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王沂孙《花外集》中的“花”意象

更新时间:2009-03-28

王沂孙,宋末元初著名爱国词人,与周密、张炎、蒋捷并称“宋末词坛四大家”。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南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大约生活在1230年至1291年之间。王沂孙身世卑微,姓名不见于史传,故生平资料甚少,历代学者对其身世多有探索,认为他年辈晚于周密,与张炎同辈,又早卒于张炎,宋亡时大概三十岁左右,而后历经遗民生活数十年,在世约四十三年

王沂孙工词,风格含蓄温婉,近似周邦彦,其清翘挺拔之处,又颇似姜夔,张炎赞道:“能文工词,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今绝响矣。”[1]10碧山一生作词69首,但唐圭璋先生认为《望梅》一词为无名氏作品,应予排除,实则68首,其中有4个残句也尚可忽略,则剩余64首均收入其词集《碧山乐府》,又称《花外集》。《花外集》最早的本子由王沂孙本人自订,现存最早的刻本为乾隆年间鲍廷博辑知不足斋本,近代孙人和《花外集》校本为民国二十二年朱印本,校勘较精。在64首词作中,涉及到各类“花”意象的足有42首之多,已超过词作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见其对“花”意象的情有独钟,并且又与词集名《花外集》相符相衬。词人选择“花”意象来寄托情感是饶有深意的,不仅与“花”意象本身的意蕴息息相关,更是与词人的人生境遇与个人旨趣密不可分。

一、王沂孙《花外集》中“花”意象的意蕴

王沂孙在《花外集》中运用了大量的“花”意象,涉及花类繁多,意蕴皆有不同,这些“花”意象寄托着作者丰富而深厚的情感,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花”意象的意蕴。

7)是否有政策支持:该指标主要考虑国家政策及发展的方向,例如船舶岸电、电动汽车都有相应国家支持以及指标下达,因此要力度更大才行。

(一)以“花”渲染哀伤气氛,烘托国破家亡的悲恸之情

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云:“中仙最多故国之感,故著力不多,天分高绝,所谓意能尊体也。”[2]26这无疑是对王沂孙爱国词的高度肯定,王沂孙以含蓄深婉的词风叙写国破家亡之恸、改朝换代之苦,将万千愁绪寄托在百花之中。如《水龙吟·牡丹》:“晓寒慵揭珠帘,牡丹院落花开未?玉栏杆畔,柳丝一把,和风半倚。国色微酣,天香乍染,扶春不起。自真妃舞罢,谪仙赋后,繁华梦、如流水。池馆家家芳事。记当时、买栽无地。争如一朵,幽人独对,水边竹际。把酒花前。剩拼醉了,醒来还醉。怕洛中、春色匆匆,又入杜鹃声里。”本是叙写春天的美景,无奈作者却浸染在悲秋之中。词的上阙写到词人晨起关心院中牡丹是否盛开,以院中的玉栏、柳丝、和风衬托出“国色”的雍容,以“微酣”“乍染”写牡丹初开之状。下阙词风一转,没有牡丹盛放之态而是直接过渡到衰败之景,用衰败的牡丹映衬“真妃舞罢”“谪仙赋后”“繁梦如水”的感伤,再由昔日由盛转衰的唐朝映射如今山河破碎的南宋,“怕洛中、春色匆匆,又入杜鹃声里”是词人对后代统治者的警示,盛时难久与繁华易逝,是词人道出的家国之慨。又如《一萼红·初春怀旧》:“小庭深。有苍苔老树,风物似山林。侵户清寒,捎池急雨,时听飞过啼禽。扫荒径、残梅似雪,甚过了、人日更多阴。靥酒人家,试灯天气,相次登临。犹记旧游亭馆,正垂杨引缕,嫩草抽簪。罗带同心,泥金半臂,花畔低唱轻斟。又争信、风流一别,念前事、空惹恨沈沈。野服山筇醉赏,不似如今。”细读碧山词,会发现其中用“残”字形容花的词作不在少数,正因“残”字不仅能表现事物的状态,更能通过衰景抒发内心的哀愁。初春严寒料峭,词人看着如雪的残梅,“甚过了、人日更多阴”,感慨又是一年新气象。回想前事,已如残梅不可追忆,而“我”心情也随着残梅埋入雪中,家国之觞使“我”空留遗恨。再如《锁窗寒·春寒》:“料峭东风,廉纤细雨,落梅飞尽。单衣恻恻,再整金猊香烬。误千红、试妆较迟,故国不似清明近。但满庭柳色,柔丝羞舞,淡黄犹凝。芳景,还重省。向薄晓窥帘,嫩阴攲枕。桐花渐老,已做一番风信。又看看、绿遍西湖,早催塞北归雁影。等旧时、为带将归,并带江南恨。”冬天的残梅在春风中散尽,如故国一去不复返,清明将近,故国不在。词人看着满眼的江南春色,忧愁自己的年岁如桐花般老去,感慨异朝塞北的寒冷,陷入无尽的感伤之中。

“花”是历代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诗经·国风·周南》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3]8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将年轻貌美的新娘比喻成春天鲜艳的桃花,这大概是使用“花”意象抒发感情最早的记录,至此,后世的文人墨客将“花”意象搬上文学创作中。“花”意象为什么会成为文人笔下的常客?除了花朵颜色鲜艳、娇艳动人之外,更重要的是每个季节都有代表性的花,不一样的“花”都可以随着作者不同的心境赋予不同意蕴,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

“花”意象的这种用法在《花外集》中还有很多。如《齐乐天·萤》中的“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明。翠囊空叹梦无准。”此处秋景哀怨无穷,萤火虫飞过残败的荷塘,亮光划分夜色,词人以萤火虫的孤凄冷落自喻,用凋零的荷花映衬清冷的秋夜,以一个“叹”字叙国破家忘,终难功成名就之哀。又如《庆宫春·水仙花》中的“国香到此谁怜,烟冷沙昏,顿成愁绝。花脑难禁,酒销欲尽,门外冰凘初结。”词人借水仙花比喻宫廷女子,她们在宫廷中起舞欢唱,卖笑缩食,只为博取楚王一笑,到头来有谁堪怜?词人借水仙花写宫廷女子之无奈,因此又联系到亡国遗民之无奈,感喟身世,复眷恋宗国。再如《庆清朝·榴花》中的“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熏风。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词首三句描绘了衰残之象,残败的榴花象征着逝去的国家,辜负了年年熏风,西处的残留的花枝,孤独的伸入窗牖之中。“飞红”喻为破碎的山河,残存于西风之中,欲留春光却无力捕捉,词人哀怨身世、感伤故国。

(二)以“花”唱和,抒发情谊

风雅词派产生于南宋时期的闲雅生活,词人们交往切磋之中产生了不少词作。王沂孙作为南宋后期风雅词派的主力,其酬唱词中有不少以“花”唱和,抒发情谊的主题,因此“花”意象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如王沂孙为周密词卷题写的词《踏莎行·题草窗词卷》:“白石飞仙,紫霞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蘋花老。”“知音少”体现了周王之间的忘年至交,词人回忆与周密郊游时的“池馆青草”“风月山川”,而如今满腔的思念无人诉说,“蘋花”又作“苹花”,他将初绽繁盛的苹花夸张的描写成一夜之间凋零殆尽,正是用这落尽的苹花道出了词人沉重的离愁别绪。又如《高阳台》:“残萼梅酸,新沟水绿,初晴节序暄妍。独立雕阑,谁怜枉度华年。朝朝准拟清明近,料燕翎、须寄银笺。又争知、一字相思,不到吟边。双蛾不拂青鸾冷,任花阴寂寂,掩户闲眠。屡卜佳期,无凭却恨金钱。何人寄与天涯信,趁东风、急整归船。纵飘零,满院杨花,犹是春前。”词人以一个闺中怨妇的口吻,表达了一种妻盼夫归的心情,实则是对远在北庭的朋友,盼其早归。词中的杨花在众多春花中是独树一帜的,别的花只有长在枝头,在绿叶相衬之下才会格外妖娆,而杨花只有在离开枝头,满院纷飞时才能彰显春天的美好。词人看着满院纷飞的杨花,虽春色将尽,但只要象征着希望的杨花犹在,春天就没有逝去,好友归来便指日可待。再如《齐乐天·赠秋崖道人西归》:“冷烟残水山阴道,家家拥门黄叶。故里鱼肥,初寒雁落,孤艇将归时节。江南恨节。问还与何人,共歌新阕。换尽秋芳,想渠西子更愁绝。当时无限旧事,叹繁华似梦,如今休说。短褐临流,幽怀倚石,山色重逢都别。江云冻结。算只有梅花,尚堪攀折。寄取相思,一枝和夜雪。”词的下阙描述到,当友人远行,只有眼前的梅花依旧独自相伴,“算只有”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他把这份愁思寄托在梅花上。“孤独”指的是词人的情感无所寄托,而“盛放”又指词人的情感深厚,词人以孤独又盛放的寒梅自喻,表现出对友人深沉的眷念。

如他的《南浦·春水》:“柳下碧粼粼,认曲尘乍生,色嫩如染。清溜满银塘,东风细、参差縠纹初遍。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再来涨绿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葡萄过雨新痕,正拍拍轻鸥,翩翩小燕。帘影蘸楼阴,芳流去,应有泪珠千点。沧浪一舸,断魂重唱蘋花怨。采香幽泾鸳鸯睡,谁道湔裙人远。”这首词展现了物是人非的惆怅,词人将满地的落花写作“残红”,“残”一字表现出了词人孤寂、失落的心情,似乎人生就如这落花般残损不堪,远离春天,看不到希望,又不知归往何处。又如《声声慢·催雪》:“风声怂恿,云意商量,连朝滕六迟疑。茸帽貂裘。兔园准拟吟诗。红炉旋添兽炭,办金船、羔酒镕脂。问剪水,工夫犹未,还待何时?休被梅花争白,好夸奇斗巧,早遍琼枝。彩索金铃,佳人等塑狮儿,怕寒绣帏慵起,梦梨云、说与春知。莫误了,约生猷、船过剡溪。”此为词人的咏雪之作,全文紧扣一个“催”字,凸显了词人对雪天翘首以盼的心情。下阙不直接描绘雪,而是用“梅花争白”来体现白雪略胜一筹,用梅花之白来衬托雪之高洁,以梅花代替人催雪,花的按捺不住就是人的按捺不住,将人的情绪赋予梅花之上,把雪天描绘得更生动活泼,甚是妙哉。再如《应长天》:“疏帘蝶粉,幽径燕泥,花间小雨初足。又是禁城寒食,轻舟泛晴绿。寻芳低,来去熟。尚仿佛、大堤南北。望杨柳、一片阴阴,摇曳新绿。重访艳歌人,听取春声,犹是杜狼曲。荡漾去年春色,深深杏花屋。东风曾共宿,记小刻、近窗新竹。旧游远,沉醉归来,满院银烛。”清明时节,词人出游踏青,回想去年今日,同是春色荡漾,小屋藏在杏花纷飞里,甚是惬意。“杏”与“幸”同音,绽放在春天里的杏花寓意着幸福与希望,词人赞杏花之美则是赞春天之美,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三)咏物造境,感慨世态万千

有的人用“花”来赞扬坚强不屈、清高孤傲的品格,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的人用“花”来抒发思乡怀远之情,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有的人用“花”来抒发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如辛弃疾的《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还有的人用“花”意象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诸如此类,以“花”寄托情思的作品数不胜数,经过历代文人的润色与丰富,“花”意象被赋予了更深刻更广阔的内涵,在如此环境之下,王沂孙词作中出现大量“花”意象也寄托着自身在特定时代下的身世感伤和家国凋敝的愁绪。

以“花”意象抒发情谊的词作还有《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词人放眼望去皆是萋萋哀景,感慨人生苦短。这里的“飞红”指的是落花,应为虚写,实指时光,用苍凉的景色反衬昔日的繁华,词人感慨时光飞逝,不知自己还能再看几次“飞花”。再有《齐乐天·四明别友》“山阴路畔,纵鸣壁犹蛰,过楼初雁。政恐黄花,等人归较晚。”词中的“黄花”指的是菊花,词人用“悲秋之花”营造出深秋清冷孤寂的氛围,与友人在四明山分别的场景依依相衬。在归途中看到满地的秋菊让人心生离愁别绪,长叹一声,何时才能再相聚?

除上所述,还有《扫花游·绿阴》“小庭荫碧,遇骤雨疏风,剩红谁扫。翠交径小,问攀条弄蕊,有谁重到?谩说青青,比似花时更好。怎知道,自一别汉南,遗恨多少。”残花碎蕊被雨水打散在绿阴小径上,斑驳的“剩红”有谁堪扫?词人由眼前景象联想到了逝去的家国,正如这残损的落花般消失殆尽,感慨自己无能为力,空留遗恨。再有《锦堂春·七夕》“桂嫩传香,榆高送影,轻罗小扇凉生。正鸳机梭静,凤渚桥成。穿线人来月底,曝衣花入风庭。看星残靥碎,露滴珠融,笑掩云扃。”词人用桂香四溢、点点星光、人群穿梭等景象描绘了一个浪漫的七夕佳节。桂花是七夕、中秋佳节的象征,自古流传着嫦娥奔月等美好的传说,青年男女们也通过互赠桂花来表达爱慕之情,“桂棹兮兰桨”中更是对桂花的芳香馥郁赋予了极高赞美。在这里,词人用桂花的芳香赞美了佳节人情的美好。

二、王沂孙《花外集》大量运用“花”意象的原因

“花”意象在《花外集》中随处可见,王沂孙为何如此热衷对此意象的运用,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8)“绿色和平”保护生态阿斯特拉罕位于伏尔加河下游,对河水的污染十分敏感。(1989·《人民日报》)

南宋后期的词作与社会政事相关的内容并不多见,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处于宋室败亡之际,羁旅之累、世态之感和情感之苦使得词人们内心愈加敏感,无力于政。但身处如此敏感的社会之下,文学词作往往难以直抒胸臆,身世之感、家国之痛只能通过咏物的方式委婉的表达出来,因此创作咏物词成为了这一时期词人们宣泄苦闷的主要方式。王沂孙享受过文人雅趣的生活,也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惨痛,身世之感、飘零之苦,是碧山词又一重要内容,因此他的咏物词无论前调多么轻快,词末还是会回到沉郁的基调中。细读他寄托故国之思,抒发家国之慨的咏物词时,他对“花”意象的运用一般用“残梅”“飞花”“剩红”等描述,如上文提到的《一萼红·初春怀旧》:“小庭深。有苍苔老树,风物似山林。侵户清寒,捎池急雨,时听飞过啼禽。扫荒径、残梅似雪,甚过了、人日更多阴。”又如《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还有《扫花游·绿阴》“小庭荫碧,遇骤雨疏风,剩红谁扫。翠交径小,问攀条弄蕊,有谁重到?如此残存散尽的娇花正如词人那般残损不堪的心和破碎难复的山河。宋亡后在异族的统治下,词人辗转漂泊在吴越之地,身世飘零、无所依靠的苦况都郁结在词中,身世之感与家国之痛组成了低吟沉哀的悲歌。

(一)“花”意象从古至今皆为文人墨客的宠儿

虽然这些青年教师的背景不同、资历不同、经验不同,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聚集在一起交流上课经验,分享实用的例题,将学生多数会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他们会互相帮助,一起做项目,从而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王沂孙的咏物词历来为学者所称道,词作题材虽较广泛,但思想内容略微单一,情感基调多以沉郁为主。细读碧山的某部分咏物词,虽然有不少人费尽心思去曲解附会,但也没有找出其它更深邃的内涵,因此可以暂且把他的咏物词理解为:营造特定的氛围并寄托相应的情思。偶有顿悟,虽不一定有所寄托,但依然可品味到其词作气清笔超、吐韵妍和的格调,对“花”意象的运用可谓信手拈来。

(二)与王沂孙的人生境遇与创作旨趣有关

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10月14日,通过一次苏联历史上真正的政变,取代赫鲁晓夫上台执政,于1982年11月10日去世,共执政18年,时间之长仅次于执政30年之久的斯大林。

宋朝以词为工,短暂的三百余年呈现了数以百计的千古绝唱,王沂孙作为宋朝的词人,无论是词的思想内涵或者对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说是无法和苏轼、辛弃疾等一流大家相提并论的。仔细推敲碧山的文字,有部分作品的思想内容过于浅显,文字较为粗浅平淡,只是白描一些犄角旮旯的画面,词作中有不少的典故直接取用现成的读本,词句也多化用历代大家的诗作,可以说文字功底不及姜夔的扎实,创作技巧不及周邦彦的灵活,学问不及周密的宏博。因此,碧山的作品实际上是经不起咀嚼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碧山“感时伤世之言”是很有可取之处的,为什么说“花”意象的运用使得《花外集》的文学地位有所提高,主要也是针对碧山的“感时伤世之言”。“花”意象的意蕴自古以来少与沉郁悲恸挂钩,但是碧山却将这一美好的意象与自身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对此上文也有所提及,“花”意象的清巧灵动的形象不仅没有被沉郁悲怆的感情基调覆盖,反而跃然纸上,成为了轻快酣畅的主调,让人心生愉悦,再继续往下品味词作,便可从“飞红”“落梅”等“花”意象中发掘主调,在愉悦的表面下迸发出苍凉的呐喊,在感受词人沉痛的低吟之后,饶有清丽活泼的慰藉,因此不会使人陷入无尽的沉思中,这就是王沂孙的过人之处,不是对别人的生搬硬套、生吞活剥,而是心中的呐喊,亲身的诉说。

王沂孙的词作虽无法与大家相比,但在艺术风格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独特的造诣,这与他的创作旨趣是密不可分的,除此之外,他对花意象的运用也是对前人的继承。从词的发展演变中用花意象表达故国之思的例子在前代已有出现,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又如《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还有《新谢恩》:“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等等。词中的菊花、落梅、樱花均被词人赋上了深深的黍离之情,词人借花表达沉痛的故国之思。李煜深受花间词风的影响,借花温婉香浓的特点以香艳瑰丽的笔触叙写亡国之哀可谓是词中第一人。宋代南渡女词人李清照用花意象表达故国之思的词作也有自身的特点。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逢,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还有《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等等。词中的黄花(菊花)、残花、梅花被词人注入了更为细腻的女子怀乡悼亡和故国之思,“花”意象在日常起居中的描写充分体现了词人的“倦”与“愁”。除以上两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学家之外,历代还有不少文人以“花”抒发离愁别绪和故国之思,王沂孙将这一传统继承发扬,创作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爱国词。清代词论家十分推崇碧山词,最为称道的是他的“君国之忧”,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给予王沂孙极高的评价:“王碧山词,品味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诗中之曹子建杜子美也。”[4]40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价到:“碧山胸次恬淡,故黍离麦秀之感,只以唱叹出之,无剑拔弩张习气。”[5]3张惠言在《词选》中说到:“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6]102虽然这些过高的评价不尽然完全准确,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碧山的词作中捕捉到他的创作旨趣。王沂孙博采众长,师从白石,继少陵之沉郁,化清真之精工,兼梦窗之密丽,运用比兴寄托,使词作清丽苍劲,沉郁清巧,浑然天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因此,在阅读碧山“君国之忧”的词作时,并没有感受到一味的低音哀沉,清巧鲜活也同样跃然纸上,透过清丽的词句足以品味到碧山低吟的沉哀,每座山、每棵树、每片叶、每寸草、每朵花在绽放靓丽的同时也在低吟亡国飘零之痛,特别是碧山善用娇艳可人的花朵吟唱晦暗哀沉的家国之慨,越发动人之处却是越发悲人之地,这才是他的过人之处。

三、王沂孙《花外集》大量运用“花”意象的意义

(一)对王沂孙词作艺术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王沂孙词作的艺术风格在上文有所提及,他博采众长,形成了“清丽苍劲”“沉郁清巧”的词作特色,对自然意象的使用信手拈来,给一花一叶注入了思想和生命,这样的风格而这样的艺术风格似乎和他的“君国之忧”不相契合,本是运用美好的自然意象营造愉悦的氛围,而词人的身世之感让他无法置身事外,但他却能让清丽与沉郁两种词风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词作不失清丽的活泼但又饱含沉痛的思想,因此可以说,大量的运用“花”意象是给其词作注入了清丽活泼的情愫。如“把酒花前。剩拼醉了,醒来还醉。怕洛中、春色匆匆,又入杜鹃声里”“扫荒径、残梅似雪,甚过了、人日更多阴。靥酒人家,试灯天气,相次登临”“料峭东风,廉纤细雨,落梅飞尽”“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明。翠囊空叹梦无准”“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熏风。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等,这些词句中的“花”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其灵动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读出了深藏于内的苍凉之感。“花”意象的运用是王沂孙词作特色形成的推力,更是展现他将意象和情感融合一体的文学功力。

(二)“花”意象的运用使王沂孙《花外集》的地位有所提高

在过去一年,科恩和他的同事们开发了新的GEVIs,并改善了显微镜技术,使同时记录大量神经元的阈下电位变化成为可能,并在小鼠脑内进行了实验。他的团队同时实现了记录同一神经元最多一周后的电活动。“确切了解实验中记录了哪些神经元,并长期跟踪它们的活动,让研究者有机会了解到神经元间的连接,”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艾德·博伊登(Ed Boyden)说,“通过这种方法,就可能将脑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这是神经科学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总的来说,“花”意象的大量使用,对《花外集》地位的提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词人“清丽苍劲”“沉郁清巧”的词作风格也得以独树一帜,“宋末词坛四大家”之一的王沂孙对词坛的承前启后,也是功不可没的。

注 释:

首先应该对过去财务会计使用的科目中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无意义信息,使工作效率有所提升。增加统计信息代码,便于管理会计进行数据转化工作。其次,提升非货币信息记录的有效性。在原有基础上添加备用信息的栏目,让记录变得更加详细直观,便于会计完成相关的财务工作。

①夏承焘在《唐宋词人年谱·周草窗年谱》中认为,王沂孙生年在1232年至1247年之间,卒于1291年之前。常国武在1962年第A11期《王沂孙出仕及生卒年岁问题的探索》中认为,王沂孙生于1232年之前,卒于1291年。杨海明发表于《社会科学战报》,1984年第3期《王沂孙生卒年考》中认为,其生年在1232年至1248年之间,卒年在1306年至1321年之间。本文采用夏承焘先生的说法。

“随着社会对绿色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和监管部门担负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季颖总以《加强农药管理,保证农产品安全》报告为题,从权威的视角分析解读了《农药管理条例》最新修订的内容,为农药行业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打开思路,指明方向。

②本文所引王沂孙诗句均出自王沂孙《花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③ 相关论述,参见张雪《一丛花外翠帘空,白头吟老茂陵西——王沂孙其人其研究》,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④相关论述,参见吴则虞《王沂孙词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

参考文献:

[1]张炎.山中白云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M].北京:人民文学,1983.

[3]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5]周济.宋四家词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6]景刚.谈宋王沂孙词的寄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4).

 
田烨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