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建立与保护初探

更新时间:2009-03-28

有别于以物质状态为特征的人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也被称作无形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社会在漫长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以口头、行为或文字等方式相传,并且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可谓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沉淀和传承的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而浩如烟海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规模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是多如繁星,不胜枚举。中华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而显著的贡献,尤其是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共有财富。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与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席卷全球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而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也正在遭受着强烈的冲击而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其建档工作,即通过征集记录、整理分类和鉴定保管等环节把与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尽可能地保护和传承下来,并重点针对濒危和独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记录与保护。[1]

档案管理部门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包括收集和整理档案材料,维护信息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对信息资源展开深入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以及促进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提升档案社会化服务功能。因此,一旦找准契合点,档案管理中的策略、思路与方法便可以应用到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2]事实上,法律赋予档案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并促进其永续传承与可持续发展。[3]

一 档案管理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中的作用

(一)忠实记录

档案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实事求是地记录事件的本质属性,并能够真实还原事件的历史原貌。然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往往是通过口头或动作等形式代代相传,而受到传播者的个人理解、记忆能力、方言用语、表达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内容很容易在口耳相传等过程中发生偏差,甚至变异,这就对相关信息的忠实记录与全面收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应该确保受访对象的多样性程度,诸如民族文化研究者、文化传承人、民间能工巧匠和普通民众等。这是因为他们迥异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性格特征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充分利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完整、准确和系统地将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记录下来。[4]如在云南境内生活着25个世居少数民族,但其中约八成的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这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那些只有少数人在使用的文字已在历史长河中被吞噬和淹没,导致现已无迹可寻。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应该抓紧对那些凝结民族智慧结晶的口头语言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与收集,这在当今不少民族语言正处于濒危、衰退或失传的严峻形势下尤为重要。

小朋友通常喜欢颜色鲜艳的东西,认为色彩斑斓的书包很漂亮。不过,这类书包在印染的过程中可能会加入更多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此外,为了规避游离甲醛对身体的伤害,你在购买书包时还需要闻闻书包的气味。如果书包的气味特别重,说明它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刺激性气体和超标物质,最好不要购买。

(二)及时建档

传承人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传承人年事已高,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精通民间艺术和技巧的艺人正日益减少。同时,迁徙流动和文化同化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防止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及时建档。一方面,我们应该秉承不拖延不遗漏的原则,及时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档。另一方面,我们应建立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档案信息,以便我们能对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和技巧技能进行周密的采集和记录,并能够及时联系和走访其传人,从而不断加强动态补充和完善工作。[5]近年来云南省一直在努力栽培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大力加强及时建档工作,从而有效地保留了一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项目。

(三)有序管理

为了提高船舶营运能效,航运界提出了多种节能减排的方法,例如降速航行、航线优化、气泡减阻、主机热经济学分析、采用LNG等新能源。但是,要采取这些节能减排的方法都要增加船舶的投资资本或者是降低营运效率,并且这些方法对不同的船舶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不能进行普遍推广。本文利用FLUENT软件计算船舶不同吃水及不同速度时在单相流(水)、两相流(空气、水)中的阻力,并结合项目组研发的船舶能效监控系统实测出船舶在不同吃水差下主机每海里的油耗,比较船舶在同种工况不同吃水差下阻力和主机每海里油耗的变化趋势,从而找出在相应工况下的最佳吃水差。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罗万象,如语言、文学、科学、民歌、民舞、美食、文化习俗、手工绝技和传统医药均属于其范畴。然而,数量庞大且杂乱无章的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我们提取重要信息的速度和效率。因此,我们应遵循档案管理学的分类原则,科学系统地整理和分类相关信息,从而形成条理化清晰的管理体系。如可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按照内容、创作类型、创作细目、信息来源、民族特性等进行客观、合理的分类,以确保相关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和有序性。如云南档案局在建立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体系的同时,还根据语言文化、原始宗教、祭祀文化、生产方式、技术技艺、社会习俗、文学艺术、民间传说、天文历法、衣着服饰、饮食文化和民族工艺等专题类别对省、州、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进行分类,确立了研究少数民族档案学的方法论体系,也确保了相关档案信息的科学、有序和规范化管理。[6]

(四)合理利用

为了提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档案管理与保护成效,我们应当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一方面,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式万千、种类繁多,这给档案工作者的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消失和传承人数量的减少,使得不少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境地。作为档案管理工作者,我们应当有强烈的紧迫感,而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保护与传承。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认真发掘,全面、系统、如实收集和科学整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加强对那些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或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保护力度。同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如何为这些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如不断加强相关影音、文字档案资料从数量到质量的科学管理,以及推进档案材料完整性、细致性和充实性的提高,将会使得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更加丰满而真实的形象长存于世,也让更多世人关注和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二 档案管理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视程度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因其内容庞大,种类繁多,这就要求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此,我们大力培养从事少数民族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其既深谙档案工作的管理方法,又熟知少数民族语言、历史和民俗文化,这样才能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档案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拓展其研究范围和丰富工作内容,并不断增强与民族文化研究者和文化传承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在苦练业务知识技能的同时,专业档案管理人员还要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和思想认识觉悟,认清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文明中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现的实意义。档案部门还应对那些做出重大贡献的档案管理人员予以奖励,形成工作激励机制,从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配备专业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虽然《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对这些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只是作了原则性的阐述,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这就使得不少珍贵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没能得到有效地保护。同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而经费保障是决定该系统工程是否能够长期且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收集与保护相关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提前做好预算安排,并逐年加大经费投入,为档案管理部门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工作提供尽可能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国际大石油公司一方面通过改造现有化工项目的裂解装置,将原料从液化石油气(LPG)和石脑油换成成本更低的乙烷。未来十年,化工业务的乙烷原料占比将由目前的37%提高到45%左右,部分公司的乙烯生产将大规模转向以乙烷为原料。另一方面,大规模投资新建天然气化工项目,作为未来化工新项目的重点。未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将耗资超过400亿美元建立以墨西哥湾地区为中心的天然气化工基地,乙烷裂解装置产能超过1000万吨/年。与此同时,国际大石油公司加快布局海上LNG交通燃料供应体系,抓住LNG动力船、双燃料船将在2020年前后进入市场的机会,纷纷布局LNG船用燃料供应体系。

从图5中可以看出,与He[16]及Forrestal[15]的模型相比,本文理论模型预测的刚体侵彻深度与实验得出的结果十分吻合。

(三)加大主动出击力度

云南多元化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等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对这些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这些民族瑰宝发挥其最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这样反过来能为其有效保护与传承和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如源于云南大理州弥渡民歌形式的《小河淌水》脍炙人口,蜚声世界,素有“东方小夜曲”之美称,一直以来都是云南骄傲与自豪的资本。近年来,大理、西双版纳和临沧等州市也都在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档案和积极推进民族特色文化,无论是白族“三月街”的壮观和“三道茶”的隽永,还是傣族“泼水节”的喜庆和“手抓饭”的质朴,抑或佤族“摸你黑”的狂欢和“佤王宴”的大气,这些丰富的民风民俗深深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大大地促进了观光旅游与投资兴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成功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案例代表。

(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工作仅靠档案部门一己之力很难做好。事实上,这个重任应当由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如文化、建设、土地、民族宗教、卫生和教育等多个部门通过共同协作、齐抓共管的方式共同工作完成。同时,档案部门也要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专门进行交流与沟通,合作开展民族濒危文化抢救与保护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只有通过这种多部门同抓共管,形成合力的方式,才能使珍贵的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安全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五) 推进数据库建设

随着各类信息的传输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和程序规范化,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也应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目前全国正在积极开展以“数字导向”的数字档案建设,相关的经验和技术也能应用到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中。[7]如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相关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可以提供详细及时的数据信息,使得信息的查询更加便捷高效。同时,数据库建设中可以考虑加大对三维漫游、虚拟现实等最新展示技术的应用,并通过视觉效果等方面的加强,从而给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新鲜灵动的表现形式。

(六)提升公众参与意识

鉴于公众的广泛参与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档案部门在致力保存宝贵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肩负着提升公众参与意识,推动文化传承的重任。为了做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教育,档案部门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和形式,通过采用公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策略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特色宣传活动,并努力提高宣传工作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公众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和激发他们对这些宝贵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自觉意识。档案部门在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社交媒体优势,加强对公众交流互动平台的打造。[8]如通过特定微信或网站公众平台建设,档案部门一方面可有力推进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的公开化和立体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和鼓励公众对有关文化遗产资源展开动态跟踪,并把相关信息及时发送到公众互动平台上以促进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当然,档案部门须谨慎对待一些独特的技艺流程或工艺配方等涉及技术保密性的内容,在维护好知识产权问题的同时,也恰当处理好保密与开放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新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我们应当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文化遗产资源的档案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工作特点和优势,推进相关信息立档、保存和探索,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安全的庇护所。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有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为引导文化多元化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推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云庆,赵亚敏.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北京档案,2006(9):18-20.

[2]李林悦.论档案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J].档案与建设,2008(2):21-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5-42.

[4]许向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特点和创新途径[J].学术探索,2017(2):151-156.

[5]王云庆,赵林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档案学通讯,2008(1):71-74.

[6]黄凤平.努力守护民族记忆 积极传承民族文化——云南多元民族档案工作的行与思[J].档案学研究,2011(8):6-11.

[7]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模式及实现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2):69-74.

[8]裴张龙.微信公众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发展态势及对策建议[J].传播与版权,2016(12):97-99.

 
何淑嫱,舒翎,何琛,李伟
《红河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红河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