要体质为阳虚质者兼夹体质以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居多,主要体质为气虚质者兼夹体质以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居多,主要体质为瘀血质者兼夹体质以阳虚质、湿热质居多,见表3。

 

2 岭南地区感冒易感人群兼夹体质113兼夹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体质类型频数构成比(%)气虚质8918.7痰湿质7215.1瘀血质6613.9湿热质6413.4气郁质6012.6阴虚质5812.2特禀质398.2阳虚质285.9合计476100.0

 

3 岭南地区感冒易感人群受试者118例中3种主要体质类型兼夹体质受试者兼夹情况[例(%)]

  

兼夹体质类型主要体质类型阳虚质(n=81)气虚质(n=10)瘀血质(n=6)阳虚质/10(100.0)5(83.3)气虚质72(88.9)/3(50.0)瘀血质49(60.5)8(80.0)/特禀质24(29.6)7(70.0)1(16.7)气郁质45(55.6)9(90.0)3(50.0)痰湿质50(617)10(100.0)3(50.0)湿热质42(519)7(70.0)4(66.7)阴虚质38(46.9)8(80.0)3(50.0)

3 讨论

感冒易感人群以感冒频发为特点,属于需关注健康的未病人群,或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是治未病健康调养的服务对象[3-5]。体质是实践中医治未病的一个切入点。体质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6]。分析总结感冒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特征,有利于针对性地选取中医适宜技术调理该群体,达到预防保健及养生的目的。 岭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多湿多热。《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岭南卫生方》总结了岭南气候对体质影响的特点:一是炎热,热则耗气;二是潮湿,湿则碍脾,二者均与脾胃相关,湿热相搏,令人易染湿热之疾。岭南地区气候对人群的体质影响很大,正如《四圣心源·六气从化》所道“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有学者调查岭南地区人群的体质特点,发现健康人群中气虚体质居首位,其次为阳虚体质,再次为湿热体质[7]

本调查结果显示,岭南地区感冒易感人群主要体质类型以阳虚质居多,占68.6%。王琦[8]报道阳虚之人常表现为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而弱;面色柔白,目胞晦暗,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不同体质人群发病倾向不相同,感受同一邪气也因不同体质而转归不同,阳虚体质之人发病倾向及转归有其特点。“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阳气虚者卫外不足,不足以抵抗外邪,李英帅[9]通过文献研究认为阳虚体质易患感冒、自汗。杨志敏等[10]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进行调查发现,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以偏颇体质为主,偏颇体质以阳虚质最为多见,其次为气虚质。对于阳虚质者,在中医调治方面,应注意避风寒,顾护阳气,少食寒凉之品,冬季宜食用羊肉等温补之物,适当运用艾灸、针刺、穴位贴敷、膏方、中药沐足等中医技术。

本调查结果显示,岭南地区感冒易感人群兼夹体质受试者兼夹体质类型中,气虚质所占比例最高(18.7%),其次依次为痰湿质(15.1%)、瘀血质(13.9%)、湿热质(13.4%)。岭南地区感冒易感人群兼夹体质受试者主要体质为阳虚质者兼夹体质以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居多,其中兼夹气虚质者占88.9%。气虚质者,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面色偏黄或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有便秘但不结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清代医家吴德汉《医理辑要》中提到“易风者为病,表气素虚”。可见,气虚亦常使人感冒。中医调治方面,应注意避风寒,加强锻炼,练气功,如八段锦、太极等,并适当运用艾灸、针刺、穴位贴敷、膏方、中药沐足等中医技术。除此之外,如果体型属于肥胖,还应适当减肥。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云:“何以肥人多气虚,盖人之形体,骨为君,且肉以血成,总属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

关于“算术是物体集合”隐喻,莱考夫又列举了一些隐喻的语言学的例子进行了阐述。例如,他指出,词语“add”的物理意义是把大量物体放入容器(或一组物体)中。就像“把糖加到咖啡里”,“把木头加到火里”,“把洋葱和胡萝卜加到汤里”。同样,词语“take…from”,“take…out of”,和“take…away”的物理意义是从某个容器或集合(collections)中去掉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例如,“从箱子中拿出一些书”,“从锅里取出一些水”,“从这些木头中拿出一些”。

宏观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周期性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宏观周期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商品价格的变动。在各项宏观周期指标中,美国国债收益率尤其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并成为投资者判断市场趋势的风向标。不同期限的国债利差,被认为是GDP增速和股市波动的领先指标;不同国家的国债利差,是汇率波动的重要理论之一。因此,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宏观周期。

感冒易感人群9 种体质在人群中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主要体质类型多为阳虚质,兼夹类型最多见是气虚质,但兼夹体质差异并不显著,而且兼夹体质在感冒易感人群中占有一定比例。提示中医治未病在关注及改善感冒易感人群体质时,应多考虑主要体质为阳虚质、气虚质,可选用适宜中医技术如艾灸、针刺、穴位贴敷、膏方、中药沐足等进行干预。有学者研究显示三伏天天灸[11]、扶阳火艾灸[12]、热敏灸[13]等,对改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疗效。另有学者研究发现膏方治疗气虚型亚健康者[14]、阳虚型亚健康者[15],对于疲劳状态改善有一定疗效。有学者研究伏九贴敷疗法,发现该疗法能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机会,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系统有一定的临床疗效[16]。也有学者通过天灸结合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来预防反复感冒,对于改善感冒易感人群体质有一定效果[17]

综上所述,岭南地区感冒易感人群主要体质类型以阳虚质为主,兼夹体质以气虚质多见,提示在感冒易感人群中医治未病健康调养中,应针对阳虚质、气虚质采用相应干预措施。本调查结果为中医治未病、亚健康预防干预感冒易感人群提供了一定参考。

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众所周知,日本很多的传统文化礼仪都来自中国。通过课堂学习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全国防治感冒科研协作座谈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J].诊断标准选刊,1994,17(2):55-56.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4.

[3] 孔令霞.清热消滞汤治疗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9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39.

[4] 林嬿钊.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J].广东医学,2012,33(1):8-9.

[5] 蔡斌.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治疗风热感冒患者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4(8):81-83.

[6]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7] 袁天慧,冼绍祥,杨忠奇,等.岭南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J].中医杂志,2013,54(3):266-268.

[8]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9] 李英帅.阳虚、阴虚体质理论及代谢组学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10] 杨志敏,黄鹂,杨小波,等.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6):589-592.

[11] 冯德荣,先晓红.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慢性肺系疾病和易感冒人群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4):71.

[12] 聂斌,钟旭敏,林湖广,等.扶阳火艾灸对亚健康人群阳虚证调养作用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22-24.

[13] 庞勇,黄小丽,王晓荷,等.热敏灸疗法调养阳虚质亚健康人群6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9):151-152.

[14] 周雯.膏方调治气虚型亚健康疲劳状态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15] 林淑娴.膏方干预亚健康阳虚质疲劳状态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6] 李忠言,王保卫,宋卫东,等.伏九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5):910-911.

[17] 吕建兰.天灸结合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预防反复感冒5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5):378.

 
梁嘉恩,陈欣燕,林嬿钊,李海,杨志敏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05期
《临床误诊误治》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