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教育改革回顾与展望

更新时间:2016-07-05

当代中国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已走过40 个年头,40年来,改革犹如浪潮汹涌,势不可挡,覆盖的范围之广、推进的力度之大、发生的变革之深前所未有。教育作为国家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场极不平凡的教育改革是如何发生的,取得哪些成绩,有什么特点,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以开创未来。

教育改革的光辉历程

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大变革、大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教育改革,简要地说,就是革除积弊,开拓创新,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反思,对现实教育弊端进行批判,对未来教育发展进行探索。教育要改革不是因为制度不好改弦易张,而是对制度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人民群众的施舍,而是一种务实的批判和建设;不是追求昙花一现的效应,而是要面向未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

那么,我国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是如何发生的呢?1985年,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革命,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一次革命,属于制度选择,后一次革命,属于路线和政策调整。教育改革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倒逼产生的,它涉及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一系列问题。改革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更不是以改革的名义否定以前的历史和成绩。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既是社会的,也是教育的,都不是全然自发产生和自然形成的,它是一种由改革主体审时度势、研究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明确目标、选择策略与设计方案,再逐步推进的过程,是需要策划的、十分复杂的的社会实践过程。”教育改革是解决教育问题和决定教育命运的关键一招,其性质是整体转型性的变革,旨在使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改革最直接的动因是要解决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主要矛盾反映在教育领域是指教育教学方式落后,教育资源匮乏,不能满足“有学上”的需要。

一是各级各类学校数量少,高等学校规模不大,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教育质量普遍较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缺乏,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强。

按照江阴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要求,规划、国土、农林等部门要联合行动,科学编制现代农业耕地建设规划,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精心实施。根据江阴市各镇种养殖特色和生态条件,在产业各自独立又有机结合前提下,对现代农业用耕地进行精心布局。

二是教育管理体制机制落后,缺少现代管理理念,政府管得过多过细,学校缺少办学自主权;管理制度和法规建设不健全,管理方式粗放,行政化管理突出,专业化管理不够;领导管理能力和效率不高,依法治校能力缺乏,办学活力不足。

三是课程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传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盛行;教学方式单一,同质化普遍,多样化不多,个性化更少,学生缺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业负担重。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通过有意识组织的各种活动,引导教师自我反省教学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教学效率最大化,完成教育目标,是教师在其教学生涯中不断追求个人专业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进步与发展的努力及意愿。立足课堂教学,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使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态度有所改善,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得到发展,进而促进个人意愿的自我实现。

四是保障措施不够有力,学校领导和教师专业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中小学办学条件多数比较薄弱,教学设备陈旧不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工资待遇不高,一些学校长期处于困境之中。

教育改革必须以解决多年积累和存在的主要矛盾为主,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根本之策。改革的目的和必要性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改革是医治“文化大革命”创伤的最有效办法。“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教育成为重灾区,乱象丛生,人心思改,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秩序,所以改革是当时人民群众的迫切期望。其二,改革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基于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教育传统、独特的历史使命所要求的,一方面要顺应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需要,使教育转型成为一种可能的必要重构;另一方面在改革进程中,又遇到全球化、信息化、人类社会大变革的挑战,教育急需通过变革改变平庸,提高质量,走向卓越。其三,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通过改革推进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既需要克服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阻力,同时又要解决现实教育存在的许多具体问题。因此,各级党政领导和学校对改革都十分重视,倾注巨大热情积极参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开始到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战的略部署的整个过程,走的是“国际化视野,中国式道路”,即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这是改革的方向、历史的宣示、人民的选择。回望40年的教育改革历程,一路走来,风雷激荡,攻坚克难,奋斗不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起步期(1978-1984年),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从1978年起,教育改革进入重要的转型期。通过采取拨乱反正,整顿秩序,恢复高考、出国留学等措施,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和影响。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为教育改革明确了方向。在教育领域先后涌现出魏书生、李吉林、顾泠沅等一批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人物。

第二阶段,改革发展期(1985-2012年),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先后出台了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政策法规。1985年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9年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10年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政策性文件。实行了以教育体制为重点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管体质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普及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

第三阶段,改革深化期(2013年至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引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一步强调实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确定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改革的总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教育改革全面走向纵深发展。[1]

教育改革的历史性成就

在漫长的教育改革不同阶段,我国党和政府,高举改革大旗,以大无畏的变革勇气、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科学的辩证思维,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制定出一个又一个改革方案,带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解决了不少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教育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制度成果、理论成果、育人成果,谱写了举世瞩目的辉煌篇章,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整体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教育成就突出。

1.现代教育体制不断完善

教育改革是对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带有根本性。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改革的重要任务。1985年,党中央首先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经过多年努力确立了“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国家管理体制,并逐步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学校内部管理,中小学完善了校长负责制及其配套措施,高等学校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注重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的职能作用。职业教育形成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主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教育变革是产生教育理论的最佳途径,在长期的改革和实验中,广大教师与科研工作者相结合,取得丰硕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理论形态和经验形态两种。目前,高校发表的科研论文已占全球的1/8,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我国涌现出90名当代教育名家,出版的教育理论著作如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有几百种。同时,也崛起一批教学学派及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思想家,如王策三、李秉德的教学认识论学派、朱小蔓的情感教育学派、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派、冷冉的情知教学派、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派、裴娣娜的主体教学派、李镇西的民主教学派、叶澜的生命实践教学派、朱永新的新教育学派等。其中素质教育理论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

3.教育公平迈出关键步伐

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克服了以前由于政策导向偏颇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影响,纠正了在资源配置上偏重重点校、城市学校,忽视一般学校和农村学校的片面做法,终结了导致学校发展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局面。贯彻执行教育公平政策和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采取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入学机会公平、加强校长与教师轮岗交流和精准扶贫等措施,使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明显缩小。

4.课程和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进行了八轮改革,课堂教学面貌大有改观,素质教育有了新发展。一是教学观念之变,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二是教学目标之变,从知识至上走向核心素养为重;三是课程内容之变,从“难、繁、偏、旧”走向科学、丰富;四是教学方式之变,从单向灌输走向多向互动。同时,伴随大数据、“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教学也加速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5.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2014年,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多年改革的基础上,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即实行 “统考3门+选考3门”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此种改革经过上海、浙江试点,正在逐步推开。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机会有了明显增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藏族前半段舞段充满着仪式感,开场展现的是一位老者给一头耗牛的牛角上系红绳,在此处并没有用很实的光斑给老者做定点,而且采用了电脑染色灯给老者抹出了一块橙红色的区域,加上对亮度的控制,让观众既能看见老者与耗牛的表演,又能不破坏仪式中的神秘感。之后的一段耗牛群舞,首先是一位演员的前区舞段,演员手中拿着一对牛角,此时也没有按部就班地上一个传统的光圈定点,而是利用电脑切割灯,雕刻出一个半月牙形状的区域来模拟牛角,演员在这个牛角里完成独舞舞段,这样不仅没有破坏舞台灯光本应有的强调区域和演员的作用,更是在形态上与整个舞段相呼应。

6.教育质量逐年稳步提升

各级政府和学校十分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类教育毛入学率普遍大幅度提高。小学净入学率为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教育普及程度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取得很大进步。逐步健全了立德树人系统机制,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美育课有了切实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积极推进,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高校科研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取得积极成果,有42所学校成为国内一流大学,有95所学校拥有一流学科。

7.教育教学理论发展走向繁荣

从20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经过长期努力,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4% ,义务教育在城乡全面普及,巩固率达到93.4%,有81% 实现均衡发展,有些地区近年还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到87.5%。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提升,许多农村地区,“最美的环境在校园,最安全的地方在学校”得到群众公认。

教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未来已来,改革永远在路上,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年行动框架》 ,明确提出全球教育未来的发展基本目标是“确保全纳、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

在社会科学持续发展下,剖宫产术随之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讲,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发病率显著提升,最终造成患者分娩阶段很难进行胎盘剥离,甚至发生产生大出血,是产科比较严重并发症。在对胎盘植入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刮宫史、剖宫产导致子宫内膜的损伤,最终造成妊娠脱膜发育受到不利影响。第二,胎盘附着异常,例如:胎盘附在子宫下端与宫颈处,由于此阶段子宫内膜较薄,绒毛比较容易在宫壁肌层内,最终造成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根据绒毛植入深度,通常将其分为三种,即植入胎盘与穿透胎盘、愈着性胎盘,不管哪种类型均会对产妇、胎儿造成伤害[4]。

对于蛋鸡料,适宜的粒度为7~18目。经改进后对辊粉碎机粉碎的玉米粒度(61.22±2.44)%远远高于理想粒度的基本要求,而经锤片粉碎机粉碎的玉米粒度在7~18目的比例平均仅达到(30.67±1.30)%,不能达到理想粒度的基本要求。因此,本试验中,改良对辊粉碎机对玉米粒度有显著影响,值得在饲料生产中推广应用。

据南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全市拥有星级饭店49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4家,三星级27家,二星级6家星级饭店。其中,2017年度新评定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酒店1家。全市上报数据通过审核的44家星级饭店全年营业收入854404.918千元人民币,其中客房收入391377.093千元,餐饮收入297114.034千元,其他收入165913.791千元。三项收入分别占营业收入的45.81%、34.77%和19.42%。这为每年东博会的举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 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质增速

我国现有各类教师1578万人,针对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政策引导、培养培训、投入倾斜、优化配置等措施,使教师素质发生很大变化,学历几乎全部合格,师德师风总体良好,专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管理服务迈上新台阶,乡村教师呈现新气象,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10. 教育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我国由于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如今我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研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引进和交流了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出国留学共有300多万,回国有140多万人。2016年,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44万人,出国留学人员54.5万人,回国服务的留学人员43.3万人。[2]

我国教育改革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一是得益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的结果;二是得益于改革主体特别是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奋斗的结果,同时也与全社会的真诚关心和积极支持分不开;三是得益于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方针政策的正确和有力执行的结果。

教育改革的鲜明特色

教育改革,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大都具有本国的特色,所谓特色是指与众不同,表现不俗,非常卓越。从发达国家来看,20世纪80 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曾引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它们教育改革形成的明显特色是,高度重视教育,倡导分权管理;坚持市场导向,强调办学私有化;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教师无权威,师生是朋友;采用外部标准和实行监督问责办法,规范教育教学;提升核心科目比重,以学生成绩判定教师的绩效。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外国比较起来,具有许多不一样、不平常的鲜明特色及独到之处。突出表现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具体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坚持实行教育优先发展

收集该院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数字表法分组,循证护理组初次妊娠患者27例,再次妊娠患者23例。 年龄范围 21~37岁,平均年龄(28.15±2.12)岁。 孕周32~38周,平均孕周(36.34±5.21)周。 常规遵医护理组初次妊娠患者28例,再次妊娠患者22例。年龄范围21~38 岁,平均年龄(28.12±2.11)岁。 孕周 32~38 周,平均孕周(36.11±5.02)周,两组一般资料可比。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国家层面说,教育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业。因此,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方针,指导和改进我国的教育。从社会层面说,教育是民生之首,其意义不止当下,更指向未来。党和政府对教育实行全面领导,其根本目的是办出更好的教育满足人民的需求,并全方位、多层面地采取措施,努力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一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明确优先发展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必须深刻理解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培养人才关键在教育;二是实行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财政部门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三是建立起优先发展教育的领导体制和问责机制,并将其列为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

刺绣最需要的就是耐心,金际珍经常在阳台边的“专座”上一坐就是一下午。小狮子、柳树叶、长命锁……黑色的线,白色的布,在老人的针下,变得异常精美。“走针时,三针一挑,要数线,只要有耐心,人人都能绣好。”她说。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各级政府实行分层次治理教育,政府是领导改革的主体,起核心和主导作用,这既是我国教育变革的特殊性,也是其独特的经验与优势。政府主导,主要是用方针政策统领,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治理活动。政府凭借手中的权力和掌握的资源,通过宏观领导,简政放权,依法行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如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成立学校联盟,改善办学条件等,如果没有政府的组织和安排是难以做到的。当然,政府主导并不是包办一切,要防止管得过多、过细、过死,注重充分尊重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发挥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坚持以政府治理为主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就是要树立人民是教育的创造者和实践者的观点。人民是教育事业最为重要的主体,是决定事业兴衰成败的核心保障和根本力量,教育是增进人民生存发展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办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本源。人民既包括社会大众,也包括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教育改革过程要着重依靠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办学,使其发挥教育改革的主力作用。教育所采取的一切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果,可用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教育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以此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和期望。没有好的校长和教师,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没有一流的校长和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教育。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多年来出台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政策,如权利权益保障政策、专业发展政策、县管校聘政策等,不断改善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努力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和鼓励教师发挥和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智慧才能和责任意识,进行一个又一个改革,取得一项又一项成果,从而保证了我国教育高质量有特色的发展。

4.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走前人未走的路,谓之变革;做前人未做的事,谓之创新。改革创新是推进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动力主要表现为国家意志、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内部动力主要来自学校和师生的诉求,出于改变现状、满足精神和物质利益的需求,为学校发展和师生不断走向成人、成才、成功创造有利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创新作为一种变革力量具有难以想象的巨大威力,以我国经济发展为例,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要是靠改革创新的力量。同样,教育发展要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要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才能奏效。无论是综合改革还是单项改革,重大改革还是一般改革,都要通过除旧创新达到目的。当今,我国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及其做法是许多国家所没有的,我们正是凭借这种改革的力量改变了教育现状,改变了中国。

5. 坚持以扩大开放为策略

扩大开放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克服以往存在的对外交往能力不强、话语权不多、影响力不大的问题,必须不断强化中外交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发展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也不能只局限于国内,应树立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意识。从国内来看,教育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服务,从国际来看,教育要服务于大国外交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既要做到借鉴外国经验,又要注重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通过采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学生互换、学者互访等措施,实现互利共赢,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目前,我国的教育经验正在走向世界,教育成果正在惠及世界,教育方案正在影响世界。[3]

教育改革的主要经验

众所周知,经验是对实践的反思,实践则是对经验的应用。教育经验是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我国教育改革制定的各项重大决策、方针政策、改革方案和提出的一些举措及做法之所以能够指导行动,产生效益,都不是靠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概括而形成的,大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力量和指导实践的价值。尽管有的感性经验是不科学的,但不能因此而贬低或否定经验的价值。实践出真知,经验的作用不可低估,我国改革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也出现一些失败现象,从国家到地方到基层学校,都需要认真总结反思。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改革是最大的政策,必须依规而行;改革是强大的动力,必须坚持不懈;改革是深刻的革命,必须持续推进。总结我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大致有以下几点。

楚心晴细看棋盘,只见棋盘之上,红棋势大,却无士象,更有五个黑卒逼宫,而黑棋士象俱残,车、马、炮更是不必再提,只要红棋略一加力,黑棋必输无疑。可是奇怪的是,红棋虽然势大,但车、马、炮、卒,无一过界。

1.改革战略,宏观高远,指导思想先进,工作方针正确

改革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精心谋划。战略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以放眼未来的视野,作出的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整体策划。我国制定的改革战略主要有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依据这些发展战略提出宏观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优先发展教育;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标准,防止出现片面倾向;三是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基本国情,准确划分阶段目标和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的工作方针明确,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教育经费近年逐步增加,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我国教育经费1991-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左右,2001-2011年为3%左右,从 2012年开始,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连续几年达到4%以上。2016年国家总投入3.88万亿元,比2015年的3.61万亿元增长7.64% ;最近5年,国家投入93.5亿元,用于培训900万名教师;投入资金6981亿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9000万人次。

2.改革策划,重顶层设计,从基层抓起,分段有序推进

实行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提出发展愿景,制定路线图,列出时间表。我国的教育改革分为不同层次,先从数量规模抓起,再逐步走向内涵发展为主。强调统筹设计,科学管理,分段安排,动态管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主要任务是搞好顶层设计,依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要求,制定出连续递进的五年或十年阶段性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再依据总目标、阶段目标,及时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方针政策和抓好重大改革项目。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基层学校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从实际出发,明确任务和责任,发挥优势,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办法。所有各种立项改革,既要做到前后衔接,继往开来,又要分段布局,有步骤安排。不管形势怎么变化,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始终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级抓一级,一层一层推进,一年接着一年干。

3.改革内容,先易后难,以问题为导向,重在变革求新

教育改革内容,实行全面协调推进,分清轻重缓急,聚焦有价值的重大问题,直面敏感问题,跟踪热点问题,着力完善和创新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课程教学、教学方式、创新学校发展模式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立足现实,先易后难,保持节奏,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和进行改革。20世纪80-90 年代,国家关注和聚焦的关键领域和问题是,着重建立和完善了国家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简政放权,政府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把该管的事项管住管好;21 世纪以来,形成以学前教育重普惠、义务教育重均衡、高中教育重普及、高等教育创一流的格局。区域和学校改革,基于所处的环境和特点不同,选择的课题和研究的重点不尽相同,如上海市实行综合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价值取向、追求优质均衡的制度设计、推行管办评分离的治理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辽宁省大连市以提高质量为主题,广泛开展特色建设,大力推广“情知教学”,在改革中突破,在创新中赢得发展。江苏南通特级教师李吉林着力实行“情境教育”,教学方式独特,成效显著,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多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新兴的教学学派及其典型人物,他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显著的工作业绩,引领和推动了我国教育理论和改革实践的发展。

“晓晓,喝水呀。”夏天说。叶晓晓把玻璃杯拿到嘴边,轻轻地抿了一口,她知道这只杯子是夏天专门给她准备的,顿时有一丝酸楚随着冰凉凉的凉白开直达她的心底。尽管多少年她一直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4.改革实施,方式多样,以渐进式为主,坚持稳中求进

在实践中,我国教育改革形成多种类型和改革方式。教育改革路径,一是依据设定目标,制定分类分层改革方案,二是以问题为导向,确定改革方向。把综合改革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以渐进式为主,即统一要求,差异发展、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先试验后推广。改革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区域与学校的关系、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全国性的大项目改革,以试验开路,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例如,素质教育要先从总结“汨罗经验”开始再到全国普遍实行,课程改革先抓36个试验区开始再普遍展开。一般改革项目少则进行三五年,多则进行一二十年,才能收到成效。区域性改革,多半利用地缘经济和文化优势进行,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的教育都处于改革领先地位,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教育形成明显梯度差异。基层学校改革,也形形色色,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避免简单蛮干,草率从事,如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经验都是经过多年的奋斗和积累而走在全国前面的。有不少条件好的学校,还选用跨越式做法,取得某些突破。大凡稍有名气的学校和教师,都拥有自己的办学品牌和特色项目。

5.保障措施,强化领导,忠实履行职责,敢想敢作敢为

改革之任,人人有责。特别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空前增多,面对这种形势,必须蹄疾步稳,迎难而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改革主要难在不可知、不确定的因素普遍存在,特别是对旧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清除比较困难,难在把新观念和新方案创造性地转化为教育行为和教育成果,进而形成一套有效的新的制度体系。改革的最大问题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干”了多少,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不在于一次又一次改了多少,而在于一项又一项的改革究竟发生了多大变化,学校师生是否满意、是否有获得感。为破解教育难题,提高改革效益,实现预定目标,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逐级加强了组织领导,建立起改革领导小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实效。领导者大都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分析形势,果断决策,及时进行指导和解决具体存在问题。强调改革主体要发挥关键作用,教师要发挥主力作用,注重引导不搞强制,因为“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难以成功”。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的破与立关系、权力的收与放关系、利益的得与失关系。努力做到,全力以赴,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以敢想,开拓新思路;以敢作,全面开创新局面;以敢为,不断创造新业绩。

教育改革走进新时代

8.财政性教育投入持续加大

我国社会发展经过长期努力已从站起来、富起来走进强起来的新时代,改革形势今非昔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依据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针对教育发展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不平衡问题来进行;针对教育发展长期存在的不充分问题,如课程教学改革缺少深度、农村教师素质偏低,办学条件较差等问题来进行。集中力量聚焦重点领域和阶段目标,全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从现在起,实行两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先进水平;第二步,到2035年,教育质量和教育竞争力、影响力全面提升,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战略转变,基本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

1. 探索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推进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对现实教育变革进行合理想象和预测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我们依据国内外教育形势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无论哪一类教育都有条件和能力进行更大规模更加广泛的尝试。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为开启教育新征程,实现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目标,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未来学校研究与适应计划》 。此计划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确定的任务,着重聚焦基础教育,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面向未来推动学校形态变革和全方位改革创新,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主要目标设计:一是在理论上,通过本计划的实施,推动对教育、学习和创新的本质问题研究,建立和推动未来新型学校的形成与发展,深化对教育发展和创新规律的认识,把握教育和学校发展的趋势。二是在政策上,通过本计划的实施,推动形成对于未来学校的社会共识,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提出重大的政策建议,为未来学校的实践创设有利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三是在实践上,推动一批多样式的具有未来创新性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建立,并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形成具有广泛性的理念、资源、方案、技术、服务等应用于从城市到乡村的学校。建设未来学校不是对现代学校的否定,不是搞纯粹的教育信息化,不是追求办高端豪华学校,而是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迎接一个全新教育时代的到来。按此计划要求,目前,教育科研部门和一些学校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率先成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全国有20多个地区成立了试验区,成都、深圳多次召开关于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研讨会,深入进行理论探讨。北京市中关村三小、苏州三中、郑州二中等都对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新样态做了认真研究,并取得一些初步成果。 [4]

1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她们的卵子在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的机会比正常孕妇高,在受精后则易发生染色体数目异常。

所谓新型教育,是指从工业时代发展到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新教育。未来理想的新型教育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遵循教育规律办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而不是违背教育规律办学,把学生禁锢在校园里,不把人当人痛苦地被学习、被教育;实行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不是沿袭以教师为中心、以“智育唯一”和机械训练为主的传统教育;提升学校品位,追求多元发展,落实不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不断走向成人、成才、成功的特色教育,而不是热衷于赶时髦,搞形式,办追逐功利的教育;激发改革活力,聚焦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发展创新型教育,而不是满足于一般化的、既无改革动力又缺少办法的不作为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教育精华、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现代教育,而不是局限于盲目移植外国的教育模式或是一种翻版的教育。

2. 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

建设新型学校,是推进教育发展的关键和重点,也是人民的期待。未来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呢? 学校办学思路清晰,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不同阶段的战略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教育价值观、办学目标和发展愿景,坚持思想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现代学校制度;拥有一个团结、进取、懂教育、善管理、改革精神强和富有活力的领导班子;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执教能力强、教学有风格、勇于积极探索的教师团队;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智能学习体系、交互式学习体系,形成新的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新的学习共同体模式,使学校成为一个基础环境好、应用能力强、数字资源丰富、可持续发展有保障的新型教育教学场所。

3. 选用面向未来的新型校长

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其使命非常神圣,工作格外重要,责任十分重大。选用未来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什么样呢? 校长应有理想抱负,情系家国,品质高洁,依法办学;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独到,洞察问题深刻,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能顺应大势,走自己的办学之路,用恪尽职守成就学校梦想,善于规划设计,视野开阔,看在远处,想在近处,干在实处;坚持科研兴校,重视理论研究,注重实践反思,实行科学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不断提升依法科学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有改革创新的智慧和胆识,领导才能出众,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 熟悉与学校教育工作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敢想人之未想,敢做人之未做,永不满足现状,是教育改革的发动者、先行者、示范者;讲究领导艺术,注意工作方法,治校有方,决策科学,作风民主;依靠群众,善于倾听,真诚待人,讲求实效;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职业规范,工作不浮躁,不搞形式主义,不急功近利;为人师表, 尊师重教,关爱学生, 严于律己,廉洁从业;善于总结反思,工作锐意进去,不甘平庸,有个性不任性;有强烈的制胜心理,永不言败的风范,性格刚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不畏困难,不管做什么,不做则已,做就做好;有特色鲜明的理论成果和显著的工作业绩,业界声誉好。

4. 造就面向未来的新型教师

兴教必先强师,教师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学生能否有美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表现决定的。未来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呢? 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理想高远,品德高尚,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有大爱情怀,深受学生爱戴;善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业务素质精湛,教学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有鲜明的教学主张和风格、教育教学业绩突出;尊重同事和学生,为人诚实正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学习最好的别人,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有较大的影响力;职业素养优良,注重思考和研究问题,不怕困难,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努力追求卓越;转变教师角色,从过去的传统的“传道”“主导”角色变成学生人生的引导者、品德的培育者、学业的指导者和心理健康的疏导者。

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共出现1例恶心现象,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4例恶心以及2例呕吐情况;因此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例(2.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6例(17.1%)。

5.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异位妊娠治疗中,应用阴道超声检查的价值显著,可以及时明确患者的异位妊娠详情,同时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信息,因此具有显著临床使用价值。

教育之道,育人为本,培养高素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未来理想的人才应该是什么样呢? 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遵纪守法,珍爱生命,人格健全,心理品质健康;有厚重的关爱精神,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信自强,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友爱宽容;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勤奋的科学态度,注重理性思维,学会学习,独立思考,不怕困难和挫折,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讲究方法,形成习惯,兴趣广泛,效果显著;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自觉参加体育活动,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一定爱好特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教一司. 中小学管理文件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9.

[2] 董鲁皖龙. 我国教育跃居世界中上水平[N].中国教育报,2017-09-29(1).

[3] 田慧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新发展 [J] . 教育研究,2017 (4):4-14.

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