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帛书《易传》孔子论“龙”思想发微

更新时间:2009-03-28

帛书《二三子问》以孔子弟子问“《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开篇,孔子则分三节、用三百多字详细论“龙”,阐发其易学涵义。孔子如此完整、大篇幅地论“龙”,实属罕见。在帛书《衷》篇,孔子也数处论“龙”。帛书《易传》的孔子论“龙”,引起学者关注,如近藤浩之、刘大钧、金春峰、王化平、王莹、张克宾、丁四新诸先生皆对此进行了讨论 近藤浩之:《〈帛书易传〉二三子篇的龙》,《国际易学研究》(第四辑),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389页;刘大钧:《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2011年第11期;金春峰:《〈周易〉经传梳理与郭店楚简思想新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王化平:《帛书〈易传〉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103页;王莹:《帛书〈二三子问〉“龙之德”之意蕴及忧患意识》,《周易研究》2010年第3期;张克宾:《龙德与易道》,《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8期;丁四新:《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江汉论坛》2015年第1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有些问题尚未涉及,需要继续探讨。笔者拟从孔子论“龙”的易学义理思想和象数思想两方面,进行考察。下面就研究的一点浅见,敬请方家指正。

(二)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内不仅需要自力更生的达成“中国创造”的根本目的,同样也需要国外的先进技术。而先进技术的转让必然是在广泛财经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基于此,国际财经合作是我国对外进行技术输出以及对内进行技术引进的必要过程。其对于我国经济转型以及建设更为健康的经济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孔子论“龙”的易学义理思想

先看帛书《二三子问》,其开篇言:

二厽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 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三),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0页。下帛书《易传》引文,皆引此书,不再一一注明。

针对目前国内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我院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学习,基于全院上下对现代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度认同,进行了科学详细的方案规划和明确的目标设定。

李双岱略一抱拳:“秦捕头,请了。”话音未了,嘘的一声尖啸,绳镖已袭向秦铁崖上盘。秦铁崖正在还礼,想闪避时,绳镖已近,他干脆不避让,右手探出,抓住鞭索。怪异的事情发生了,鞭索居然在他手中窜出一尺,镖尖继续上袭,那硕大的鱼钩,一下钩住他左肩!

总之,班主任在建班育人过程中,要善于寻找推动家校有效沟通的积极因素,变被动为主动,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工作能力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只有重视与家长的协作,始终让家庭教育和班级教育保持一致,才能真正达到家校协同、家校共育、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5)综合而言,斜放四角锥受力更为合理,刚度较大,并且焊接球节点数量较少,因此本工程阀厅屋盖采用斜放四角锥三层网架。

龙大矣!龙形迁叚,宾于帝,俔神圣之德也。高尚齐乎星辰日月而不晀,能阳也;下纶穷深㴋之㴋而不沬,能阴也。上则风雨奉之,下纶则有天□□□。穷乎深㴋则鱼蛟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从。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辟乡,鸟守弗干。

此为第一论。“叚”读为“假”,训为上。“俔”读为“现”。“龙形迁假,宾于帝,现神圣之德也”,言龙体飞升而上,作上帝宾客,显现神圣的德行。“晀”读为“耀”“曜”“烑”均可,光亮之意。“纶”通“沦”,潜入之意。“深㴋之㴋”,前“㴋”字,深清色;后“㴋”字,读为“渊”。“沬”,读为“昧”。“高尚齐乎星辰日月而不晀,能阳也。下沦穷深㴋之渊而不昧,能阴也”,言龙至高能上行于星辰日月之间而不光耀,有阳之能;至下而潜没于深清之渊而不暗昧,有阴之能。“下沦则有天□□□”,可补为“天[渊纳之]”。“上则风雨奉之,下沦则有天[渊纳之]”,言龙上飞则有风雨赞助之,下潜则有天然的深渊容纳之。“穷乎深㴋”读为“穷乎深渊”,“水流”读为“水游”,“隋”读为“随”。“穷乎深渊则鱼蛟先后之,水游之物莫不随从”,言龙行于深流,则有鱼蛟之属或为之先导,或为之后卫,水游诸生物无不随从。“辟乡”读为“避向”,“鸟守”读为“鸟兽”。“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避向,鸟兽弗干”,言龙处于高陵,则有雷神护养它,风雨回避它,鸟兽不能侵犯。 刘彬等:《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第9-11、12-13、262-266、61-62页。

“二厽子”,即“二三子”,指跟从孔子学习《周易》的诸弟子。在《周易》古经中,有六处称“龙”,即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以及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对于《周易》古经多次称“龙”,其“龙”所表示的易学涵义,诸弟子发生疑问,向孔子请教。

既然乾卦阳爻为龙,坤卦阴爻为龙,二者都为龙,从帛书《二三子问》孔子言“龙”第一论和第二论所揭示龙“能阳”“能阴”“变”的特征,自然可推理出乾卦阳爻与坤卦阴爻之互变。因为,既然龙能表现“阳”和“阴”这两个对立相反的方面,又能“变”,一定是能从阳变阴,能从阴变阳,如此才能保证龙的特性。由此可推论,乾卦之阳爻能变为坤卦之阴爻,坤卦之阴爻能变为乾卦之阳爻。简言之,爻为龙,龙能变,故爻能变,这就是“爻变”的象数思想。

再看第二论:

龙大矣!龙既能云变,有(又)能蛇变,有(又)能鱼变。飞鸟正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焉,有(又)弗能察也。知(智)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察亓(其)美,至巧不能象亓(其)文,明目弗能察视也。□□焉=,化官虫,神贵之容也,天下之贵物也。

“正虫”读为“征虫”,指飞虫。“象其文”,“象”为取象、拟象、模拟,“文”即文采、文章。“官虫”即昆虫。孔子此言,龙既能变为云,又能变为蛇,又能变为鱼,又能化为昆虫。无论是飞鸟,还是行虫,它都可以任意变化,但不会失去它本来的形体特征,可谓神能至极。对龙的这种神能又盛赞之,谓龙之德性虽有至圣至智之人亦不能尽知,有智慧者不能明察龙的变化,能言善辩者不能详言其华美,至为机巧者不能模拟其文采,视力至为明晰者也看不清楚。 刘彬等:《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第9-11、12-13、262-266、61-62页。

步骤1 计算估计值Δt0,将Delta机器人抓取到达G的位置时刻Δt0作为迭代初始值。如果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匀速运动,则最大速度需要满足那么:

键(乾)六刚能方,汤武之德也。“橬(潜)龙勿用”者,匿也。“见龙在田”也者,德也。“君子冬日键(健)键(健)”,用也。“夕沂若,厉,无咎”,息也。“或跃在渊”,隐[而]能静也。“飞龙在天”,见于上也。“炕(亢)龙有悔”,高而争也。“群龙无首”,文而圣也。

孔子此论“龙”的神能,为“变”和“不变”。“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即言变中有不变。帛书《衷》篇记孔子曰,“龙七十变而不能去其文”,谓龙变化万殊,但其文理则不变,亦言变中有不变。

总括以上孔子对“龙”两论,可见龙最大的品格特征,是“能阳”和“能阴”的统一、“变”和“不变”的统一,这实际上已经不是泛泛论“龙”,而是借论“龙”而阐发易道。帛书《系辞》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即阴与阳的统一,讲阴与阳的统一,已经是易道层面的问题,因此孔子借弟子问《易》,而论“龙”“能阳”同时“能阴”,实际上阐发易道的“一阴一阳”。帛书《要》篇记孔子曰:“《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亓(其)请者也,故胃(谓)之易。”“亟”,古“极”字,穷尽之义。“请”通“情”,指实情。“故谓之易”,“易”字即上句之“变”,为变易之义。孔子认为,《周易》作为书,一类不足以穷尽它,只有用变易才能完备地概括它的实情,故谓之变易。 刘彬等:《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第9-11、12-13、262-266、61-62页。孔子此揭示“变”是《周易》一书的核心思想。因此孔子借弟子问《易》,大谈龙之“变”,实际上是阐发易学“变”的思想。总之,孔子在易学中论“龙”,实际上是阐发“阴”与“阳”统一、“变”与“不变”统一的易学义理。

孔子所论易学思想的“变”与“不变”,又涉及到作为易学或《易》书名字的“易”之涵义的问题。这关乎易学核心概念界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上引帛书《要》篇孔子所言“《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极之,变以备其情者也,故谓之易”,就是对《易》之书名下定义。总括《要》和《二三子》篇,可知孔子认为《易》书名之“易”或易学之“易”,其核心内涵就是“变”,或称“变易”。《系辞》更详论“变易”,其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强调“变”是《易》之书名和易道的重要涵义。帛书《系辞》论及“不变”,其开篇曰:“天尊地庳(卑),键(乾)川(坤)定矣。庳高巳(已)陈,贵贱立矣。勭(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刘彬等:《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第9-11、12-13、262-266、61-62页。。其言“定”“立”“有常”“断”,即言“不变”。因此,“不变”也是易学之“易”的另一重要涵义。可见,孔子谈论“变”与“不变”的易学义理,实际上是为《易》书名之“易”或易学之“易”下定义,为“易”之内涵进行界定,揭示出易学最本质的思想核心。更深层来看,帛书《易传》中孔子论“龙”的实质,是孔子已经讨论“易”作为一门学问,其内在的规定性是什么,其本质涵义是什么。由孔子的这种界定,“易”作为一门学问即易学才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孔子对“易”之名义的谈论,所作出“变”与“不变”的界定,意义重大,不容小视。

孔子应弟子之问,而三论之,我们主要看其中前两论(引文中难字,参考刘彬等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随文在圆括号内以通行字写出 刘彬等:《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9-11页。,下同):

孔子对“易”之名义的论述,对后世易学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成书于西汉哀平之际的《易纬·乾凿度》开篇即言:

2.2 诊断 3例多胎妊娠之一葡萄胎平均诊断孕周为14周(13~17周),所有病例外院首次超声检查时均未发现葡萄胎征象。孕期均因反复阴道流血转入本院。血清β-HCG值均异常增高。第2例患者孕期阴道排出少量葡萄样组织物。

《乾凿度》作为纬书,其言“孔子曰”,自不必当真,但其言“易”之名义有变易、不易,当承之于孔子无疑。

主成分因子载荷是主成分因子与原始变量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主成分载荷矩阵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特征值再开平方根,即为各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特征向量[15]。从表4可知,第一主成分中,草本层多度载荷相对较高,为0.888,说明第一主成分是草本层多度的主要反应;第二主成分中,平均株高载荷最高,达到了0.876,说明第二主成分反应了平均株高的状况;第三主成分中,一年生新枝生物量的载荷最高,达到了0.929,说明第三主成分代表了一年生新枝生物量的状况;第四主成分中,物种均匀度指数的载荷最高,达到了0.745,说明第四主成分代表物种均匀度状况(表4)。

东汉郑玄有《易赞》,其曰:

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上),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赞”本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刘勰《文心雕龙·文体论》述文体“赞”说:“赞者,明也,助也。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扬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8页。,“易赞”相当于如今“易之概论”,是对“易”之要旨的精练概要说明,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易》,故称为“易赞”。郑玄此言“易”之名的“变易”和“不易”两义,学者多认为承于《易纬》,而溯其源仍是源于孔子。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开篇,即“论‘易’之三名”,可见他充分认识到“易”之名义问题在易学的首要地位。其认为“易”之三名义有“变易”“不易”和“简易”,但更重“变易”,其曰:

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上),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一是形成了西充“有机充国香桃”、仪陇“五媚粮”等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其中,西充产的香桃通过电商网卖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售价从原来的6元/kg卖到16元/kg;张飞牛肉、保宁醋、保宁蒸馍、川北凉粉、方果挂面等部分农特产品远销海外。二是南充市良好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可以更好地发展新产业。近年来,根据各县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南充市逐步引入新农村工业项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免同质化竞争,努力形成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带动作用。

显然,孔颖达承孔子思想而论“易”之名义,并对“变易”进行更详细论述。

综上可见,孔子论“龙”所揭示的“变”与“不变”思想,为“易”之名义做了最基本的内涵界定,解决了易学最基本、首要的问题,促成了易学的建立。孔子此思想对后世易学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特别是“变”之说,几乎成了“易”之名义的标准含义,以至于西方英文世界将《周易》或《易经》之书名翻译为“The Book of Changes”,即“一本讲变的书”。

二、孔子论“龙”的易学象数思想

帛书《易传》中孔子论“龙”,不仅表现在易学义理方面,更表现于易学象数方面,这是更为专业和深入的易学层面。此象数思想涉及到“爻象”和“爻变”。

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籥……变易也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和,能消者息,必专者败。君臣不变,不能成朝。纣行酷虐,天地反。文王下吕,九尾见。夫妇不变,不能成家。大任顺季,享国七百。此其变易也。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先看“爻象”。

帛书《衷》篇:

《易》曰:“〔《易》〕又名焉曰键。键也者,八卦之长也‘。九’也者,六肴之大也。为‘九’之状,浮首兆下,蛇身偻曲,亓(其)为龙类也。夫龙,下居而上达者[也]。□□□□□□而成章。在下为‘橬’,在上为‘炕’。人之阴德不行者,亓阳必失类。”

“《易》曰”,刘彬认为当为“子曰” 刘彬等:《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第191-192、191页。,甚是,此段当为孔子所说。“键”即“健”,即乾卦。“肴”即“爻”。“浮”为高之义。“兆”读为“俯”,俯下之义。“浮首兆下,蛇身偻曲,其为龙类”,言表示乾卦阳爻的“九”字之形状,高首俯下,如蛇身屈曲,正为龙的形状。 刘彬等:《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第191-192、191页。《战国古文字典·幽部》录战国文字“九”,有作诸形者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上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64页。,确实与龙相似。孔子此言乾卦阳爻之“九”为龙,即阳爻为龙,与今本《彖传》之说同。《乾·彖传》:“时乘六龙以御天”,言乾卦六阳爻为六龙,即阳爻为龙。乾卦六阳爻为六龙,故乾卦爻辞初九言“潜龙”,九二言“见龙”,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健健之义),夕惕若”,虽没明言“龙”,但观其意,实为“健龙”之象,九四“或跃在渊”,其主语虽省略,但明显为“龙”,乃言“跃龙”,九五言“飞龙”,上九言“亢龙”,用九言“群龙”即通言六龙。总之,乾卦阳爻之象为龙,是孔子明确表达的观点。

从帛书《二三子问》孔子言“龙”第一论所揭示龙“能阳”的特征,孔子所谓乾卦阳爻为龙,自然是?符合道理的,也是很好理解的,而对坤卦阴爻,是否可以称为“龙”呢?检视帛书《易传》,没有发现孔子这方面的言论。但《周易》古经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已经言及“龙”,而《象传》对此的解释颇引人注意:“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明言无阳之坤卦阴爻也可以称为“龙”。由此可得出结论:坤卦阴爻为龙。从孔子所言龙“能阴”的特征看,这显然是符合逻辑的推论。因此,虽然在文献中没有找到孔子明言坤卦阴爻为龙,但从孔子易学思想推理,无疑是应该有这种观点的。坤卦六阴爻,在孔子心目中,应该也是六龙。

因此孔子认为,乾卦阳爻之象和坤卦阴爻之象皆为龙,这就是“爻象”之说。由于乾卦阳爻之象为龙,故乾卦之初九、九二、九五、上九爻辞皆明言“龙”;由于坤卦阴爻之象为龙,故坤卦上六爻辞明言“龙”。由此,孔子从象数思想上,圆满回答了“二三子”为什么《周易》古经乾坤两卦爻辞多次言“龙”的疑问。

孔子此论“龙”的神圣德行,主要是“能阳”“能阴”“能上”“能下”,其中“能阳”“能阴”是关键词。

孔子在帛书《衷》篇中有三处明确论及“爻变”。

其一,《衷》篇孔子曰:

“张家店经营渔需农资,信誉不错,服务好,待人真诚,这厢里人家有困难,咱得帮衬一下!”隔壁乡镇的粮油种田大户老李说着就行动,率先开来电瓶小三轮,进店装货了。

孔子此解释乾卦六阳爻之爻辞和用九之辞。值得注意的是,在解说用九“群龙无首”时,孔子说“文而圣也”。“圣”,通义。《说文·耳部》:“圣,通也。”《国语·楚语下》“其圣能光远宣朗”,韦昭注:“圣,通也”。《衷》篇孔子此言,乾用九“群龙无首”,文柔而通。 刘彬等:《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第191、184-185、143、188、148-149页。如果从字面看,此颇令人困惑:乾卦六爻皆为阳刚之爻,为何说“文柔”?刘彬认为孔子这里实从“爻变”立言 刘彬等:《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第191、184-185、143、188、148-149页。,甚是。乾卦六个阳刚之爻皆变为六个阴柔之爻,故说“文柔”。通为通达,谓阳刚之爻通达于阴柔之爻。朱熹明此“爻变”之义,于《周易本义》注“用九”曰:“圣人因系之辞,使遇此卦而六爻皆变者,即此占之。盖六阳皆变,刚而能柔,吉之道也,故为‘群龙无首’之象,而其占为如是则吉也” 朱熹:《周易本义》,廖名春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2页。

其二,《衷》篇孔子曰:

川(坤)之至德,柔而反于方。键(乾)之至德,刚而能让。

“柔”谓阴柔,“反”通“返”,“方”为直之义。“坤之至德,柔而返于方”,从字面看,孔子言坤卦最大的功用,是阴柔而返回方直。坤卦六阴柔之爻,言“阴柔”很好理解,而言“返回方直”则颇令人困惑。“让”为文让,《国语·周语下》:“让,文之才也”,《后汉书·陈蕃传》:“让,身之文,得之昭也”。“乾之至德,刚而能让”,从字面看,孔子言乾卦最大的功用,是阳刚而能文让。乾卦六阳刚之爻,言“阳刚”符合道理,但说“能文让”则令人不解。实际上,孔子此所言“柔”“刚”皆为爻的称号,古人以“柔”“刚”称爻。《衷》篇开篇引孔子曰:“叴句焉柔,正直焉刚。”“叴”读为“朻”,“句”为曲,“正”为平义。“朻句”与“正直”言爻之形状,“柔”和“刚”言爻之性质。 刘彬等:《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第191、184-185、143、188、148-149页。“朻句焉柔”,谓形状弯曲的为柔爻,即阴爻。“正直焉刚”,谓形状平直的为刚爻,即阳爻。出土易学文献中阴爻和阳爻的写法确实如此。因此,孔子此处所言的真实意思是:坤卦最大的功用,是六个柔爻皆变为方直的刚爻;乾卦最大的功用,是六个刚爻皆变为文让的柔爻。如刘彬所言,这就是“爻变” 刘彬等:《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第191、184-185、143、188、148-149页。,古人也称“变卦”,即坤卦六爻全变而为乾卦,乾卦六爻全变而为坤卦。

其三,《衷》篇孔子曰:

用六赣也,用九盈也。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

并网逆变器小信号建模方法对比及其适用性分析//刘倪,张昌华,段雪,陈昕,陈树恒,刘群英//(23):134

在1939年到1945年世界正处于战争期间,武器装备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飞行、导弹的控制需要应用动力学系统,而实物的检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促使了仿真技术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为了适应控制系统的市场,开始研究控制系统的仿真技术。随着控制系统鲁棒性及可靠性要求日益增加,这就需要研发团队对相应的产品进行速度、样式的模拟并进行测试,最终形成可靠产品。dSPACE的出现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用”读为“通”,皆之义。“赣”读为“坎”,义为虚。“盈”,实之义。“用六坎也”,言坤卦空虚之象。“用九盈也”,言乾卦实满之象。 刘彬等:《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第191、184-185、143、188、148-149页。“盈而刚”,言乾卦六爻皆为刚爻,实言乾卦。“直方大,不习,吉”,为坤卦六二爻辞,其“吉”字,今本和帛书《周易》皆作“无不利”,其义相近。“见群龙,无首,吉”,乾卦用九之辞。“见”读为“现”。从字面上看,孔子说:“六爻皆柔的坤卦为空虚之象,六爻皆刚的乾卦为盈满之象。乾卦盈满而阳刚,故坤卦六二说:‘直方大,不习,吉。’因为坤卦六二‘不习’而具足,故乾卦用九说:‘现群龙,无首,吉’”。而从孔子思维逻辑看,是因乾卦如何,故坤卦如何;因坤卦如何,故乾卦如何。孔子实际是以乾卦释坤卦,以坤卦释乾卦,而这种解释能够成立的前提,是乾卦能变为坤卦,坤卦能变为乾卦,此即“爻变”。因此,孔子此处是以“爻变”立言的。

易学“爻变”之说在孔子之时已经存在,并非孔子的创造。公元前513年晋国魏献子向蔡墨问“龙”,蔡墨引《周易》乾坤卦爻辞而论“龙”,与帛书《二三子问》弟子问乾坤卦爻辞之“龙”、孔子论“龙”非常相似,其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

秋,龙见(现)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智)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智),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对曰:“……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2-2124页。

蔡墨论“龙”,引乾坤卦爻辞之有“龙”者,其言“在乾之姤”,即乾卦初九变而为姤卦,因为是乾卦初九爻变,故称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言“其同人”,即乾卦九二变而为同人,因为是乾卦九二爻变,故称乾卦九二爻辞“见(现)龙在田”;言“其大有”,即乾卦九五变而为大有,因为是乾卦九五爻变,故称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言“其夬”,即乾卦上九变而为夬,因为是乾卦上九爻变,故称乾卦上九爻辞“亢龙有悔”;言“其坤”,即乾卦六爻全变而为坤,因为乾卦六阳爻通通变化,故称乾卦用(“用”读为“通”)九“见(现)群龙无首,吉”;言“坤之剥”,即坤上九变而为剥卦,因为是坤卦上九爻变,故称坤卦上九“龙战于野”。显然,蔡墨已经明确言及“爻变”。此时,孔子39岁。这说明孔子之时已经存在易学“爻变”思想,孔子承其说,在回答弟子时言“爻变”是合乎情理的。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帛书《缪和》篇曰:“夫嗛(即谦卦)之初六,嗛(谦)之明夷也”,即谓谦卦初六阴爻变阳爻,而成为明夷卦,显然言“爻变”。这已经是蔡墨和孔子之后易学言“爻变”了。

结语

综上所论,帛书《易传》中孔子通过论“龙”“能阳”与“能阴”统一、“变”与“不变”统一的神能特征,阐发了易学“变”与“不变”的核心义理,对“易”之名义进行了界定,解决了“易学”的首要问题,促成了“易学”的建立,其意义重大。孔子没有停留在易学义理,而深入到象数层面,阐发乾坤两卦阴阳之爻皆为“龙”的“爻象”之说,又立足“变”的义理,在具体阐释《周易》古经卦爻辞时,娴熟运用“爻变”象数体例,体现了易学作为专门之学的特质。

 
刘永昆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