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的艺术研究 *

更新时间:2009-03-28

石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天然、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具有色彩纹理丰富、地域化、坚固、干爽、厚重、耐久等诸多特点,特别是石头那种“耐久”“坚固”的材料特性与人类追求永恒存在的愿望存在着较多共同之处,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领域[1]。石建筑作为一种人类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应用历史悠久,无论是西方的石建筑,还是东方的石建筑,都体现出了当时当地的建筑工艺、建筑特色,蕴含着特有的建筑艺术之类,均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予以深入研究[2];此外,基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也需要对东西方古代石建筑的艺术风格进行深入挖掘,以便能够让这古老的建筑材料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中国特色的建筑物主要发展木构建筑,以石建筑来作为补充,因此,造型优美、建造工艺高超、历史悠久的石建筑在我国弥足珍贵,残留于世的石建筑少之甚少。但仍然有所例外,例如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就还残留有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瑶族特色石文化遗址。本文就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的艺术进行研究。

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的起源

1.生存需求是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产生的最初原因

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遗产丰富、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瑶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大多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古代东方“九黎”之一,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其经济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使得瑶族与众不同。瑶族一直以来都不是单族源的民族,而属于典型的多族源民族,其自称就多达28种,包括优嘉、勉、拉枷、布努、土优等。与此同时,汉族、壮族等在与瑶族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基于自己的审视角度给瑶族还取了多种名称,例如,将穿红色锦绣上衣的瑶人称为“红瑶”,将穿白裤子的瑶人称为“白裤瑶”,将善种蓝靛的瑶人称为“蓝靛瑶”,将以盘王为崇拜图腾的瑶人称为“盘瑶”;并且还将被朝廷招抚的瑶人称为“良瑶”“太平瑶”“听招瑶”等;将居住在各个地域的瑶人称为“茶山瑶”“西山瑶”“东山瑶”等;将不同姓氏称呼的瑶人称为侯姓瑶、赵家瑶、十二姓瑶、盘家瑶、胡家瑶等。

瑶族自从诞生以来就与石材的使用息息相关,石头是先古瑶民最早利用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首先,先古瑶民是居住在坚固、干爽的天然石头洞穴中;然后,先古瑶民开始利用工具来对石头洞穴进行人工开凿;而后,先古瑶民收集起尺寸大小不一的石头来进行集中叠放,使之形成石墙,屋顶用木头来支撑,这样就形成了初步的房屋;再然后,先古瑶民利用手工方式来将乱石打造为尺寸相同、整齐平滑的块石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古瑶民的生存需求是石建筑产生的最初原因[3]

㉛Vanessa S.Browne - Barbour,“‘Mama’s Baby,Papa’s Maybe’:Disestablishment of Paternity”,Akron Law Review,263(48),2015,p.265.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石材已经不再仅仅只满足于为先古瑶民解决基本的遮风避雨,而是用到了越来越多的方面,如用石墙来对各自势力范围进行界定,用石材来覆盖路面,用石材来修建规模宏大的建筑物等等,导致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出现了大量的石建筑,如石墓、石渠、石桥、石屋、石古井、石柱、石坝、石洞、石寨、石梯田等,令人叹为观止[4]

2.宗教的出现是石建筑发展的主要原因

石屋可算是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的先古瑶民最早应用石材修建的石建筑,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的石屋样式统一,面积大概是20平方米左右,用石头片来垒砌墙面,而屋顶上盖上瓦片或者石片,如图1所示。石屋的所有结构性构件(如栏杆、拱、柱、梁等)基本全用石料,且基本不装饰石屋外观,具有自然、朴素之美。值得注意的是,石屋的墙上通常不开窗口,在现存的遗迹中也没有发现室内灶膛炉火的痕迹。据专家推测,瑶民烹饪食物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放置在屋外进行。这些石屋的质量较好,历经千年仍然屹立不倒[8]

1.石材在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中的结构性运用及表现

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的艺术特征

(3)石梁桥

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及发展,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特色浓郁的文化,形成了古朴格调、形式优美的建筑艺术风格,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令人叹为观止的则当属石建筑艺术。目前在药姑山主峰南麓大风磅一带还遗留有大量的瑶族原始石群文化遗址,如石梯田、石台、石寨、石井、石洞等;而在主峰背面的临湘市龙源乡内还有384个堆石墓遗迹及500多个石构筑物(如祭祀台、朱楼坡、高山石屋等),二者连为一体、遥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瑶民“千家峒”。

大风磅的瑶族石建筑遗址最为精美,遗留下来的石建筑文化遗址类型较多,包括石桥、石渠、石柱、石屋、石神台、石古井等,主要原因在于:大风磅是广大瑶族先民的主要劳动、生活的场所。将药姑山那些高大、茂密的灌木丛林拨开之后,就可以看到一垛垛石墙壁(由石条垒成),一径径石台道(由石块铺成),一条条青石沟巷,虽然没有采用任何的粘合剂,但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仍然平坦光滑、严丝合缝。沟巷两侧为寨居,并且还设计有石埠头来供瑶民洗菜、洗衣、汲水;整个寨居的墙壁高大,貌似从茫茫山麓拾级而上。即便是采用现代的建筑施工技术在这高山之巅营造出如此精美且规模庞大的石头建筑,也非易事!可以说只要走进药姑山,随便走入哪一条山谷,就有可能如闯入了一座用青石垒起的历史迷宫;随便叩问哪一块爬满青苔的石头,就有可能听出几许历史的回音。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有可能记录的是那些正在消逝的远古文明[6,7]

第二种方案,将基带矩阵作为整个传输系统的核心,周边配置IP和SDI的转换设备来实现两种信号之间的转换。这种接入方式初 期较容易,但随着IP信号越来越多的接入,会大量增加IP和SDI的转换设备,当系统内大多数设备都支持IP接口时,就要面临将矩阵更换为交换机(IP矩阵),之前大量购置的IP和SDI的转换设备将被淘汰。此方案入门容易但后续工作较复杂。

石材在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中的结构性及非结构性运用及表现

石材在建筑史上通常都被用来表达稳定性、厚度及重量,石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岩石坚固的本质[8]。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的较多石建筑都表明:石材可以独自传递建筑物的重力,而不需要额外的拉力,石材在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中运用是以“结构性运用+非结构性运用”相互结合的方式,本文通过列举部分典型的案例来分析石材在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中的结构性及非结构性运用及表现。

宗教的出现是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发展的主要原因,即便是在经济极度不发达的时代也出现了许多带有纪念性意义的、强烈的宗教色彩的、布局复杂的、规模宏大的巨石建筑,如祭拜盘王的石神台、石窝的祭祀台遗址、老龙潭下的“男石根”等。从目前来看,药姑山之所以被确定为被中国(广西)瑶学会确定为瑶族发源地及全球300万瑶胞的精神家园,那么离不开药姑山令人叹为观止的瑶族特色石文化遗址的功劳,因此,现代人实际上也是在药姑山石建筑中寻找瑶族发展的文明史[5]

世界经济大流通时代,国际经济交往中常用的商务英语越发显得重要了,如果没有翻译的存在和加入,外贸和交流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合格的商务英语翻译,不仅仅需要熟练的翻译技巧,在不同的语言中架起通畅的桥梁,而且还要不断了解和熟悉各民族间的文化价值取向,扬长避短地调和其内在的语言文化差异,为经济工作提供正确便捷的服务。

2.石材在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中的非结构性运用及表现

先古瑶民出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大多崇奉以祖先神灵、自然神为代表的传统宗教,先后修建了大量的带有典型纪念性的石建筑来对神明进行祭祀,期望能够得到神明的庇护。瑶族人民认为逝去的人的灵魂是永存的,若灵魂已度过身,那么可直接进入神灵世界;若灵魂没有度过身,那么只能成为鬼魂。瑶民甚至认为:即使活着的人在睡觉的时候,若出现做梦的现象,那么就是灵魂独自离开身体而外出游玩,若灵魂游玩久久不归,那么人就会出现变傻变痴、昏昏沉沉、生病等不良情况。瑶族人民认为是冥冥神灵来主宰人的生老病死,为了能够得到冥冥神灵的庇佑,无论是在老死、疾病之时,还是在成长、生育之时,亦或者怀孕之时都要举行各种仪式活动,如“度戒”“加职”“添人口”等仪式。瑶族人民认为鬼良莠不齐,恶鬼会对人作恶,如江鬼、风鬼、偷盗鬼、三炎鬼、阴兵鬼等;善鬼会保护人和牲畜的安全,甚至可以积德进入到神仙界、天界,瑶民尊奉祭祀善鬼。一旦出现灾祸或者疾病之后,瑶族先民通常都会请巫师占卜查鬼,确定是某种鬼作祟之后就会由瑶族先民供祭驱鬼、驱除灾祸。

  

1 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屋遗迹

(2)石井

(1)石神台

  

2 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井遗迹

药姑山原称龙窖山,地处鄂湘两省交界处,由于山上分布有450余种中草药而在清同治年间改为药姑山,药姑山西北属临湘市(湖南省),东属崇阳县(湖北省),南属通城县(湖北省),药姑山的风景极为秀丽,并且经过多年的实地调查,被中国(广西)瑶学会确定为瑶族发源地,是全球300万瑶胞的精神家园。湖北省文化厅在2011年将鄂南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命名为“拍打舞艺术之乡”,国家文物局、国家住建部在2010年12月将鄂南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内的羊楼洞村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国际茶叶委员会在2015年11月将鄂南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内的羊楼洞村命名为“世界茶业第一古镇”。国务院在2013年5月将“龙窖山堆石墓群”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在2013年6月将鄂南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列为湖北省自然保护区,在2014年3月将鄂南药姑山瑶族发源地遗址列入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且还在2017年12月将鄂南药姑山瑶族发源地认定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

石梁桥是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最普遍的桥型,由于施工容易、结构简单,因此,被大量应用,其跨径通常是1-10米左右。基于石梁桥的结构来看,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的石梁桥类型基本为单孔桥,虽然已经修建了千年,但是仍然可以使用,如图3所示。

  

3 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桥遗迹

(1)石屋

药姑山瑶族发源地有多处古瑶民之石井,石井通常傍巨崖,涌泉水,石砌石盖,侧面取水。水温不受季节影响,水量不因旱涝改变,如图2所示。

“我把所有人都喝趴下,就为和你说句悄悄话”,“我们总是发现以前的自己有点傻”,“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这些印在江小白瓶身上的江小白语录正是当下80后、90后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态度表达,借小白哥之口说出,既使品牌形象立体化,也成功地走近消费者,获得其感情认同并引发口碑传播。

石神台(如图4所示)的设计巧夺天工,石神台的主要用途是广大瑶民祭拜盘王,材质为青石,重量120千克,神台脚高30厘米,宽度为30厘米,长80厘米,神台边沿雕刻有狗头图案,神台四脚雕刻有虎爪图案。用于瑶民祭天祭祖用的祭祀台遗址也具有独具特色的石建筑艺术,在面积为1 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有用石块垒砌、形状与规格各异的祭祀台32个,全部都取同一个方向——“坐西朝东”,沿山腰方向来排列石墙、石台、石堆等,排列整齐、有序。

  

4 大风磅的石神台

(2)“男石根”

在老龙潭下的峡谷河流边,一条傍着山崖的古道侧,有一尊巨大的石雕男性生殖器,半截倒在了河流中,半截横搁在路上。这尊男性生殖石器,长达五米多,重达几吨,圆润光滑的龟头部分,雕刻得栩栩如生。在石雕男生殖器倒塌的旁边,那布满了青苔的石座还矗立在地面上,紧挨着的是一石垒的祭祀用的石台。生殖崇拜是世界各地原始初民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种表示。

台风期间鹿城藤桥、瑞安陶山等城镇受淹极其严重,积水最深达4 m,水满二楼。出现险情后,各级部门第一时间组织抢险,仅温州军分区和武警部队就成功解救受洪水围困群众534人;灾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第一时间部署落实抗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五确保”的明确要求,不到 50小时,全市水、电、路、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就基本抢通。正是由于抢险救灾工作迅速及时、有力有序有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最短时间内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各级党委、政府为抢险救灾做出的努力,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的普遍赞誉。

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艺术对现代建筑艺术的影响

纵观全球建筑物的起源,除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由于既缺木又缺石而主要选用砖来作为建筑材料外,东西方古代建筑均大量采用石头与木材,但东西方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东方古代建筑以石建筑为辅,木建筑为主,而西方古代建筑却恰恰相反,以石建筑为主,木建筑为辅,由此可见,东西方古代石建筑的发展实质上是处于不同的脉络线索。而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的先古瑶民完全以石料作为建筑主体,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也属于极为罕见。虽然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的石建筑大多已经残破,但仍然对现代建筑艺术产生着较大的影响,让中国的建筑设计师也意识到“石建筑艺术也曾经Made in China”,并且从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艺术中汲取营养,将其转化到现代建筑艺术中。

由图2b可知:3410.11 cm-1νOH、2929.84 cm-1νC-H、1429.23 cm-1δC-H、1732.05 cm-1νC=O、1068.55 cm-1νC-O和1010.68 cm-1νC-O的吸收,表明72%vol红枣白兰地致浊物中可能含有糖类化合物。3410.11 cm-1νOH、1642 cm-1νC=C、1271.07 cm-1ν=C-O,表明 72%vol酒的致浊物中可能含有水溶性的酚类化合物。结果表明,高度酒的致浊物可能是糖类及水溶性酚类化合物。

以刚获得“2018年德国国家设计奖” 建筑设计类唯一金奖的“贵安新区车田村文化中心”作品来看,就是一座完完全全的石建筑,大奖组委会这样描述车田村文化中心,“青石的独特运用,为建筑营造了神秘的空间,同时显示了建筑师对于当地石头文化的深刻尊重”。“贵安新区车田村文化中心”项目的设计师魏浩波、谢劲松曾经先后6次来到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来观摩石建筑艺术,通过反复的观摩和思考,他们得出设计灵感——“建筑应该扎根在建造的地方,与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有机结合,最终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融合甚至消失在环境中。好像这个建筑是从这个地方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只是方式是现代的。”并且完善了工作理念和体系。而恰好车田村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很像当年的先古瑶民,老百姓的房子都是以青石板为原材料建造的,俯瞰车田村,它周围一圈一圈的山体,也像老百姓石头房子的石材组合方式一样盘旋叠加。为了能够让贵安新区车田村文化中心也能够像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那样融进当地的环境,魏浩波、谢劲松最终选择了用青石板作为原材料建造文化中心,而且项目的施工也没有使用专业施工队,而是由当地村民采用古法建筑技术来完成,也为建筑注入乡土气息,让建筑与当地的环境和当地人的生活更为融合。这也是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艺术对现代建筑艺术做出的贡献。

1.2 冻害发生规律 经过对历次冻害发生区域调查结果分析:从地形上看,秦岭北麓浅山区、山前河谷地带、渭河滩地以及低洼地、盆地、空气不流畅的区域冻害发生重,地势较高、平坦透风的园从来没有发生过冻害;从土壤类别看,沙土地比黏土地受冻严重;从树龄看,幼树、初果树比盛果期受冻严重;从品种看,美味猕猴桃比中华猕猴桃受冻严重,徐香猕猴桃受冻最重,海沃德、秦美、金香等也有冻害,实生苗受冻最重,红阳受冻较轻。

结语

总之,建筑物往往是通过灵活组织建筑材料、巧妙使用建筑材料来进行表达,现代建筑设计中也通常会选择将材料的研究作为设计的起点。石材是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古建筑中所采用的主要材料之一,对咸宁市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石建筑进行深入地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及继承这些石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 董鉴泓, 张松.中国西部名城“拆”“留”之间的积极保护——以天水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为例[J]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21(4):5~8.

[2] 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5~60.

[3] 叶青. 中国传统装饰要素的文化分析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4] Xiao Mo.A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Art[M].Beijing:Cultural Relics Press, 1999.

[5]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艺术与视知觉[M]. 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6] 朱兆阳. 浅析旧厂区外部空间更新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例[J]. 美与时代(上),2016,19(7):181~187.

[7] John Vincent Bellezza.Antiquites of Upper Tibet:An Inventory of Pre-Buddhist Archaeological Sites on the High Plateau(Findings of the Upper Tibet Circumnavigation Expedition,2000)[M].Delhi:Adroit Publishers,2002.

[8] 薛林平,白茹. 山西传统聚落中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六)——以阳泉市娘子关古镇的墙基石装饰艺术为例[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22(9):149~154.

 
张颜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