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与常规磁共振用于检测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磁共振全身类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rgraphy,PET)成像亦称之为磁共振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hole-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WB-DWIBS)[1]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与传统身体部位DWI扫描差异在于其扫描不需要患者进行屏气,且扫描范围扩大至全身,并采用了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技术,让正常组织器官的信号能够得到良好抑制,从而对病变组织表现地更为清晰与明显[2]。本次研究就对我院肿瘤科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117例进行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检测,并与常规磁共振进行对比,取得肯定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为2015年1月—2017年9月选取某区级医院肿瘤科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117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38例,年龄为30~77岁,平均年龄为(55.7±4.1)岁。117例患者恶性肿瘤情况:肺癌35例、胃癌27例、肝癌21例、乳腺癌14例、宫颈癌8例、肠癌7例、其他恶性肿瘤5例。其中71例患者发现肿瘤周围组织侵犯,18例存在器官转移病灶。其中淋巴结转移7例、肺转移4例、肝脏转移2例、骨转移2例,卵巢转移1例,胸、腰椎体多发转移1例,脑内多发转移1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恶性肿瘤;②符合《实用肿瘤内科学》[3]中相关标准;③有转移瘤需符合原发肿瘤明确,病灶经CT、B超等影像学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④未合并磁共振检查禁忌症如心脏起搏器;⑤患者未合并严重精神类疾病。排除标准:①经确诊为良性肿瘤;②合并磁共振检查禁忌症;③合并严重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检查;④检查途中放弃检查者。本次研究开展之前由责任护士对本次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一对一讲解,所有患者均对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本次研究已报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

1.3 扫描技术 患者扫描采用GE1.5T超导型光纤磁共振成像仪,采用内置体部大线圈,序列选用SE-STIR-DWI-EPI,参数TR:5100 ms,TE:Minimum(103)Ins,TI:180 ms,b=0,800 s/mm层厚:7 mm,层间距:-1 mm,FOV:40×40 cm,矩阵:128×128,NEX:6次,每段层数:3O层,全身设8段完成。受检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平静呼吸;首先计算中心频率平均值,选择第1、3、5段进行预扫描,分别记录各段中心频率,求出中心频率平均值,然后将8段序列排列,利用中心频率平均值,依次进行扫描,采集8段全身弥散加权图像,利用IVI重建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对8段原始图像进行叠加,对叠加后的图像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组,对数据作多角度重组,获得多方位的重组图像,最后将图像黑白翻转,得到类似PET的图像,扫描范围由颅顶至膝关节下方。常规磁共振扫描参数设置:T2WI,带呼吸门控TSE序列;T2-SPAIR,带呼吸门控TSE序列;T1WI,带呼吸门控TFE序列。

1.4 图像处理 图像的分析与处理采用双盲法进行,由我院副主任及以上职称且在相关岗位工作经验3年以上阅片人进行评价,并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统一结果。

1.5 数据处理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均由双人双份录入,进行抽检,抽检合格率在95%以上则认为数据有效。得出有效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准确率 117例恶性肿瘤患者,研究组采用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检测110例,准确率为94.02%;常规组采用常规磁共振检测82例,准确率为70.09%。

2.2 两组检测确诊结果 研究组与常规组对原发病灶、转移性病灶、组织侵犯检测情况均存在差异P<0.001,研究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组,见表1。

表1 两组检测确诊结果情况(n,%)

组别n原发性病灶转移性病灶组织侵犯常规组研究组χ2值P117117 105(89.74)77(65.81)19.3846<0001103(8803)66(5641)291621<0001107(9145)69(5897)331011<0001

2.3 特殊图像

①右肺下叶肿瘤并双肺内多发转移灶;②双肺门、纵隔、右腋窝多发淋巴结肿大;③胸、腰椎体多发转移;④脑内多发转移瘤。

图1 右肺癌化疗后复查类PET成像

①前列腺改变,结合病史符合前列腺癌切除术后改变,前列腺区未见明显肿瘤残留及复发征;②左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内侧面、锁骨上窝、纵隔内降主动脉旁、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③左侧坐骨结节及右侧髋臼前上缘异常信号病灶,考虑骨转移瘤。

图2 前列腺癌术后、放疗后类PET成像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当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与生存质量的重大疾病之一,在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的恶性肿瘤呈急剧上升态势[4]。病理组织学检验是确诊恶性肿瘤的金标准,对恶性肿瘤进行穿刺活检可以直接得到病理学诊断,但其属于侵入性检查,且存在肿瘤组织沿穿刺点进行扩散与无法准确反映病变组织全貌,因此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限制[5]。DWI成像技术是唯一可以根据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状况进行探测的影像学技术,DWI成像主要是根据不同组织之间水分子运动状态差异来实现,且不需要注射对比剂。DWI不但可以起到定性效果还可以定量反映出组织内细胞水平的改变情况[6],为治疗结果的准确判断提供了依据。 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技术采用了EPI技术,让数据的采集速度得到有效提升,另STIR技术的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脂肪抑制效果。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技术扩展了DWI的应用范围,让成像可以实现全身三维与大范围的薄层成像[7]。这种技术能够让恶性肿瘤组织(原发性病灶与转移性病灶)呈高信号,从而更为方便被检出。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技术中的b值与扩散梯度场强度成正比关系,在扫描中一般采用两个及以上b值(b值越高,DWI对于水分子扩散的敏感性越高),肿瘤中的囊性与坏死成分在DWI上随着b值越高表现为信号逐渐降低,因此在诊断中高b值对肿瘤囊性、坏死部分与实行部分鉴别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从本次研究结果得出,117例恶性肿瘤患者,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检测110例(94.02%),常规磁共振检测82例(70.09%),说明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对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从原发病灶、转移性病灶、组织侵犯检测结果来看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准确率也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说明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在恶性肿瘤检测中具有关键确诊性意义。

吴小红的手机就是这时响起来的。接完电话我就知道该去上班了,我得去跟吴小哥谈谈三十年前的古家庄。自从接了工作,这样主题重复的谈话已经持续了十多次。吴小红在电话里说,吴小哥最大的问题就是经常混淆过去和现在。

可知今读开口呼的字,知组二等字读ts组,三等除了效摄深摄开口字相拼时读作ts组,其余的都读作组。庄组二等字除了咸摄开口字相拼时读作组,其余的都读作ts组,庄组三等字除了与深山摄开口三等字相拼时读作ts组,其余的都读作组;章组二等字读作ts组,章组三等字读作分别读ts组和组。今读合口呼的字大多数合流,就所调查的所言,都读作组。同时,知庄章合流读组,合口呼变开口呼,除宕江摄入声字。

参 考 文 献

[1] Noij D P,Boerhout E J,Pieters-van den Bos I C,et al.Whole-body-MR imaging including DWIBS in the work-up of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 feasibility study[J].Eur J Radiol,2014,83(7):1144-1151.

[2] Kwee T C,Takahara T,Niwa T,et al.Improving background suppression i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of the abdomen and pelvis using STIR with single-axis diffusion encoding[J].Magn Reson Imaging,2011,29(6):877-880.

[3]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9-595.

[4] Arnold M,Aarts M J,Siesling S,et al.Diverging breast and stomach cancer incidence and survival in migrants in the Netherlands, 1996-2009[J].Acta Oncologica,2013,52(6):1195-1201.

[5] 何学学,屈昊,孙昱,等.肝脏活检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0):2555-2557.

[6] 阿丽亚·艾则孜,王云玲,王红,等.多b值DWI成像在肝脏感染性病变诊断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21(2):134-138.

[7] 于平年,崔原,苗阳,等.磁共振类PET成像技术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5):878-879,882.

邓靖,吴文强,黎家荣,王任国,何志伟,赵枝林,阮胜,陈水莲
《滨州医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