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一带一路”与讲好河北故事——写于廊坊师范学院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之际

更新时间:2009-03-28

丝绸之路是一条起始于中国境内,横跨亚、非、欧的中外交往之路,是联系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动脉,这条历史悠久的路线迄今为止已有 2100多年的历史。丝绸之路的畅达,推动了东西方全方位以及多层次的接触、交流与融合,在古代促成了中国与丝绸之路上各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机遇,也促成了中国与各国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秋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从历史纵深中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这一倡议,既与古老丝绸之路精神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区域合作平台,和平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与责任共同体。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此次高峰论坛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已明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并且成果丰硕。古代丝绸之路上有丰富的故事,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大力挖掘丝绸之路文化的深厚积淀,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迎接丝绸之路新纪元的到来,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与义务。

采用德国Magnetom Essenza 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8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患者取仰卧位扫定位片,结直肠癌扫描区域:分别为膈肌下缘至耻骨下缘和耻骨联合下缘至骼血管分叉水平。采用梯度回波序列对横轴位T1WI和T2WI、矢状位T2WI及冠状位T2WI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TIWI(TR:440ms;TE:6.5ms);T2WI(TR:5360ms;TE:130ms),均层厚4mm,层间距0.4mm。采用团注钆喷替酸葡甲胺对比剂,剂量为0.1mmol/kg,流速为3.5mL/s。

Application of Double Buffering Technology to Graphic Interface of Ship Monitoring System……………LI Kuan, ZHANG Liyun, CHEN Yuchong(4·26)

一、讲好丝绸之路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 ,我们找不到“丝绸之路”的名称。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1877年至1912年出版的《中国亲历》5卷本中,首次将从中国通往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北非的西域商贸道路称为Seidenstraseno,也即“丝绸之路”,彰显了以丝绸为媒介的古代中西交往的通路。 Ferdinand Freiherrn von Richthofen,China:Ergebnisse eig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Erster Band(Berlin:Verlag von Dietrich Reimer,1877).20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源于法国汉学家沙畹(Édouard Chavannes),他在《西突厥史料》中据唐朝贾耽著称有“陆、海两道” 沙畹:《西突厥史料》,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此后法国学者让·菲利奥扎(Jean Filliozat)首次使用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 布尔努瓦:《法国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戴仁编,耿昇译:《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由此,陆路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通道,被称为“陆上丝绸之路”,而从海上交通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乃至欧洲的海上通道,则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中国是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的丝带、丝线和残绢等物,印证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从事养蚕和织丝等生产活动。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通道,古代中国和西方诸文明之间的交通与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这个著名的文明古国,拥有广袤的国土和漫长的海岸线,既是东亚的大陆国家,又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国家。中华文明是大陆和海洋共同孕育出的世界最古老的伟大文明之一。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境内,这条历史悠久、横跨亚欧的道路的正式开辟,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迄今为止已有 2100多年的历史。丝绸之路的畅达,在古代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各国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也促成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经济贸易与文化艺术的发展机遇,正是中西文明的交融,犹如生生不息的河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考察伊始,首先需要定位。笔者认为,河北地区是古代连接草原丝绸之路、中原丝绸之路,乃至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草原文明、中原文明与海洋文明连接的核心区,即处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建立雄安首都副中心以后,河北的区域地位就更重要了。河北省,简称“冀”,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地处华北平原,环抱首都北京,东与天津市毗连,并紧傍渤海,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省接壤,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草原和海滨的省份。河北省的河流发源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均注入渤海,主要分为海河和东北部的滦河两大水系。京杭大运河流经东部的廊坊、沧州、衡水和邢台,为南运河的一部分。从海上说,河北省地处环渤海区域,是“一带”和“一路”在渤海湾衔接的节点地区;还有中蒙俄经济走廊,从海上起自天津、大连,经蒙古国、俄罗斯,抵达波罗的海沿岸,这是中国海上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

“一带一路”倡议,是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迄今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已形成了大量成果。从全国看,“一带一路”的成绩斐然。重温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弘扬丝绸之路的精神,成就今天丝绸之路的伟业,就要讲好丝绸之路的故事。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建设,讲好丝绸之路的故事具有重要意义。讲好中国的故事,在全国已经蔚然成风,而讲好河北故事,则一直相对薄弱,更缺乏京津冀文化的综合性研究。笔者将“丝绸之路与河北”作为主题输入知网,竟然一篇论文都没有,可见,现有的丝绸之路研究中显然还存在一些相对薄弱的地方,其中就包括河北,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并融入其中,做出贡献。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环渤海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都是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区;古代丝绸之路文化有诸多元素,河北是中国草原丝绸之路经中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地,在历史上是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的汇聚地,这是河北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信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应当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好古代丝绸之路的河北故事,并以此为契机确立发展河北文化产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课题组在标准修订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走访调研的单位涉及城市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地矿、林业、交通、水利水电等领域,同时调研了海岛礁测图(1∶1 000、1∶2 000)、国家西部测图、1∶50 000数据库更新以及地理国情普查等国家重大测绘工程项目,涵盖了管理、科研、教学、生产及质检等单位的有关内、外业技术人员。此次调研范围广,涉及人员全面,收集了大量的建设性意见,为标准的修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3年,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习主席曾讲: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一亿多,土地面积有二十一万六千平方公里,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这样看来,把“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相结合,凝聚共识,拓展河北故事,不仅立足北京、天津、河北,更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以区域中外关系与文化嬗变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史的理论与方法梳理与研究河北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拓丝绸之路的新纪元

今天建设21世纪丝绸之路,基于国家层面所需的历史文化软实力支撑,整合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继承和发扬古代丝绸之路和平交往与合作发展的价值理念,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打造与丝绸之路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为消除沿线国家疑虑,以创新的合作模式,深入践行21世纪新的丝绸之路,是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要超越以往注重单向文化输出的方式,实现机遇共享,加强与沿线各国和民族的双向乃至多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互动。

2015年3月,顺应地区和全球的合作潮流,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规划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重点涉及18个省,包括西北的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6省,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西南的广西、云南、西藏3省,以及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沿海的是15个港口城市: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此外,规划还提及多个节点城市:西安、兰州、西宁、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并提出要发挥港澳台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新华网,2015-06-08,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5-06/08/c_127890670.htm。今天的“一带一路”以“丝绸之路”冠名,是依据时代内涵更加扩大发展的“丝绸之路”,也可称为新的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它彰显了历史文化符号,是中国连接东西、通往全球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丝绸之路时代。

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境项目“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登录了世界遗产名录,是合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成功先例。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协作机制,跨国合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在拉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我们相信,随着“一带一路”经济的开拓发展以及与沿线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多边合作的增进,只要将大力宏扬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与实现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相联系、相贯通,一个新的丝绸之路时代必将到来。

文化线路是近年世界遗产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遗产类型。和以往的世界遗产相比,文化线路注入了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的发展趋势,即由重视静态遗产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的方向发展,由重视单个遗产向同时重视群体遗产的方向发展。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行动指南》中指出,文化线路遗产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历史上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动脉,沿线聚居着的中外各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遗产又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类别,既有文物、典籍等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也有口头文学、传统艺术、节庆礼仪、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沿线凝聚了各国的文化遗产,是一份多国共创共享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建设21世纪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合作,发掘、保护和研究各国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

三、讲好河北的故事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或称中外文化传播史,是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从全球文化史角度看,整个人类文明体系是由诸多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组成的,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类型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互动网络。人类文明就是在往复不断的文化传播、交流、融合进程中得以发展的。

古代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早已超出了字面含义,成为后世对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不仅是一条交通道路,而且是一条四通八达、辐射广泛的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网络通道;不仅有丝绸西传,西物东来,而且也沉淀了东西方文明相互交往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是一个地理的概念,而且已扩展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符号。迄今中外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中国,从中西交通史至中外关系史,形成了诸多专门研究领域,诸如“陆上丝绸之路”(也称西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西南丝绸之路)等。此外,还有不少是没有带“丝绸”二字的中外交往通道的研究,如“陶瓷之路”“茶叶之路”“茶马古道”“瓷银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等等,毫无疑问,没有民族的迁徙流动,就没有文化的流播与传承。丝绸之路本身是流动的,就是因为人是在不断流动中,如果看不到丝绸之路上的人,我们就难以寻找到文化的根在何处。文化研究不断拓展了丝绸之路的内涵与外延,凸显了古代诸文明之交流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笔者认为,河北“一带一路”的研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交通,二是民族,三是宗教,四是文化。对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要侧重讲好河北故事的线索,打破以往只讲河北燕赵历史,或只关注北京、天津历史,或仅就某一文化专门领域的旧有研究模式,推进京津冀的综合性文化研究,即多层面的“一带一路”研究。

3.4.2 抗寒性。双优山葡萄抗害性极强,能够立地越冬。但松原冬春季“干冷”的气候特点会影响第二年春季芽的萌发,施用本然和化肥对双优越冬的影响调查有待明年春天进行。

研究区域,需要把握区域的特点。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征战与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河北地区历来是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是汉族和中外其他民族接触交往、文化融合之地。研究这一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对深入了解这一地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从行政建制上说,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有“燕赵”之称。汉代属幽州、冀州,唐代为河北道,宋代为河北路,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后,河北成为京师的畿辅之地。元代的大都路,管辖10州22县,将河北、山东、山西、漠南等区域都直属中书省,称腹里,是王朝直接管辖的区域。明代洪武年间罢中书省,设立两京制度。永乐元年(1403年)罢北平布政使司,迁都北京后,设立北直隶,包括了天津、河北,具体来说,河北、天津隶属顺天府。清代直隶地区设立直隶省。无论怎么变化,在元明清三朝京津冀都是在京城圈中,也可以说在历史上是一体的。

历史上,河北地区的民族迁徙频繁,早在幽州、冀州时期,就有外来民族的活动。匈奴是古代生活在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汉武帝时,为了联系西域,抗击匈奴,张骞凿空,开辟了丝绸之路。后来东汉时分裂,南匈奴附汉,进入山西、河北一带,大部分人融入了汉族;北匈奴则从漠北西迁到了欧洲。在匈奴强大时依附于匈奴的西域各族,在突厥强盛时又号称突厥。隋唐时期,北方以突厥势力最强。隋初开皇二年(582年),突厥军进攻隋朝平州(今河北卢龙北),突厥五可汗率骑兵40万人进入长城。唐朝初年,李世民进攻东突厥,一部分突厥人远徙西北,有10万人归降唐朝。唐朝保存了他们的部落,不改其风俗,安置在今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一带,设立都督府管辖,这一带遂成为唐朝民族迁徙频繁的地区。而唐代多倚重胡将统治,身为突厥族的安禄山,即是“营州杂种胡”,身兼范阳、卢龙、河东三地节度使,控制河北与河东地区,这一区域是以粟特人为主体的胡人聚居区,也是所谓胡化的地方。安禄山出身寒门,不知生父,只知是康姓粟特人。康姓是昭武九姓中的首姓、望族,其母是突厥人,后来嫁给安延偃将军,安禄山才改姓“安”。在唐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名词,绝大多数指粟特人。而粟特人属于欧罗巴人种。“安史之乱”的主体即是粟特胡。“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形成藩镇割据局面,藩镇中亦多有西域民族。而文化则是随着人的迁徙而行走四方的。如南北朝时期,波斯筚篥从西域龟兹传入中国,唐代已经传入河北,后又经千余年的流变,形成了冀中音乐会的主奏乐器——管子。当年唐太宗时的“十部乐”,包括燕乐、清商、西凉、高丽、扶南、龟兹、疏勒、康国、安国、高昌,其中很多源自西域国曲牌,在今天的河北民乐中都有保留。

依据并发症发生时间,将并发症分为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中并发症包括导丝断裂、动脉损伤、硬膜损伤及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并发症包括螺钉位置不良、复位不佳、螺钉断裂、螺塞脱落、连接棒松动及术区感染。

京津冀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河北区域文化发展史,受西域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影响很大。关于民族迁移引起的河北“胡化”现象,陈寅恪先生即于《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论唐代河北藩镇问题,“必于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在也”。河北胡化论,是他对“安史之乱”之后河北的文化分异现象所作研究的结果,主要认为,河北社会自“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独特的不同于中央统治区域的风俗特征,即胡族文化已经取代汉族文化成为河北社会的主流文化。这种特征既是隋末唐初以来民族迁徙的产物,也是导致中唐以后河北政治—军事结构与中央迥异的原因之一。在他的引导下,迄今河北胡化问题还在讨论之中。

为了强化产品源头安全控制,九三集团大力构建从粮食种植、生产加工、消费者食用的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真正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保障。一方面推进“农头工尾”,实现首尾相连,建立龙头企业和基地农场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带动农户丰收与增收同步,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中国粮食装得更满。另一方面推进“粮头食尾”,延长产业链,在做百姓餐桌上豆制品大厨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生产,与国际标准对标,让“九三”成为安全、健康的代名词。

在丝绸之路上,活跃的人群走到哪里,就将文化带到哪里。蒙元时期,大量外来民族进入腹里地区。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以北京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中外民族的汇聚之地。元大都聚居着大量回回、康里、钦察、阿速、哈剌鲁等色目人。色目军队立卫的有阿速、钦察、斡罗斯等卫,大多在腹里驻扎和屯田。如阿速军在古北口潮河川为蒙古帝国服役,人称“碧眼回回”或“绿睛回回”。驻军卫所的色目人士兵多以军户著籍,“即营以家”,北京一带的色目军人及其家属数量众多,民族迁徙带来民族融合加速,还有民族文化的融合,这是不言而喻的。至今河北廊坊大厂的景泰蓝(掐丝珐琅)的工艺,仍有自阿拉伯传入之说。更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回回丝织业比较集中的地带就在腹里。在今河北正定、卢龙、保定、张家口、廊坊、阳原、邯郸、大名、邢台、宣化等地,均设有织染局或织染提举司,有回回工匠工作,当年产量很大,非常值得研究。

明代是回族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元代的回回,通过驻防、经商、迁徙等方式,分布在河北广大地区,聚居或杂居的回族,以今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沧州、保定、定州人数为多。蒙元时期那些来自异域称为色目人的,是以13世纪初年蒙古军西征时被签发东迁的波斯、阿拉伯及中亚各国的军士、工匠、商人为主体。元末除了随元顺帝逃到漠北的之外,留在中国的经更姓改名,部分形成了回族,部分融入了汉族。明成祖在北京东安右门外设四夷馆,其中就有回回馆,编纂的《华夷译语》中亦有《回回馆译语》。明初大移民,也是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契机,这是一个大课题。

河北是丝绸之路中外民族走廊,是民族熔炉。这里历来是民族杂居、民族往来、民族沟通的重要地区,很多中外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生动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历史上河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空间和民族历史布局,给后世留下了大量多民族的宝贵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是各民族迁徙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河北古往今来多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截至2012年底,河北省除汉族外,还有回族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两个回族自治县。处于中原地带的河北,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现在河北省拥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930处,居全国前列。河北很多地名、村名都保存有中外民族的印记,有关中外民族迁徙、交往的文物和文献十分丰富,包括外来三大宗教的佛教寺庙、伊斯兰教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都是中外民族交往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外各民族交往的历史见证,以及各民族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这一地区民族与中外文化交流历史的珍贵资料。我们应该大力发掘和利用,为进一步认识丝绸之路上河北地区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的历史作出新贡献。

丝绸之路史是一门综合科学,当我们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时,不能遗忘河北。河北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窑、邢窑、瓷州窑和唐山陶瓷是中国历史上北方陶瓷艺术的典型代表;冀中音乐会、大厂景泰蓝、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鼻烟壶、易水古砚魅力远播;井陉拉花风韵独存;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永年太极名扬海外。所有这些,都是河北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资源需要在“一带一路”的视野下,在京津冀一体化基础上,重新整合、梳理和研究。历史上,元代开始直至明清,北京是首都,京津冀都在北京大文化圈之中,而以往北京故事与天津故事已经有大量研究成果。今天,京津冀一体化是国家战略,开展河北“一带一路”综合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而易见。我们应该加深对河北“一带一路”视野下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的认识,呼吁加强整体丝绸之路史的研究,弘扬丝绸之路精神,讲好河北的故事,将历史文献与现实社会调研结合起来,使历史“活”起来,助推河北“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

 
万明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