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古小说钩沉》异文摭谈

更新时间:2009-03-28

《古小说钩沉》(以下简称《钩沉》)收录了周代至隋代之间的散佚小说三十六种,是鲁迅从唐宋等时期的类书及相关文献注文中发掘、汇辑整理而成。郑振铎曾高度评价它是“鲁迅用最谨严的‘汉学家法’来校辑的,较之《玉函山房辑佚书》和《吴氏逸书考》的草草成书,大有天渊之别。不仅前无古人,则后来有作,也断难超过他的范围和方法。”[1]同时周楞伽也指出:“鲁迅对所辑录的古小说只是做了初步的整理工作,还来不及精细校勘,就是这种工作也由于他所辑的古小说有三十六种之多,条目多至数千,而他又是在教读余暇从事这项工作,单是辑录类书中的原始资料,就已费时两年多,再要全部订讹补缺、辨伪还真,实在力有不逮。”[2]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一卷(以下简称《丛编》)即收录了《钩沉》,[3]这是目前最为通行、质量上佳的版本。

坝体钻孔施工采用150型回转式钻机成孔,可采用φ127或φ108钻头,无泵反循环钻进,造孔结束、清洗经验收合格后进行灌浆,采用分段自上而下灌浆法,灌浆塞设在已灌段的底部上方0.5 m处。

“异文是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同一文献的文本在别处的引文用字的差异。”[4]88《钩沉》所辑录的相关古小说由于历经辗转抄录、刊刻,同一小说的不同版本以及同一小说在其他文献的遣词用语方面都存在较多差异,有的语意甚至大相径庭。《钩沉》虽经鲁迅详尽考证,精审校补,但其遗存的异文仍然繁多。有的异文同义或近义,于义可通,于文两可。如其所辑《汉武故事》:“平明,上去。是日还宫,乃召逆旅夫妻见之。”鲁迅于“明”后注:“《御览》引或作旦。”[3]426“平明”义犹“平旦”,两者皆可通,仅遣词差异而已,不影响语意的表达。又如《冥祥记》:“晋向靖,字奉仁,河内人也。在吴兴郡,丧数岁女。”鲁迅注:“四字《广记》引作有一女,数岁而亡。”[3]359“丧数岁女”与“有一女,数岁而亡”语意近似,也不影响读者的阅读与使用。但有的异文则与史实不合。如《灵鬼志》:“初,桓石民为荆州,镇土时。”其中“土时”乃“上明”之异文。《丛编》编者注:“案据《晋书·桓冲传》及《五行志》当作上明。”[3]146又据《资治通鉴》卷一百零四《晋纪》胡三省注:“《晋志》:上明在汉武陵郡孱陵县界。”[5]3283可知“土时”系“上明”之讹文。有的异文甚至扞格难通,如《汉武故事》:“以白珠为簾,玳瑁押之;以象牙为蔑,帷幕垂流苏。”[3]432或作“以象为蔑”,于文于理不合,好在鲁迅据《太平御览》引补“牙”字。如果不进行相应的辨伪勘误工作,会给《钩沉》的阅读与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困惑。

一 《钩沉》对异文的审慎处理

鲁迅在辑校《钩沉》时秉承严谨求真的原则,非常审慎地处理相关的异文问题。出于小说叙事的考虑,鲁迅对于异文有明显的取舍标准,处理方式多为精当,且校记也较为妥当。如《汉武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醼。”鲁迅于首句下注:“四字《御览》引作行幸。”[3]440首句《太平御览》仅作“行幸”。鲁迅据《书钞》卷一百六所辑作“上幸河东”,于义为长,既交代了人物又说明了地点。《集异记》:“吴郡吴泰能筮。会稽卢氏失博山香炉,使泰筮之。”[3]466其中“吴郡”《北堂书钞》引无,鲁迅据《艺文类聚》增补,且“会稽卢氏”《北堂书钞》引作“有人”,鲁迅依《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辑作“会稽卢氏”,使相关小说较为简短的故事既具体又完整。同时,鲁迅对于具体的异文问题采取了较为审慎有效地处理方式:第一,若异文明显存误,鲁迅则尽量避免就异文出注,以免混淆。如《志怪》:“有人著黄练单衣,白帢,将人持炬火上楼。”[3]159“帢”字他本或作“恰”,于文甚不合。而“白帢”于古常见,《资治通鉴》卷八十五《晋纪七》:“(陆)机闻秀至,释戎服,著白帢。”胡三省注:“帢,苦洽翻,帽也。弁缺四隅谓之帢。《晋志》:‘魏武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以色辨其贵贱。本施军师,非为国容。’”[5]2688鲁迅未出注说明其异文现象,甚为恰当。又如《汉武故事》:“(上)尤好辞赋,每所行幸及奇兽异物,辄命相如等赋之。”[3]428其中“尤好辞赋”,《御览》卷八八引作“好醉赋”[3]421,“醉”显然是“辞”之形讹,故鲁迅径作“辞”,亦未补充他本异文。《录异传》:“吴赤乌三年,句章民杨度至余姚。”[3]478今核《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三记作“句章氏杨度至余姚”[6]2628。“氏”显系“民”之形误,故鲁迅亦未就此异文出注。第二,补注异文、直指其误。例如《幽明录》:“(文和)年三十五,宋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夜半,忽心痛而死,心上微煖。”鲁迅注:“宋《论注》作晋,误。”[3]255又《汉武故事》:“子夫为讴者,善歌,能造曲,每歌挑上,上意动,起更衣。”鲁迅注:“《书钞》一百六引作怨上,当误。”[3]424第三,遵循原文,补指疑误。例如《述异记》:“武康徐氏,宋太元中,病疟,连治不断。”鲁迅注:“太元疑是大明之误。”[3]304《述异记》:“武昌小吏吴龛得一浮石,取其床头,化成一女。”鲁迅于“其”后注:“疑当作置。”[3]311《冥祥记》:“晋济阴丁承,字德慎。建安中,为凝阴令。”鲁迅注:“案晋纪年无建安,疑当作建元。”[3]345第四,依优舍劣,直抒己见。例如《汉武故事》:“又有一人骑白马,马异于常马,持尺一札,赐将作丞。”鲁迅于“尺”下注:“《御览》作捉,今依《书钞》。”[3]442作“捉”显然不合。又《幽明录》:“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鲁迅注:“《珠林》引作而悉,今从《御览》。”[3]184作“喜”显然更合文意。此外,还有不少异文暂时未考,鲁迅未武断取舍,留待后学者正之。如《幽明录》:“常山张灏为梁相。”鲁迅于“常山”后注:“《初学记》作南川。”[3]186《幽明录》:“汉何比干梦有贵客,车骑满门,觉以语妻子。”鲁迅注:“《古今类事》十五亦引,作其家人。”[3]183这些都有待后学者查考相关文献资料加以校订。

二 《钩沉》有关异文尚存的问题及原因

当然,鲁迅辑录的《钩沉》中对于异文的处理还遗留不少问题,读者一时难辨是非,也会给阅读与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幽明录》:“元嘉中,益州刺史吉翰迁为南徐州。”下一则又曰:“吉未翰从弟名礐石,先作檀道济参军。”[3]254“吉翰”“吉未翰”孰是孰非,尚无定论,鲁迅亦未加说明。有的异文甚至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如《语林》:“陆士衡为河北都督,已被间构,内怀忧懑;闻众军警角鼓吹,谓其司马孙掾曰。”鲁迅注:“《世说·尤悔篇》注引作陆士衡为河北都督,闻警角之声,谓孙丞。”《丛编》编者注:“案景宋本《御览》四百六十九作拯。”[3]21除此之外,鲁迅辑录张隐《文士传》“二陆”条又辑作“孙承”[7]396,今核《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八引《语林》,却作“孙极”[6]1550,孰是孰非,同样有待研究甄别,以利于读者阅读与使用。

灭菌后不可强行开锅冷却,停火2小时后趁热出锅,放置在冷却室或接种室内,当料袋温度冷却到25~28℃或常温时开始接种。接种室、接种箱及接种帐在接种前要选用规定的无公害药剂进行喷雾或熏蒸消毒处理后再进行接种作业。栽培种菌龄30~35天,750克菌种瓶每瓶可接10~12袋。

《钩沉》中有些异文属于明显的讹误,影响语意的表达,借助其他文献足以勘正,《钩沉》在今后修订出版时不妨径改,以尽可能避免增赘异文带来的诸多问题。如《语林》:“刘备从东阶上,但得转顾视孙,足行殆不复前矣。”[3]10其中“东”乃“西”之误,“刘备从西阶上”符合袁绍待客之礼,《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文献皆可为证。《语林》:“刘实诣石崇,如厕。”[3]20其中“实”应是“寔”之形误。《世说新语》《晋书》等古籍可资证。《小说》:“汉末,陈太邱实与友人期行,过期不至,太邱舍去。”[3]89其中“邱”当为“丘”之误,“实”为“寔”之形讹。《俗说》:“桓石虎是桓征西儿。”[3]62“虎”实为“虔”之形讹,《世说新语》《晋书》《资治通鉴》等文献皆可资证。又《灵鬼志》:“时剡县有一家事蛊,人啖其食饮,无不吐血而死。昙游曾诣之,主人不食,游便咒焉。”[3]153其中“不”乃“下”字之形误,“下食”犹言设食。这些皆可借助《世说新语》《搜神记》《太平御览》等文籍来勘正其误。当然,在校误径改中对疑讹要有足够的史实、语例等佐证,切忌随意乱改、妄补,以免造成更大的讹误。

三 《钩沉》中妥善处理异文的建议

(一)辨伪正误而径改

究其这些异文遗存的原因:第一,《钩沉》所辑录的古小说篇目较多且来源繁杂,有的是在众多古籍中将已失传的古小说片段参互而成,非常不易。这些古小说原书皆已散佚,在历代传抄刊刻过程中文句存在出入也在所难免,更不要说前人在传抄、刊刻中出现的脱漏、误增、倒误、错乱等问题,有的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异文多见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其中因形近、音近而致误的情形较为常见。如《宣验记》:“客变为道人之容曰:‘君即自知悔,罪今除矣!’”[3]273“即”系“既”之误;《幽明录》:“桓恭为桓安民参军。”[3]227“安”乃“石”之误;《幽明录》:“虎晚家有皂荚树。”[3]238“虎”乃“虞”之形讹。第二,与鲁迅在辑录过程中所参考的版本问题有关。诚如顾农先生所言:“鲁迅所用的资料,有些版本不佳……他研究小说史所用的大抵是通行之本,易得之书,而从事古籍整理,最好用善本。”[8]129《丛编》编者就利用了影宋本《御览》、沈钞本《广记》、谈本《广记》等校正了《钩沉》中的不少异文。如《笑林》:“人有所羹者,以杓尝之,少盐,便益之。”其中“和”字,《丛编》编者注:“案景宋本《御览》作和。”[3]111“所”显系“和”字形讹。又《列异传》:“(公孙)达有五岁儿,忽作灵语,音声如父,呵众人云:‘哭止!吾欲有所道。’”鲁迅于“哭”字后注:“已上十二字《御览》引阙。”《丛编》编者注:“案景宋本不阙,云字据补。”[3]125《幽明录》:“余杭人姓王,失其名,往上舍,过庙乞福。既去,已行五六里。”鲁迅于“去”后出注:“疑有脱误。”《丛编》编者注:“案景宋本《御览》既去下有亡履二字。”[3]201可见鲁迅所用《御览》版本不佳。这些都反映鲁迅在钩稽相关小说时选用的版本存在问题。第三,《钩沉》是鲁迅“一部基本完成但未最后整理的遗稿”。[3]1鲁迅从众多的类书及相关古书注文中辑得这些散佚的古小说,但文本搜罗并非完全穷尽,还有一些佚文待补,存在异文也在所难免。鲁迅虽然做了大量的校订辨伪工作,但来不及最后整理,对于不少异文的辨伪正误也还无暇顾及。

1982年,邓聚龙教授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6-7],之后灰色系统理论被不断发展完善,在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8]。一方面灰色关联、灰色统计、灰色预测、灰色控制、灰色评价等基础理论被逐步完善,另一方面灰色系统理论与其他领域交叉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如灰色博弈[9-10]、灰色粗糙集模型[11]、灰色神经网络模型[12-13]等。灰色系统理论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其主要研究的“小样本不确定”灰色系统在客观世界是普遍存在且难以回避的[14]。本研究采用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方案进行评价。

(二)核以文意而择善

“类书本身几经传刻,版本不同,也难免有误。因此,有了类书的引文,还要参证本书的文义来断定取舍。”[9]104《钩沉》中有些异文看似两可皆通,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判断优劣,再辅之以相关文献佐证,如此择善而从,能够避免混淆。如《语林》:“秀母下食;众宾见,并起拜之。答曰:‘微贱岂宜如此?当为小儿故耳。’于是父母乃不敢复役之。”鲁迅于“父母”后注:“《御览》引作大母。”[3]16据前文“而嫡母妬,犹令秀母亲役”所言,当作“大母”(义即“嫡母”)为是,意谓大母于是再也不敢役使裴秀母亲。《续异记》:“夜闻户外歌曰:‘昔填夏家塚,辇泥头欲秃。今居黄氏居,非意伤我目。’”鲁迅于“昔”后注:“《御览》引作首。”[3]472据上下文,“昔”“今”相应而言,核以《太平御览》《事类赋注》皆作“昔”,当以“昔”为是。又“今居黄氏居”一句两“居”稍显,鲁迅未出注。《太平御览》《事类赋注》皆作“今寄黄氏居”,“寄”较“居”义长。《齐谐记》:“后欲针腹,其儿黄门不听,语竟便去。后针孔中黄脓汁尝二三升许。”[3]173“尝”字于文不协,疑为“当”指形讹,表示概数。核《太平御览》,正作“当”字。《宣验记》:“荥阳高荀,年已五十。为杀人被收。鏁顿地牢,分意必死。”鲁迅注:“(《论注》八引)顿作项。”[3]271“顿”当“项”之形讹,“鏁项”即锁住脖子。《搜神后记》记此事正作“项”。《幽明录》:“(圣卿)为日南太守,母至厕上,见鬼头长数尺,以告圣卿。”鲁迅于“母”下注:“《御览》引作每。”[3]236据上下文意,“至厕上,见鬼头长数尺”之主语当是圣卿母,若作“每”字,则“(圣卿)以圣卿”,则于文显然不通。“每”为“母”之形讹,故列其异文时,当指明其误。

(三)暂存疑异以待考

对于《钩沉》中文句两通者则不宜强求一律,而对于存在歧异一时难以考订是非的,亦不必强行径改,暂时存异留疑以待后学者审慎考异或许更为稳妥严谨。如《郭子》:“贾公闾女悦韩寿,问婢识否?一婢云是其故主。女内怀存想,婢后往寿家说如此。寿乃令婢通己意,女大喜,遂与通。与韩寿通者乃陈骞女。”[3]44贾充女与韩寿通之说乃鲁迅据《太平御览》卷五百辑得,而“与韩寿通者乃陈骞女”之说则是鲁迅辑自《世说新语·惑溺篇》注。由于各执一说,难以定论,故鲁迅注曰:“案二说不同,盖前一说是世俗所传,后一说则郭氏论断也。”[3]44又如《语林》:“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驸马都尉。美姿仪,面绝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后正夏月,唤来,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转皎洁。帝始信之。”鲁迅于其后注曰:“《类林杂说》九引作何晏字平叔,貌甚洁白,美姿容。魏明帝见之,谓其著粉;因命晏,赐之汤饼,汗出流面,以巾拭之,转见皎然。帝方信。”[3]12怀疑何晏著粉者到底是魏文帝还是魏明帝,尚需有力的文献佐证,故暂时存异留待学界进一步详细考证。

参考文献:

[1]田本相.鲁迅和他的《中国小说史略》[J].文史知识,1981(5).

[2]周楞伽.试读鲁迅整理的《古小说钩沉》及其不足[J].鲁迅研究月刊,2000(6).

[3]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司马光.资治通鉴[M].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

[6]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8]顾农.《古小说钩沉》的成就与遗留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84(3).

[9]戴南海.校勘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谢政伟
《红河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红河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