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针药并用治疗颤证的经验

更新时间:2009-03-28

颤证又称“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1]。轻者表现为头部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震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小脑性震颤、老年性震颤等疾病。颤证呈慢性疾病过程,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可严重影响患者情志及社交,从而使疾病愈发加重,故在治疗上应积极应对。薛莉主任医师从事临床近30年,擅于针药并用治疗颤证,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薛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肝血不足,血虚生风。其发生虽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但不论是肾虚髓减,下虚则高摇,还是脾虚受损,土不栽木的风木内动,颤证的发生均与肝脏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肝失其条达,致肝气郁结,肝郁日久,阴血暗耗,血虚则内风生,风动则筋颤;肝郁日久,亦可化火而伤阴血,阴血伤则不能制亢阳,亢阳化生内风,内风动则发为震颤。乙癸同源,肾虚则肝无所养,日久则肝血亏虚,肝血虚则生内风,风动则筋颤。脾虚则运化失常,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乏源,日久必致肝血亏虚,继而内风生,故筋颤。

2 治疗方法

薛师认为本病的治疗应从肝论治,养血柔肝,舒筋止颤。治疗时当针药并用。针刺选用“养血柔肝针法”并配合“静针法”[2-3],方药采用逍遥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2.1 针刺治疗 “养血柔肝针法”主穴:风池、支沟、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其中风池为风所从入之池也,疏风效捷,为治风之要穴;血海养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刺之滋补三阴;阴陵泉升润宗筋;支沟、阳陵泉条达肝气以顺肝之用;《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对足三里有“补三里而能健脾,泻三里而能平肝”之说,一穴二用,补泻兼施,既可健脾养血又可平肝;针刺双侧合谷、太冲乃“开四关”之法,具有镇静解痉的作用。临证中可根据具体病情加减配穴:痰热交阻加丰隆、曲池以祛痰泻热,动风眩晕加中脘止眩;髓海不足加肾俞、太溪以补肾填髓;风阳内动加大椎、风府以平抑风阳;气血亏虚加气海、关元以补气血;颤抖甚加百会、后溪、三间、大椎以止颤。

孕妇去户外运动,阳光中的紫外线为身体制造出了活化的维生素D3,它可以促进体内钙、磷的吸收和利用。既有利于宝宝骨骼的发育,又可防止孕妈妈发生骨质疏松。

按:该患者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之下,心情抑郁,郁怒伤肝,肝气不疏,日久伤阴耗血,血虚动风而发为颤证。肝为风木之脏,肝失调达,肝气郁结,肝郁日久伤阴,阴不敛阳,阳不入阴则不寐;肝郁日久化火,若风阳上扰头目,还可发为眩晕;若风阳内扰心神,则夜寐不宁。木郁乘土则胃纳不香。治疗上,针刺选穴加安神助眠之印堂、太阳、安眠、神门。方中川芎、郁金、合欢花活血行气,解郁安神;生龙骨、生牡蛎、磁石重镇安神,平抑肝阳;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全蝎为止抽搐之要药,用之以止颤。二诊针灸同一诊处方,中药更加安神之力,疗效显著,遂于三诊制剂改为蜜丸久服,以巩固疗效。

2.2 方药内服 内服方药采用逍遥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方药组成:柴胡、茯苓、白术、当归、川芎、白芍、天麻、钩藤、生龙骨、生牡蛎、石菖蒲、远志、香附、制首乌、炙甘草。肝血虚重者加枸杞子、熟地黄;肾阴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脾虚者加炙黄芪、党参。

患者,女,30岁。于2016年12月20日来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就诊。主诉:头部震颤伴头晕2周。病史:患病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精神紧张,睡眠差,在一次生气发火后,出现头部震颤不能自制,伴头晕目眩。患病2周来,因病碍于社交,情绪低落,抑郁不乐,容易暴怒,病情愈发加重。患者自诉平日工作压力大,饮食睡眠不规律,遇事易紧张焦虑,胸胁部偶发疼胀不适。刻下症见:头部震颤伴头晕,面色无华,唇甲淡白,睡眠欠佳,纳差,口燥咽干,二便可,舌暗淡苔白,脉弦细;查体未见异常。否认甲亢、高血压、糖尿病、药物过敏等病史。西医诊断:特发性震颤。中医诊断:颤证,证属肝郁脾虚、血虚生风。治疗以疏肝解郁,养血柔肝,舒筋止颤为法。针灸取穴:风池、支沟、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印堂、太阳、安眠、神门。操作:患者取平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针用华佗牌0.25 mm×50 mm一次性针灸针,以上穴位均运用“静针法”,待得气后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休息1天。中药处方予逍遥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柴胡15 g,茯苓20 g,白术15 g,薄荷10 g,当归 20 g,川芎 15 g,白芍 20 g,天麻 10 g,钩藤30 g,生龙骨 20 g,生牡蛎 20 g,郁金 15 g,合欢花 10 g,茯神10g,全蝎3g,酸枣仁30g,枳壳15g,炙甘草10g,共7剂。嘱患者调整情绪,适时休息。2016年12月27日二诊:患者母亲喜出望外,诉女儿病情大有好转,头部颤动减慢,头晕改善,适逢月经期,患者经前乳房胀痛症状消失,情绪逐渐平稳,但睡眠还差。欲求薛师继续施以针刺及内服药治疗,薛师根据病情做如下调整:茯神加至30 g,加柏子仁15 g、首乌藤30 g、磁石30 g,共14剂。2017年1月10日三诊:患者病情进一步改善,将二诊处方剂型改成蜜丸,久服。

3 典型病例

方中以当归为君,其功能补血活血,补血以疗血虚,“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活血以祛风。川芎、白芍、制首乌、天麻、钩藤、生龙骨、生牡蛎为臣药,川芎功能活血化瘀;白芍敛肝阴,养肝血;制首乌滋肝阴,补肝血;天麻功能熄风止痉,钩藤功能熄风定惊,二者相须为用以熄风止颤;生龙骨平肝潜阳,重镇安神,生牡蛎潜阳补阴,重镇安神,二者相须以重镇止颤。柴胡、香附、茯苓、白术、石菖蒲、远志为佐药,柴胡疏肝行气;香附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行一身之气;石菖蒲开窍醒神,豁痰益智,远志祛痰安神益智,二者相须治神止颤;茯苓、白术合用健脾利水。炙甘草健脾益胃,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全方共达养血柔肝,舒筋止颤之功。肝血虚重者加之枸杞子、熟地黄养肝血,滋肝阴;肾阴虚者加之女贞子、墨旱莲为二至丸,功能滋补肾阴;脾虚者加之炙黄芪、党参健脾益气。

“静针法”是一种以静制动,以调整人体阴阳为目的的针刺方法。《类经法附翼·医易篇》云“欲详求夫动静,须察乎阴阳,动极者镇之以静”,因而要采用“静针法”以静制动。“静针法”在取穴上选取具有镇静作用的腧穴,如百会、印堂、内关等;针刺过程采用轻、浅、微的弱刺激手法,针感亦轻微,静留针法,留针时间宜长。百会为督脉之穴,《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入络脑”。百会具有安神醒脑之效。印堂为经外奇穴,位于督脉的循行线上,有活络疏风,镇痉安神的作用。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具有镇静止痛、宁心安神之功。《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在针刺手法的运用上“以静制动”,医者静于心,手法静于针,以达到静以治神之目的。针刺法极为微妙,静针法操作中采用的轻、浅、微的弱刺激手法以使患者获得轻微的针感,目的也在于守气也。“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心藏神,神治则五脏安,五脏安则内风自息。因而,静针法也是“治神”思想的具体体现。

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ADCtot值与S-1均是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大小、年龄、性别、支架、肿瘤部位、其他治疗等因素与总生存期未见明显相关性。ADCtot值的风险比为1.083,即ADCtot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患者的病死风险升高1.083倍。S-1的风险比为0.329,即射波刀加口服S-1患者的病死风险是未口服S-1患者的0.329倍(表1)。

4 小 结

薛师认为颤证病在筋脉,其发病与肝脏最为密切,基本病机为肝血不足,血虚生风,故而“从肝论治”为首务,在针灸中运用“养血柔肝针法”和“静针法”,中药予逍遥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薛老师治疗颤证的一系列经验既相互独立但又密不可分,融会贯通于整个治疗过程。其中“养血柔肝针法”、逍遥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是从肝论治的体现,“静针法”是治神思想的体现,针药并用以养血柔肝、舒筋止颤,用之临床,疗效确著。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包括测量、机械操作、钢筋加工、支盘挤扩、清孔和灌注等多个环节,施工种类较多,技术含量较高,影响因素较广。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桩位偏差大、孔底沉渣多、钢筋笼上浮、桩体混凝土离析、断桩、夹泥等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成桩难以满足原始设计要求,补救难度极大。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施工准备、成孔、清孔、下钢筋笼、灌注水下混凝土等施工环节的质量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成桩质量。主要施工工艺流程包括以下3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08.

[2]廖嘉明,张智龙.运用“养血柔肝针法”治疗不安腿综合征临床验案 1 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12):105-106.

[3]杨元庆.张智龙教授运用“静针法”临证举要[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3):32.

 
周一凡,王亚霞,李凌香,薛莉
《广西中医药》 2018年第02期
《广西中医药》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